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教材解读+同步测试:第13课《东汉的兴衰》,新学期预习资料!

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









点击对应课题即可查看


八年级上历史微课、解读、同步测试(1-26)

九年级道法上册期中材料分析题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

七八年级生物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第7-11课)

九年级道法上册期中专练1(1-3课)

九年级道法上册期中专练2(1-3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问答式知识点速记》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问题式梳理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提纲

 




微课





本期内容




本文包括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材解读】+【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材问答】+【同步测试】

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快速查询相关内容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教材解读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1)原因: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建立“新朝”,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主要是皇后娘家的父亲、兄弟 。)
(3)结果: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
(4)灭亡:公元23年,号称42万的王莽军队主力,在昆阳一战中被刘秀等人率领的1万余人的农民起义军打败。
2、东汉的建立
时间:25年
都城:洛阳
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措施(以柔术治天下):
①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得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②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的赋制,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三十税一。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经过整顿,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⑤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
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2、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危害: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三:黄巾起义
1、背景:
(1)、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朽,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2)、自然灾害频发。
(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建宁三年)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2、原因:
东汉后期的社会矛盾尖锐;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
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自然灾害频繁。
3、时间:184年
4、领导人:张角
5、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利用宗教(太平道)组织发起的起义
6、结果:失败
7、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者,使其一蹶不振。
群雄争霸,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拓展延伸



1、“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及启示?(1)同:①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国家统_的前提下,在新王朝建立前期出现的;都是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都提倡节俭等 。 ③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 。(2)异:措施不同:光武帝刘秀整顿更治,严惩贪官污史,这是文景之治”所没有的。(3)启示:盛世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轻揺薄賦;都善于用人等 。2、识图说史: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段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东汉彩绘击鼓说唱俑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课堂小结







教材问答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共13小题)1.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2.“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A.西周B.东周C.西汉D.东汉3.据《方舆胜览》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据此可知(  )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4.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5.从东汉恒帝(水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6.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发生了惊心动魄的史实,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C.曹操建立魏国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7.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光武中兴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文景之治8.襄阳人杰地灵,许多名人做出过杰出贡献。刘秀的贡献是(  )A.匡扶汉室,建立蜀国B.隆中对策,三分天下C.建立东汉,光武中兴D.辅佐吴国,春秋争霸9.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向新闻媒体公布一项重大考古成果: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你知道曹操生活的具体时代是(  )A.西汉时期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唐朝初年10.如图示意图反映了哪个朝代的历史?(  ) 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11.某同学在学习“东汉的兴亡”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A.开始建立﹣﹣刘秀公元25年称帝B.兴盛局面﹣﹣光武中兴促进发展C.走向衰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沉重打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12.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越来越腐败,这一时期政治腐败最突出的表现是(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深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C.皇帝昏庸遇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控制政权13.公元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扎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王朝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这段话描述了黄巾起义的(  )A.背景和过程B.原因和影响C.背景和影响D.过程和影响二.材料题(共2小题)1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秦朝的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材料一 (二十八年琅邪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汉时)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指从事手工生产)不如倚市门……﹣﹣《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力。﹣﹣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 材料四 (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后汉书•皇甫嵩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包含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这种情况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继承秦朝的政治制度,以及后来汉武帝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   15.材料一: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东汉,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的措施,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材料二:光武中兴太短暂,宦官和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请回答:(1)刘秀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使东汉初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社会有哪些变化?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3小题)1.【解答】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故选:D。2.【解答】“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东汉。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D。3.【解答】据《方舆胜览》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据此可知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故选:B。4.【解答】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B。5.【解答】从东汉恒帝(水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A。6.【解答】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后期开始,建立魏国的曹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属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史实。只有B项孙、刘联军火烧赤壁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故选:B。7.【解答】A.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光武中兴”;B.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C.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故选:A。8.【解答】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失败,汉景帝后裔刘秀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为东汉,刘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间,农业、手工业都得以恢复和发展,政局稳定,史称“光武中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西汉王朝灭亡后,利用农民起义重建了汉朝政权,建都洛阳。故选:C。9.【解答】题干设问曹操生活的具体时代。曹操在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病死,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故选:B。10.【解答】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故选:C。11.【解答】某同学在学习“东汉的兴亡”时,所做的笔记,其中错误的是沉重打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他们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在陈建了政权,陈胜自立为王,但不到半年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遇雨误期是直接原因。故选:D。12.【解答】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选:D。13.【解答】公元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扎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王朝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材料综合涉及到这次起义的爆发的过程与影响,材料没有涉及起义爆发的背景、原因。故选:D。二.材料题(共2小题)14.【解答】(1)由材料“(二十八年琅邪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可知,这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措施。“器械一量”是指统一度量衡。“同书文字”是指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统一文字,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西汉时)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指从事手工生产)不如倚市门……”材料的意思是要致富,农业不如手工业,手工业不如商业;汉朝汉高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3)据材料三“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为进一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实施推恩令的措施;为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和豪强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建立了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4)根据材料四“(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是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故答案为:(1)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意义:统一文字,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3)制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措施:实施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4)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15.【解答】(1)刘秀采取的统治措施有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使东汉初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2)材料二内容与材料一内容相比,社会的变化体现在东汉政权走向衰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割据势力的出现,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农民起义爆发等。故答案为:(1)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2)东汉政权走向衰败。原因:割据势力的出现,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农民起义爆发等。


往期精彩  

八年级历史上册专题知识提纲

九年级历史上册表格知识提纲(1-21)

九年级上册道法第一单元测试卷(1)

初中历史同类知识归纳比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七上历史第3单元思维导图、课件、知识提纲

九年级道法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