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第一大市,要易主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民经略 Author 凯风
疫情大洗牌
疫情,带动区域经济大洗牌。
2022年上半年,北京GDP总量以微弱优势力压上海,首次跻身中国经济第一大市之位。
虽然只是暂时的季度反超,但这是数十年来全国经济第一大市地位的首度松动。
不过,2022年刚刚过半,一切都未有定数。
到年底,上海能否夺回经济第一大市之位?北京何时才能实现真正超越?
京沪首次易位
疫情这只黑天鹅,改变了一切。
2022年上半年,北京GDP总量达19352亿元,同比增长0.9%,而上海GDP为19349亿元,同比增长-5.9%。
一增一降之下,上海失去了巨大的领先优势,北京以3亿元的微弱优势赶超上海。
要知道,40年前,北京GDP总量不到上海一半,如今两城已经并驾齐驱。
事实上,就在去年同期,上海对北京还有874亿的领先优势,去年全年这一优势更是扩大到近3000亿元。
如果不是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存在,北京赶超上海仍旧遥遥无期。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北京虽然首次赶超上海,但在二季度负增长的不只是上海一个城市。
数据显示,二季度,上海、北京GDP分别增长-13.5%,-2.9%,两地双双负增长,这种情形相当罕见。
事实上,二季度内地31个省份中,共有5个省市负增长:江苏、上海、北京、吉林、海南。
这其中,除了海南之外,其他省市均是疫情直接冲击所致。海南则是受到大环境波及,旅游业大幅下滑带来的结果。
上海自然是疫情直接冲击所致。
从3月底到6月初,中国经济第一大市静态管理长达两个月之久,经济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冲击。
然而,北京并非相安无事。
虽然疫情严峻程度远远不及上海,但一波又一波偶发疫情的存在,也让北京经济陷入被动。
同时,作为去年北京最大增长动力的新冠疫苗产业动能不再,导致北京医药制造业大幅走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增长。
上海VS武汉:疫情冲击为何大不同?
同样遭遇严重疫情冲击,上海经济降幅为何远远不及武汉?
2020年武汉疫情,导致一季度GDP总量降低40.5%,创下了武汉有数据以来的最大下降纪录。
疫情之后,用了一年多时间,武汉才恢复元气,但其经济总量仍然未能重新反超杭州。
同样是疫情冲击,论严峻程度,上海并不比武汉弱多少,但为何上海二季度GDP仅下降13.5%,上半年仅下降5.6%?
一方面,疫情所处的阶段不同,应对手段不同。
2020年初的疫情冲击充满意外因素,所有城市都没有做好准备。既没有大规模核酸检测,也没有新冠疫苗,更没有成熟的管控手段,最先遭遇冲击的城市损失自然最大。
疫情发展到第三年,即使同样不得不祭出封城的重磅举措,但在应对上至少会有一定进步。
另一方面,上海与武汉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对于疫情拥有更大的抗压能力。
武汉是典型的工业城市,而上海除了工业城市的身份之外,还有金融中心、互联网城市、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多重角色。
疫情冲击,首先在于消费,其次是工业生产,再次是外贸,投资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弱,而不依赖实体接触的金融业、互联网行业抗压性最强。
上海金融业占GDP比重,仅次于工业。
2021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高达7973亿元,位居全国之首,占GDP总量高达18.5%,这成了对冲疫情冲击的最大支柱之一。
与此同时,上海还是仅次于北京的互联网重镇。
以携程、拼多多、B站为代表性企业。2021年,上海共有16家企业入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仅次于北京的36家,超过杭州深圳,位居全国第二。
此外,作为中国外贸第一大市,上海外贸遭受的冲击远远低于预期。
原因在于,上海港以长三角为腹地,且在疫情期间,通过海铁联运,将长三角的货运直接通过海运抵达上海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因封城或封控导致的高速口关停、物流受阻等困境。
不过,即使拥有强大抗压能力、集核心资源为一体的上海,面对疫情冲击,最终也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2022,北京能否最终赶上上海?
2022年,北京经济能否最终赶超上海?
北京与上海的经济第一市之争,短期或有波动,但从长期来看,上海仍然有着巨大领先优势。
单就2022年而言,随着上海从疫情中走出,工业、投资和外贸迅速反弹。一旦经济走上正轨,将会重新拉开与北京的差距。
2022年上半年,北京对上海的领先优势仅有3亿元,而上海本身经济体量更大,发展动能更足,想要追回这一差距并不难。
更关键的是,曾在2021年对北京贡献不菲的医药制造业,在新冠疫苗接种趋于饱和的2022年,出现明显萎缩,对经济增长形成了一定拖累。
当然,这些都是短期波动因素。
北京离上海有多远?
京沪未来的竞争格局,最终还要看各自的功能定位、产业格局与发展腹地。
从定位来看,上海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而北京更侧重于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从产业格局来看,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而上海二三产业兼顾。
北京是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上海既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最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北京以互联网、金融、科研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主要支柱产业;
上海则以金融、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为支柱,产业更为多元,综合实力相对突出。
从发展腹地来看,上海优于北京。
上海坐拥长三角这一世界最大的城市群,而北京所依托的京津冀城市群,在综合实力、成熟度上均与长三角、大湾区存在一定差距。
当然,北京作为首都,本身就有调动全国资源为己用的能力,这是上海所不及的。
而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与溢出效应,上海大都市圈及长三角城市群的深度融合,也非京津冀可比。
可见,如果没有疫情这类黑天鹅持续冲击,未来上海仍有望长期保持第一经济大市之位。
作者 | 凯风
来源 | 国民经略
解读上海经济“半年报”:
基础依然稳固、动力依然增强、韧劲依然充足
2022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本土突发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经济恢复重振进程,经济运行保持较强韧性,呈现新动能不断积蓄、核心经济功能有效发挥的积极态势。
经济运行保持较强韧性
经济恢复重振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上海实现GDP总量19349.31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4.3%,成果来之不易。6月份以后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一是工业生产明显好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月度增速由4月份的低点快速回升,5月份降幅大幅收窄,6月份转为增长15.8%。6月份,全市35个工业行业中有24个行业产值实现正增长,33个行业较5月份增速加快或者降幅收窄。
二是外贸进出口明显改善。6月份,全市货物进出口增长9.6%,扭转了前两个月大幅下降的态势,其中,出口增长20.2%、进口增长3.6%。
三是一些先行指标表现向好。6月份,工业用电量比上月增长26.8%,货物运输量环比增长20.6%。
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蓄
工业发展新动能领先增长。上半年,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克服疫情影响,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3%。其中,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13.3%,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增长14.7%。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下降2.1%,降幅小于工业平均7.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产值同比增长57.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8.2%。
此外,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圆片等工业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2倍、67.0%、25.7%、14.3%。
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指标逆势增长。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1-5月,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8.0%,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9.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网上商店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0.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8%,比重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
核心经济功能有效发挥
面对突发疫情的严峻考验,上海继续体现国内国际市场战略链接的重要作用,确保金融、贸易、航运等核心经济功能稳定发挥。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对疫情期间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半年,全市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362.4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分别增长18.7%、22.6%。
对外贸易发展韧性较强。上半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4.71万亿元,规模稳定保持在世界城市前列;同比下降0.6%,降幅比1-5月收窄0.8个百分点。
国际航运枢纽高效运转。上半年,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55.2万标准箱,继续保持世界第一。7月上旬,上海港日均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13万标准箱,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市场活力逐步恢复
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活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24.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2%。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62.9%和13.6%。上半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6家、外资研发机构10家,累计分别达到857家、516家。
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快速恢复。6月份,上海日均新设企业数1257家,相当于5月份的1.4倍,与一季度的日均新设企业数基本持平,显示出较高的经济恢复水平。
总体来看,上海经济发展基础依然稳固、动力依然增强、韧劲依然充足,疫情没有改变上海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
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外经济复苏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加快推进上海经济恢复重振仍需付出艰辛努力。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发展信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齐心协力推动上海经济恢复重振,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 | 微信公众号“上海统计”
关注公众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5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长三角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