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权:一个父亲的烦恼,当儿子变成了自己最反感的那种人该怎么办?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12-30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1-47章)后文待续

百年东吴(四十八)洞口之战

百年东吴(四十九)第三次濡须之战

百年东吴(五十)百里洲之战

百年东吴(五十一)石阳之战

百年东吴(五十二)断发赚曹休

百年东吴(五十三)石亭之战

百年东吴(五十四)孙权称帝



百年东吴(五十五)太子孙登

在魏蜀吴三国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立储风波,但曹魏和蜀汉分别只涉及到两人,而东吴在这一问题上则最为复杂,孙权的七个儿子中前后有四人卷入了这场争斗。

也就是说,在诸子争位这件事上,东吴的激烈程度要远超过另外两国,而且后果也严重得多。

究竟为何如此呢?这还得从孙权的妻室说起。

早年间孙权之母吴夫人为他娶了会稽大族谢氏之女为正妻,而孙权对其也非常满意。不很快事情就发生了变化,孙权又有了新欢。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孙权骨子里的凉薄。

在他的择偶观中,姿色是最为重要的,至于对方的出身基本不在考虑之中。比如潘夫人就是就是死刑犯之女。

然而美人终有年老色衰的一天,这一择偶观导致孙权的爱来得快去得也快。

原配谢夫人逐渐恩宠不再,孙权很快又娶了徐夫人。

这一举动还是颇有些离经叛道的,因为徐夫人的祖母是孙坚的妹妹,虽然两人的血缘关系没那么近,不属于近亲结婚的范畴,但论辈分孙权却高了一辈,如此无视封建礼法,难怪三国志评价孙权“闺庭错乱”,真是一点都不冤枉。

不过按照孙权喜新厌旧的秉性,徐夫人也高兴不了多久。

当初孙策扫荡庐江时抱得美人归,而孙权也没少了好处,他发现在俘获的数万人中,有一位淮阴步氏的姑娘,此女和步骘同族,生得美貌出众,孙权一眼就将其相中,从此步夫人得宠,而徐夫人也步了谢夫人的后尘被打入冷宫。

不过虽然同是失宠,但谢夫人很快就郁郁而终,而徐夫人还坚持了很久。

这倒不是因为徐夫人性格更坚强,而是因为她的心中有着更多的牵挂,也有着更多的希望。

话说孙权前三个宠爱过的妻妾都没能为他生下儿子,他的前两个儿子孙登和孙虑生母不详,但可以确定身份非常卑贱,连妾都算不上,或许只是个奴婢,而孙权对其应该也不会多喜爱,否则按理说应该抬高她们的位置,而不会让她们连名字都未被记载于史册。

儒家思想在立嗣方面讲究嫡长子继承,孙权没有嫡子,但继承人终究还是必须要确定的,因此只能无嫡立长了。

因为孙登生母地位过低,因此在成为继承人后,必须要为他找个体面一些的养母才行。当时徐夫人还没有失宠,而且在身份上也是孙权的正妻,因此便做了孙登的养母。

徐氏被打入冷宫后虽然境遇悲凉,但至少还有一个儿子,这也是她活下去最大的勇气。

后来孙权接受了曹丕的册封成为吴王,立太子的问题摆在他的眼前,当时孙权只有孙登和孙虑两个儿子,依然没有嫡子,因此只能无嫡立长了,孙登就这样成为孙权的第一个太子。

孙权对这个儿子还是非常喜爱的,当时孙登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孙权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为他精心挑选了老师。

出于让孙登全面发展的目的,孙权不仅让他学习儒学,而且还重视史学等实学的学习,因为当初孙权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比如孙登早期的太子太傅程秉,此人师从大儒郑玄,才学出众,孙权因此征辟他教导太子。而另一位太子太傅张温,他出自江东大族吴郡张氏,亦有大才,因此这两个人应该负责的就是孙登在儒学方面的教育。

而孙权又让精研汉书的张昭将心得体会传授给儿子张休,之后又让他转授给太子,其实相当于让张昭做了太子的老师。

孙登就这样受到了非常全面的教育,孙权本身就是博览群书的,自然希望儿子能像自己一样。

同时孙权又为孙登安排了不少优秀的宾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四人,被称为太子四友。

诸葛恪是诸葛瑾之子、张休是张昭之子,陈表是陈武之子,这三人虽然出身不尽相同,分别出自士人和武人家庭,但毕竟都是淮泗人,只有出自吴郡顾氏的顾雍之孙顾谭来自江东。

孙权对江东大族的态度一贯是矛盾的,为了统治江东他必须和大族合作,但又唯恐他们得势后绑架自己的政权,因此他的政策出现了既警惕又妥协的两面性。

在太子四友中,淮泗人是占优势的,这些人明显就是孙登将来登基后的基本班底,孙权希望让淮泗二代继续成为东吴上层中的主流。

而其他宾客而谢景、范慎、刁玄、羊衟等人中,只有刁玄一人是江东人,其他人都是北方人,而且刁玄还不是出自什么大家族。

另外孙权为孙登选择的太子妃是周瑜之女,一样拥有淮泗背景,种种迹象都表明孙权是绝对不想让江东大族对太子产生什么影响的。

其实孙权虽然和曹操斗了十多年,但两个人既是对手又是知己,曹操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孙权在某种程度上对曹操也有一种崇拜之感。

有一次虞翻在宴会上触怒了孙权,孙权扬言要杀他,并表示说:“曹孟德当初就杀了孔融,我难道不能杀虞翻吗?”可见他其实是将曹操视为自己的榜样。

后来有一次他又跟诸葛瑾表示曹魏政治以曹操时代最好,之后就一代不如一代。

曹操是“揽申、商之法术”的,那么孙权自然推崇的也是法家治国了。而在对于世家大族的防范和利用方面,两个人也有颇多类似之处。

对于太子孙登,孙权希望他不仅在思想上延续自己的风格,同时也能处理好和世家大族的关系,既不像孙策时期那样冷淡,同时又不能太过倚重。

经过多年的培养,孙权或许认为教育已经成功了,一个二十一岁的成年人,世界观价值观大概率已经定型了,因此才在称帝并迁都回建业后,让孙登留守武昌。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偏离了他的预期。

在武昌,孙权命陆逊辅佐太子,可以说他是孙登的另一位老师。

孙权如此安排,应该一方面是希望一个成年的太子可以对陆逊形成一定的制衡,不让他在荆州无所忌惮,同时也让孙登跟陆逊学一些治军的本领。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自己军事素质不佳,自然希望儿子能弥补这个遗憾了

而孙登最终也确实从陆逊这里学了不少东西,可惜却完全不是孙权想要的。

当时太子宾客谢景提出先礼后刑是无法教化民众的,刘廙倡导的先刑后礼才是对的,这明显是孙权喜爱的法术思想,孙权也一直让这种思想去影响孙登。

然而陆逊听说此事后对其严厉批评道:“刘廙就是诡辩,扭曲先贤的真意。你作为太子宾客应该帮助太子树立良好的道德,那种歪理就不必多说了。”可见陆逊是个传统的儒家士人,对法家学说不屑一顾。

或许是陆逊的人格魅力过于强大,孙登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他最终还是跑偏了,没有成为孙权那样的人。

在陆逊的影响下,孙登已经完全不像孙家人了,孙权身上那种不拘泥于礼法,兼具些许冲动和任性,同时又冷酷无情且崇尚权术的特点在他身上丝毫没有体现,孙登成了一个德行俱佳的谦谦君子。

这在孙登对养母徐夫人的态度上有着明显的体现,虽然她已经失宠,但孙登对她的感情一点都没少。

当时受宠的步夫人因为没有儿子,唯恐自己地位不保,于是拼命拉拢孙登,经常送他礼物。

孙登不敢拒绝,怕步夫人在父亲那边吹枕头风,那样自己肯定吃不了兜着走,因此只好接受了,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不会多碰一下。

而徐夫人送来的衣服,他却要沐浴后才会穿着,可见他还是心向徐夫人,一点趋炎附势的心态都没有。

后来孙登还冒着触怒父亲的风险为徐夫人求皇后之位,可见他极为重视孝道,这又是儒家思想的一个体现。

其实如果更加务实一点的话,孙登可以选择抛弃徐夫人转而和步夫人结盟,但他终归还是没有这么做。

而孙登在执政方针上也与儒家思想高度契合,他不仅主张仁爱宽刑和轻徭薄赋,甚至在用人方面也主张全面实行举荐制度,而不是像孙权一样同时还重视自己从底层提拔人才,这明显是儒学士大夫的作风。

其实作为一个统治者而言,显然是孙权这种风格更加合适,但这明显不是以陆逊为代表的儒家士子想要的。

这么难伺候的君主,既不方便他们实现抱负,又会对他们攫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形成阻碍。如果能将太子改造成自己的同类人,将来不就是一片光明了吗?

虽然孙登这种做派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但孙权无法接受的是江东大族将太子绑上了他们的战车,而更过分的是他们连自己的后宫之事也开始干涉了。

从徐夫人失宠开始,孙权就一直想把步夫人扶正,然而徐夫人有着继承人养母的身份,这件事实在是不好处理。

后来孙权想立步夫人为皇后,然而她既没有生男丁,又不是正妻,因此没有什么说服力。

群臣支持的是徐夫人,孙权和他们为此事斗争了十几年都没有结果,而究其原因就是太子孙登,群臣支持的表面是徐夫人,其实支持的是太子。

这下孙权是真的有些忌惮了。如今虽然已经称帝,功业到达了顶峰,没想到新的烦恼又来了,自己的太子却成了江东大族的代言人,这和北方士族支持曹丕有什么区别。

要知道孙权是很看不上曹丕的,他自然不想在自己百年后让孙登成为第二个曹丕。

现在江东大族势力强大,不好和他们公开对抗,于是孙权干脆就冷处理,不立皇后总行了吧。

但不立皇后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皇后就没有嫡子,而没有嫡子就没有名分,大家都是庶子,谁比谁优越呢?这正是东吴立嗣之争异常残酷的主要原因。

不过孙权不在乎这些,在他看来立皇后一事可以这么拖着,而太子问题却不能不解决,面对江东大族的压力,孙权绝不会坐以待毙。当初曹操大兵压境尚且不惧,这些人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孙权虽对孙登越来越不满意,但他清楚废太子是不可能的,至少短期内不可能。

孙权称帝后没多久次子孙虑就病逝了,而除了孙登以外,年纪最大的儿子孙和也才不到十岁,年龄过小是一方面,在太子没有失德的情况下将其废黜也不可能得到支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孙权还得耐心等待。

因此在孙权称帝之初,孙登的地位暂时还是安全的,真正的博弈还远未开始。

就在这段时间,孙登曾经的老师张温去世了,他孤独地死在了自己的家中,无声无息。

或许他的死毫无波澜,但这却涉及到数年前一桩大案。

这起案件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拉开了东吴中期残酷政治斗争的序幕。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