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校回顾 | 青藏高原上的社区保护

质兰 质兰公益基金会
2024-09-09
夜校回顾最后一期:让我们一同上高原,听听和信仰和文化息息相关的3位行动者的社区保护故事。

  • 马麝的“麝香之路”到濒危

    阿旺久美,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


推荐阅读
一堂马麝保护社区的自然教育课
马麝村的水源祭祀日
黄河源头寻找马麝
- 马麝生存现状介绍(一)
马麝生存现状和面临的威胁(二)

速记摘要
关于马麝,圈子外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麝香,很多人就知道了,它是中药和藏药中常用的非常昂贵的一种成分。马麝为什么成了一种濒危动物,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麝类在全球大概有7种,在中国有6种,常见的是马麝和林麝。马麝分布于青藏高原、西南山地和喜马拉雅地区,海拔在1700-5000米。

图注: 解放前,一个外国人在拉萨罗布林卡拍下的照片,一个贵族把马麝作为他的宠物


在藏区,马麝和人接触的历史很长,麝香是成熟的公马麝身上味道很重的一种分泌物。正因为它身上有麝香,这也决定了它的命运。我们父辈那一代人,村里很多男人都打猎过马麝。

图注: 麝香之路

 
《粟特文古信札》是最早记录了麝香之路的一本书。根据这本书的记录,麝香作为一种主要的产品建立了很多国家之间的联系。约在4-5世纪的笈多王朝,印度也开始使用麝香。5-6世纪时,麝香在萨珊波斯广为人知,这一时期麝香由波斯湾传入阿拉伯地区。后来他们发现,麝香是从吐蕃来的,所以吐蕃被称为麝香之国,而这条建立关系的道路也被命名为“麝香之路”。

图注: 麝香之路

麝类的遭遇


我国是世界麝类的主要分布国,是世界上麝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因捕捉麝类获取麝香和栖息地丧失,使野生麝类遭到严重破坏,数量急剧减少。


图片版权©分享伙伴


1960年马麝的数量250万头,但由于猎杀数量的急剧增加,到1980年只剩60万头,而2000年就只有6万头(这个数据还有一些争议,但专家公认是这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是这样一种状态?因为随着市场化的需求,除了药用,很多名贵的香水里都含有麝香。1984年到1985年,青海省商务局收了8000斤麝香,如果平均一个麝香为0.07斤来算,至少杀了11000只公麝。

所以,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状,以前的马麝有那么重要的一个地位,到我们这一代人,是现在这样一种情况,是很让人惊讶的。

黄河源马麝分布调查


基于这样的背景,2017年,我们在黄河源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在玛多县、玛沁县和同德县三县六乡的入户访谈中,发现很多牧民是知道草场有没有马麝的,甚至很多时候他们能算出来有多少只。

关于马麝的一些知识,老人们是最了解的,现在很多文献的资料已经很老了。我们通过访谈,获取了很多关于马麝的知识,以及马麝数量下降的原因。从60年代到90年代这个地方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很多人当民兵,只要有子弹,就会猎杀野生动物,把马麝、林麝交给当地政府。外来人到这个区域修路,也会猎杀野生动物。80年代有了虫草市场,几千上万的人来这个地方挖虫草,也会猎杀野生动物。

到2000年开始有一些变化,青海三江源有了保护区,也出台了很多保护政策,当地人虫草收入也更好了,也就不太猎杀马麝等野生动物了。2010年到现在,马麝的种群在少量恢复中。我们团队在马麝较集中的地方,布设了红外线相机,通过红外线相机更好地调查区域内马麝的野外生存现状,共记录到17条马麝活动痕迹,300多份马麝活动影像。

黄河源典型的马麝栖息地


图片版权©分享伙伴


在黄河源的很多地方有这样的峡谷,是马麝主要的栖息地。马麝的保护和其他动物不一样,有特殊性。我们做访谈时,很多人不信任我们,怕我们是猎杀马麝的人,不愿意告诉我们马麝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必须要推动当地社区的人,组建自然保护的一个团队。当地的人在社区里也不太敢讨论谁可能是猎杀马麝的人,因为有比较复杂的关系。所以我们也推动了当地年轻人组织起来做马麝的调查。最了解马麝的是老年人,我们也把老年人和年轻人组织在一起,一起讨论如何保护马麝。很多老年人相信,麝香在一个地方能有很好的作用,很多地方没有麝香,植物就消失了,甚至有人觉得“水质没有原来好了”也是因为包括马麝在内的很多珍贵的动物没有了,所以老年人很愿意参与到保护马麝的行动中。

图片版权©分享伙伴


针对年轻人,我们更多的是进行马麝知识的传播,通过影像资料进行环境教育等。同时我们想把项目可持续的做下去,针对社区开展了生态文化行的活动,每年招募一些社会人士和学生到这里来,让马麝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 发现癣病第八年:从调查到社区教育

    玛荣峒格生态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 周巴

推荐阅读

- 发现癣病第七年:从调查到社区教育
柯河藓病调查五年


速记摘要

玛荣山谷地广人稀,峒格神山是这里海拔最高的地方(约3800米),这里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丰富的物种和稀少的人烟令偷猎者们垂涎。起初,我的想法很简单,叫上几个弟兄,直接去和偷猎者谈谈——这里不欢迎他们,如果再不停止偷猎行为,该打架就打架。但渐渐地,我们意识到这样很难阻止偷猎者们的脚步,需要大家一起有组织,有秩序地推进反盗猎活动。2008年,我们成立玛荣峒格环保小组,藏族文化讲究“知足心”,即不过度开发、有节制地消费,我们也怀有让一切众生免遭灾难、获得幸福的愿望。一开始我们只有4个人,后来发展到十几个人。

美丽的玛荣山谷

我从小在山林间长大,很喜欢看动物、植物,外面的人来很多会破坏环境,打动物。每年春天,总能在大渡河的源头玛柯河看到一种体长近两米的大鱼,它叫川陕哲罗鲑。记忆中,小时候总是对这种大鱼又害怕又好奇。然而近些年,我却发觉很难见到它的身影了,不仅如此,河水的颜色也时常变得浑浊。在上游地区的班玛县看到有人往河里投药捕鱼,死鱼死虾顺着河漂流而下,一定程度上污染了下游的水质,这大概就是导致川陕哲罗鲑消失的原因之一吧。川陕哲罗鲑是大渡河中上游的特色物种,在其他水域较为罕见,因此也显得格外珍贵。不单是鱼类这一个方面,我还发现周围的生态环境也愈发严峻

注:川陕哲罗鲑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收录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还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为极度濒危(CR)。


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要去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但是出于我们的信仰,我们觉得我们需要为这片土地不会说话的生灵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我们开始做最简单的宣传,告诉大家要爱护环境。同时,更重要的是阻止外来人的偷猎者到村庄打猎。

动物藓病调查——野外勘查和记录
大约在2001年,我们就在野外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藓病在动物身上频频出现,尤其到了春天,大量动物因藓病死亡,一个小小的山沟里就能发现十到二十具动物尸体,这些动物大都是鬣羚,鬃羚和斑羚。直到现在,藓病问题依然存在,但我们发现感染动物的数量比之前减少了很多,这是不是说明了这些动物的总数已经大大减少,像川陕哲罗鲑一样?我感到十分担心,却又有些无奈。现在,玛荣峒格环保小组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通过照片或纪录片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动物藓病的问题。我们团队里也有一个会画唐卡的人,计划每年画一幅唐卡,记录位置、数量等信息。

图片版权©分享伙伴

为了探究藓病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策,同时为我们参与制作的纪录片取材,玛荣峒格环保小组走访了大量民众,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我们请教了四川农业大学的动物传染病专家,他们认为动物藓病和天气状况存在一定关系,并对我们提供的动物皮肤样本中检测到的大量螨虫和虫卵进行分析。此外,传统方面,我们走访了有声望的藏医和高僧,也咨询了不少畜牧业经验丰富的老人,他们普遍认为某些草药的过度挖采可能是导致藓病致死的间接原因——动物是很有灵性的,它们生病或受伤时会为自己寻找一些草药疗伤,生态环境的破坏让它们难以找到“救命之草”,使得藓病不断恶化。 

老人们讲,动物生藓病时,会吃川赤芍,由于市场需求较大,现在山上越来越少。我们就在一个神山上建了个植物园,试种川赤芍。我们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通过种子种植,另一种是将根分了栽培,经过两年,我们发现第二种方法更有效。因为是神山,有信仰的人都不会挖,我们想起码这个植物可以保存下来。

图片版权©分享伙伴

为了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我们深入校园,开展一系列宣传和倡导工作。下图是有关马麝和林麝的社区保护宣传工作。

图片版权©分享伙伴

为了维护总体生态环境,我们还建立了10人巡护小组,定期开展反盗猎森林巡护工作。最近发现马麝的盗猎很严重,因为社区基本都知道我们做保护,有什么消息他们就会和我们说,最近就发现有10头马麝的尸体。

图片版权©分享伙伴

这两年,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本土植物资源调查,记录赤芍、紫果云杉、岷江冷杉、岷江柏木和绿绒蒿等濒危植物的种群分布和数量情况。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很多经验都是口口相告,代代相传的。这些智慧也在消失中,所以我们希望能更好地去记录。

图片版权©分享伙伴


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社区自然教育和对外生态旅游的活动。这里的人们信仰神山,一草一木,鸟兽鱼虫,都是神明的孩子。你信仰它,尊重它,它也会帮你。对于水神,我们也有很多传说,去水源地,要带口罩,没有口罩也要用自己的衣服遮一下。这样的文化,让我们善待自然万物,尊重生命。心里有这样的文化,才会把环境更好保护下去。我们都是和妈妈学习,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开始和外面学习,我们希望这种文化能传承下去,对自然肃然起敬,调动生态保护的自发性和主动性,那就再令人欣慰不过了。


  • 甘加草原生态系统的整合保护

    善觉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 桑杰



推荐阅读

速记摘要
我从小就在寺院,2015年,我回到家乡参加一个传统的僧俗活动。这个活动规模非常大,前期做场地规划工作时,我坐着牧民的摩托车了解周边的场地、草地、饮用水、路况,这时才发现家乡和我12岁出家前完全不一样了。很多小时候经常游泳嬉水的河流都不见了踪影,或是干涸了,或是水流变得很小。即使到了春天,植被的密度和高度都远不及从前。我开始思索,能否从生态环境着手,帮这片养育过自己的土地做些什么。
 

图片版权©分享伙伴

 
当地很早就有一些自发组织捡拾垃圾的志愿者团队,从身边事物入手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2016年初,我们和这些志愿团体联合起来。起初没少走弯路,在处理收集起来的垃圾时,我们通常直接焚烧或挖坑填埋,直到后来参加了一次阿拉善的垃圾治理培训,才意识到这样的做法会对土地造成二次污染,于是我们将垃圾处理的方式往回收和分类的方向转变。
 
垃圾处理和回收的工作就像一扇门,连接了我们通往更深层次生态保护的路。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周围草场的生态问题和当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生存息息相关。在甘加社区如绿毯般铺开的草原间是很多天然湿地,灰鹤,黑鹳,黑颈鹤等许多珍稀鸟类都在此繁殖和迁徙。传统的草原治理方式正在消逝,人们更多想的是使用自然,为了支持本土草场的生态恢复工作,善觉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向质兰基金会申请了项目,希望能为甘加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做点事。
 
由于是本土的草根组织,外来资金支持相对较少,生态保护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事情,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想办法。2016年底,我们就发起了以自然体验为主的生态假期项目,鼓励人们参与一系列活动,如观察野生动物,尝试垃圾分类和处理等,引导人们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参与到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中来,我们也做了手工产品的尝试。
 
以本土为基础的草原生态系统维护和治理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外部专家对当地的牧民展开社区访谈和野外调查培训,带领他们收集草原本土知识和以大鵟为代表的猛禽生存状况的信息,整理出草原治理论文与猛禽保护手册与政府、学者等交流分享,共同商定猛禽保护计划。此外,我们还邀请政府人员和百姓深入交流、探讨,期望打通民间与决策者在保护问题上的壁垒。
  
图片版权©分享伙伴
 
在我们做社区工作时,有的当地老人会说:我们不懂,也不会什么。我们就邀请了老师对牧民进行培训,让他们用手机能记录影像,让社区本土人自己记录自己的家乡,传播给外面,影响给外面。我们还与当地村庄、学校合作,开展猛禽观察与知识传播活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牧民建立“保护猛禽就是保护草原”的认知。
 
为了让外界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的文化,我们还推出了极具当地特色的手工产品。在设计思路上,我们提倡就地取材教学,结合甘加地区的自然文化特点,邀请手工艺人将特色动物制成工艺品。甘加羊、牦牛这些草原的生灵在他们的巧手中变成了惟妙惟肖的羊毛毡。我们还会在每款产品上用小牌子标写出动物的名称和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态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让甘加人更好地领略自然的魅力以及动物的价值,提醒人们在使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感恩和回馈自然。
  

图片版权©分享伙伴


未来,在草原治理上我们希望更深入收集当地的本土草场治理知识和经验,更科学地保护草场,把当地的游牧草原治理打造成很好的案例,并通过影像更多记录下来去传播推广,让更多的社区和决策者参考。在大鵟等草原猛禽保护上进一步进行传统文化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把大鵟推动成当地的旗舰物种,并在相关的“鼠害”等问题上进行宣教,建立起“草原猛禽可以解决草原问题”的认知。


【相关阅读】

专栏 | 基于文化的自然保护

专栏 | 阿尼玛卿神山下的社区水源地保护实践

夜校回顾 | 见证公民科学家的力量

夜校回顾 | 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保护

-------------------------------------------------------------

夜校在手机端也可收听完整内容:在本公号的菜单栏,点击【成长社区】—>【登录夜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或在公号名片页点击【服务】,找到【登录夜校】进入【伙伴保护工作坊】版块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Tips:首次访问,需要先登录质兰成长社区,输入www.izhilan.cn上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即可查看所有内容。新朋友可以点击注册账号,完成注册认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质兰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