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的尾声(二十九)攻心之计。关羽大军是如何被吕蒙兵不血刃瓦解掉的?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为了及时看到我的每一次更新,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前文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1-20章)
建安的尾声(二十一)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建安的尾声(二十二)风起荆襄。关羽北伐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又是否违背了隆中对的策略?
建安的尾声(二十三)樊城之战(上)十年磨一剑,关羽和曹仁究竟是谁先发起进攻?
建安的尾声(二十四)樊城之战(中)襄阳和樊城的防御体系为什么这么厉害?
建安的尾声(二十五)樊城之战(下)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真的是只靠运气吗?
建安的尾声(二十六)四冢之战。关羽为何在水淹七军后陷入强弩之末,从而败给徐晃?
建安的尾声(二十七)魏讽谋反案。揭开一场神秘叛乱的内幕,为何曹操对此事的态度与许昌之乱大不相同?
建安的尾声(二十八)吕蒙袭荆州。糜芳和傅士仁为何会投降?关羽在此事中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虽然因为糜芳的背叛,吕蒙轻而易举就得到了江陵城,不过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就结束。
关羽坐镇荆州多年,广施恩信,还是有一定人望的。而糜芳投降属于个人行为,虽然他是最高长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跟他走。
这时候吕蒙有点得意忘形了,毕竟战果实在太大,不仅得到了整个南郡,连于禁的三万人马也笑纳了,而自己几乎没有损失一兵一卒。于是他在糜芳开城投降后并不着急进城,而是于城外沙丘上大摆庆功宴。
这是吕蒙在整个战役期间犯的唯一一个错误,当初可是他亲口跟陆逊说关羽在荆州颇有人望,不好对付,怎么这就忘了呢?
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第十三)
幸亏有虞翻在,他不光会给吕蒙看病,还能在关键时候提醒他注意。
虞翻说:“真心投降的就糜芳一个,其余的人可不见得和他一条心,还是快点进城把江陵控制下来吧。”吕蒙顿时醒悟。
其实虞翻的担忧确实发生了,因为城中真的有人不愿意降吴,他们暗中设下了埋伏,若不是虞翻提醒让吕蒙有了戒备,说不定东吴这次就功亏一篑了。
因为这些人极有可能趁着糜芳出城请降的时候把城门关上,然后继续抵抗,那样吕蒙可就乐极生悲了。
经此一事,吕蒙也冷静下来了,他明白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自己必须做好准备迎战关羽的回援。
目前吕蒙面临两种选择,第一是在江陵守株待兔,凭借坚城抵挡关羽;第二就是打得主动一些,派兵在关羽回师的必经之路上阻击。
不过这两种方案都免不了和关羽正面交锋,而东吴拿下南郡靠的是偷袭,在正面战场和关羽的百战精兵对决,吕蒙确实没把握。
之前我们说过,吕蒙擅长心理战,能在战场之外解决的,就没必要动刀兵,这也是兵法要义。于是吕蒙策划了两个方案,并同时施行,他要不战而胜。
第一个方案就是派蒋钦率水军进入沔水。
当然吕蒙并不是想让蒋钦直接去挑战关羽,毕竟对方也有精锐水师,真打起来的话胜负难料。他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让蒋钦去破坏关羽的粮道,将路上的粮食辎重截获。
要知道关羽在襄阳樊城一带作战已经大半年了,数万大军需要大量的粮草供应,再加上于禁降卒带来的压力,后勤已经极度困难了。
之前糜芳和士仁就已经对前线无法充足供应了,而关羽也因为这个原因取了东吴在湘关的粮米,这一定说明前线粮草紧张。
所以现在只要对关羽的粮道进行打击,他肯定是难以为继的。
在通过沔水的粮道被蒋钦的水军袭击后,关羽明白已经不能再拖了,断粮不是闹着玩的。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之前从魏军那里收到的东吴偷袭的消息属实,于是他立即下令退兵。
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三国志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这下襄阳的包围也解除了,关羽是真的走了,因此曹仁立刻召集众将进行军事会议,讨论如何应对。
诸将之前长期被关羽压制,心里憋了一股气,再加上目前关羽形势不妙,于是都主张发兵追击。
要是曹仁真的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去追,那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关羽是有大船的,只靠步兵去追,能不能追得上放在一边,追上了也很难打得过。
还好又是参军赵俨及时出现,不过他主要是从大局观的角度来分析的。他认为孙权现在愿意合作就是因为有关羽这个共同的敌人,要是和关羽缠斗下去,那就会让孙权渔翁得利。所以还不如放关羽走,让他和孙权去对掐吧。
曹仁最终采纳了赵俨的意见。而没过多久,曹操的命令也送到了,跟赵俨所说如出一辙。
当然,无论曹操还是赵俨都没想到关羽后来竟然败得这么快,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这是后话。
总之,袭击关羽粮道直接导致他的形势愈发不利。
而吕蒙的第二个方案则是真正的攻心之计,将彻底导致关羽军心瓦解。
其实关羽在退兵之前并非没有全身而退的机会,如果他不往南撤兵而是直接放弃荆州前往东三郡的话,我想是可以实现的。
只要溯沔水逆流而上,然后再进入堵水,最后就可以到达刘封所在的上庸了。徐晃虽然胜了一阵,但关羽并未受到伤筋动骨的损失,如果他想走应该是可以走得掉的。
也就是说刘封、孟达是否出兵救援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关键看关羽自己的想法。
但要是真采取了这种方案,那样的话就再也没有机会夺回荆州了,如此狼狈逃窜,心高气傲的关羽一定无法接受,因此无论如何也要想想办法。
只不过这样一来,他就失去了唯一的机会。
另外关羽在这里犯了个错误,最终也加速了他的失败。
关羽错就错在到了这个时候仍然派出使者和吕蒙沟通,这说明他应该是对与东吴和谈仍然抱有幻想。
我这样判断的根据有三点,首先如果关羽真的一心求战的话,那就没必要谈了,更没必要先后派出好几个人,真要打直接回去开打就是了。
其次,上一次荆州危机的时候,最终双方还是和平解决了,这件事是有先例的。
最后,关羽其实自己都没信心夺回江陵,这座城是他主持修建的,多么难打他再清楚不过了。
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水经注)
可是时间是不站在他这一边的。如今大本营已经丢失,粮草也断了,几万大军根本撑不了多久。
上一次和谈成功是因为双方势均力敌,可现在不同,关羽劣势极大,对方怎么可能愿意和谈呢?
主动权其实根本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就连打不打也是吕蒙决定的,只要他死守江陵,关羽就无计可施。
另外,如此不果断的做法也给了对方施展攻心之计的机会。
关羽派遣使者的另一个目的应该是刺探消息,结果这正中吕蒙的下怀。
或许在战场上交战关羽没怕过谁,但是论起心理战他就不是吕蒙的对手了。
比如关羽这些负责探听消息的使者,就完全帮了倒忙。
这里我们来讲讲古代战争中的间谍战。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对敌情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必须下功夫去探查,而绝不能想当然。比如凭借占卜啊,以往的经验等等,那都不可靠。
既然要探查敌情,那就必须要用间谍。间谍从古至今一直活跃在战争的舞台上,其中大概有五种,分别是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所谓因间,是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
所谓内间,是收买敌国的官吏做间谍。
所谓反间,是收买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
所谓死间,是让我方间谍故意散布虚假消息给敌方,敌人中计后基本会将其处死,故称死间。
而所谓生间,则是指刺探敌情后能活着回来汇报的间谍。
这个使者此行必然是要把江陵的实际情况传达回来的,因此按孙子兵法的说法,他应该是一名“生间”。
生间者,反报也。(孙子兵法用间篇)
可是问题也出在这里,因为他是要和吕蒙接触的,因此难免被对方收买,从而成为“反间”。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孙子兵法用间篇)
即使他没有被收买,也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对手利用,相当于在事实上变成了“反间”,从而成为对手的助力,就像长平之战时赵国使者郑朱一样。
本来作为统帅,必须要注意辨别敌方的间谍并加以收买作为“反间”,然后放他回去,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了。现在可倒好,关羽的“生间”自己送上门来了。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孙子兵法用间篇)
这时候相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暗中派人刺探消息,不和东吴交流,然后对手下官兵进行洗脑,比如宣称东吴正在后方烧杀抢掠等等,这样至少还能维持住士气,多撑一段时间。不过最终结果大概也没有区别。
反正这样公开派遣使者,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误,这加速了自己的败亡。
吕蒙对关羽的每个侍者都隆重款待,还让他们在城内随意参观,结果他们发现东吴军队进城后秋毫无犯。
吕蒙要求不得骚扰百姓,不准擅自拿一针一线。结果他手下有个士卒因为拿了老百姓的斗笠去盖军中的盔甲,就被斩首示众。而且这个人还是吕蒙的同乡。
不得不说这个秀做得非常漂亮,虽然关羽颇有人望,但是东吴也不差啊。
之后吕蒙每天派兵去慰问抚恤老年人,生病的提供药品,衣食不足的送去衣物粮食,成功收买了人心。
使者回去后将江陵城中详情散播出去,关羽手下官兵听说家中无恙,很快就战意全无。
出现这种情况根本不意外,关羽是散地作战,士卒很容易因为顾念家中而溃散。
如今吕蒙占据江陵,关羽失去了根据地,想把散地变成死地最后一搏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吕蒙完全可以选择不战,而是坐等关羽自行溃散。
现在关羽是真的危在旦夕了,不仅面临断粮,大军士气也极为低落,在夺回江陵已经完全不可能的情况下,他必须要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了。
然而东吴却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在关羽决定班师南下的那一刻,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此时东吴已经铺开了一张天罗地网,关羽好似一头笼中的猛虎,再也难以逃出生天。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