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东燕微博清空,致敬发声者!
清华大学劳东燕教授的微博,到底还是清空了,并不意外,却仍然心中一凉。劳东燕是中国法律界的顶尖学者之一,曾在美国和日本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是刑法学、刑事政策学、刑法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代表作品有:《刑法基础的理论展开》、《罪刑法定本土化的法治叙事》等。
在反智主义不断蔓延,有识之士不断隐退的舆论场,我们太需要坚定的力量来建构理性精神,重塑人文关怀。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今年年初,劳东燕从一名低调的学者,到站出来面对风口浪尖的舆论,勇敢地承受着她的担当,也怀揣着她的愿景。正如她所说:“相信中国社会一定能够走出历史的三峡。”
时下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没有担当意识,滑头们明哲保身,利己者独善其身。都知道发声意味着承担风险,呼吁也可能会被网暴。但总有像她一样的孤勇者,勇敢地发声和表达。这半年多以来,她频频在微博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当下学界一股清流。
她为弱者呼吁,为底层发声,为违规执法拍案而起,为受害的女性奔走疾呼,为过度防疫提出质疑和建议……她试图用自己的理性和专业,普及法律常识,以春风化雨般的语言和不偏不倚的态度,力图将律法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
中国并不缺知识分子,但缺少敢讲真话、敢说人话的知识分子。劳东燕教授之所以备受广大网友支持与喜爱,就是因为她的真话与人话,从而让人们看到一个真诚关心底层的知识分子,一个用浅显话语普及常识的法律学者。所以清空微博,不少网友表示心痛和惋惜。
她在微博的发声,沉静、理智、专业,而有力量,更重要的是字字珠玑中蕴含着深沉的慈悲与怜悯,以及我们这个时代匮乏的人文情怀。
她说:“平素关心政治,是因为权力所代表的支配关系,会深刻地影响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政治永远都是不会忘记关心我们的。”
她说:“这个社会需要善良而较真的人。有基本的善良,同时愿意像法治社会的公民那样,花费时间去较真,逼使现有的不合理规定做出相应的改变。”
她说:“法律始终是在社会的框架之中运行。在我看来,首先必须要能判断社会在往什么方面发展,并弄清一个良善的社会应当具备哪些价值,在此基础上,再来考虑法律制度究竟如何建构的问题。”
她说:“要有独立的判断力,不轻信任何灌输的东西”;“推动制度向良性方向发展,无论如何值得你我拼尽全力。”
……
曾经那些闪烁着法理和智慧光芒的文字,那些宝藏一样的微博内容,令多少人醍醐灌顶,让多少人恍然开悟,给多少人动力和希望。如今一干二净的页面,却透着一股不可言状的乏力和无奈。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她下定决心清空自己的思想心血。
她曾警告那些网暴她的键盘侠们,诋毁和辱骂并不会使她退缩,作为法律人,她会用法律维权和说话;她曾提到学生提醒自己注意发言尺度,她感叹“天不怕地不怕才是年轻人的本色”如今却是学生反过来劝自己;她曾说过网友对她的忠告:“也许将来置你于死地者,就是今天这些你不顾安危为其呐喊的人。”她看完默然良久……也许,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能够对她清空微博的原因管窥一二。
没错,很多人并不知道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声,是为他们着想。曾经,多少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仿佛善良的东郭先生,而现在,多少愚昧麻木的大众是彻头彻尾的狼!东郭先生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寒了心。狼却越来越多,因为从来没有改变过。
远的不说,单说今年,我想起因失望而决定停笔的时寒冰先生,想起因压力而宣布封博的李玫瑾老师,想起因悲观而声明不再忧国忧民的张-鸣教授……如今,几乎是最后一位深具影力,敢于发声的学者劳东燕教授,也选择清空了微博……他们是知识精英,是人中龙凤,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可以选择沉默,可以岁月静好,可以不问世事,可以闷声发财,可以独善其身,但他们选择了俯瞰众生,选择了关注底层,选择了正义与良知。
他们仿佛暗夜里的烛火,为失语者和失意者带来希望的光亮,他们值得我们尊重,也配得上应有的赞美。他们内心一定深藏着澄澈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现实主义面前,却被撞击的七零八落。在声势浩大的污浊中,为了不被吞噬,他们不得不放弃,不得不退场。我们应当理解他们的无奈和选择,也应在致敬他们的同时,期待他们随时重新回归公众的视野。
而一众自媒体写手,也许没有他们那么大的影响力,却在承继和延续他们的精神,努力为底层发声,为弱者呐喊。因为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都在努力尽一份力量,希望能够让社会有一丝正向的改变。
当初劳东燕教授凭一腔孤勇闯入公共舆论场,想必也做好被暴风骤雨袭击的准备,在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退出或保持沉默时,她希望自己的坚守能够成为一道光芒,抚慰人心,坚定信念,让无力者更有力,却低估了世道的凶险。都说邪不压正,可是正义和良知却总是被迫让步。
想起她曾说过:“那些基于某种原因对我进行指责或攻击的人,如果有一天你陷于困境,我虽然有可能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但只要还有能力,仍然会选择为你遭遇的不公而发声。
尽管我知道,反过来,倘若有一天我处于被不公对待的境地,你是绝计不可能为我发声的。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我很少考虑值得不值得,在我能够承受力的风险范围之内,我更多考虑的是应不应该做这件事情。”
我们不能总是等着别人为我们发声,如果你对这些充满人性和良知的话语无动于衷,有朝一日你若遭遇不公,便无法体会和感知在风雪中为众人抱薪者的良苦用心。
只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光发一分热”,这个社会才会变好。倘若你没有勇气站出来呐喊,也请珍惜和敬重那些为社会进步发声的孤勇者。因为,没有谁有义务和责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承担风险。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