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 | 虚拟银行如何扩大金融普惠性?
国际清算银行(BIS,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论文《虚拟银行及其他》(Virtual Banking and Beyond)以中国香港这一金融中心的金融科技实践引入,对虚拟银行进行了分析。文章讨论了金融服务普惠性的挑战,并提出证据表明这些挑战不仅限于发展中经济体;研究了技术创新和信息资本的出现以及银行技术堆栈的发展如何保证其提供更量身定制的信贷并扩大金融包容性;概述了数据治理系统的构成模块及其赋予消费者对其数据的控制;最后,描述了香港为应对虚拟银行带来的挑战而采用的基于风险的技术中立监管体系。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微信ID:ruc_fintech)对论文核心内容进行了编译。
作者丨Sally Chen, Derryl D’Silva, Frank Packer and Siddharth Tiwari
编译丨罗妤
来源丨BIS Working Paper No 120
科技、金融和服务的整合正在迅速改变亚洲的银行业格局,因为大型科技和金融科技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现有银行都在侵蚀银行的份额;许多行业新进入者正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并应用高级数据分析。这一变化的格局为金融超越传统的过程提供了机会,从而推动了金融普惠性,同时还带来了亟待解决的监管和竞争挑战。
银行系统借贷的使用落后于全球银行账户的增长,一个关键原因是在于传统银行商业贷款模式中对抵押品的要求。新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利用个人和公司不断扩大的数据足迹来产生信息资本,并在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时减少对抵押品的依赖。数据和管理数据的实体将成为这一转变的核心。
越来越多的银行业新进入者采用数据收集技术,这给监管机构带来了两大挑战。首先,金融监管机构需要确保监管能够在不损害金融稳定、充分竞争、保护消费者和维护市场诚信等传统监管目标的情况下,实现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和增强作用。其次,监管迫切需要一个数据治理系统,允许消费者和企业通过授权或拒绝使用和传输数据,从而管理他们的数据。开发一个用户友好、交易成本低的细粒度数据治理系统,是一项挑战,如果成功解决,将促进全球虚拟银行的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提供了一个虚拟银行综合监管框架的例子。许可和监管制度——也适用于现有银行——旨在管理来自任何来源的全方位风险,同时不损害通常依赖于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该框架如何处理数据还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
普惠金融的挑战不仅局限于发展中国家
尽管全球在将个人纳入正规金融体系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有更多工作要做。根据2017年全球Findex调查,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在金融机构拥有账户,但只有约四分之一(即15亿人)过去12个月在这些账户中存钱或取钱。此外,仅超过十分之一或6亿人在过去12个月从金融机构借款。相比之下,超过五分之一的人报告在过去一年在金融机构之外存钱,而36%的受访者表示最近从其他来源(如家庭和放债人)借款。
世界银行的同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成年人(42%)发现自己在紧急情况下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定义为所在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的5%,这一份额远远大于无银行账户的比例。
下图的左侧面板记录了过去 12 个月所有储蓄借款比随着人均收入超过8,100 美元而不断上升(散点图反映了每个被调查地区的储蓄和借贷比例值)。金融活动在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时变得更加明显。然而,当对金融机构账户数进行相同的估计时,储蓄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明显增加,而借款没有。对于向金融机构借款,如果人均收入从 8,100 美元增加到 72,900 美元,参与该活动的人口大致比例仅从 15% 上升到 20%。即使拥有银行账户的人口比例从 50% 上升到 80%,从金融机构借款的人口比例也几乎持平。
传统观点认为,教育水平高、移动普及率高和银行账户接近普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应当不限制金融体系的使用。这似乎更适用于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其 GDP 的20%以上来自金融部门。但是,根据Findex调查的数据,事实上,香港成年人向银行借款的比例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这主要是由于使用金融系统进行储蓄和借贷的低收入人口比例很小。与其他地区一样,香港的个人借款主要由有形抵押品担保,尤其是抵押贷款。
同样,尽管小企业获得了更多进入金融系统的机会,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仍有发展空间。在世界银行在其企业调查数据库中调查的164,000家公司中,约89%的公司在金融机构拥有支票或储蓄账户,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公司拥有银行贷款或信贷额度。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接受调查的公司中,平均只有21%的公司拥有银行贷款或信贷额度,而发达经济体的这一比例为3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约28%的公司自认为融资渠道受限,而发达经济体中这一比例为 12%。
个人和公司不更多地使用正规贷款市场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经常需要抵押品以进行借贷。在学术文献中已经确立,抵押品是解决债权人和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包括逆向选择的事前问题以及借款人道德风险的事后问题以及验证困难。特别是,抵押品对于使财务信息更加不透明和/或评级较差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非常重要。对于个人而言,有形抵押品在贫穷的情况下永远不会积累,缺乏有形抵押品反过来又迫使借款人使用非正规部门并阻碍终身消费和投资的顺利进行。
正规贷款市场不发达的第二个原因是,对于实体银行来说,低利润的客户是不经济的。不过,在线借贷可以在为小型、低利润客户提供服务方面显著节省成本,尤其是处理客户和风险评估所需的员工数量要少得多。
技术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已经改变了多个行业的核心商业模式。银行业也不例外,技术创新有望缓解金融体系内金融活动的不发达状况。
过去20年的技术发展使得使用和分析不断扩大的数据资源变得更加廉价和高效,原因有几个。首先,随着接触点数量的急剧增加,在高速互联网、高网络连通性和智能手机的帮助下,消费者的数字足迹已经扩大,更大的足迹导致高质量非结构化数据(文本、图像、视频)的可用性激增,其速度超过了传统分析中使用的结构化数据(姓名、地址、出生日期)。第三,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是的具有实时全球可访问性的永久存储成本大幅下降。第四,扩展的消费足迹、增加的数据可用性和更廉价的存储的组合为高性能计算提供了基础。摩尔定律——即计算能力每18-24个月翻一番——仍然成立。
人与机器之间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实时计算和通信,结合智能人机界面(语音、面部和文本),为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算法奠定了基础,这些算法都优于以前的学习算法。
这些计算机创新重塑了整个银行业,远程客户验证和聊天机器人被集成到零售界面中。银行业务的特点还包括加强信用评估、风险管理和反欺诈措施、更有针对性的营销,以及加强执法和恢复措施,所有这些都降低了交易成本,帮助银行为低利润客户提供服务。拥有足够资源以投资技术的银行可以采用数字渠道和模式,而另一些银行为了降低前期技术成本,可以考虑与大型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虚拟银行利用其整个业务的技术能力来提高其银行服务的质量。
这些发展对银行活动的影响也可以通过银行技术堆栈的演变来追溯,该堆栈可以适应各种银行业务模式。在所有这些国家,移动设备和连接性的更多使用——结合数字身份识别、电子验证和数字签名——极大地改善了银行系统的准入。
信息资本减少对抵押品的依赖
近年来,一个相关的关注焦点是大型科技公司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机器学习和其他分析技术——来更好地筛选和监控借款人的能力。这是因为他们可以访问从在线借款人活动中收集的大量关于潜在借款人的综合实时交易和位置数据。换言之,借款人支付能力的衡量标准有可能从仅依赖有形抵押品转变为纳入从借款人日常活动和现金流产生的信息中得出的指标。BIS的研究表明,对于越来越多的借款人而言,信息开始部分取代抵押品的作用,作为促进金融中介作用的有效手段。
基于信息资本的贷款,结合数字模型的成本效率,提高了金融普惠性。在早期阶段,可用数据(包括现金流信息)支持获得小额贷款。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企业的成熟和信誉的建立,个人可以获得更多的信贷,而不是在缺乏抵押品的情况下被排除在更大的贷款之外。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在世界许多地方,包括中国和阿根廷,大型科技公司改善了许多公司获得信贷的机会,否则这些公司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会被拒绝获得信贷。尽管一家大型科技公司隐含着已知的竞争风险,但这一作用仍然存在。
通过在银行业中更多地使用技术,可以在效率和普惠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最大的变化可能出现在信贷的评估、提供、监测和执行方面。
数据丰富的环境将使信息资本补充有形抵押品的提供,以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在此过程中,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和机器学习将越来越多地补充——并在某些任务中取代——人类决策。虽然以前可能需要数月或数周的时间才能根据纸质文件的收集和分析做出信贷决策,但近乎即时和无纸化的信贷决策现在是可行的,并且在某些银行已成为常态。不再受借款人数据稀缺的限制,并且具有机器可读功能,验证成本已大大降低。
融资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接受者的需求量身定制,从而能够向可能无法按照传统信贷、指定的格式提供信息的个人提供小额贷款。这些新产品的核心是数据驱动模型,该模型根据贷款申请人的属性(例如他们受雇的部门和其他人口统计信息)来估计他们的收入。关于融资条款,具有多年固定还款期限的贷款正在让位于具有灵活条款和还款时间表的定制贷款。
对贷款绩效的监控也将重新进行。技术将允许监控活动转移到更高的频率,甚至每天。而且,大数据可以帮助估计和更新基于数据和事件展开的未来拖欠的概率。更及时的识别将减少不良贷款识别和欺诈的滞后。
同时,降低执行贷款合同的成本。首先,虽然定位违约者的成本传统上很高,但现代技术在许多情况下允许即时定位。其次,通过法律体系执行的高昂成本可以通过现成的贷款协议作为书面证据来降低。降低执法成本也将提高违约回收率。重要的是,如果发生违约,贷方在结算时无需获得有形抵押品,但贷款的定制性质意味着贷方的承销标准将反映这种风险。
这种新环境并非没有风险。数据分析是人工智能的支柱,依赖于用于训练算法的基础数据。有证据表明,人类和社会偏见可以嵌入人工智能中,并被大规模部署,从而破坏金融普惠行的目标。而且,由于没有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满足“公平”的所有定义,反映细微差别的不同指标和标准——取决于环境和分析目标——仍然是由人类定义的。此外,分析能力落后限制了预测经济周期或用户行为转折点的能力。下文还将强调有关数据治理的基本问题。
新格局的特点
银行业的发展预示着一种新的格局,即多家供应商共存,提供一系列服务。在这一新格局中,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数据分析、风险缓释方面,而且在管理模块化平台和协调服务提供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投资不仅对扩大银行服务至关重要,随之而来的成本节约也有助于扩大这些服务的覆盖范围。在本节中,我们将研究亚洲多个地区虚拟银行的特征和活动。
虽然所有接受调查的虚拟银行都提供支付和存款服务,并且大多数都扩展到提供贷款,但亚洲虚拟银行提供的服务和产品通常走得更远,利用银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概念,将业务整合到生活方式门户中。
这些数字银行中的大多数都提供了增强的数字体验,涵盖了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其他部分,包括社交媒体和消费;这些是传统实体银行通常还没有的服务。这种方法被认为对于创建一个通过社交网络建立用户群并帮助创建大量数据点进行分析的数字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以银行应用程序下载和用户数量为代表的数字银行服务访问和需求的衡量标准表明,人们对虚拟银行的兴趣和访问量越来越大。韩国和香港的主要虚拟银行应用程序的月度下载量正在迅速加速。
虚拟银行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依靠技术来降低成本。技术不仅影响客户界面,例如入职安排,还影响关键操作,例如交易速度、风险分析和风险缓解。特别是,实体服务模式发现用小额贷款借款来抵消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成本是不经济的,特别是在短期内很难从传统技术基础设施转换。没有遗留技术系统的虚拟银行应运而生,以满足这些直接的市场需求。来自虚拟银行的数据表明运营成本显着降低,包括客户接口以及风险评估和缓解所需的员工数量大幅减少。这种成本降低——以及以低收入与用户比率运营的能力——对于接触到服务不足的借款人至关重要。数字化使银行能够整合一系列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以降低成本并扩大运营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现有银行也经常在虚拟银行企业中持有大量所有权股份。银行以科技公司等新进入者通常缺乏的经验和洞察力进入这些企业。
数据治理
如上所述,随着越来越多的活动转移到网上,消费者的数字足迹急剧增加。先进的计算技术使这种不断扩大的数据足迹能够从访问个人的大量综合交易和位置数据(个人的“信息资本”)中获益。传统领域,经济体系确保个人和企业对其创造的资产拥有所有权,但数据并非如此。
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都有隐私法,承认个人对其数据的权利。这些法律为数据主体——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通过授予或拒绝使用和传输这些数据来控制其数据的机会。然而,由于两个原因,消费者发现很难有效管理这种授权。首先,当消费者注册使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时,服务提供商通常会寻求同意使用和传输数据。由于这种同意是事先为各种可能性寻求的,因此其性质是广泛和全面的。其次,新创建的数据通常被收集并保存在专有的数据库中,并以不兼容的格式存储在各种机构中,消费者会发现很难共享他们的数据。因此,作为数据保管人的服务提供商实际上是数据的事实所有者。无法访问的数据,包括孤立的数据,对消费者和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成本。
要纠正这一点,需要一个基于同意的细粒度数据治理系统,该系统对用户友好且交易成本低。这样的系统还可以避免消费者需要提供前面所述的广泛、全面的同意。各个地区正在开发基于同意的数据治理系统,以便数据主体可以从他们的数据中获得全部价值,同时保持对其的控制。考虑到所涉及的数据量以及保持数据安全的需要,这种基于同意的系统需要是数字化的。关键是同意请求(每次共享数据)要细化,指定请求的数据、保留多长时间以及谁将处理它们。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目的限制、数据最小化、保留和使用限制,以及避免事前广泛、全面的同意。同意框架应该是开放的、可撤销的、安全的和接受审计的。
监管框架
香港金管局在监管中采用以风险为本和技术中立的方法,着眼于促进金融普惠性和创新,并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因此,在实施监管框架时,金管局关注金融活动或交易的内在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不应仅仅因为新技术应用而引入不适当的豁免或要求。这有助于维持有利于创新和竞争市场的环境,同时确保最终用户不必承担不当风险。
金管局于2019年上半年向八家虚拟银行发放银行牌照。它们均于2020年正式向公众提供服务。在其短暂的运营期内,公众对虚拟银行的接受度很高,尤其是在存款方面;随着他们推出更广泛的产品和客户体验,他们的客户群和增长率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截至2021年9月底,虚拟银行共签约客户约110万,相当于成年人口(20岁以上)的约17.5%,吸引了超过240亿港元(约合30亿美元)存款。虚拟银行发放的贷款总额仍然很小,约为40亿港元。这些贷款仍保留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并由其客户存款和资本基础提供资金。
香港的虚拟银行主要从事零售银行业务,重点服务于个人和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更好地服务的人群。因此,在许可阶段,所有虚拟银行银行申请人提交一份详细而可靠的商业计划书,说明虚拟银行打算如何符合金管局在香港引入虚拟银行的目标,包括促进金融普惠性,以及改善客户群体金融可得性。一旦获得许可,金管局将密切关注每家虚拟银行的运营情况,包括与其提交的计划相关的情况。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它评估了与个人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包容性相关的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在客户可能不熟悉新产品的地方,要求虚拟银行加强披露,以确保充分保护消费者。
在评估申请时,保留现有银行的基本许可要求——财务资源的充足性,包括资本、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适合度等因素。这也适用于大型科技公司申请人,他们可能对受监管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期望不熟悉。无论所有权结构如何,虚拟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都应拥有具有适当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成员,以确保对虚拟银行的风险进行适当的监控和控制。
与现有银行一样,向金管局提供相关财务和其他信息也成为一项持续的义务。因此,基于活动的监管原则适用(“相同的活动,相同的监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虚拟银行牌照不是影子银行活动和监管套利的途径。
同时,根据综合监管方法,选择虚拟银行的过程还包括提交和审查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技术专长和经验证据。进一步的要求是申请人证明有能力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框架并建立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委员会来监督公司的IT治理。在获得银行牌照后,在业务开始之前,对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的独立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在业务开始运作后,金管局将持续监管重点放在虚拟银行的资讯科技管治、系统弹性和稳定性以及网络安全,并为此进行现场考试和桌面审查。
虚拟银行被认为会带来两个额外的独特风险:– (i) 拥有和控制银行的公司的多样性;(ii) 以数据和技术为基础的商业模式。由于许多控股公司,包括独立机构和银行之间的合资企业,以前没有财务经验,因此已采取保护措施来控制虚拟银行所有权结构所产生的风险、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这种类型的监管显然是基于实体的,而不是基于活动的。
以下为部分论文截图
……
获取完整报告
请后台回复“虚拟银行”
获取下载链接
END
编辑/罗妤
责编/袁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