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雅辑因CEO魏东:应区别对待体细胞基因编辑疗法和生殖细胞编辑

何莉 动脉新医药 2019-07-01

基因编辑,包括CRISPR、TALEN、ZFN等,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或RNA序列的修剪、切断、替换或添加的技术手段。


基因编辑技术被科学界称为现代医学的革命性技术。它使一次性治愈某些现有医学手段无法根治的慢性疾病成为可能。“但同时,这个‘一次性’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出现治疗失误或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带来的伤害可能也是终身的。”博雅辑因CEO魏东博士表示,因此,在使用基因编辑疗法作为治疗手段时,态度应当尤为严谨和审慎。


2018年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举世震惊。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发声,表达对该事件的愤怒和谴责。


今年3月14日,来自全世界7个国家的18名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联名发文,呼吁全球暂停所有用于临床的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研究,并建立国际监管框架。


这18位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均来自世界顶尖机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雅辑因创始人魏文胜教授也在其中。


4月24日,继18位基因编辑领域著名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在《Nature》共同发文呼吁后,62位科学家再次致信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呼吁将针对生殖细胞基因编辑临床应用全球暂停。


博雅辑因CEO魏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基因编辑作为现代医学的革命性技术之一,为什么唯独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被科学家们集体叫停?正向的基因编辑技术发展方向何在?动脉网记者专访了博雅辑因CEO魏东博士。


体细胞基因编辑和生殖细胞基因编辑,区别在哪里?


“基因编辑疗法其实分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编辑患者的体细胞以治疗疾病,一个是对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进行编辑,以期达到预防某种遗传性疾病或增强某种功能的目的。这两种操作方式产生的影响天差地别。”魏东博士表示,在贺建奎事件发生后,他们注意到在国外媒体及监管机构,对体细胞编辑疗法和生殖细胞编辑这两个概念分得很清。


但国内的提法中却很少将这两个概念严格分开,大多笼统地使用了“基因编辑”这一词汇,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基因编辑这项技术的认知。


“我很赞成美国公共广播电台对这两个概念的描述:在(基于体细胞基因编辑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只有患者本身这个单一个体的DNA会被改变。这种基因编辑不用冒着改造人类种族的风险。并且,这种治疗拥有大量严谨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可以尽可能避免一些不良后果。而贺建奎研究的生殖细胞编辑却截然相反。他造成的改变可以世世代代遗传下去。并且,可改变遗传性状的生殖细胞编辑已经被叫停,其安全性,目前也还未得到多数科学家的确认。”


图片由受访提供


魏东博士介绍道,体细胞基因编辑疗法,是在已出生的、已经患有某种疾病,并且现有疗法不能很好的改变其的病状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来编辑患者或他人身上已经分化的,或者将要定向分化的体细胞,以实现疾病治疗的目的。


这类疗法的收益及风险,都来自于患者个人,并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以博雅辑因目前正在研发的针对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体细胞基因编辑疗法为例,其原理是将患者自身的造血细胞提取出来,通过技术手段编辑其中某个特定基因,再将其移植回患者体内,使将来分化成的红细胞有较为正常的血红蛋白表达,从而达到治病效果。


深入的科学研究和精湛的生产工艺可以大大降低其风险。即使最后万一出现未预测到的差错,患者也可以进行二次移植。因此,这类疗法的风险是相对较为易于把控的。


目前,体细胞基因编辑技术,在国际上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科研积累,在美国,欧洲和国内已有多个对癌症、遗传病及艾滋病的治疗项目进入临床阶段,而人类生殖细胞编辑技术则相对较少。


以审慎的态度做科学研究


2015年,中山大学科研人员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术,修改了人类胚胎中可能导致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并在医学学术杂志《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与贺建奎事件不同的是,中山大学科研人员选用的是医院丢弃的问题胚胎,这种胚胎并不会真正孕育出婴儿。


按照国际惯例上创新药或创新技术的应用流程,都最先是在最严重的患者身上测试,因为他们可能得到的收益大于风险。测试成功之后,对风险的了解增加,研究者才有可能评估对病情较轻的患者的收益及风险,谨慎地推广应用到中等性状和前沿的患者中,再后才会考虑应用到某些特殊的患者,如怀孕的母亲等。


科学家们往往需要在长期的治疗推广和数据积累中,稳步地建立起对某一创新药或创新技术的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


“生殖细胞基因编辑技术,虽然在动物试验上积累了一定的数据,但离走到临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中间还有很多未知的风险。”魏东博士说,贺建奎事件出来之后,之所以会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谴责,就是因为他直接把一项很新的技术,放到了一个风险非常高且不可评估的状态上。这种方式与科学精神是完全相悖的。


魏东博士提到的该行为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从遗传学上来说,这两个接受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婴儿实际上只是父亲感染了艾滋病毒,他们自己被感染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并且目前已经有非常好的方式可以防止他们在出生前或出生后受到感染。


以一种未知风险的方式,代替已有的风险更可评估而且非常小风险的疗法,这种方式在科学研究上和伦理上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受多方资本青睐,欲将体细胞基因编辑疗法推向临床


今年2月博雅辑因获得了由松禾资本领投的7000万人民币的Pre-B+轮融资,这是继去年8月份的上亿级融资后的又一笔大额融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魏东博士表示,目前博雅辑因的主要发展方向有以下四点:


1.针对β地中海贫血的体细胞基因编辑疗法。该疗法通过提取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使其恢复较为正常的造血功能,然后回输患者以实现治疗目的。


2.通用型CAR-T。该技术是一种使用体外基因组编辑技术改造CAR-T细胞的细胞免疫疗法。该疗法可通过基因编辑去除T细胞上可引起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及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的分子,使CAR-T细胞来源不只局限于患者本身,而是实现CAR-T细胞的异体来源。


与传统CAR-T疗法相比,基因编辑以制造通用型CAR-T疗法使原料T细胞来源更充足和容易控制,从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及产品化,可显著降低成本。


3.体内基因编辑疗法。该疗法通过自主开发独立于现有基因编辑技术以外的新技术,回避了CRISPR等技术在体内使用中的困难,未来主要针对肝脏、肌肉、神经系统的疾病等。


4.用于药物研发的高通量基因组筛选服务。博雅辑因的多项自主开发的高通量CRISPR基因组编辑筛选技术,可实现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能性分析,为创新药物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其中,博雅辑因最前沿的项目是针对β地中海贫血的血液治疗产品ET-01。


在提到为什么选择以β地中海贫血疾病治疗为入口时,魏东博士表示:“目前中国有超过30万中型和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绝大部分重症患者存活时间不超过20岁。而传统的地中海贫血疗法主要包括输血排铁及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种。前一种方式需要长期保持输血及服用去铁剂,代价高昂且不能彻底根治。后一种方式则往往受限于配型困难,超过80%-90%的患者都难以找到合适的免疫配型供体。因此基因编辑疗法把患者自己的细胞改造了来治疗自己的病有可能成为治愈这种疾病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为国内基因编辑技术成果转化回国


2018年于博雅辑因来说,是较为特殊的一年。博雅辑因针对地中海贫血疾病的造血细胞平台及通用型CAR-T平台,走过多年的研发阶段后,开始进入临床前研发阶段。魏东博士也是在这一时期回国并加入博雅辑因任CEO一职。


魏东博士曾获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沃顿商学院MBA及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并在跨国公司拥有超过20年的药物开发及公司管理经验,曾在德勤咨询、强生创新中心、夏尔等企业担任临床开发或高级管理职位。


“国外也有已经进入临床阶段的针对地中海贫血疾病的体细胞基因编辑疗法,但主要针对的是白人人种,于亚洲人的体质是否相符还是未知。所以当我知道基因编辑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终于达到转化阶段,即将走向临床并可能改变患者生活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应该回来,跟他们一起做这件事情。”


魏东博士表示,目前国内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处在相对前沿的位置,与国外发展最先进的公司水平也只相差一两年的时间。


“我们和科学家们一样,期望着在对人类有着重大影响的科研技术上有着更为完善的监管条规。但就基因编辑而言,我希望向外界传达的是,基因编辑技术还处在发展早期,体细胞基因编辑疗法和生殖细胞基因编辑,就像基因编辑技术的两个面,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分而论之。”魏东博士说。



*封面图片来源:

https://pixabay.com/illustrations/dna-life-biotechnology-evolution-4068826/


文 | 何莉

信 | Demi123li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近期推荐★ 创始人曾负责修美乐等重磅药物全球临床开发上市工作,缮思药业在中美两地同步推进新药研发★ 62位科学家致信美国HHS,支持全球暂停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 全球药物研发管线趋势报告:肿瘤管线占比达29%,初创企业占据大半江山★ 【公告】天士力生物拟赴港上市,重磅药品普佑克2018年销售额已超2.2亿★ 接种者不知情,医生弄不清,你打的疫苗可能过期了!★ 默沙东、诺华等大药企正在密切关注这个领域,医药初创公司开始布局(下)★ 科学家已发现无膜细胞器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探秘无膜细胞器(上)★ 未来细胞疗法揭秘,NK细胞可能成为T细胞的抗癌协同者,已有公司涉足★ 生物医药风投的2019年Q1:Evaluate Pharma认为放缓趋势仍在继续★ 生物医药企业高估值的背后,除了泡沫还有什么?大机构谈投资估值逻辑

动脉新医药的朋友们看过来~欢迎加入我们的读者交流群!本群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读者进行反馈、提出建议和交流~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时请备注“读者群”,审核成功后客服会邀请您入群~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备注“读者群”加入交流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今日祈祷:愿你触摸真实的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