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的尾声(二十六)四冢之战。关羽为何在水淹七军后陷入强弩之末,从而败给徐晃?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前文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1-20章)
建安的尾声(二十一)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建安的尾声(二十二)风起荆襄。关羽北伐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又是否违背了隆中对的策略?
建安的尾声(二十三)樊城之战(上)十年磨一剑,关羽和曹仁究竟是谁先发起进攻?
建安的尾声(二十四)樊城之战(中)襄阳和樊城的防御体系为什么这么厉害?
建安的尾声(二十五)樊城之战(下)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真的是只靠运气吗?
于禁三万大军覆没后,樊城已经陷入了万分凶险的地步,随时可能陷落。
这时呆在宛城的徐晃坐不住了,也该轮到他出场了。
不过如今老兵都已经被于禁葬送在洪水中,而他手下都是从南阳招募的新卒,这样贸然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明知敌强我弱,可徐晃却仍然要去,至于其中理由,这里先卖个关子,我们后面再说。
但徐晃到底还是理智的,他清楚自己目前没有实力和关羽正面对抗,因此没有直接前往樊城前线,而是屯兵阳陵陂。
而此时关羽的一支人马驻扎在偃城,双方相距不远。
根据记载,偃城位于隋唐时的安养县以北三里,也就是当初白起破楚后设置的那个邓县,在汉末三国时期此地仍然叫邓县,而阳陵陂则位于偃城西北十里。
阳陵陂,在偃城西北十里。偃城,在安养县北三里。(读史方舆纪要)
陂,顾名思义就是池塘,比如我们曾在淮南三叛部分中介绍过的那个寿春以南的芍陂。也就是说,徐晃应该驻扎在偃城西北十里的一个水塘边。
今天这附近恰好有一个普陀堰水库,或许就是当年徐晃驻兵之地吧。
另一方面,从地图上看,这一带有一片低矮的丘陵。徐晃刚到的时候,大水还没有散去,他只能屯兵于高地。
今贼围素固,水潦犹盛。(三国志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徐晃暂且按兵不动,但手下的诸将却很有意见,一个个求战心切,并指责他不积极营救樊城。可能他们看徐晃只是假节才敢如此放肆吧,如果徐晃和于禁一样是假节钺,当场就能把他们推出斩首。
结果徐晃还没说什么,随行的议郎赵俨却出来解围了。
他说:“如今关羽把樊城围得铁桶一般,大水也没有退散,我军势单力孤,而曹仁被围无法也出城配合作战,因此仓促进兵难以获胜。不如只派一支前锋靠近包围圈,找机会通知曹仁,让他知道援兵已至,以此来激励将士。我预计下一批援军不出十天就到,这段时间曹仁足以坚守,到时候里应外合,必然大破敌军。如果出了差池,由我一人承担。”
赵俨说得有理有据,众人都非常信服,决定按他的办法来。
于是魏军开始挖地道,暗中潜过关羽的包围圈,来到城下后找机会把书信用箭射到城里。
就这样城内外来回沟通数次,曹仁得知援兵将至,更坚定了守住樊城的决心。
没过多久,果如赵俨所料,第二批援军到了,领兵的是将军徐商和吕建。虽然这批援军仍然不多,但他们带来了曹操的命令:之后还会有援军,等下一批援军赶到并集结完毕后再一并出击。
这虽然对徐晃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同时也说明目前他的兵力是不够的。
可徐晃所部长时间兵力不足,而且尽是新兵,战斗力也不强,为何携大胜之余威的关羽不一鼓作气将其打垮呢?按说这正是围点打援的好机会啊。
其实关羽并非不想击溃徐晃,而是他力有未逮。
从几年前和孙权争夺荆州南三郡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关羽的机动兵力也就是三万多人,看上去不少,实际上却非常紧张。
看看关羽这三万来人要做多少事吧。
首先襄阳和樊城都要分兵包围,其次还得分出一部分兵力阻击徐晃,也就是驻守偃城的这部分人马。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关羽把于禁这三万降卒押回江陵去了。
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虽说这三万人都是手无寸铁的俘虏,但他们毕竟不是被关在牢房里,这一趟押送要走几百里,为了不出差错,看管他们的兵力肯定少不了,至少几千人是必须的。
这样的安排让关羽失去了大批能够投入战场的生力军,可以说,这就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果这么一来,本来在襄阳一带兵力占优的关羽反而陷入了捉襟见肘的窘境,甚至要被迫抽调后方的守备兵力增援前线,这就是虽然他明知道徐晃兵力薄弱也无力将其击败的原因。
而徐晃也清楚关羽的底细,因此才敢带着一支人数不多的新兵来耀武扬威。
关羽没有足够兵力在围城的同时打援,两个目标他只能完成一个,只要去进攻徐晃,那樊城之围就算解除了。
在得知下一批援军即将赶到后,徐晃的底气越来越足,他决定先来个牛刀小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水开始消退,虽然以现在的兵力打破樊城的包围圈可能还做不到,但是把敌军在偃城的这个钉子拔掉还是可以的。
徐晃下令派一支部队抄近路到偃城以南挖掘堑壕,做出要截断其归路的假象。偃城守将害怕被围,只好烧掉营寨撤退了,徐晃兵不血刃拿下偃城,得到一个进攻的前沿基地。
虽然曹操下令要等大军集结完毕后再进攻,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时的徐晃艺高人胆大,明知关羽无力发起反击,为何不更激进一些呢?
于是他下令以偃城为出发点,从两个方向向前连营,直至关羽的包围圈前面三丈处,双方已经近在咫尺了。关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不过徐晃也就仅此而已了,他只是结起硬寨,稳扎稳打,但绝不主动进攻,这样就不算是抗命了。
到了219年十月份,曹操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坐镇指挥,此时他又给徐晃派来了下一批援军,是殷署、朱盖等人率领的十二营。
按照汉朝军制,一营大约是七八百人到一千人不等,因此这支援军的兵力应该至少有一万人。
这样一来,由于关羽兵力分散,此消彼长之下,优势已经转移到徐晃一方。
其实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关羽拿下樊城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撤兵返回是最好的选择,毕竟他拥有大船,只要他想走,徐晃绝对留不住他。
可是已经努力了这么久,战果又辉煌无比,在只差临门一脚的情况下,关羽实在是不舍得放弃这次机会。如果能击溃徐晃,最终的胜利还是自己的。连战连胜让关羽有些自信心爆棚了。
可惜关羽终究只是个名将而并非名帅,从全局战略的角度来看还是差了一些。
如今兵力不足、粮草不足,而且顿于坚城之下将近两个月,已经到了师老兵疲的地步了。这时候如果还不撤兵,期望再创奇迹,那就是赌博心态了,非常不可取。
这个道理知易行难,多少将帅在这件事上吃了大亏!
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及时止损,这是一名优秀统帅的必备素质,何况关羽根本就没有损。就算没能打下樊城,得到三万生力军也是极大的收获了,这个结果完全可以接受。
另一方面,关羽之前也并非没有摆脱困境的机会,只要他狠下心来,将三万魏军降卒尽数斩首,这样负责押送的那批士兵就能被腾出来,而兵力自然就不会捉襟见肘了,甚至粮草的压力也会消失。
只不过素来善待士卒的关羽是做不出这种暴行的,哪怕是敌人的士卒。毕竟他不是曹操。
前线的魏军已经集结完毕,到了对关羽的包围圈发起总攻的时候了。
不过在此之前,徐晃需要先拔掉关羽在外围的两个驻兵的据点,分别是四冢屯和围头屯,否则在开战后,这两座营寨就会威胁到魏军的后方。
四冢和围头的具体位置,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不过在樊城以北,还是有很多两汉三国时期的墓葬的,分别有九冢和双冢,想必四冢也在这附近。
另外根据考古发现,在樊城以北约一里左右今天樊城区菜越社区一带挖出过一座汉代古墓,出土了一匹制作精美的大型铜马,当时引起很大轰动。据考古学家分析可能是张绣的叔叔张济之墓。
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该墓一共四座,另三座在城市基建中被破坏,因此推测此地可能就是四冢。
虽说这种推论未必准确,但从后面的战斗过程中可以得知,四冢离樊城是非常近的,因此四冢位于樊城区菜越社区一说还是符合基本逻辑的。
至于围头,在各种史料中实在是找不到任何线索,因此姑且认为是四冢屯附近的一座军营吧。
徐晃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对围头屯发起佯攻,而真正的目标则是四冢屯。
这个场景是否熟悉呢?没错,当初夏侯渊在定军山下就是这么失败的,这就是兵力分散的致命弱点,在对方的声东击西之计面前毫无抵抗力。
此时关羽进退两难,如果集中兵力,那只能撤去樊城的包围,可到时候徐晃和曹仁合兵一处,就再无可能打下樊城了。
倘若不撤去包围,就会陷入处处受制的窘境。
很快,徐晃的主攻目标四冢屯告急。关羽没时间再犹豫了,他决定赌一把,亲率五千人马前往救援,这已经是他能抽调出的最大兵力了。我想如果不是他从江陵调来守军增援,或许这五千人都抽不出来。
四冢屯外,关羽和徐晃于军前会面。他们二人都是河东郡的同乡,关羽是解县人,徐晃是杨县人。当初关羽在曹操帐下效力时和徐晃私交甚笃,结果二人一见面便寒暄起来。他们只说往事,不涉刀兵,相谈甚欢。
见关羽似乎失去了警惕,徐晃突然脸色一变,高声下令:“斩关云长首级者,赏千金!”
关羽闻言大惊:“公明兄何出此言?”
徐晃答道:“之前所论乃是私事,战场搏杀乃是国事。”说罢令旗一挥,全军直奔四冢屯杀来。
此战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关羽以寡击众,不是徐晃的对手,只好放弃四冢撤回大营内。
就在这时,徐晃抓住了宝贵的战机,他趁着关羽这几千人进营的时候尾随杀入。
这一击是致命的,关羽之前在营盘外围设置了多重鹿角阻挡敌军,没想到这下全都白费了。他的部队在徐晃的突击下四散奔逃,很多人来不及撤到船上,最终被魏军赶入沔水中溺毙。而之前投降关羽的南乡太守傅方和荆州刺史胡修也在此战中被徐晃斩杀。
这场大胜是徐晃一生的巅峰之作,至此樊城之围彻底解除,曹魏也度过了最大的危机。
之前关羽威震华夏,影响力深入中原,这搞得曹操精神高度紧张。他担心汉献帝在许昌不安全,于是动了迁都的念头,结果被司马懿和蒋济制止了。
可后来他还是不放心欲发兵支援,但真的是无人可派了,想给曹植一个机会吧,这孩子实在是不争气,最后他决定自己亲自去。
此时手下绝大多数人都对此表示支持,毕竟以前曹操也是四处救火的。不过却有一个人提出反对,他就是桓阶。
他认为徐晃和曹仁有能力解决问题,曹操没必要亲自前去,去了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依赖,不如率大军远远地威慑一下就行了。
桓阶是曹丕的死忠,如今太子已经确立,曹操又年事已高,未来桓阶肯定是国家栋梁,因此曹操对他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于是进军郏县东南的摩陂。而驻兵摩陂也有保护许昌的意味。
很快前线就传来了捷报,徐晃力挽狂澜,拯救危局。曹操晚年时运不济,连战连败,他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这样的好消息了。
之前曹操觉得不保险,还特意把驻扎在东线的夏侯惇和张辽召来,结果他们还没赶到,樊城之围就已经解除了。
后来徐晃凯旋归来时,曹操远迎七里为他设宴接风。而对于这场大胜,曹操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最后能够保住襄、樊,徐晃是头功。
再看徐晃的营盘整整齐齐,士卒井然有序,曹操不禁感叹:“徐将军治军有周亚夫之风。”
不过此时曹操还有其他烦心事尚未解决,因为他的大本营邺城也出状况了。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