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三女生,俄乌冲突,说服他人难于登天,何不静气对待辩论过程? | 二湘空间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说服他人难于登天,何不静气对待辩论过程?
文/宫殿楼台这几天,关于北大女生对谈上野千鹤子的话题热议,许多人觉得是三个北大女生浅薄、低劣,但也有人觉得要对她们足够宽容,妖魔化她们的行为本身就很低劣,群里吵得热火朝天。还有前些日子,关于劣迹艺人是否可以复出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争论,起因是曾因吸毒被抓的歌星含笑改名为韩朴俊,在《狂飙》里扮演了毒贩“钟阿四”。坚决反对复出者言辞凿凿,积极支持复出者也义正辞严,双方都认为各自有理,试图说服对方。
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各人有各自的立场、观点,有不同的三观,再正常不过。有人总结了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试图说服一个人其难度不亚于登天。
有人把争论俄乌冲突列为了2022年友尽的话题之一,因为这个话题,有人愤然退出微信群、不与观念相左者同伍,有人甚至亲友断交。到底谁更有理,到底谁能说服谁,目前来看没有答案。
历史学者、作家张宏杰曾发过微博:“中午请老舅吃肥牛,跟老舅又干了一仗。老舅说你们研究历史的都是瞎扯,历史没有真相。你总说是北曹县先打的南曹县,你看着了?你参加了?我说老舅,这些都有各种档案资料在啊!打个比方,今天中午咱们吃的什么,过一个月你可能记不住了,再聊起来,明明是肥牛,你非说吃的是卤煮。可如果菜单留下了,小票留下了,这个事儿就能说清楚啊,怎么叫历史没有真相呢?研究历史的根据的就是这些留下来的东西。老舅怒道,果然知识越多越反动!”
即便张宏杰是研究历史的博士后,颇有著述,但是面对他老舅这样的人,再怎么引导、解释也无济于事,不可能将其说服。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张学良前去吊唁,所赠的挽联上写着: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挽联透骨地揭示了两个人之间的恩怨纠葛与政见之争。因为不赞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主张,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被蒋介石囚禁。跨越39个年头,蒋介石到死也没有还张学良自由。政见不同、观念不合所带来的分歧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在性格、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教育程度、心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认知优势,也都有着自身的认知局限,就如同“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样,本事再大、神通再广,也不可能象上帝一样全知全觉。“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同样的一本书,被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含义,既反映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也折射着每个人的认知局限。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着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认知局限,所以要相互说服难于登天。
提起争论、辩论,有几个事件值得回味。
1993年6月,《上海文学》发表了《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揭开了“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序幕。伴随《读书》《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的参与、推动,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共鸣,掀起了为期将近三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连经济学家也参与了进来。大讨论过去十多年之后,当初讨论的发起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认为通过大讨论,知识界的共识越来越多。他说:“回过头来看,是‘人文精神讨论’第一次迫使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对现实的隔膜,也是这一场持续的讨论,以一种强烈的方式,把人文精神恶化的问题,提到了公众的眼前。”显然,这场大讨论取得了较大程度的价值认同,引起了全社会对人文精神的重视。
但在这场讨论中,也发生了王晓明所说的“不少文章写得相当激烈尖锐,笔战的刀光剑影引人注目”现象,尤其突出的就是“二王(王蒙和王彬彬)之争”。参与讨论的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写了《过于聪明的作家》一文批评王蒙,王蒙则以《黑马与黑驹》一文回击;王彬彬又连发两篇文章以更激烈的言辞反驳。刘心武为王蒙抱不平,写了《高长虹的湮灭》一文,“劝告某些年轻人不要重蹈高长虹的覆辙,以骂名人成名。”王彬彬又撰文反驳刘心武。紧接着,《山西文学》副主编董大中、《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也先后发表文章,批评刘心武不应该这样对待敢于“犯上”的年轻人。关于“二王之争”,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志忠认为,双方都不够冷静,属个人意气之争,非学问之争。
而将论战扭曲为“意气之争”的莫过于韩寒与白烨事件。2006年,白烨在博客写了一篇评论80后文学的文章;韩寒随后以《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来反驳,文中用了粗口;白烨接受记者采访,把韩寒所用的这些词语当作80后素质低下的佐证,并在博客上作了回应韩寒的声明;韩寒又发表了《有些人,话糙理不糙;有些人,话不糙人糙》的回应文章,并连发3篇揭露白烨自我策划、收人钱财等学术腐败的文章,指出白烨之流乃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随后,因为作家陆天明及其儿子、导演陆川的加入,加上高晓松的助战,这场论战升级为了斯文扫地、令人瞠目的混战、群殴。
连上述名人名家都难免在争辩过程中把握不住分寸、火候,何况我等市井凡男俗女会发生急赤白脸、气急败坏、吹胡子瞪眼等有伤大雅的情形?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不让这样的情形发生,而是学习一下“国际大专辩论赛”和“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的那些优秀辩手,虽是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却彬彬有礼、以理服人,展示出十足的绅士风度和淑女风范,让人在“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的激战中还能感受到“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优雅。
几乎所有辩手们都坦承,最终的成绩并不重要,而他们更享受的是激烈的论辩过程,更享受思想的交锋碰撞、临场的应变发挥以及双方才华和风采的绽放。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更多往期精粹
野猪优雅行走在田野,老农吓得腿发软,不必深挖细节和逻辑的回乡偶记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