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激情与家庭:读〈安娜·卡列尼娜〉》(林鹄 著)

林鹄 古典学研究 2023-01-13

激情与家庭:读《安娜 · 卡列尼娜》

林鹄 著

256页,2022年12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和个人阐释。作者围绕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名句出发,按原著的情节顺序梳理了书中各个家庭的关系,分析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诸多学者的评论,对托尔斯泰在本书中展现的婚姻观、家庭观、贵族观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力图跳出传统的解读视角,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经典文本做出新的阐释。

目  录


引 子

第一章 真诚的奥勃隆斯基

第二章 安娜的新生活

第三章 一切照旧

第四章 从忏悔到分手

第五章 婚姻是什么

第六章 多莉去看安娜

第七章 毁灭

附录一 谢尔盖和瓦莲卡

附录二 列文的人生观

引用论著目录

后 记


精彩书摘


引子

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主要归功于安娜这一美艳绝伦、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 100 多年来,光芒四射的安娜征服了无数读者,她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卧轨自杀的悲剧,让无数读者为之扼腕。一个勇敢追求真爱的美丽灵魂,在 19 世纪俄国虚伪、守旧的上流社会浓雾般的腐臭中,凋谢了。的确,那是托尔斯泰深恶痛绝、反复鞭挞的丑恶社会。但是,托尔斯泰塑造出如此光彩夺目、令人无限同情的安娜,仅仅是为了控诉万恶的旧社会吗?安娜的悲剧,完全是因为外在的社会原因,她本人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吗?(第3页)

《安娜》讲述的,就是一个极度严肃地将生命彻底交托给激情的真诚女人的命运。(第5页)

《安娜》,(苏联)康斯坦丁·鲁达科夫 绘

第一章 真诚的奥勃隆斯基





该怎么办,告诉我,该怎么办?妻子老了,你却充满活力。转眼之间,你就感到无法再爱妻子了,不论你怎样尊重她。

奥勃隆斯基代表了一类非常现代的人:心地善良,开朗阳光,从生理到心理都非常健康,永不疲倦。但另一方面,他非常肤浅,只关注感官愉悦;非常健忘,哪怕是真诚的同情、怜悯与哀伤,也转瞬即逝,完全被忘却。(第19页)

第二章 安娜的新生活





她脸上焕发出被压抑的活力,在闪闪发亮的眼睛和红唇弯曲的几乎察觉不到的微笑间跳动。仿佛有一种过剩的从身心满溢出的什么东西,不由自主地时而在明亮的眼神,时而在微笑中透露出来。

奥勃隆斯基的出轨与妹妹安娜的出轨之间,有没有可能存在某种“神秘”的内在联系?(第23页)

突如其来的对丈夫耳朵的厌恶,是一种新的情感,是安娜精神生活的分水岭。小说中卡列宁的形象,确实讨厌,甚至令人作呕。不过,美国学者莫森(Gary Morson)发现了托尔斯泰的一个秘密——卡列宁的丑恶形象,主要是从安娜的视角进行描写的结果,也就是说,那只是安娜眼中的丈夫,而非真实的卡列宁。(第32页)

《安娜·卡列尼娜》2017年版插画

第三章 一切照旧





无法理解,性格坚强、诚实的安娜,怎么能忍受这种由谎言构成的处境而不愿摆脱?

理查德·古斯塔夫逊(Richard Gustafson)指出:“弗龙斯基试图让安娜正视问题,像卡列宁一样,在她无法穿透的自我保护面前碰壁了。像对卡列宁一样,安娜躲在嘲弄的腔调后,轻描淡写地对待弗龙斯基的严肃态度。她模仿想象中的卡列宁对弗龙斯基的解决方案的反应,以此驳回弗龙斯基的‘了断’提议。”(第60页)

第四章 从忏悔到分手





当因死亡临近而被软化的状态过去后,卡列宁注意到安娜怕他,在他面前很拘束,不敢正视他的眼睛。好像她想对他说什么,但下不了决心,又好像她预感到他们的关系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对他期待着什么。

弗龙斯基开枪自杀,竟然没有打中心脏。……弗龙斯基遭受的羞辱是安娜造成的。当她生气地命令卡列宁拿开弗龙斯基捂住脸的手时,似乎完全没想过弗龙斯基的感受。(第84页)

安娜拒绝离婚。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研究者的难题,直到莫森做出了如下解释:“对安娜来说,送上谢廖沙抚养权的离婚,恰恰因为出于真挚的宽恕与爱,必然会建立起卡列宁对她的道德优势。……她宣称,恰恰因为他的善意和宽宏大量而恨他。出于骄傲,她拒绝了他愿意满足她提出的任何要求的离婚提议。就因为这种骄傲,就因为不愿因‘他的宽宏大量’欠债,她愿意丢下儿子。如果这样的考虑会让她放弃儿子,我们就不得不追问,对儿子的幸福,她到底有多在意?” (第90-91页)


安娜悄悄探望儿子,《安娜·卡列尼娜》1878年初版插画

第五章 婚姻是什么





他领悟到,她不但和他很亲近,而且无法分辨她在什么地方终结,他又在什么地方开始。……他感觉如同一个人突然在背后挨了重重一击,带着怒气回过头来寻找肇事者,想要报复,却最终确定是自己偶然失手打了自己,不好生任何人的气,只能忍着,想法减轻疼痛。

恋爱是激情,但婚姻无法靠激情维系。婚姻意味着种种毫不浪漫的日常琐事,意味着宽容、体谅与退让,意味着承担。那么,婚姻是围城,是对爱的背叛吗?如果爱只有一种,只是激情,我们的确可以说,婚姻是背叛。但爱真的只是激情吗?夫妻间除了激情,就没有另一种形式的爱了吗?中国有句老话,夫妻没有隔夜仇。为什么?因为夫妻是亲人,亲人间会吵架,这免不了,但转头就好,不会产生敌意,不会留下阴影。这就是亲情。激情来源于神秘的、来无影去无踪的感觉,而亲情则要牢固得多。就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就在不断地吵架、和好中,夫妻间有了血肉相连的亲情。(第107页)

第六章 多莉去看安娜





谈话的时候,多莉一心一意怜悯安娜;但现在她怎么都没办法让自己再去想安娜的事。关于家和孩子们的回忆,带着一种她从未体验过的特殊魅力,一种新的光芒,浮现在她的脑海里。在她现在看来,她的这个世界是那么珍贵,那么可爱,她不愿在外面哪怕多呆一天,无论如何明天一定得走。

女人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不仅仅是安娜的嫂子多莉这样受丈夫不贞和经济窘困双重摧残的女子,容颜早衰,即便是幸福家庭的主妇,也逃脱不了这一命运。托尔斯泰没有告诉我们,到了多莉这样的年纪,曾经娇嫩苗条、楚楚动人的基蒂会是什么样子。这是因为,他已经在《战争与和平》中,对结婚七年、生了四个孩子的女主人公娜塔莎做了详细描述。(第128页)

亨利·吉福德(Henry Gifford)这样评论:“去看安娜的路上,多莉很疲倦,但这和安娜在走向毁灭自己的最后一段路上的疲倦完全不同。她是心累,而不是得了心病;是家庭拯救了她。她拥有书中很多人物如此渴求的内在的‘心灵的宁静’。”(第136页)

“一个人有责任为自己而活,像一个文明人应该做的那样”,这上升到道德高度的话,出自花花公子奥勃隆斯基之口。(第140页)


列夫·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第七章 毁灭





难道我不知道,他永远不会骗我,他对索罗金娜没有意思,他不爱基蒂,他也不会背叛我吗?所有这些我全知道,但这并没有让我觉得好过哪怕一点点。如果他不爱我,只是出于责任感对我好,对我温存,却没有我想要的——是的,这比他发脾气还要糟一千倍!这是地狱!

在饱受幻觉折磨、痛苦不堪的境遇中,安娜将一切过错都归咎于弗龙斯基。他必须受到惩罚!“现在什么都无所谓了——回还是不回沃兹德维仁斯克,和不和丈夫离婚——这些都毫无意义了。唯一还有意义的是惩罚他。”直到安娜钻到火车底下,她还不知道,卡列宁明确拒绝了离婚。(第153-154页)

安娜追求的爱情,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其他因素的两性间的吸引力。这是一种无可捉摸、无从把握的感觉。至于夫妻间的亲情、责任感、同情心等等,都是对爱的侮辱。布鲁姆(Allan Bloom)说得很清楚,这种没有任何理由可言的爱情,上帝也没有能力保证它一直存在。安娜的悲剧在于,她在追求一种不可能的东西——永恒的激情。弗龙斯基是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但这对安娜毫无意义,甚至是一种侮辱——她自己正是抛弃了道德,抛弃了责任,义无反顾投奔了爱情。安娜唯一珍视的激情,却只是转瞬即逝的幻影,那么,除了虚无,生命还剩下什么呢?(第170-171页)


《安娜·卡列尼娜》1878年初版封面

附录

一、谢尔盖和瓦莲卡

谢尔盖宁愿生活在一个自我编织的自洽却虚妄的逻辑世界中(逻辑自洽可以是永恒的),也不愿面对现实—直面生活必须承担风险。生活稍微溢出一点他那一切清晰明朗、确定不疑的僵化逻辑世界,他就感受到了危险,赶紧缩了回去。……谢尔盖是个胆小懦弱的人,也是极端自我中心的人。完全不考虑他人感受、一心只想着满足自己愿望的安娜,和丧失了爱的能力、完全不为自己活着、将全部生活奉献给公共事业的谢尔盖,竟然殊途同归。(第202页)

瓦莲卡并不知道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宁静的背后,不是对生命的更高体认,而是缺乏——缺乏生命力。她用“最自然的方式”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重病人。……她永远那么平和、“自然”地做所有的事,永远“自然”、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人,这恰恰最不自然。(第207页)

二、列文的人生观

小说花了大量篇幅描述列文的农业经营、政治观点,这和安娜的悲剧有什么联系?……不论是列文的农业经营、政治观点,还是安娜的悲剧,托尔斯泰探讨的,都是如何应对自由主义的挑战。……小说中最让读者诧异的地方之一,可能是列文,或者说托尔斯泰本人,对公益事业的鄙视。(第213页)

如果一个丈夫不关心生病的妻子,反倒对来找他帮忙的农民热心有加,我们能轻易相信他超越了狭隘的小爱,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大爱境界吗?我们能相信,一个对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街坊邻居都没帮过什么忙的富翁,会对几千里外的希望小学的学生充满了爱心?(第221页)

人永远生活在历史,生活在传统中。每个人命定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特定责任,接过要传给子孙的火炬。没有这照亮我们生命、需要我们用心维护的火炬,生活会是无边的黑暗。(第240页)

后记

任何一部小说中的人物,读者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哪怕与作者本意背道而驰——劳伦斯就指责托尔斯泰背叛了安娜,为此写出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本书的目标很简单——复原托尔斯泰的想法。因此书中观点,都有文本依据,也期待批评者提供文本证据——不欢迎没有文本支撑的空发议论。(第245页)



作者简介


林鹄,浙江瑞安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攻中国古代政治史、经学与史学理论。出版专著三部:《辽史百官志考订》(中华书局,2015)、《南望:辽前期政治史》(三联书店,2018)、《忧患:边事、党争与北宋政治》(上海人民,2022)。曾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参与讲授家庭社会学、清华大学新雅学院讲授中国传统人伦等课程。喜好十九世纪后半叶俄罗斯小说,尤其是托尔斯泰,多年来反复研读。未来计划对屠格涅夫《父与子》、契诃夫《决斗》和冈察洛夫《悬崖》进行解读。


延伸阅读



 

  ● 张桂娜|托尔斯泰生死观视角下的宗教哲学

  ● 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 李永平:里尔克后期诗歌中关于死亡的思考

  ● 在契诃夫的伊甸园 |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

  ● 女人都爱虚无主义者——斯塔夫罗金与《群魔》中的女人们

  ● 喜剧战胜悲剧 ——《冬季的故事》绎读

  ● 舒炜 | 值得纪念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撰小史

(编辑:王月)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