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央行数字货币,你应该知道的 | FinTech思享

FinTech研究所 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 2022-05-12

4月14日晚,网传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开发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已在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内部测试。据称首批试点地区包括苏州、雄安、成都、深圳。从网上截图中能够看出,DC/EP钱包支持数字资产兑换、数字钱包管理、数字货币交易记录查询以及钱包挂靠(关联账户)等功能;在交易方面,DC/EP钱包支持扫码支付、汇款、收付款以及基于手机芯片支付的“碰一碰”功能。

那么央行数字货币(CBDC)是怎么发行的?它的发行有什么影响?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又有哪些特点?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微信ID:ruc_fintech)精选文章,带你深入浅出了解相关知识。

(以下文章标题,直接点击即可跳转阅读)


一、

区块链与数字货币

纽约大学教授David Yermack在文章中围绕数字货币与区块链的潜力,总结了在区块链三个领域的工作:比特币作为货币的适用性,区块链技术如何影响中央银行,以及区块链技术在股票市场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潜能。


本文以CBDC验钞、批发端支付结算和现金数字化三个典型场景为例,讨论了区块链在CBDC中的可能应用和解决方案,指出虽然区块链的技术特点是不依赖中心机构,但不代表其不能纳入到现有中心机构的体系内,只要通过合理的设计,中央银行恰恰可以利用区块链将分布式运营有效整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对CBDC的中心化管控,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冲突。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表示区块链存在性能、安全、存储、交互、运维、合规和职能方面的不足,同时区块链以大量冗余数据的同步存储和共同计算为代价,牺牲了系统处理效能和客户的部分隐私,尚不适合传统零售支付等高并发场景,因此不建议基于区块链改造传统支付系统。
BIS在《国际清算银行季报》中发布的《The Technology of Retail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一文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概括出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的六个关键功能——类似现金的点对点可用性、便捷的实时支付、支付安全性、隐私性、广泛的可访问性以及在跨境支付中的易用性。进而构建出一个“ CBDC金字塔”图形,提出与上述需求相适应的四种设计选择,包括运营架构选择与消费者需求之间、中央控制数据库与分布式分类账技术架构之间、可访问性与隐私性之间以及潜在执法与隐私性之间的技术权衡。
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姚前从现代密码学的演进脉络追溯了数字货币的技术起源,剖析了数字现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创新思路,探讨了加密货币技术的优点、缺点及重点研究方向。目前,各国在加强虚拟货币监管的同时,正加快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进程。综合数字货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姚前认为,数字货币的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不仅需要来自实践的经验支撑,还需要法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理论指导。


二、

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

国际清算银行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和市场委员会关于CBDC的研究表示,更广泛地使用CBDC所带来的货币政策方面的影响体现在:①CBDC的发行可能不会改变货币政策执行的基本机制,包括央行对公开市场操作的使用;②CBDC可以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提供的选项,例如允许加强政策利率变动对其他利率的传递,或解决利率的零利率下限(或更低的有效利率上限);③如果CBDC被设计成(或事实上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资产,CBDC对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将更为明显。 姚前认为,法定数字货币总体影响积极,在支付方面,央行数字货币为银行间支付清算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可优化零售端传统法定货币的支付功能;若与其他更广泛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效融合,央行数字货币还有助于社会节本增效。在货币政策方面,基于合理的机制设计,央行数字货币不仅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中性”,而且可成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在金融稳定方面,可以通过增加银行存款向央行数字货币转化的摩擦和成本,避免“狭义银行” 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专家委员、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针对数字货币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数字货币可否替代传统货币形式,取代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和主要支付工具,将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即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现在法定数字货币的基本架构还不明确、大多数虚拟货币的底层技术也有待完善,如Libra等的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成了市场的关注点。数字货币带给现有金融体系的挑战不可忽视,针对此,我们应该掌握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主导权,加快数字金融制度建设,加强国际协调,积极应对挑战。
柯达在《商业研究》上提到:数字货币给现有金融监管体制带来了诸多挑战,技术与应用的融合导致数字货币法律定性多元化,参差不齐的去中心化和强匿名性造成监管困难,而智能合约的应用体现了对法律功能的替代。为了对数字货币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需要扩大传统货币法中的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概念的视阈内,承认数字货币是合法的支付工具,并从限制数字货币的匿名性入手,建立起市场准入、反洗钱措施、信息披露等消费者保护措施。


三、

中国法定数字货币

中国证券报发布的《数字人民币成功落地需破解三大难点》文章中表示,数字人民币发行和落地的可能关键条件在于①良好的发行兑换激励机制和畅通灵活兑付通道;②市场接受程度和应用场景适用性。只有具备足够的使用需求,才能保证人民币的流动性;③全球化的合作伙伴和灵活的监管适应性。我国要用数字人民币作为工具和手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在发行制度和监管方面力求更大的灵活适应性,提高数字人民币渗透率和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国金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总结了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意义及与数字化趋势相适应的三个“双轨制”。第一个双轨制是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与现行纸币的双轨制,现代金融市场的货币结构有M0-M1-M2-M3,其中M0是流通中的纸币、硬币,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目标将是替代一部分M0。第二个双轨制是M0/M3的双轨制,数字货币的发行迎合了资产的数字化和流动性需求,会产生各种票据和资产证券化品种,也就是会从M0流向M3。第三个双轨制是复式银行账户/分布式区块链账本,金融体系中会共存有:传统商业银行的账户制复式记账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账本制数字货币。
 
近年来,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央行及货币当局均在对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开展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也在组织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范一飞针对此提出了有关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安排的四点思考。首先,中国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注重M0替代;其次,从投放体系上看,“中央银行-代理投放的商业机构”的双层投放模式是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的选择;第三,央行数字货币应基于账户松耦合形式,使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第四,加载除法定货币本身功能外的智能合约,将影响其法偿功能,因此对央行数字货币加载智能合约应保持审慎态度。


姚前认为,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优化传统法币支付功能,可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逆周期调控困难、货币“脱实向虚”、政策预期管理不足等现代货币政策困境。同时,姚前在文中提出了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前瞻条件触发”机制,可以实现货币政策实时传导、货币精准定向投放和逆周期货币调控,避免货币空转。内置这些前瞻条件也使货币本身兼具前瞻指引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接受《证券日报》专访表示,人民银行在2020年工作会议中指出将继续稳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法定数字货币或可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建设、提升货币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优化货币支付功能,也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在数字化等一系列新发展形势下的货币地位,为普惠金融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他还提到新基建为新金融、数字经济等快速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渠道和可能;借力新基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设计、运营、监管等各个环节的诸多问题都将得到有效的解决,经济乃至社会运行的效率、稳定性也将得到显著的提升。未来新基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

获取以上编译报告原文

请后台回复“央行数字货币汇总

获取下载链接



END


编辑/孙翼 曾钰琪

责编/齐庆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