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康宁:哪个时代的教授收入更高

jjxjcz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3-08-27





作者简介


徐康宁,东南大学教授。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9年第2期(总第84辑)


全文4987字,阅读约需11分钟


哪个时代的教授收入更高


出于职业的习惯,经常会想和这个题目相关的问题。虽然是一篇闲文,手头急着要写的“正经文章”不止一两篇,但写它的确是自己的一个内心冲动。


所以,当《经济学家茶座》主人来函约稿时,便立刻答应下来,并赶快写了个开头,生怕时间一长被“正经文章”冲掉,因为开了头,不接着写下去,就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为什么要比较不同时代的教授收入


研究不同时代人们的收入及其代表的生活水准,一直是学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出大的成果。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的皇皇巨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就用大量的篇幅记载了不同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其中一章标题为“一日三餐的面包”。


前几年另一位法国著名学者写下了有名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也是关于过去200年来资本主义世界人们收入变化的情况,作者皮凯迪因此而爆红,没准以后能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


时间几乎能抹平所有的差别。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50年前和自己一样职业的人收入多少已经很难知晓,如果用一点文字做些梳理,尽力还原历史,不仅有趣,让今日之学人知晓以前事,而且有助于人们对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


什么样的收入配什么样的职业,或者说什么样的职业该有什么样的收入,一直是事关合理分配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笔者长期在大学工作,最熟悉的职业自然是教授,所以就写不同时代的教授收入。


写作本文意在漫谈,不是做学术证明,所以不详细考证历史数据(由于中国历史上统计制度不健全,现在也很难拿出详尽的统计数据),而是以手头所掌握的一些资料为依据,且多数以有代表性知名教授为例证,普通教授因为没有留下记载,只作推论类比。


民国时期教授收入最高


有各种资料显示,民国时期大学教授的收入很高,且高得有些惊人。


1927年,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公布《大学教员资格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文规定了教授的薪水等级,让今人知道90多年前的大学教授收入几何。


该《条例》是这样规定大学教员每月薪俸的:教授400圆至600圆,副教授260圆至400圆,讲师160圆至260圆,助教100圆至160圆。这里的圆自然是指银元单位。


《条例》只是规定,各大学是否真的执行了,不得而知。好在那时期留下了不少记录,记载了不少有名有姓教授的具体收入,让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大概。


国学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前月薪480银元,是当时清华大学教授中收入最高者。1917年胡适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月薪280元,那年胡适26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梁实秋,曾任国立东南大学和青岛大学教授,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月薪400元。


有人专门研究鲁迅的收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曾刊有一篇专门论述鲁迅一生收入的文章,他在政府机构任官、大学任教以及著文的取酬,都有记载。1926年8月鲁迅任厦门大学国学院教授,月薪400元,1927年2月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授,月薪500元。


关于民国知名教授的收入,有的资料称陈寅恪薪水最高,有的称胡适收入最多,但在我所掌握的资料中,教授薪水最高者是严济慈先生(改革开放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据王丹红所著《严济慈的百年科学人生》,严济慈1927年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同时在四所大学任教授,其中三所在上海,一所在南京,即国立东南大学,当时改名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薪资每月共880块大洋。严济慈是东南大学第一届物理专业毕业生,学成回国后即被母校聘为教授,那年也是26岁。


有这么一说,上世纪20年代东南大学聘获海外名牌大学博士者担任教授,每月付薪500元。一位关系很近密同事曾在我校校办任职多年,熟悉校史,曾亲耳听严济慈先生说过当年教授事,这一段应为信史。


由于薪资充足,上世纪20年代东南大学集中了一批顶级教授,文科有吴宓、汤用彤、宗白华、梁实秋等,理工科有竺可桢、茅以升、吴有训等,商科有杨杏佛、马寅初等。


民国期间银元的购买力如何?陈存仁著有《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详细记载了银元在那个时期的购买力。


一套讲究的绅士“行头”,包括一件长衫、一件马褂和一条短衫,花费10银元;一桌上好的酒席(其中有鱼翅)12银元;租一辆马车,半天0.6银元。作者是民国名医,一个病人收诊金一块大洋带二角,故十分有钱,结婚时买了一辆汽车,花费1100银元。


我手中有一部多年前出版的《南京价格志》,记录了自民国时期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各种商品与服务的价格,资料价值颇高。据这部书所记,上世纪30年代初,猪肉每斤0.28元左右,一头200斤重的生猪值40元,在高级理发店理发一次0.4元。


据黄乔生的《八道湾十一号》(专门写周氏三兄弟北京四合院的著作)一书,鲁迅1919年在北京买下一个三进20多间房的四合院,房款加上契税、中保费等,花去4300多元。


按照以上的物价记载,民国教授收入是相当高的。月薪400银元,差不多可买10头生猪,或40套体面的服装,或33桌上好的酒席,在高级理发店可以理发一千次,如果买房子,一年薪水可以置一个三进两院的大四合院


所以,民国的教授最喜欢下馆子,《鲁迅日记》中仅1912年5-12月,就记录了30多次下馆子。北京几乎所有的名馆子,包括中餐西餐,鲁迅应该都光顾了。


民国时期的教授,实际收入最高,而且没有“之一”。


五六十年代的教授收入


这里讲的五六十年代的教授收入,主要是指1956年至1965年的十年期间。1966年文革开始,许多教授被打倒,拿不到足额的工资。


1956年6月全国颁发新的工资标准,明确规定北京地区一级教授月薪345元,二级教授287.5元,三级教授241.5元,四级教授207元,五级(其实是副教授中的一级)177元,最高一级讲师(7级)126.5元,最低的助教是13级,56元。工人最高工资为八级,112.5元,最低为一级,35.5元。


之所以说是北京地区的教授工资,是因为那时的工资有地区差。北京为6类工资地区,属较高水平,南京为5类工资地区,略低于北京,上海地区最高,为8类,一级教授363元。工资在地区之间有差别,但差别不大。


手头上有一份1964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工资单(有签名)的资料,完全对应了这个工资标准。名气颇大的李苦禅,当年工资并不高,因为他是四级教授,拿207元,属教授中最低一级。李可染高他一级,每月241.5元。最高的是叶浅予,名气略小些,却是二级教授,每月287.5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教授每月有200多元的收入,可以过上很不错的生活,因为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月工资不过四五十元。


那时候,南京地区一斤猪肉不过8角钱,一头200斤重生猪100元左右,一顿上好酒席30元,做一件高档的细呢绒男上装,连衣料加做工,约需45元,上下装一套70元,高级理发店理发一次0.6元,雇一个住家的保姆,每月不过5元。


这些价格,多数来自《南京价格志》,少数来自我的记忆,如猪肉八角钱一斤,因为有不止一次奉家长命购两角钱肉的经历(那时用两角钱也能买肉)。那时的教授,吃穿用都比一般人家好很多,而且几乎家家都用一个住家的保姆。


不过,这个年代的教授和民国时期教授比,实际收入还是差了一截。民国时期正教授最少可拿400银元,值10头生猪,五六十年代的四级教授工资207元,大概只能买2头生猪了(生猪具有同一性,可以用来衡量不同时期同一职业者收入)。民国时期名教授可以有私人轿车,六七十年前的教授,应该无人能享用得起。


我原来在东南大学校园内的住处,是一幢上世纪50年代盖的住宅,三层小楼,层高很高(有3.4米高,现在盖的所有“豪宅”也不会有如此层高),木地板地,以前专门为我校为数不多的正教授居住。


我搬入时,邻居几乎都是我父辈人,分给我的一套原是我校二级教授梁治明居所。梁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后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兼教授,其兄就是鼎鼎大名的梁实秋。


我19年前住进去时他已故去十年,但房子一直空着。据查,1956年我校(时为南京工学院)二级教授仅13人(我那幢楼同一单元就住了三位),一级教授只有二人。


这处房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应算高档住宅,连客厅共有五间(有一间极小),三大间朝南,但面积只有106平方米,厨房和阳台也很小,与民国时期名教授能住小洋楼、四合院,相差实在甚远。


梁治明与其兄梁实秋先后为东南大学名教授,成就一段佳话,但兄弟二人收入,应该不在一个档次。


当代教授收入几何


当代国内大学教授的收入千差万别,因学校而异,因人而异。一流大学的教授,未必有一流的收入,很普通一般的大学,为了“挖人”,却有可能提供很高的收入。


普通教授者,即头上没有什么“帽子”、手上没有大课题的教授,收入应该不会很高,税后年收入大概在20万元出头。考虑到当代货币购买力,这个收入若用来买猪肉,会好于1950年代的教授,但若比综合购买力,可能还不及那时的四级教授。


以高档饭店酒席为例,那个年代四级教授月薪207元,可以置办六七桌(30元一桌),如今一桌高档酒席总在4000元以上,一月薪水不足二万者,办不了这么多桌。


上世纪50年代级别最低的教授,收入也在普通人四五倍之上,今日普通教授,收入能多于普通人一倍之上就算不错。和民国时期教授月薪400银元相比,相差就更远。现在高级理发店,理一次发不会少于100元,理一千次发要多少钱?


由于无法掌握所有教授的收入资料,只能以有“帽子”的教授为例证,好在他们很有代表性。目前在很多大学,除了院士之外,薪酬方面最有竞争力的应属有“长江学者”或“杰青”之类头衔的教授了。


许多学校明码标价“挖人”,有“长江学者”或“杰青”头衔的教授前来,薪酬开价100万元(指年薪,也有开120万元的),如果头上还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的“帽子”(这也算“帽子”?),开出的薪酬更高。


头戴“长江学者”“杰青”之类“帽子”的教授,在很多学校一年能挣70-100万元,在一些级别较低的学校,可能挣得更多。如果算上评审、开讲座、课题劳务费等收入,一个头上有值钱“帽子”的教授,一年税后挣100万元并非天方夜谭。


一年挣100万元,应该超过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同行。按每月8万元算,可买生猪40头(查了下今年6月的生猪价格,每斤9.8元,200斤重一头值2000元左右),或在高档酒店置办20桌酒席,或置几套高级西服。六七十年前的教授,哪怕是一级教授,月薪是换不来如此多商品的。


和民国时期名教授比呢?若比用月薪买食品、置物件,今日名教授大概好于民国教授。陈寅恪当年月薪480银元,只能买12头生猪,远少于今日名教授月薪能买的生猪数。


当年私人汽车值1100银元,需费名教授二月多薪水,如今名教授用两个月薪水,正好买一辆中档私家车。像鲁迅那样用大约一年薪水买下一座大四合院,今天的教授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民国名教授可住洋楼、四合院,仅凭这一条,收入还是好于今日之名教授。还有,民国名教授请得起私人厨师、花匠,时常在家中开个“派对”,办一桌私房菜,不算凤毛麟角。当年林徽因就经常在家中请客开“派对”,费正清、徐志摩、金岳霖等人是常客。著名作家冰心曾写有《我们太太的客厅》小说一篇,有好事者考证为讽刺林徽因之作。此处只提不表。


虽是一篇闲文,但笔者想加点“含金量”,构造了一个“收入购买力指数”来做比较。设定有一个“篮子”,内含一只200斤重生猪、两套上好男士服装、四餐高档酒席、高级理发店理发50次,这里面有商品有服务,基本代表一个教授一年的“体面消费”(50次理发代表服务方面的消费),然后用教授月薪除以这个“篮子”总价格,就可得出不同年代教授的“收入购买力指数”。


按此推算,陈寅恪的“收入购买力指数”为3.75,梁实秋为3.1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地区一级教授为0.89,四级教授为0.53,上海地区一级教授略高,为0.93;今日普通教授是0.45,愿跳槽之“长江学者”教授则是2.05(生猪、高档酒席、高级理发店理发,价格同前,高档西服以优质国产品牌计价,每套8000元)。


算下来,还是民国时期名教授的“收入购买力指数”最高,今日普通教授的“收入购买力指数”略低于当年的四级教授,如今头顶值钱“帽子”的教授,介乎于民国教授和1950年代教授之间。


民国时期教授收入最高,因为那时教授少,知识值钱为社会公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教授收入整体水平高,相较普通人,生活相对优越,也是社会共识。


今日教授太多,一定程度上供求关系使然也,但社会也缺少了那么一点承认人力资本的共识。至于有“帽子”的名教授,在收入上已和民国名教授看齐,但真正水平又要拿另一把尺子量才行。


结尾处多说一句。过去多年为《茶座》写稿,有些经验,写起来很快,如无干扰,五千字一文一般一天就好,这篇稿子多用了一倍的时间,主要费在查找和核对资料上。虽非学术论文,但资料不能马虎无信,希望能还原一段真实历史,更希望这篇小文能引来真正的玉作。


徐康宁:润笔与经济学家的酬劳

赵人伟:关注收入分配中的纵向失衡问题

白重恩 唐燕华 张琼:消费“泄密”收入?

张卫国:外语水平与工资收入

徐卫国  黄英伟 | 人民公社社员的活命“工资”:粮食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