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安的尾声(二十八)吕蒙袭荆州。糜芳和傅士仁为何会投降?关羽在此事中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8-08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为了及时看到我的每一次更新,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前文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1-20章)

建安的尾声(二十一)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建安的尾声(二十二)风起荆襄。关羽北伐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又是否违背了隆中对的策略?

建安的尾声(二十三)樊城之战(上)十年磨一剑,关羽和曹仁究竟是谁先发起进攻?

建安的尾声(二十四)樊城之战(中)襄阳和樊城的防御体系为什么这么厉害?

建安的尾声(二十五)樊城之战(下)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真的是只靠运气吗?

建安的尾声(二十六)四冢之战。关羽为何在水淹七军后陷入强弩之末,从而败给徐晃?

建安的尾声(二十七)魏讽谋反案。揭开一场神秘叛乱的内幕,为何曹操对此事的态度与许昌之乱大不相同?





虽然关羽为徐晃所败,樊城已经脱离了危险,但关羽强大的水军却控制着沔水的制水权,这样一来南岸的襄阳城仍然处于危险中。

不过曹操不用忧心太久,孙权将会主动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孙权打荆州的主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初湘水划界的时候,他只是因为没做好彻底撕破脸的准备,因此在刘备有所退让后选择暂时和谈。

不过孙权和曹操在居巢之战后也议和了,因此他对刘备再次开战已经是迟早的事了。

其实早在徐晃和关羽对峙期间,蒋济和司马懿就已经跟曹操献计说要联络孙权袭击关羽的后方了,曹操采纳了这个计策,魏吴两家果然一拍即合。

在孙权给曹操的回信里,他将自己的姿态摆得非常低,三国志原文中用了“乞”和“自效”这样的字眼。

其实孙权这算是给曹操解决麻烦,可为何他要自贬身价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孙权本来就是个务实不务虚的人,只要有实际好处,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他并没有那么看重。毕竟他并非只是帮助曹操解围,也是为了捞好处去的。

第二,孙权这次是绝密行动,一定不能惊动关羽,他担心如果让曹操心生不满,会把自己的计划泄露出去。

因此孙权在回信中特意请求曹操不要泄密给关羽。

乞密不漏,令羽有备。(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不过孙权的心思还是被人看透了,这个人就是董昭,他劝曹操应该假意答应孙权,但是暗中把消息泄露给关羽,这样等关羽回援就可以坐山观虎斗了。

另一方面,这个消息如果让被包围的魏军将士知道,也有助于安定他们的军心。

不过董昭也表示,关羽素来强横,而且自恃江陵和公安城防坚固,应该是不会轻易回援的。

最后果如董昭所料,在徐晃奉命泄露孙权偷袭的消息后,关羽只是犹豫,但并未撤退。樊城之围是在徐晃获胜后方才解除,而跟孙权的偷袭关系不大。

关羽得知大本营遇险,却没有立即回救,我想主要原因就是这个消息来源太不可靠了,毕竟曹魏是敌人,关羽会很自然地认为是对方抵挡不住,想要诈他退兵。

但是关羽的表现却是犹豫,而并非完全不信,这又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对东吴并非没有防备。

在湘水划界之后,孙刘联盟已经名存实亡,这一点明眼人都能看出,关羽自然也不例外。而他最为忌惮的就是接替鲁肃的吕蒙。

关羽对吕蒙的忌惮是有道理的,因为吕蒙虽然还没显露出多么高超的军事才能,但他有一点非常厉害,那就是他擅长攻心之计。

之前吕蒙偷袭荆南三郡时,零陵太守郝普就是中了他的计策才拱手而降,如果吕蒙对后方发动袭击,到时候情况就不妙了,因此慎重一些也不为过。

可惜关羽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吕蒙故技重施,再次让他吃了大亏。这是后话。

不过至少在当时,关羽还是在防备吕蒙的。为此,即使在樊城前线军情紧急的时候,关羽也始终在后方留下一支有一定规模的军队驻守。

另一方面,虽然吕蒙在到任后尽力与关羽修复关系,但也没能得到对方的信任。

这一点是吕蒙必须要解决的,如果不能造成关羽后方空虚的局面,偷袭行动很难展开。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既然关羽怕我,那我走总行了吧。

结果吕蒙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关羽在后方防备严密,就是怕我偷袭,现在我可以假称回建业治病,到时候关羽肯定会放松警惕,从而调后方部队支援前线,那样我们就有机会了。

孙权采纳了他的计策,而且特意公开下令,召吕蒙去建业,为的就是蒙蔽关羽。

吕蒙身体不好,这一点对于把他视为严重威胁的关羽来说肯定是非常清楚的,因此治病这个借口是可信的,关羽也没有怀疑。

不过吕蒙计策虽妙,却只能瞒过关羽,而瞒不过陆逊。而这就是名将和名帅的差距所在。

陆逊在吕蒙呆在建业期间跟他见了一面,期间他也提出了袭击荆州的计划,和吕蒙的设想高度相似,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袭击荆州的计划即使在东吴内部也是绝对机密,除了吕蒙和孙权以外没有第三个人知道,陆逊能提出来,只能证明他的远见卓识。

而按照吕蒙最初的构想,在他离任后关羽应该就会中计,到时候自己就能发兵偷袭了。

但是在跟陆逊的交流后,他改主意了,因为他觉得完全可以让陆逊接替自己,这样效果会更好。于是吕蒙立刻去向孙权推荐陆逊。

吕蒙推荐他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确实才能出众,第二就是他名气不大,可以麻痹关羽。这比单单吕蒙离任更容易让关羽上当,如果他不是病情严重,怎么会把大权交给别人呢?

陆逊果然没有辜负吕蒙的信任,他用两封书信让关羽彻底失去了警惕。

对于关羽来说,他的局面也确实不太乐观,之前我们谈到过,由于关羽俘获了于禁的三万军队,而且要把他们押送回江陵,因此占用了不少人手,这导致他兵力严重不足。

建安的尾声(二十六)四冢之战。关羽为何在水淹七军后陷入强弩之末,从而败给徐晃?


之前吕蒙虎视眈眈,他不敢放松戒备,现在吕蒙去“养病”了,换了一个默默无闻的陆逊,于是他放心地抽调部分江陵守军支援前线。

这样一来,东吴的目的已经达到,袭击荆州的所有准备工作就都完成了。

而这时候关羽借口前线粮草不足,擅自取走了东吴在湘关的粮米,这就给了东吴出兵的口实。

当然,擅取湘关米一事也没有那么重要,作战计划已经敲定,无论有没有这件事,东吴肯定都是要出兵的。

现在虽然万事俱备,但是孙权在出兵之前做了一个不当的人事安排,他打算让自己的堂弟孙皎和吕蒙分别担任左右部大督,二人各统一军。

孙权的意思应该是不想把全部兵权委派给一个人,那样他不放心。之前赤壁之战时他就是这么干的,分别让周瑜和程普担任左右都督。

不过这样有很大弊端,因为按照孙权的意思肯定是希望有宗室身份的孙皎能制约吕蒙,甚至孙皎要居于主导的位置。

理由很简单,古代在军事领域是以左为尊的,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去请侯嬴,特意把更尊贵的左边的位置空出来给他,这就是虚左以待。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正因为以左为尊,之前周瑜是主程普是副,而现在自然就是孙皎为主吕蒙为副。

不过袭击荆州的行动是吕蒙策划的,而孙皎是临时得知这个消息后才上任的,所以吕蒙才是最合适的指挥者。

到时候一旦孙皎和吕蒙意见相左,吕蒙也只好听命于孙皎,而孙皎的方案又不太可能优于酝酿已久的吕蒙,所以最后在内耗中弄得功亏一篑也未可知。

吕蒙对孙权的安排自然是不满意的,当然他也不敢明确反对,于是他提出军队的指挥官只能是一个人,您觉得孙皎合适就用孙皎,觉得我合适就用我。随后又举了周瑜和程普当初攻打江陵的例子,希望能引以为戒。

程普不服周瑜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事,虽然按照江表传的说法,两人最后和好了,但是这个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却难以确定。

总之按照吕蒙的说法,江陵之战期间二人关系还是不怎么样的,最后几乎坏了大事。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三国志吴书宗室传第六)

吕蒙的说法肯定不会是空穴来风,我想江陵之战持续了一年之久,或许就跟这个有很大关系。

这么一说孙权也就明白了,他最终决定让吕蒙做大都督,孙皎担任后援。

这段小插曲之后,吕蒙率军出征,而当他走到寻阳(今江西九江)后则开始着力隐瞒行踪,把精兵藏在船舱内,掩人耳目。

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这里要注意,所谓白衣并不是指白色的衣服,而是没有官职在身的老百姓,吕蒙是找了一帮老百姓来划船的,让他们扮作商人。而这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错误。

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后汉书孔融传)

关羽在长江岸边设置了很多哨所,正常情况下,这些哨所可以提供预警,也能和曹操方面透露的消息相互印证,可惜他们全被吕蒙骗了过去,所有哨兵都做了俘虏。

就这样,吕蒙大军顺利到达南郡,而关羽仍然被蒙在鼓里。

公安城曾是刘备的居城,刘璋也被安置在这里,因此这肯定不是一座小城。

而江陵城就更厉害了,江陵本来就是南郡治所,关羽在荆州期间又重新修缮了城池,绝对是一座难攻不落的坚城。

后来关羽听说江陵已经被吕蒙所占后,也认为自己不可能夺回来了,这说明他对自己的筑城技术还是有自信的。

可是这两座足有一战之力的城池,却在东吴大军面前一触即溃,糜芳和傅士仁两名守将不战而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我们一一分析。

有一种说法是关羽将后方守军抽调了一部分支援前线,导致后方兵力不足,最后被迫投降。

这种观点应该是说不通的,因为关羽不可能把兵马都调走,至少留下几千人是必须的。凭借江陵这样的坚城,坚持半个月左右应该问题不大,这足够关羽从前线回援了。至少无论如何也不该不战而降。

另一方面,后方也并不会兵力短缺,因为于禁的三万降卒被押送回来了,足以作为生力军守城。

既然不是兵力的问题,那只能是人的问题了,事情坏就坏在糜芳和傅士仁身上。

不过这两个人投降的原因还不完全一样,我们先看看傅士仁,因为吕蒙大军首先攻打的就是傅士仁防守的公安。

孙子兵法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吕蒙首先采用的策略并不是强攻而是攻心之计,他派出说客虞翻对傅士仁进行劝降。

虞翻到了城下,想和傅士仁面谈,不过傅士仁却不愿见面,于是虞翻写了一封信,信中大意如下:

聪明人都知道辨别存亡得失,如今我大军至此,你们的斥候和烽火台全部失灵,这难道是巧合吗?不对,这是因为你们内部早被我们渗透了。你之前没有警觉,现在时机到了又不抓住,反而困守孤城,到时候水陆断绝,生机全无,我替你发愁啊。

这封信一下就写到傅士仁心里去了,因为虞翻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公安城中有东吴内应。

这件事是真是假?傅士仁难以确定,但毕竟外围警戒莫名其妙地瘫痪了,不由得他不信。

如今敌人大军压境,城中又很可能有内应,这还守得住吗?傅士仁心里没底。

而这个时候他又想起一件更可怕的事。

傅士仁和糜芳两个人分别负责公安与江陵两座后方城池的防务,在关羽出征时,也负责向前线供应军需。可是他们两个却没有尽心尽力完成任务。

关羽历来善待士卒,但对士大夫却很傲慢,对糜芳和傅士仁也不例外,久而久之他俩都和关羽很不对付。

不过要说他们是故意的,这也不尽然,因为突然多出三万张嘴,粮草紧张也是必然的事,何况他们也没胆子阴奉阳违。

因为当关羽得知军资不足后表示说:“等我回来收拾你们”

关羽可不是说着玩的,耽误军用物资的征集在古代叫做“乏军兴”,这是要杀头的重罪。

军兴而致阙乏,当死刑也。(后汉书章帝纪,李贤注)

除此以外,关羽还有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假节钺,他是有权力将违令者斩杀的。

二人本来就和关羽关系不好,如此一来岂能有命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想糜芳和傅士仁绝对不敢故意克扣前线补给。

至于网上那种大开脑洞,编出糜芳贪污军饷并故意烧毁军械库以掩盖罪行的故事,我认为没有任何明确依据,所以没必要讨论。

总之,在傅士仁看来,现在死战的话不一定守得住,城破后就是死路一条;就算侥幸守住了,等关羽回来后不死也得脱层皮。投降明显才是最优选。

攻心之计的关键就是切断对方一切退路,让他只能按你的规划走下去,最终不得不屈服。傅士仁就这样步了郝普的后尘。

其实内应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因此虞翻赶紧提醒吕蒙,让他立刻把傅士仁控制起来,然后派兵守好公安城。目的就是怕傅士仁看出不对劲而反悔。

接下来,吕蒙就要对糜芳展开攻心了,已经投降的傅士仁就是他的一大筹码。

糜芳的情况和傅士仁不太一样,傅士仁是在绝望下被迫投降的,而糜芳则和孙权早有勾结。

之前江陵发生过一场火灾,波及到了军械库,导致不少武器被烧毁,为此糜芳遭到了关羽的斥责,从那以后糜芳就开始和孙权勾搭上了。

正因为他早有异心,因此才会这么痛快地投降,吕蒙都不用多废一句话。

按说糜芳是元从老臣,没道理生出二心,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他的行为似乎也不难理解。

早年间糜芳跟着哥哥麋竺散尽家财支援刘备,甚至还辞掉了曹操任命的彭城相,这说明他还是很有追求的。

要知道国相和郡太守平级,是两千石高官,抛弃这样的官位是要下很大决心的。

因为糜芳和麋竺不同,麋竺才是麋家的掌门人,提供家财的功劳全得算在麋竺身上,以后就算刘备提拔糜芳也只能是因为看麋竺的面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糜芳还是义无反顾地追随刘备,这说明他很可能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妹妹身上。

毕竟糜家属于带资加盟,糜夫人的地位在当时应该是高于甘夫人的,因为甘夫人已经明确了是刘备的妾。

所以只要糜夫人可以诞下男婴,大概率子以母贵成为刘备的继承人,糜芳作为国舅也可以水涨船高。

遗憾的是糜芳赌错了,糜夫人命运凄凉,在被曹操俘虏后就下落不明了。

按照甘夫人传的记载,糜夫人很可能是已经亡故了,因为只有这样,甘夫人才能在刘备正妻空缺的情况下,以妾的身份主持家事。

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第四)

现在的局面是,王太子为甘夫人所生,皇后又是吴氏,和糜家没有一点关系,糜芳除了元从老臣这一身份外,什么优势都没有了。

另一方面,人和人就怕比,哥哥麋竺在成都悠哉游哉,刘备对他礼敬有加,地位比诸葛亮还高,而且赏赐优渥,崇信无比。也就是没有兵权罢了。

再看自己,虽然也是一郡太守,但是头上有关羽这个看不起自己的都督,受尽了委屈。

早知道这样,当初何必要辞掉曹操给的国相呢?我想此时的糜芳应该是感到后悔的。而这应该就是他暗通孙权的原因,因为该给自己找后路了。

这样还不算完,关羽又来了个“还当治之”。看着城外的同僚,糜芳心里明白了,看来傅士仁也是怕了,自己干脆也降了吧。

以上大概就是糜芳的心路历程,我认为他应该是对现状非常不满,对前途也极不看好,因此才会盘算着改换门庭。而关羽的威胁和傅士仁的榜样作用则帮他下了最后的决心。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傅士仁的问题不大,他是想抵抗的,否则一开始也不会拒绝跟虞翻见面。只不过他蠢了点,被对方忽悠了,再加上对关羽太过恐惧,只好选择保命,这也无可厚非。

而糜芳问题就大了,他不是被迫投降,而是早有异志,这就不可能洗白了。

按照糜芳早年的行为,我认为他始终怀着一个赌徒心理,在搏自己的前程,否则的话他没道理不做曹操的官反而跟着刘备颠沛流离。

虽然他赌错了,但是既然选择去赌,就应该愿赌服输,从一而终,这才是君子所为。即使再不满意也没有掀桌子的道理。

另一方面,关羽真的会杀他吗?我想基本是不可能的,他也许会斩了傅士仁来个杀鸡儆猴,但是对于糜芳,即便是看麋竺的面子也应该做人留一线。

此外,江陵是南郡防御的核心,拥有比公安更坚固的城防,糜芳防守的本钱比傅士仁大得多,投降的危害也大得多。傅士仁投降可以勉强接受,但是他不行。

就凭这一点,糜芳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整个江陵城,想要投降的也只有他一人而已。

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三国志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同样是和关羽关系不佳,潘濬为何没有主动投降呢?归根结底还是糜芳的原因。

对此糜芳也清楚得很,因此尽管后来虞翻不止一次羞辱他,糜芳始终保持了沉默。无他,心中有愧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件事上,关羽就没有责任了吗?当然不是,作为最高统帅,他必须承担责任。

关羽的错误有两点,第一就是不该将防守大本营的重任交给和自己关系不好的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公私分明的。

即使糜芳和傅士仁的官职不能随便解除,但是可以想办法把他们架空啊,身为都督让自己的亲信掌握兵权,我想这并不难。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关羽傲慢的性格在作祟,他打心底看不起这两个人,认为他们不敢有小动作,也掀不起什么风浪,然而他们产生的破坏力却超出了关羽的预料。

关羽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不该在言语上对他们进行威胁,虽然糜芳已经无药可救了,但是傅士仁的投降和这句话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真正明智的做法是好言安慰,或者至少不表态,有什么事回去再说,在几百里之外放句狠话,除了泄愤没有任何好处。

看看诸葛亮遇到这种事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先是在卤城之战大获全胜,随后又射杀魏国名将张郃,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之后李严说天降大雨粮草运不上去,因此让诸葛亮退兵。

诸葛亮听后一句话不多说,当即答应撤兵,结果回去后就把李严收拾了,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所以说真要动手的话,一定是先麻痹对方,然后雷霆一击,而绝不会说些无意义的狠话。对于关羽这种身份地位的人来说,这实在是有点丢份了。

身为统帅,做错了事就肯定要付出代价。

在江陵和公安失陷后,吕蒙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关羽那三万大军了。

这支部队可不好对付,因为它拥有不逊于东吴的强大水师。

不过吕蒙也没打算硬碰硬。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吕蒙深谙此道。

关羽的百战精兵最终在他的强大心理攻势下土崩瓦解。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