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创芯国际:打造类器官全生命周期技术平台,构建生态链

动脉新医药 动脉新医药 2023-09-07

2022年,创芯国际宣布完成一亿元人民币的Pre-B轮融资。


“本轮融资体现了投资者对行业与创芯发展的坚定信心。创芯将继续加大对核心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人才的投入,构建类器官全生命周期技术平台,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升级,专注类器官生物材料、类器官芯片、人工智能系统等形成产品矩阵及产业链的布局。”创芯国际创始人、CEO黄敏博士告诉动脉新医药。


作为近年发展迅猛的创新型生命科技前沿技术,类器官技术在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领域都有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和商业潜力。创芯国际被认定为“广东省类器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了类器官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全球首个类器官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发布,是该领域的先行者。那么,创芯国际如何领跑类器官赛道,推动类器官的技术发展与商业转化?


动脉新医药近日专访了创芯国际创始人兼CEO黄敏博士、以及研发副总裁朱宇教授。



搭建多维度核心团队,探索创新技术转化路径




回顾创芯国际在类器官赛道的发展,黄敏博士表示:“从技术到体系及产品完成有效的商业落地,是非常艰苦的历程,创芯通过搭建多维度团队,聚焦核心技术体系的研发,完成了从科学到技术到工业化再到商业化的整个历程。”


作为CEO,黄敏博士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对生物医药行业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她曾先后供职于德国勃林格殷格翰、Pharmacia等国际药企,2004年起,在润都集团担任副总裁并成功运营企业上市。黄敏博士提出,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渐与世界接轨。企业管理者需要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企业的管理创新,以满足未来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的需求。


创芯国际的另一位合伙人兼研发副总裁朱宇教授,是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博士,曾先后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加拿大健康研究所(CIHR)、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从事肿瘤免疫学研究,曾任GSK Senior scientist,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经验。


针对类器官领域,朱宇博士从2012年开始进行类器官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通过以先进的生物学技术和药物敏感检测相结合,来探索癌症的发病机理和耐药机理,扩展基于个性化治疗的基因组学研究、设计和测试精确的癌症治疗方案,是类器官应用于肿瘤临床精准治疗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2019年初,这位在类器官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家,加入了具有战略思维实战的商业领袖创办的专注类器官技术转化的商业实体——创芯国际。经过四年的持续研发及战略布局,创芯在类器官核心技术及商业拓展中,探索出了一条创新技术转化路径。


打造肿瘤个体化医疗服务,

构建产医协同类器官生态圈




采访中,黄敏博士提到创芯国际深耕个体化精准治疗应用场景,致力于打造产医协同生态圈,通过与医院构建深度战略合作,长期跟踪大队列临床研究,来不断优化与验证产品的稳定性及准确性。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数据,形成高质量、多样性的数据评价系统,“我们通过大样本精确筛选已上市药物,为药物研发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深厚基础和坚实支撑。”


在个体化检测方面,创芯国际的肿瘤个体化医疗服务主要包含三个流程:类器官体外建模、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以及大数据分析报告。全流程平均只需14天,能够实现精准检测,药敏的阳性预测率在85%以上,阴性预测率在95%到100%左右。创芯国际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团队合作,开展了国际上肺癌类器官领域中预测靶向和化疗疗效的最大样本量真实世界研究,项目历经三年,结果显示类器官药敏检测是晚期肺癌精准医学的有效预测工具,将帮助患者争取更高效精准的治疗,改善生存结局;同时对于发掘药物作用机制也具备巨大潜力,其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子刊中。同时,创芯国际与北京、广州等地的核心三甲医院合作,同步开展的相关数据已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15篇文章,其针对肠癌、乳腺癌、胃癌、鼻咽癌、胰腺癌等癌种的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与临床疗效一致性的临床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癌种类器官药敏检测均可以反映病人体内的药效反应,与临床疗效的一致率在85%以上,说明了类器官药敏检测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谈及构建多样性类器官模型对新药研发的意义,朱宇教授这样评价道:“建立临床相关度高的疾病模型是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体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向。只有与人体内更为接近的疾病模型,才能在靶点发现和药物研发中获得关键性突破。”


创芯国际为新药开发提供PDO、类器官免疫微环境、类器官突变体等多种模型,同时开发了多维度药物评价体系以及标准化质控体系。基于平台积累,已在靶点验证、活性分子高通量筛选以及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领域开展新药研发服务。并与国际知名药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新药研发,扩大药物适应症,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成功率,降低药物研发的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进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目前,创芯国际已在类器官建模、药物敏感性检测、智能自动化三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和知识产权布局,专利总数占全球类器官领域的5%,且已发表全球第一个AI方向的数据集,在AI的研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个体化药敏检测+新药研发平台的双循环业务布局,使创芯国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一方面,创芯国际与80家位于北上广等地的顶级医院以及澳门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超过10家类器官联合实验室;另一方面,创芯国际获批成为国内唯一的类器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了类器官行业标准的制定。基于这些成果,创芯国际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未来独角兽”创新等企业荣誉。


此外,我们了解到创芯国际仍在不断探索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创芯智造系统,包含了创芯 Accuroid®培养试剂盒系列、微流控芯片、Accuequi™自动化药敏检测系统,构建全流程智能化体系。创芯与铂金埃尔默达成战略合作,将前沿技术和类器官相结合,联合开拓类器官智能化系统,为临床与药企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对类器官技术的标准化、质控体系的建立、类器官技术的全球化应用的推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问及行业前景时,黄敏博士提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呈现出前沿生物技术探索加快、颠覆性成果与应用不断涌现的趋势。在未来,随着生物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在政策利好、企业积极布局、科技赋能的驱动下,类器官技术的新一轮变革,将成为探索疾病、经济社会、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新动力!”


*封面来源:123rf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新医药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征求企业意见后,尽快为您服务。





专题推荐


类器官与器官芯片 | CXO | iPSC CGT核药 | 上游工具 | 多肽 | 外泌体 | NASH蛋白降解剂 | 合成生物学 | AI+新药VB思享会 | IPO-财报解读 | 新医药对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