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阳刚?阴柔?关于性别气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跨讲坛第41讲

船思 船思 2023-07-24


文|KaI


要论当前互联网上关于性别气质最热门的词汇,这无疑是「阳刚」。


有人将「阳刚」上升到了极端重要的高度,而有的人则觉得不能依靠一张脸来判断一个人阳不阳刚,并试图通过身材、力量、性格等方面来证明某位男性是「阳刚的」。


然而,当我们细究「阳刚」究竟是什么意思,性别表达/性别气质又是什么时,似乎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概念介绍


在英语世界中,对于「性别表达/性别气质」这个概念,人们常用的表述是「gender expression」,直译过来便是「性别表达」。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性别表达指的是一个人与性别相关的行为、兴趣、外表、服装、发型、声音和身体特征等。


英文世界中传统的性别表达,指向的是「男性气质」(masculinity)和「女性气质」(femininity),且这两种气质分别有一套对应的外在表现规则。


由此可见,英文中性别表达与性别气质并无不同。


而在中文里,人们对这两个词好像有一些望文生义的区分——性别表达似乎更偏向外在表现,而性别气质似乎更侧重内在性格。


然而,倘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我们会发现,人们对一个人是否「阳刚」的判断标准,与其外显的外貌、打扮、行为等等是有非常直接关系的。


语言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反映。尽管在中文的实际使用中,性别气质与性别表达有着非常强的相关性,然而细究起来,中文使用者对「气质」这一概念的强调,还是源于当下社会对传统二元性别规范相对更强的认同和维护。


如果说性别表达还算是一个舶来词,那性别气质则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我们在英文中甚至找不到「阳刚」和「乖巧」这类带有强烈规训意味的概念直接对应的单词,这体现出中国对性别角色的理解除了外在的表现外,还有对内在性格的严格要求。


在后文的论述中,笔者将不刻意区分这两个词。


那么,所谓的「阳刚」「阴柔」具体是指什么意思呢?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人们模糊地认同男人和女人应该要怎么样,但同时矛盾地赞扬着温柔细心的男性和勇敢扛事的女性。


「你不够阳刚」「你不像女的」这样的指控,就像流氓罪或猎巫一样,什么时候需要就搬出来。


而其内涵的空洞、含糊,更像是一个可以营造的结果——


如果把话说清楚了,那就没有办法在需要女性勇敢的时候赞扬女性的勇敢,需要女性驯顺的时候又批判女性的主见。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性别气质的区分从何而来?


有一大批理论家已经阐明,所谓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划分,只是两极化性别系统(polarized gender system)的统治手段而已。


父权制首先依据二元性别机制将人粗糙地分为男性或女性,然后将一部分特质归为只属于男性,而另一部分归为只属于女性。


并且,为了巩固男性作为第一性的地位,那些被人为归纳为男性气质的特质,被不断地赞扬、抬高;相应地,那些所谓的女性气质,则始终在被贬损。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的二元对立。


当下对于这一点的驳斥,大多站在罗列事实来证明「有很多男人比女人更感性,有很多女人比男人更理性」这一点上。


这一做法固然对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有很大的作用,但往往也会让人忽视这一性别气质二元划分上更为隐秘和顽固的一个纬度——理性并不一定比感性更高尚。


有了规则,自然需要维护规则。强制异性恋制度对在性别气质方面越界的人向来有严苛的惩罚机制。


比如,「不够勇敢」的男性会被其男性同伴用「娘炮」辱骂,并往往伴随着霸凌;「过于强势」的女性则会被社会调侃为「女汉子」,将其排除在女性群体之外。


外显的性别表达,也同样是维护这一性别系统的手段。


传统上,男性被要求留短发、穿裤子、不化妆等,而相应地,女性则必须留长发、穿裙子、会打扮。


在「服美役」一词已经有着广泛讨论的今天,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长发、裙子、化妆这类要求是对女性的枷锁。


然而除了对女性的禁锢以外,这些符号本身就是父权制运行良好的标志。


一名女人把头发剪短,不仅仅是希望方便,也不仅仅是抛弃追求世人强加于其身上的「美」的标准;这一行为根本上是对父权秩序的挑战。


父权制的维护者很快意识到了这一行为的危险性,于是就出现了诸如部分韩国男性对短发女性进行讨伐的情况。


Photo by Julian Schultz on Unsplash


二元性别气质的问题


前文已经论述了二元性别气质只是父权制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女性是这一体系的受害者。


二元跨性别者、非二元性别者,甚至男性,都受到了这一体系的压迫。


互联网上常见的对于跨性别者存在正当性的质疑,其中一点便是跨性别者似乎比顺性别者更需要迎合性别刻板印象,以此来证明自己性别认同的合理性。


这种质疑首先排除了非二元性别者的存在,但即使是对二元跨性别者来说,这种声讨也是不合理的。


一方面,并没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跨性别者一定比顺性别者更加迎合性别刻板印象」。


相反,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表明,跨性别者的生命体验是流动的、不稳定的、多元的。


另一方面,即使会有一部分跨性别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其在更大程度上也不过是两极化性别系统的受害者而已。


父权制社会的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被迫迎合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要求,跨性别者也不例外。


跨性别群体中常用的「pass」一词(可译作「过关」,通常指其外表等方面符合其自我认同性别的一般社会形象),便体现了该群体在性别气质方面糟糕而困难的处境。


非二元性别者则更加难以在这一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在跨讲坛先前的文章中已经有过论述。


聚焦到性别气质这方面,一个既理性又暴躁、既爱穿吊带短裙又爱剃寸头抽烟的人,似乎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事实上,这样的人并非不存在,只是人们不愿意去看到罢了。


男性往往被认为是二元性别气质体制的受益者,而事实并非如此。


除了那部分因有意无意违背「阳刚之气」而受到排挤和霸凌的男性以外,固守「坚毅」守则的男性事实上也在被压迫。


人们常用女性抑郁症发病率比男性高这一点来证明,男性更加坚强、理智,而女性更加脆弱、感性。


但很少有人想过,发病率的统计是基于就诊率,而男性往往被要求不要暴露自己的脆弱,不要因情绪问题寻求帮助,女性则被规训得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就导致女性就诊率高于男性,最终产生了现在的数据。


除了对当下二元性别气质体系的质疑,人们还应该跳脱出当时当下的局限来理解这一概念。


尽管该体系在世界各地长久以来都占据统治地位,但其具体表现可谓是千差万别。


从时间维度来说,在汉族历史上男性素有留长发传统——受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影响,短发在古代可以算得上是愧对祖宗。


因此,在古代中国,长发男性显然不会被算作存在所谓的「女性气质」。


从空间维度来说,苏格兰男性至今仍保留着穿裙子的传统,而将这一场景移植到中国则会受到大量攻击。


由此可见,二元性别气质并非天然的、一尘不变的,其作为本质存在的合理性便不攻自破了。


Photo by Woubishet Z. Taffese on Unsplash


多元性别气质


到了这一步,二元性别气质划分的不合理性已经暴露无疑。那么,人们到底该如何理解性别气质呢?


首先,我们要确立一点:性别气质与性别身份没有关联。


无论一个人的性别身份为何,自我认同为何,其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到舒适的性别表达。


另外,为了打破男性气质/女性气质这种二元的、容易让人误解和不适的表述,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性别中立、雌雄同体、GNC等概念。


这些概念的含义虽各有不同,但都试图在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两极之间开拓空地,留给人们更多呼吸的空间。


GNC这一表述,全称为「gender non-confirming」,即「性别表达不一致」,指的是一个人的性别表达与外界对其的期待不一致的情况。


也就是说,「性别表达不一致」的概念跟被指派性别没有关系,只和个体的性别表达以及社会对其的期待有关。


而社会对一个人性别表达的期待往往又涉及很多因素,且会因时间、地点等因素而变化,因此其是否为GNC,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变化。


举例来说,对于一位被指派性别为男性的非二元性别者,路人因其女性气质而将其理解为女性,期待其以女性气质进行性别表达,这时此人忽然以非常粗旷的声音讲话,人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是性别表达不一致的情形。


而这位非二元性别者选择这种混合的性别气质进行性别表达,也是一种对二元性别规则的反抗。


然而,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GNC这一概念是在当下背景的产物。


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严格区分所谓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并不认为穿裙子、留长发的人一定要细声细气地讲话,不对一个人的性别有设想、有期待,那么GNC这个概念自然也就消失了。


在当下的生活实践中,许多人或许会迫于社会压力而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性别表达。


这并不意味着其背叛了多元性别的理念,也不意味着多元性别气质并不存在。


个体无需承担结构性压迫的罪责,重要的是寻找到支持、理解自己的社群。


从长远来看,一种对于性别气质的乌托邦理想应该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在这个乌托邦里,性别表达/性别气质这一概念不再存在。


毕竟,如果性别气质与性别身份没有关系,那么「表达/气质」之前何必冠上「性别」二字呢?


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在当下尽可能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同时不因别人的性别气质而批判别人。


Photo by Jesús Boscán on Unsplash


参考文献

Butler, J. (2006).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de Beauvoir, S. (2011) The Second Sex. London: Vintage.

Diamond, L. M., & Butterworth, M. (2008). Questioning gender and sexual identity: Dynamic links over time. Sex Roles, 59(5-6), 365-376.

Dietz, M. G. (2003). 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feminist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6, 399-431.

https://www.ohrc.on.ca/en/policy-preventing-discrimination-because-gender-identity-and-gender-expression/3-gender-identity-and-gender-express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nder_expression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gender-expression-5187952


1

END

1


推荐阅读

中文跨性别友善语言指南


往期回顾

水性别?猫性别?走进「荒唐」外表下的新异性别|跨讲坛第40讲

我的性别不唯一:走进非单性别(Multigender)|跨讲坛第39讲

面对「你根本不够跨性别」的指责,他一笑而过|Transtory

那位轻生的女同作家,让他对生命产生了更多思考|Transtory

曾救助五个轻生案例的TA,在濒死体验后放下恨意追求爱与美|Transtory

一名跨性别男生努力走出遭受指派女性性侵的阴影|Transtory



欢迎扫码联系田倞加入社群



关于跨性别,你想了解的都在这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