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东吴(四十二)阴诱”麋芳士仁的神秘中间人是谁?孙权又为何要杀死关羽?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12-30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1-33章)后文待续

百年东吴(三十四)周郎谢幕

百年东吴(三十五)借荆州

百年东吴(三十六)交州风云

百年东吴(三十六)第一次濡须之战

百年东吴(三十七)皖城之战

百年东吴(三十八)湘水划界

百年东吴(三十九)第二次合肥之战

百年东吴(四十)第二次濡须之战

百年东吴(四十一)谋取荆州




百年东吴(四十二)荆州情报战

白衣摇撸真奇计,一举荆襄取次休。

吕蒙白衣渡江,袭取江陵,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从而遗恨千古,这个三国历史中的故事令人耳熟能详。

其中的细节,包括吕蒙如何诱降,如何跟陆逊等诸将为关羽铺下一张天罗地网,我们在《建安的尾声》系列中曾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了。

建安的尾声(二十九)攻心之计。关羽大军是如何被吕蒙兵不血刃瓦解掉的?

建安的尾声(三十)败走麦城。关羽为何没能逃出升天?只因东吴事先堵死了所有出路。

不过有一点要肯定的是,关羽的覆灭固然与其性格缺陷以及决策失误有一定关系,但是后方的不战而降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若非如此,荆州未必丢失,至少关羽在前线的部队也不至于因吕蒙的攻心之计一哄而散。

后来听说江陵已经沦陷,即使强横如关羽也完全没有将其夺回的心思。他在此地经营多年,亲自主持城池的修筑工程,对江陵城的坚固非常了解,深知这座城根本不是可以轻易攻下的。

倘若当时江陵不是主动请降,而是坚持抵抗的话,虽说兵力有限,但确实有可能坚持到关羽回援的那一刻。

关于麋芳和士仁投降的原因,《建安的尾声》系列中也有过分析,其中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麋芳、士仁和东吴早有勾结。

其中士仁和东吴搭上线的时间较晚,是在筹粮不利并遭到关羽斥责后,才被孙权趁虚而入的。而麋芳则更早一些,当初南郡武库失火,从那之后他就开始和孙权私下联系了。

而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孙权究竟是通过谁的牵线搭桥和他们取得联系的呢?这一点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让我们来尝试分析一下。

历史学家方诗铭先生对此有过论述,他认为这个中间人就是潘濬。主要根据有三点,一是潘濬和关羽关系不睦,二是他在刘备集团的荆州属官中算地位和名望都比较高的,三是他在降吴后受到重用,由此推断他在东吴取荆州过程中出了大力。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潘濬确实和关羽关系不睦,但那只是因为关羽“骄于士大夫”罢了。

这里我们不谈理想道德,只谈利益,叛降东吴对于潘濬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好处。

虽然降吴后潘濬确实官运亨通,但他留在刘备手下也未必差。这不仅因为刘备集团中荆州势力庞大,他上升空间不小,而且他在朝中也有臂助,这个人就是他的表兄蒋琬。

此时蒋琬已经得到刘备的信任,又和诸葛亮私交不错,假以时日必然成为蜀汉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有了他的照顾,肯定比去东吴重新开始要好,潘濬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

何况以孙氏父子和荆州人的血仇,潘濬内心自然会倾向于刘备,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他不可能主动投向东吴。

由此可知,潘濬基本不太可能仅仅因为和关羽的私人恩怨就给东吴做内应,这既不符合他的利益,也不符合他的感情。

关于第二点,潘濬虽然确实有名望有资历,但这并不代表麋芳等人就会多么看重他。

潘濬年纪轻轻就声名显赫,他师从大儒宋忠,又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但这是学术圈里的事,麋芳和士仁不是这个名士圈子里的人,他们对这些也不会多感冒。以他们元从老臣的身份,对潘濬这种中途加入的人肯定会有些优越感的。

至于第三点,说潘濬因为在袭荆州过程中立有大功才会一路高升,这个也不确切,因为潘濬根本就不是主动投降的。

当时关羽败亡,大局已定,荆州官吏大多归附孙权,可潘濬却称病不出,还是孙权亲自放低姿态去请,他才勉强归降。

由此可见,潘濬归吴是在荆州失守,走投无路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如果他和孙权早有勾结,这样作秀就毫无意义了。

而陈寿在这件事上的措辞,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潘濬的清白。

对于潘濬归吴,他用的是“入”这个字。

孙权袭羽,遂入吴。(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而对于麋芳,陈寿则明确指出他的行为就是背叛。

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三国志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同样是降吴,但性质却有很大不同。麋芳最令人不齿,因为他早就暗通孙权;士仁其次,他更像是被骗了;而潘濬却无可指摘。

对麋芳这等卖主求荣之人,即使到了新主子那里,也会为人所轻视乃至于唾弃。后来麋芳在东吴多次被虞翻呵斥,他都自知理亏而不敢回应。

而潘濬却得到了尊重,就像后来被迫降魏的黄权一样,对于这些本来就有能力,而且大节不亏,只是因为形势所迫才不得不身事二主的贤臣,不仅在当时,乃至于后世对他们对会有包容和理解。

事实上,孙权后来对潘濬的提拔,并不是对他在夺取荆州战争中功劳的奖赏,而是用他树立起一个正面典型,方便自己在荆州的统治。

东吴统治荆州较晚,当地人才要么北上投靠了曹操,要么跟了刘备,留给孙权的非常有限,再加上孙氏家族在荆州名声不太好,因此他重用潘濬有一定收买人心之意。何况潘濬对荆州事务非常熟悉,这样的人不用岂不可惜?

总之,潘濬不可能是那个牵线搭桥的中间人。

下面说说我的推论,我认为负责“阴诱”麋芳和士仁的应该是东吴的虞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虞翻知道得太多了,若非跟麋芳和士仁有过深度接触,他很难有这种表现。

当士仁开城投降后,虞翻特意提醒吕蒙说:“我们这次是出奇制胜,要高度保密,以防生变,因此必须带士仁同行,留自己的军队守城。”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防止士仁反悔,同时也能用他震慑麋芳。

后来麋芳投降时,吕蒙喜出望外,竟在城外开起了庆功大会。又是虞翻提醒他要尽早进城掌控局面,因为想投降的只有麋芳一个人,其他人不可信。吕蒙当即醒悟,这才让江陵城内原定的伏击吕蒙的计划胎死腹中。

虞翻确实具备一个优秀说客的本领,当初他曾劝候官长接纳逃亡至此的会稽太守王朗,后来又劝豫章太守华歆归顺孙策,这一次他也有着精彩的表现。但是他对敌军内幕的了解,甚至还要超过主帅吕蒙,这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吕蒙如此谨慎的人,竟然会在尚未百分百克竟全功之时就得意忘形,这说明他对江陵城内的情况所知有限,很可能认为麋芳身为主帅可以一个人说了算。

但虞翻却知道麋芳不怎么得人心,他手下的中层也不一定会受他约束,因此才要速战速决,以免夜长梦多。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前瞻性。

由此可见吕蒙虽然是袭取荆州计划的倡导者,但他主要负责的是军事方面,至于情报方面则应该另有他人主持,这个人可能就是孙权本人。

南郡武库一失火,东吴就立刻知晓,同时和麋芳勾结。后来关羽斥责麋、士二人筹粮不利,这也没能瞒过东吴。

因此东吴很可能在荆州布置了强大的谍报网络,只有这样才能让孙权第一时间了解对手的内情,从而抓住机会趁虚而入。

这件事肯定是机密,孙权可能连吕蒙都没有告诉,而负责此事的大概率就是虞翻,只有这样才是最合理的解释。而这也体现了东吴为这次军事行动做出了极为周全的准备。

兵法有云: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这就是说在开战之前,敌军主帅及其手下亲信,乃至于门客幕僚以及负责守卫的下级官吏的信息,都要尽可能调查清楚。

在这场战争中,东吴做到了这一点,荆州被渗透得无孔不入,因此虞翻才能加以利用,最终兵不血刃拿下荆州。

反观关羽,他不仅对东吴将领(比如陆逊)了解甚少,甚至对自己手下与敌人勾结一事也一无所知,可谓“不知彼,不知己”,自然“每战必殆”。

试想一下,如果他对东吴有足够的了解,清楚他们这次军事行动的最终目的,应该也就不会抱有幻想,使出派人回江陵探查情况这一昏招了吧。

关羽的使者最终被吕蒙加以利用,成了摧毁他三万大军夺命符,而准备不足,处处被动的关羽也因为错失了宝贵的时机,最终在东吴的天罗地网下屈辱被擒。

对于这头笼中猛虎,孙权的处理方式极为狠辣,他下令潘璋只要抓到关羽就立刻将其斩首。

后世对孙权这一举动多有微词,认为他做得太绝,这样就彻底把跟刘备和谈的路给堵死了。

其实我认为孙权也有自己的考虑,他的做法虽然有些残酷,但却有一定合理性。

按照《蜀记》记载,在关羽被擒后,孙权最初是想要招降他的,后来被臣下劝阻,这才作罢。

对于这种观点虽然裴松之的反驳颇有道理,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孙权的心态,他很可能是想用关羽,但又觉得无法驾驭,最后只好下杀手。

不过还有人认为孙权本可以不杀关羽,而是留下作为和刘备谈判的筹码,何必要把事做绝呢?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些过于高估个人在国家利益面前的作用了。相比起所谓的兄弟情义,刘备更看重的显然是荆州,是他的帝王之业。这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就是事实,将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利益之下本就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合理选择。

刘备在关羽死后并未立刻起兵复仇,而是又等了两年,这期间他为称帝忙得不亦乐乎,在他心里孰重孰轻不是很明显了吗?

孙权应该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否杀掉关羽,只要他不肯归还江陵,和刘备的仇恨就无法消解,双方必然还有一场大战,因此不必抱有幻想。而后来他派诸葛瑾前去议和,我认为也有拖延时间的嫌疑,因为这个议和并没有什么诚意。

总之,孙权杀关羽一事,对吴蜀两国关系影响有限,不可能因为他善待关羽刘备就愿意和谈。

不过既然关羽作为谈判筹码,并不具备太大价值,那孙权为何一定要杀他呢?软禁起来给自己留个好名声又有何不可呢?

其实这是由于孙权身上也有冲动的一面,在国家大事上,孙权确实成熟老道,但涉及到他个人或者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时,孙氏家族那“轻脱”的一面就被暴露出来了。

当年孙坚轻敌冒进,死于乱箭之下;孙策忽视安保,为刺客所杀;而孙权也一度差点喂了老虎。

可见孙家人还是比较容易冲动的,或许孙权比父兄要好一些,但有些骨子里的东西还是改不了的。

关羽曾对孙权进行辱骂,而且用了个比较难听的词“狢子”,所谓“狢子”就是中原人对江东人的一种蔑称,这种带有严重地域歧视风味的词汇必然严重挫伤了孙权的自尊心。

如果关羽确实是个不错的谈判筹码,他肯定会放下个人恩怨,但情况并非如此,于是他痛下杀手就可以理解了。

关羽死后,荆州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除了南阳、襄阳以及江夏北部等地,荆州大部都归了东吴,榻上策的第二阶段基本完成。

不过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就结束,想要坐稳荆州,孙权先要承受刘备的怒火。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