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些历史不接受道歉

三少爷的剑666 剑语诗话 2022-12-28

有些历史不接受道歉

——道德、道义与道歉




大家都知道已故老戏骨张少华,她被誉为“演艺界最好的老太太”、“慈祥妈妈专业户”、“最值得尊敬的艺术家”,她是著名的评剧、影视演员。就算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相信大家也一定看过她饰演的“丑娘”“母亲”形象。

2017年,“评剧皇后”、齐白石的学生新凤霞90华诞之际,其子吴欢发微博纪念母亲时,公开谴责张少华曾在五十年前带队抄砸其家,并导致新凤霞膝盖骨残疾,还抢走了不少齐白石的字画,网友一时愕然。

对此,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张少华作出回应,对过往作出解释,并撇清和自己的关系。但新凤霞回忆录中的记叙表明,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张少华难辞其咎。不过,新凤霞晚年选择了宽容和原谅。

不少网友对张少华的回应颇为反感,这种推脱和逃避的态度,让人感到她在本应严肃的历史问题面前显得格外轻佻和不当回事儿。


(演员张少华)

又有个别网友认为:历史已经过去,应该宽容老人。“特殊年代,她在行为上伤害别人,也是身不由己。我们在道德上应该选择宽容和原谅。”

这个说法看起来高大上,看起来非常博爱。但是,宽容和原谅并不是必须和道德捆绑在一起的元素。一定要警惕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看待事物的人,不管看到什么观点和行为,他们总是苦口婆心地宣扬,孜孜不倦地说教,希望用自己的“道德观”劝你善良。

选择原谅和宽恕,是当事人基于善良品质和包容品格的结果。如果被人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不原谅”也无可厚非。除了当事人,没有人有资格替代性宽恕。此类历史问题,确实身不由己。令网友不满的是张少华狡辩的态度太不端正。如果她能正确面对,承认错误,表达歉意,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网友耿耿于怀。既然没有承认错误,更遑论忏悔。

作为公众人物,对公共话题和事务、历史问题和影响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态度都对文明发展产生或助推,或阻挡的力量。不是任何态度都应被“道德性”接纳,泛滥的道德情怀必然导致道德败坏。



1966年9月初,27岁的江小燕正在钢琴老师那里学琴。钢琴老师的女儿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带回一个消息:“傅雷夫妇双双自杀了!”

江小燕对这个消息感到无比震惊,她参加过傅聪的音乐演出,读过傅雷翻译的《贝多芬传》、《约翰克里斯多夫》,非常钦佩这对父子的才情。

此时,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远在美国,傅敏在北京劳改。骨灰只有亲人可领,更何况此时人人唯恐与“自绝于人民”的“黑五类”发生关系。出于义愤,江小燕最终决定挺身而出—— 冒充傅雷的养女认领骨灰。

安葬了傅雷的骨灰后,江小燕又写《小民求告信》,希望总理管管这种局面,却因此被抓,幸好不久被释放。

1979年,疯狂的年代过去,傅家兄弟得知父亲的骨灰被保存,多方打听恩人下落未果。1997年,傅敏终于在上海见到恩人江小燕,要求一起合影留念,被行事低调的江小燕婉拒。对于傅家的感谢之情,江小燕一直淡然处之,盛情难却之下,只接受了傅聪寄给她的一张音乐会门票,音乐会结束后她就悄然离去。

江小燕曾就保存傅雷骨灰一事表示:“我记得,也未曾对傅家的人写过什么,这根本没必要。我既然能在他们恶运覆顶之际为之申诉,当然也能对他们今天的声誉日隆视若无睹,这往往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令人肃然起敬。


(江小燕作品)

古罗马诗人玉外纳说:“智慧首先教人们辨别是非”;莎士比亚说:“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荣辱”。江小燕的勇敢证明了她的智慧,而她的智慧辨明了是非,忍受了屈辱,也在荣耀面前表现得平静而淡然。

江小燕身上呈现出来的侠气,正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道义。这种道义不被权势、名利、风雨、潮流裹挟,在灰色的年代傲然挺立。她也许是一个很普通很渺小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微不足道,但她出于义愤、良知、善念,逆众而行,做了很多人不敢做的事。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守护人性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也许,我们没有江小燕那样为了正义而义愤填膺的勇气,没有她那样为了道义而奋不顾身的魄力。但倘若遭遇此类,希望每个人至少不在别人遭难时落井下石,不在别人遇冷时趁火打劫,守住做人的底线,也是平凡的英雄。



网上曾流传一个《为高老师鼓掌》的帖子。著名导演米家山渴望回母校成都树德中学(9中)拜见老师,为特殊年代对老师造成的伤害当面道歉。但遭到了当事人高老师的拒绝。

八十多岁的高老师说:“我一直就想不明白,前几天我们师生还在一起谈笑风生,才过了一天就把我们打得个半死不活。我那时也才四十多岁,也算是挨过来了,挺过来了。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平时对学生多年教育的效果在哪里?手在那门上一挥,我们的学生娃儿就变成了魔鬼。”

高老师说了自己的态度:“1.米家山也年龄大了,能对自己当年野蛮暴行有所认识是好事情; 2.不接受他的道歉; 3.不见他;4.“十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巨大灾难,要道歉,首先要从大人物开始,你米家山当年打得好欢,现在要来道歉,你算老几哦!小人物!”

可见,当年的老师仍然心疼自己的学生,但她不在乎个体的道歉,她有深邃的思考。她的思考并不停留在浅薄的皮肉之痛上,而是对曾经受伤的灵魂之痛做了更加深刻的反思,对造成苦难和伤害的原因寻根溯源。这种深刻、警醒的反思,尤为值得鼓掌。


(米家山导演)

渴望道歉的米家山当然也值得称赞,毕竟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比之那些至今死不悔改的人属于良心发现。良知尚存的人希望用道歉救赎自己的灵魂,但是再诚恳的道歉也抹不去曾经对别人的伤害。不过,虽然高老师没有接受道歉,但内心会宽慰,尽管她不会承认这种宽慰。

打人者和被打者都是小人物,在“道歉”界面里,前者有忏悔的意图,后者有深刻的反思。不接受个体的道歉,并不意味着“不识好歹”,恰恰是高老师知道对她造成伤害的根源在哪里。问题追不到根源,一切都是枉然。所以老人拒绝接受道歉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她不想消融罪恶,本质上是不想悲剧在后代身上重演。

道歉是个特别有魅力的事,但是真诚道歉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我们的道歉总是要附加一些前提,让歉意索然无味,风度没了温度。

那些招呼媒体,在镁光灯下道歉的人,显然没有诚意,也有失厚道。毕竟,大家的眼睛不瞎,是否诚恳,都心知肚明。大家为什么反感并且不接受作秀的道歉?因为,缺乏诚意的道歉,毫无意义。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

不是每个老师都配过教师节

沉默被视为聪明,发声被当成傻x

我们让渡了权利,但没有让渡逃生机会

巴黎贝甜,巴蜀倍苦!

不声援巴黎贝甜,都觉得不好意思

纪念傅雷,是为了审判罪恶!

该发声时,不必沉默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觉醒

我们关注苦难,是因为还有人性

好人黯然退场,坏人活的嚣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