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的“老二”省会,这次想做真正的“领头羊”
全国首条市域高铁,能否让济南“再进一步”?
作者 | 佳妮
编辑 | 陈莹
一个地级市,被合并三年后,终于走进“高铁时代”。
9月15日,济南至莱芜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正式启动,标志着年内通车运营进入倒计时。
济莱高铁,2019年9月开工建设,线路全长117.49公里,全线共设济南东、历城、章丘南、雪野、莱芜北、钢城6座车站。
图源:中国铁路
虽则只有百余公里长,但从规划、开工、铺轨到测试,这条铁路线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因为这是国内第一条市域高铁,对比城轨250公里/小时的车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铁大大缩减通勤时间。
而且,这个“国内首条”来之不易。早在2013年,济莱城轨就已列入规划,之后便长期处于搁浅状态。直至2019年1月,莱芜市正式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准备开工的“新建济南至莱芜城际铁路项目”才顺势升格为“新建济南至莱芜高速铁路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和三年前济南合并莱芜相似,济莱高铁的开通,还肩负着“强省会”的期望。
2019年1月9日,山东省政府举行发布会,2018年12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根据方案,山东将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
1992年方从泰安下属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的莱芜市,由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直接合并地级市,属于非常罕见的行政区划调整。但消息发布后,惊异的声音不多,反倒有种“靴子终落地”的心照不宣。
只因济莱的同城化,早已有了多年的政策铺垫。
2013年,山东的经济重心还在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但偌大一个经济强省,单靠东部带动远远不够。北有京津、西有郑州构建的中原城市群,强邻环伺,省会和周边城市有着被边缘化、甚至虹吸的风险。
于是,当时的新任省长上任后,就将“大济南”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时年8月,山东省政府正式印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实施“强心”战略,其中专门提出,拓展省会城市战略发展空间,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启动建设“济莱协作区”,实现两市同城化发展。
网友尤其擅长圈画重点,“拓展省会战略空间”“同城化发展”的表述,难免引人遐想。莱芜并入济南,逐渐成为公开热议的话题。
济莱协作区,更被广泛视为同城化的典范。两城在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多个领域都开始了一体化的探索。
所以,2019年莱芜正式并入济南,似乎是水到渠成。
只是,合并不仅仅是消除行政界线,轨道交通、产业协作依然是困扰济莱融合的“老大难”问题。
很多人将济南合并莱芜比喻为省会向东南迈开一腿,在地图上形成一个直立的“人”。但如果结合地形图来看,济南要向东南伸展,所非易事。主城和莱芜距离不远,但相隔数重丘陵,被山区阻断,要建铁路的话,需要穿越沉积岩、岩溶、采空区等多种复杂地质,修建难度极大。
主城和下面的城区之间不通轨道交通,可能还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一直到今天,莱芜、钢城要去济南主城,最快的方式是走G2京沪高速,但这起码也要开上一个小时的车程。而要坐火车的话,莱芜人还要绕道泰安换乘,才能进入主城。
所以,济莱高铁的开通,当地人已经翘首以盼多年。
对于莱芜、钢城而言,这不仅打破了原本“手无寸铁”的窘境,加深和济南主城的交通联系,还能通过济南东和石济高铁、济青高铁联通,接入全国高铁网,两区对接全国的要素流通才有更便捷的物理基础。
更大的意义在省会层面,济莱高铁虽则只是市域高铁,但却是济南提升辐射力的关键一子。
一方面,济南正打造“省会高铁圈”,以济南为中心串联德州-滨州-淄博-泰安-聊城-德州,目前“北环”的济滨高铁一段年内开工,“东环”已开展规划研究工作,“南环”则是规划中的“鲁中高铁”的“济南市莱芜区经泰安到聊城段”,莱芜处于其中的东南角,即将通车的济莱高铁正是省会向南迈出的重要“角点”。
另一方面,根据交通运输部2020年5月批复的《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报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方案的请示》,未来济莱高铁将南延与鲁南高铁临沂北站相接。这样一来,就为省会经济圈联通鲁南经济圈打开想象空间。
放到更大的视野来看,作为济南“米字型”高铁的东南“捺点”,济莱高铁不仅是省会高铁圈的重要一笔,还是省会“破圈”、抵达鲁南的一大联络线。
济莱高铁的相对位置
并入济南前,莱芜的土地面积、人口总量、GDP都常年居于山东末位。一提及莱芜,绕不开的就是因钢立市,“钢城区”之名就因本地大型钢铁企业莱钢而起。钢铁作为支柱产业,在巅峰时期能够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
但走到现代,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大宗商品受周期影响明显,而莱芜作为省内最小的地级市,难以在更大范围调配资源。要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撤市入济似乎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政策选项。
济南也有自己的困扰——首位度排名常年靠后,“弱省会”标签挥之不去。2018年,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中,全国有七个副省级城市被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或“省会作用不够”,其中就包括济南。而且,济南的野心不止于强省会,目光还瞄向了有着“塔尖城市”之称的国家中心城市。
若要快速做大做强,进一步向省会集聚资源是策略之一,但最快的还是外延式扩展,以合并地级市的方式拉大城市骨架,做大城市体量。
合肥三分巢湖、长春代管公主岭、成都代管简阳、西安代管咸阳,都同此理。
但在莱芜两区正式并入济南后,也不乏顾虑的声音:快速“膨胀”的济南,是否会“消化不良”?济南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产业融合,将莱芜变为自身的竞争力筹码?
不妨先来看,合并之后主城和莱芜、钢城的融合度问题。有人曾以夜间灯光数据评估经济同城化进程,发现2013-2019年间济南市建成区的面积都在不断扩大,其中2013-2016年主要是向原有建成区的周边发展,但2017-2019年则呈现明显向东发展的趋势。
莱芜和钢城区自2013年协作区建设以来,都一直向西北方发展。这个相互靠近的趋势,和多年推行的济莱同城化发展相符合。
来源:蔡运洁《基于多源数据的济南都市圈同城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做大之后,济南的增长势头可谓凶猛。2019年初,莱芜正式并入济南不久,2018年经济数据对外发布,济南经济总量超过烟台,时隔14年重回山东“第二城”之位。
2020年国内“万亿之城”迎来最大扩容潮,济南也在同年首破万亿大关。省会首位度更是一路跃升,2018年只有11.6%,2020年就提升至13.87%。
山东省内“第一城”和“第二城”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拉小。2017、2019、2020年,济南的GDP增速都力压青岛。2018年济青之间的差距高达4000多亿,到了2020年济南和青岛之间的身位就只相差2000多亿。
济南的紧追不舍,更令青岛压力倍增。2019年初开始主政青岛的时任市委书记,更多次在公开大会上发出警醒:“济南正在铆足劲冲刺一万亿GDP大关,我们要有紧迫感啊!”
只是这两年,增长的压力又给回了济南一边。
2021年,济南GDP突破1.1万亿,实现了对泉州的赶超,排名由19名上升至18名。但7.2%的经济增速,放在省内来看却略显迟缓,不及全省8.3%的平均增速。
症结主要还出在工业之上。
工业,本是济南的底色。上世纪,济南以机、车、电、化为主导的工业品在全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同时也不乏制造业龙头,中国重汽、中油济柴、济南钢铁……共同构成了济南发展的实业基础。然而,过早的去工业化、过重的产业结构,让济南错失了持续做强制造的机遇。
直到2020年,一场规格、规模空前的动员大会,拉开了济南市“工业强市”的序幕,济南高调重回制造业。
不过,重振制造或许还要时间。工业利润,通常能侧面反映地方工业成色,粗略判断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还是高端环节。
2021年济南统计公报显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82.7亿元,下降7.6%。更能反映附加值的规上工业利润率,济南和山东几大主要城市相比,都没有太大优势可言。
来源:各地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这样看来,区划调整只是“强省会”战略的一剂“特效药”吗?做大体量之后,济南正在如何重塑增长活力,从新生空间里寻找新生动能?
合并之初,济南给莱芜、钢城的城市定位就是“省会副中心城市”,足见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但产业、城市功能的衔接并不能一蹴而就。2020年5月-7月,山东省委第七巡视组对莱芜区进行了巡视,随后给出的反馈略带刺痛感,“新旧动能转换措施不硬,融入济南乘势而上的力度不大”。
融入,首先要找准定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起步区都落户黄河北岸,产业结构仍偏传统的莱芜、钢城,要从新旧动能转化工程中争取政策,不同板块间要如何错位发展、配置资源?
2020年7月,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对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作出调整,由原先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变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
“东强”,就是要做强东部的科创实力和产业能级,章丘的重点在齐鲁科创大走廊,莱芜、钢城则要加快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业。“北起”,也即北部建设全面起势,加快人口和高端产业的集聚。
如果说黄河北岸的起步区是新兴产业的承载区,那莱芜、钢城、章丘在内的东部,则是做新、做强实体经济的“大后方”。
理顺城市发展格局的同时,济南也确定了四大主导产业——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而且每个产业方向,济南都不乏拿得出手的巨头。浪潮、重汽的主营业务收入都过千亿,浪潮集团的服务器蝉联国内市场第一,AI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整合了莱钢、济钢的山钢集团,钢产量位居中国第七、全国前十;齐鲁制药在中国生物药研发50强企业中列第一位、近20个原料药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华熙生物透明质酸原料占据全球近一半市场份额。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边手握本地龙头,济南引“外援”的力度也很强。去年年末,新能源汽车用8英寸高功率芯片生产项目在济南顺利通线,而这个“山东第一芯”源于比亚迪造。2021年8月,比亚迪斥资50亿元购得济南富能半导体。同日,弗迪电池落户济南,四个月后又敲定二期项目,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内,比亚迪在济南迅速完成了电池、芯片生产基地以及汽车产业园的布局。
甚至有机构分析,比亚迪在济南的大手笔“下注”,其完整性很高,为比亚迪八大基地之最。
同产业结构一样,济南的城市印象也曾不时和老、旧联系在一起,但如果多几分关注,就会发现这座被称为泉城的古城,也在萌生“新”意。
9月27日,“山东这十年•济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在会上介绍,济南在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率先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年均净增户籍人口约10万人,实有人口突破1000万。
千万人口,既是迈入特大城市的门槛,也是“强省会”人口引力的象征。当然,实有人口和常住人口不能划等号,但坐拥最多省内高校资源的济南,在留人上有着不少地理优势。
更早前的7月,《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发布,当中则明确提出,到2035年,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济南的雄心依旧不改,相信做实事的城市,总会被人看见。
济南大明湖
作者系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END
作者 | 佳妮
编辑 | 陈莹
排版 | 樊 萍
关注公众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5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长三角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