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重压下,本该诗情画意的语文学习何以面目可憎 | 二湘空间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近日,知乎上一篇文章《某水二中学生的发声,救救我们》广受关注。因所述过于毛骨悚然,不敢信以为真,但从留言和多方印证推测,又觉所言不虚。结合“中国式”家长的切身体会,感触颇深。升学压力不断向下传递,年幼的孩子已经负重气喘吁吁,多彩的学习也日渐干枯面目可憎。
单以语文为例。语文里有故事传说、有生活日常、有影视角色,原本遍布趣味和美感,充满诗情和画意,本该魅力无限,但学生大多不喜欢。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曾到南方一中学做报告。谈到语文教学时,他问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们纷纷举手,哄笑。学生非但不喜欢,很多人甚至觉得这个学科面目可憎,说出来全是泪。
教材内容的广为诟病就不必说了,只其重考试轻学习一面便广布槽点。
抄记:机械的重复损害兴趣
我小时,最头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别的同学也说得牛头不对马嘴,老师便从参考书抄到黑板上,学生再抄到本子上。一次次抄,越抄越气馁,对这个学科也越生恐惧与厌恶。那种心理阴影慢慢凝成一个时代馈赠的人生水印。
抄写字词是必修课。一个词或一段话抄写十几遍,本是为了加强记忆,但孩子的注意力都在“完成”上,经常会把写错的字重复多遍,作业交上去,老师也没时间细看,一个对钩就打发了。作业的本质应以学会为目的,太粗放了徒增负担,不如少而精,师生都用心。
课文后常有背诵要求。如在3~5自然段中,任选其一背诵。每遇这种情况,老师都要求三段全背,理由是考试不知从哪段出题,要确保万无一失。这样,作业量就翻番或更多,好词好句的“好”全被厌烦的阴霾笼罩,难以感受其鲜妍芬芳。教材表面上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考试的围堵让这种选择权流于虚设,还更像戏弄。低年级的现代文和古诗文还不同,背诵的内容超出应付考试的意义也很有限,难以经久回甘。孩子背一段的负担不大,其他多朗读,在感受声韵之美中学习并无不好。无谓地过度消耗孩子的时间,得不偿失。
一些课后要求掌握的成语和名言,在意义上并无关联,但孩子在高强度的训练下,背得烂熟,熟到了“一体化”的程度。从第一句串糖葫芦,背得像一篇文章一样流畅,却是不经过大脑的自动化输出。如果随机提问某个词,孩子大多时一脸茫然。其实,如果有充分的阅读,结合语境学习,那些内容能自然理解,无需机械背诵。而为了考试硬背,不解其意不会用也是徒劳。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文本中的词、句在语境中都鲜活而灵动,而把它们“捞”出来视为考试“干货”,反复抄写死记,果真就学死学干了,干巴巴无益于滋养心灵。“干货”填塞的学法事倍功半,挤占孩子大量的自主阅读时间,使他们缺少必要的语感培养与素养积累,更损害学习兴趣。
女儿说同学作文中写妈妈“很温顺”,我在网上也看过学生写老师“通人性”。这是初学阶段的常见病,词典也难单独帮忙。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区别,结合阅读能慢慢“浸入”感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孩子在阅读中日渐涵泳意会,对词句的情味自然能明其理,感其情,生成语感直觉和领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网络语言,孩子们普遍学得快用得好。虽然其格调不高,但其幽默、好玩、随意正迎合孩子好新奇的特点,鲜活的日常语境优势让孩子们无师自通,运用纯熟,老师和家长想拦也拦不住。而语文课紧盯着应试,枯燥乏味,孩子们难以体会文章的趣味和情辞之美,从某种程度上又助推了他们对网络语言的“热爱”。与其生硬抵制网络语言,不如帮孩子积累文化底蕴提升文学素养,功到之时他们自然能辨别高下与雅俗。
阅读:公认的荒谬不能转轨
王蒙做他孙子的小学语文试卷,不及格。周国平做自己文章的文后测试题,也几乎不及格。上海的黄玉峰老师更是生气:“阅卷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当阅卷老师们先试做考卷时,五个人中,三个人和二个人不一样,或一个和四个不一样,还有的时候五个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但一看标准答案,他们全错了!连老师都拿不准的题目,让学生怎么答?这不是在愚弄我们的孩子吗?”
尽管作者、读者、出题者长不出同款大脑,阅读理解却以找标准答案为旨归,这种考试一直受争议,却一直在指挥千军万马。孩子沦为做题工具,教师沦为考试教练,学科的“训练有素”体现在能猜中出题者的心思,而不是丰富个人的感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阅读,是要带着自己的经历去读文本。”考试不允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就不允许有独特见解,戴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学,怎能不痛苦?当课堂成为考试训练场,谁还顾得上学科的人文属性,答题的策略与技巧、高分的套路和模板才是应试的“葵花宝典”。这种现实下,有时读书多,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反而不如按规矩准绳答题的人成绩好。因为一不小心,独特想法流溢到框架之外,会更危险。比如,冰融化的答案必须是“水”,答“春天”的学生会被扼杀。
太过功利的动机毁了太多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也不仅为应考,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唤醒和丰富。阅读通过开阔视野,提升思维,形成综合素养,建构精神世界。语文老师苦应试久矣!但如果真正尊重学科特点,按素质教育的规律去教,成绩可能会“辜负”各方期待,那种压力与风险,也不是谁都能面对的。一直以来,都不乏抗争应试体制的先行者。纪录片《盗火者》中展现了一批竭尽所能的力行者,他们的追寻让人热血澎湃,已故的马小平老师便是其一,他相信只用高三一年来应付考试就够了。给高一、高二学生上课时,他很少用教材,甚至不看讲稿,不总结中心思想。他曾情辞恳切地试图和家长沟通教育理念,但没人理解他的用心良苦,多名家长还围住他质问为什么不教课本的内容。马小平百口莫辩,只能郁闷地回办公室,趴在桌上哭。
教学一线有为数不少的“马小平们”。他们既想抵抗应试模式,坚持人文教育,让孩子真正“会学”语文且爱上语文;又想让学生都考好,“学会”应试的技能。“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考试不负人生?为了实现这种平衡,他们一直在内心撕扯。如果教学单纯追求分数,反倒没了纠结,但身处一线的教师,除非不懂学习的本质,谁能对现状无动于衷呢?不是没有改革者,但他们遭遇的阻力无形却可以想见,北大附中校长王铮的“下课”再添佐证。
写作:以不变应万变危害深远
女儿平时不愿练写作,老师也不常留作文,我了解她的写作能力。很奇怪她考试成绩却不错。原来她考场写的作文都是平时准备好的,全班都这样。平时写人、写景、写事、写活动等各类作文各写一篇,经老师改好抄在作文本上,烂熟于心。考试时,备用篇拿来对号写上即可,不能临场构思,未经老师通过的作文,不能往卷上乱写。孩子们已习惯了这种默认规则。孩子们能自己写的,采用宿构之作,实在写不出的,就各类型范文都背一篇,应对考试也没问题。这样,考试成绩优秀率很高,学生、家长、领导各方皆大欢喜。叶开把“作文行业”喻为“超高压变电技术”,确实很贴切。
问其他家长,孩子们应对作文的方式大同小异。到网上查,师生的共识是,应试的作文和写作完全是两码事。作文有取悦评卷老师的模板和套路,还有快速提分的操练捷径。写作是生命的自我表达,离不开日积月累,需要时间去生长。老师带学生经常读写练,反复批改,一定费时费力,但能实现教学相长。但用写作的思维去应试,脱离已成“共识”的程式争取高分则很难,近乎缘木求鱼。背范文、套模板无疑短平快,这种捷径有违学习的基本规律,师生的成长也双重受损。无奈形势逼人,不给生命成长的时间。上有考核的高压,下有家长的期待,中间是学生的前途命运,老师不如此能有更好的选择吗?
老师不擅长写作或未有写作经验的还好,他们坚定地认为高分就是王道。这也几乎是考试框架内的绝对真理。有写作思维的老师教作文,会因为内心的复杂、纠结与冲突非常痛苦。毕竟,作文和写作只是貌似而已,不在一个频道,两种思维也难以沟通。但可以肯定的是,写作思维滋养生命使其渐趋丰盈饱满,让人受益终身,而作文思维离开应试,带给个人和社会的后患非常深远。生活中人们见惯不怪的假大空话,以及太多人离开套话系统不会真诚表达,都可以溯源。
这种状况利弊显见却难以逆转,还在愈演愈烈中。在搜狐教育上看过相关资料“有老师为了让自己带的班在年级排名靠前,撬锁进入办公室,偷偷在电脑上修改成绩;也有老师因为同事作弊,导致自己的班成了最后一名,知道消息的几分钟后,便从教学楼的4层跳了下去……”考核没有错,考核的方式太值得反思。现在不让公布学生的成绩与排名了,考核的压力全集中于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考核不由分说的强力推搡中,自己的灵魂空间已经逼仄难守护,我们会指责教师吗?试把自己代入,如果身为教师,面对同事的纷纷“取巧”和考评的达摩克利斯剑,又该何去何从?
只是检验性的考试,没附加选拔的功能,已经如此。中高考指挥下的学习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不是戕害人才。考核是为了推进教育,不是逼教师放下情怀与担当,用尽各种心机甚至无良“行为世范”,使劣币驱逐良币。当各种不合理、错误和荒谬成为“房间里的大象”,师生家长的承受阈值便不断提高,伴着“全人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嘹亮倡言。对荒诞的麻木本身也是一种助推力。
语文的问题不是语文本身,教育的问题也不在教育之内。想突破困境,一直当教育问题去探讨,好比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钱理群说“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方法的问题,而是利益链条的问题。”这像全民HS的眼镜蛇效应一样。春节期间,有的地方仍发布全民HS公告,以此防Y,Y情恒久远。孩子是未来,不是利益链上的棉签,他们的年华与智慧不能投放到真正有品质的学习上,被摧折的绝不仅是个体,一代人已深创剧痛过一轮。前车覆轨的代价,时至今日全社会和民族仍在承受。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芦苇虹,曾是教师,后成北漂。谋生谋爱,爱灯火可亲,爱星辰璀璨。读书阅世,记录心绪万千,梳理内心凌乱。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更多往期精粹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