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年小镇,对话老物件,与一个时代久别重逢。
“传统的物证,就是过去的历史,是真实历史的遗存,所以它是文化的使者。”
《老建筑保护与重生》主题演讲
“那些年小镇”主设计师:宋微建
【点击视频右下角箭头可全屏观看】
短片标签:#年代记忆# #老物件# #怀旧#
时长:2m39s
80后都要奔四了
关于60、70、80年代
你的印象:是一无所知?
还是来自父母辈时常的缅怀感叹?
接上回忆的胶卷
和老物件说说话
去到似曾相识
却又恍若隔世的那些年……
情景一:教室
木质的课桌椅,粗糙的水泥地
调皮的男同桌,文静的女班长
期盼着下课的铃声,去小卖部买包辣条,去楼道打盘弹珠
黑板上还留着纪律委员给捣蛋王的警示令:
王小春,老师让你去办公室一趟,马上!
情景二:买冰棍
好不容易等到卖冰棍的吆喝着推着车来了!
赶紧好言好语求着妈妈
期盼的小眼神盯着那个藏着美味的黑宝箱
就等着拿出冰棍的那一刻
情景三:跳房子
一块空地,一支粉笔,一个沙包
一群熟悉的邻居小伙伴
一个快乐到瞬间就天黑了的周末下午
这就是属于那个时代童真的快乐
情景四:看电视
在80年代,看电视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
什么节目不重要,“看电视”本身就是一件很“洋气”的事
谁家有个黑白电视,基本上是土豪无疑了。
全村欢声笑语最多的地方,也必定是有电视的那户人家。
情景五:拍照片
如果看电视有“仪式感”,那么拍照片就是“神圣感”
一盒135的胶卷标准是36张
每一次按下快门都需要充分准备、反复考虑
“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不过时的真理啊!
情景六:骑摩托
记得父亲那时借着姨父买回来的
小镇历史上第一部南方摩托
带着年幼的我在老街晃荡了一圈
第二天小伙伴围着我问:坐摩托是什么感觉?!
我真诚地回答小伙伴:飞一样的感觉
情景七:供销社
计划经济时代
供销社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
在很多地方,供销社是当地唯一的“购物天堂”
农具、种子、化肥;油、盐、酱、醋、茶;
布料、玩具、糖果、小人书
三尺柜台,凭票购买,限量供应
情景八:理头发
旧式门框、白瓷脸池、别具一格的白色制服,
重重的刮胡刀、推子、吹风机、老式理发椅
一个名气响的师傅,一天最多要给100多人理发,
收入抵得上普通人一个月工资
情景九:结婚
据那个年代的长辈回忆,80年代所谓“婚礼”
更像是现在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欢庆相聚一番
如果有三转一响(收音机+单车、手表、缝纫机)
就已经算是小康水平了
情景十: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为人民”
“好人好马上三线”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为了“准备打大仗”
党中央于1964年至1980年间在中西部展开的
规模最宏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
千百万知识分子、技术骨干、工人、部队和民兵
投入到这项艰苦卓绝的大建设
甚至隐姓埋名,奉献青春热血
其他情景
评先评优
大哥大+BP机+座机
勤俭节约,备战备荒
公交月票+铰链式公交车
杂志+画报+小人书
英雄墨水+牛皮纸日记本
称粮
丨编后丨
“那些年老物件展”短片的拍摄与专题制作,实属偶然。源于探访“那些年小镇”和531兵工厂酒店时,意外发现的,一个这样的展。
80后的我好像猛地被拽入一个怀旧的时光隧道,加上展览地531这样一个到处诉说着往事的氛围,更让人对每一个老物件都有似曾相识的亲切,可以和它们默默地交流,也掺入了儿时的许多温馨的家庭回忆。
“有些逝去的日子,不需要想起,却也永不会忘记。”
感谢展览的策划主办方,希望通过我们不详细的转述,您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暖。
展览地点:河南省济源市思礼镇· 那些年小镇
老兵工酒店服务中心
原创出品:乡建频道
编辑:晓峰
摄制:汪志 周杰
统筹:May
征集乡建故事、乡建人物、最美乡村线索;
欢迎投稿有偿原创优质文章、短片
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其他平台也会更新许多有关乡村的内容,请关注:
今日头条请搜索:乡建故事【图片+小视频为主】
开眼视频app请搜索:乡建频道【视频为主】
短片摄制、新闻报道、平台宣传
商务合作微信:乡建频道·商务部吴主任
☟ 点击标题 原创精选 ☟
-短片-
-理论-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