其他
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教材解读+同步测试:第13课《东汉的兴衰》,新学期预习资料!
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
点击对应课题即可查看
微课
本期内容
本文包括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材解读】+【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材问答】+【同步测试】
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快速查询相关内容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教材解读
拓展延伸
1、“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及启示?(1)同:①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国家统_的前提下,在新王朝建立前期出现的;都是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都提倡节俭等 。 ③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 。(2)异:措施不同:光武帝刘秀整顿更治,严惩贪官污史,这是文景之治”所没有的。(3)启示:盛世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轻揺薄賦;都善于用人等 。2、识图说史:
课堂小结
教材问答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共13小题)1.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继承秦朝的政治制度,以及后来汉武帝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 15.材料一: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东汉,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的措施,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材料二:光武中兴太短暂,宦官和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请回答:(1)刘秀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使东汉初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社会有哪些变化?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3小题)1.【解答】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故选:D。2.【解答】“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东汉。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D。3.【解答】据《方舆胜览》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据此可知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故选:B。4.【解答】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B。5.【解答】从东汉恒帝(水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A。6.【解答】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后期开始,建立魏国的曹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属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史实。只有B项孙、刘联军火烧赤壁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故选:B。7.【解答】A.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光武中兴”;B.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C.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故选:A。8.【解答】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失败,汉景帝后裔刘秀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为东汉,刘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间,农业、手工业都得以恢复和发展,政局稳定,史称“光武中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西汉王朝灭亡后,利用农民起义重建了汉朝政权,建都洛阳。故选:C。9.【解答】题干设问曹操生活的具体时代。曹操在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病死,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故选:B。10.【解答】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故选:C。11.【解答】某同学在学习“东汉的兴亡”时,所做的笔记,其中错误的是沉重打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他们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在陈建了政权,陈胜自立为王,但不到半年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遇雨误期是直接原因。故选:D。12.【解答】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选:D。13.【解答】公元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扎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王朝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材料综合涉及到这次起义的爆发的过程与影响,材料没有涉及起义爆发的背景、原因。故选:D。二.材料题(共2小题)14.【解答】(1)由材料“(二十八年琅邪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可知,这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措施。“器械一量”是指统一度量衡。“同书文字”是指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统一文字,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西汉时)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指从事手工生产)不如倚市门……”材料的意思是要致富,农业不如手工业,手工业不如商业;汉朝汉高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3)据材料三“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为进一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实施推恩令的措施;为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和豪强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建立了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4)根据材料四“(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是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故答案为:(1)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意义:统一文字,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3)制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措施:实施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4)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15.【解答】(1)刘秀采取的统治措施有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使东汉初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2)材料二内容与材料一内容相比,社会的变化体现在东汉政权走向衰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割据势力的出现,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农民起义爆发等。故答案为:(1)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2)东汉政权走向衰败。原因:割据势力的出现,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农民起义爆发等。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