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赤诚中国心:包尔汉传》第一章 第一节 贫寒的童年

陈伍国 冷眼看风云 2021-02-14

包尔汉简介

包尔汉·沙赫德拉(以下简称包尔汉)(1894——1989),维吾尔族,祖籍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1894年10月3日出生于俄国喀山省特铁什县。少年时入喀山省穆罕默德耶学校读书。1909年到书店当学徒。1912年9月,随俄商到中国新疆迪化俄国天兴洋行当店员。1914年恢复中国国籍。1921年兼任新疆省财政厅海关关税稽查委员,1922年任新疆省政府马厂管理委员。1925年任筹办汽车公司委员兼司机学校校长。1929年9月被新疆省政府以“考察”实业和教育之名派往德国,后留德国学习。1930年夏考入柏林大学。在德国留学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留学期间数次到苏联,目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初步树立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1933年初在苏联参加革命组织,同年6月回到中国,被新疆省政府派为阿山宣慰使。1934年夏任新疆裕新土产公司总经理,同年8月参加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任执行委员兼民众部副部长。1937年3月,出任中国驻苏联斋桑领事。1938年春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在狱中编撰《维汉俄辞典》并将孙中山《三民主义》等著作翻译成维文。1944年11月被释放出狱不久,任新疆省政府警务处翻译室副主任、民政厅副厅长,旋改任迪化行政区督察专员。抗战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受到当时在新疆工作的中共党员俞秀松等人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路线和主张开始有所了解,从此奠定了他决心跟中国共产党走的思想基础。1946年7月任新疆省政府副主席兼新疆学院院长,为贯彻落实《十一项和平条款》,维护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做了不懈努力。1947年8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1948年5月改任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1949年1月10日任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兼新疆保安司令。解放战争期间,积极向新疆各族人民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推动新疆和平解放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9月26日,和新疆省警备司令部总司令陶峙岳将军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通电起义,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实现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包尔汉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于1949年12月31日经王震、徐立清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各民族先进分子中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中的一员。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务委员、新疆省人民政府主席兼省高等人民法院院长、新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领导职务,为建立和保卫新生人民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进行民主改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建立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在新疆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全力推进新疆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1954年12月起,包尔汉先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积极参政议政,致力于推进政协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先后任中国印尼友好协会会长、中国阿联友好协会会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等职,作为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曾出访亚、非、拉、欧十余个国家,多次参加国际和平会议,热情宣传新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同时,潜心学术研究,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科学部学部委员兼民族研究所所长、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新疆大学校长、中国政法学会副会长等职,写下了大量有关历史、民族、宗教、语言文字的研究文章专著。为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特别是伊斯兰国家人民的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为繁荣我国学术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包尔汉于1978年3月重新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委。1980年3月起,连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并被推选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名誉会长,不顾年老体弱,继续投身于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牵挂着祖国统一大业,关心着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著有回忆录《新疆五十年》、《维汉俄辞典》、《包尔汉选集》、话剧《火焰山的怒吼》等。1989年8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在六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包尔汉始终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始终热爱和忠于党,热爱和忠于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始终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党的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

 

包尔汉出生在俄国的喀山一个贫农华侨家庭,生活坎坷、困难。当得知自己的祖先是由于躲避战乱被迫从中国的新疆逃亡俄国后,就下定决心要返回自己的祖国—中国新疆。


1912年,18岁的包尔汉作为经营对新疆进出口贸易的老板司马义哈吉的一名雇员,辗转来到迪化。1914年毅然向国民政府内务部提出申请,恢复了中国国籍。1922年,又将父母和两个妹妹接回新疆定居,终于实现了自己萦绕心头的夙愿。



第一节 贫寒的童年


 

包尔汉的祖籍地——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得名于古温宿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东隔木扎提河和拜城县、新和县为邻,南与阿克苏市毗连,西隔托什干河与乌什县相望,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

新疆,古称西域,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在中国的历史上,西域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中国西北边疆及其以西的国家、民族、地区;一是指西汉以来由于中国政府管辖的中国西北边疆,其范围包括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巴尔喀什湖一带广大地区。后者的含义非常清楚:西域,就是中国西部的疆域。

包尔汉的故乡新疆温宿县北境托木尔山汇,耸立着托木尔峰、汗腾格里峰、台兰峰等十五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巨峰,地形崎岖,峰峦峻拔,冰雪皑皑,凌空峭壁,千仞攒空;高山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成滔滔库木艾日克河和托什干河,滋养着素有“南疆稻乡”的温宿。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的影响,这里资源丰富,形成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温宿盛产大米,历史源远流长,素有“南疆稻乡”的赞誉。水稻“黑芒”品种呈红色,是农家珍品,也是当地少数民族待客做抓饭的上品,“纯系贡品”,“庶民不得尝”,其香气醇正、浓郁,有“一地开花香半坡,一家做饭四邻香”的赞誉。

新疆温宿在秦汉时期为塔里木盆地边缘城郭诸国的温宿国、姑墨国的一部分。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中央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等行政机构,进行统治管辖。唐朝称温宿为跋禄迦、拔换。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阿史那社尔平定龟兹,设立温肃州、姑墨州,隶属安西大都护龟兹都督府管辖。唐宋之交,突骑施、葛逻禄和黠戛斯等部族先后统治这片区域。宋绍光四年(公元1134年),归属西辽。蒙古汗国时期,为察合台封地,元至正三年(公元1341年),察合台后裔秃黑鲁帖木尔在阿克苏被拥立为汗。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赛德汗建立叶尔羌汗国,本境受其管辖,《拉失德史》中的“阿克苏”即温宿地域。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蒙古准噶尔部深入天山南部,阿克苏受其控制。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设阿克苏办事大臣,驻地为今温宿县城镇。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设阿克苏善后总局。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设阿克苏道,温宿直隶州。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在温宿城东南15公里择地修建新城。第二年,道、州衙署移驻新城。于是,呼新城为阿克苏,老城留巡检治理。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温宿直隶州升为温宿府,撤老城巡检,增设温宿县,是为建县之始。1958年国务院决定撤销温宿县并入阿克苏县。1962年10月,国务院决定恢复温宿县建制。

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和全国一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到俄、英等外国势力的侵略。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在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加速建立军事堡垒,实行武装移民,日益迫切地谋求“通商贸易”,对中国西北地区伸展其政治、经济势力。1851年8月6日,沙俄政府胁迫清朝政府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这是沙俄侵略新疆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沙俄取得了在伊犁、塔城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存货、居住、放牧、设立坟地等种种政治和经济的侵略特权,“成为深入中亚细亚继续进攻活动的强有力的动机”,也是沙俄以侵吞中国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清朝政府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由此,沙俄借调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功,胁迫清朝政府先后于1860年11月14日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提出了所谓中国西部疆界“未定”的谬论,在此后进行的划界谈判中,在沙俄的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下,清朝政府被迫全部接受沙俄政府的划界方案,于1864年10月7日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原属中国西部北起阿穆哈山脉,南达葱岭,西自爱古斯河、巴尔喀什湖、塔拉斯河,东达塔城、伊犁,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同时,英国势力也乘机侵入广袤的南疆。1865年1月,在浩罕军官、塔吉克族穆罕默德•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南疆地区后,英、俄两国势力乘机而入,同穆罕默德•阿古柏相勾结,支持穆罕默德•阿古柏的侵略行动。穆罕默德•阿古柏,浩罕人,于1825年生于浩罕的一个小官僚家庭,青少年时代即参与统治压迫人民的勾当,后来历任浩罕汗的军政要职多年,并曾参加过推翻浩罕汗王位的活动。1865年1月,随同布素鲁克和卓来到喀什。1867年穆罕默德•阿古柏宣布自己为“哲德莎尔”独立政权的国王,号称”阿塔勒克阿孜”,即“圣战者之父”。

1871年,沙俄政府又以预防穆罕默德•阿古柏在新疆伊犁“建立亲英统治”为理由和借口,悍然派出大量军队,公然侵占整个新疆伊犁地区,进行殖民统治长达10年时间,并在伊犁实行科赋,摊派银两,索要妇女儿童,并紧紧长期觊觎新疆。同时,还先后侵占中国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7万多平方公里和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政府还在新疆摄取贸易免税权、片面设立领事馆和领事裁判权、设置贸易圈等特权。

辛亥革命的汹涌风暴,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掀起滚滚浪潮。1877年,温宿县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积极配合清朝政府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平定匪徒穆罕默德•阿古柏侵略军后,收复被侵占的领土。当时,左宗棠站在清帝国生死存亡的高度,力主收复新疆:“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无晏眠之日。”1884年11月16日,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新疆巡抚。将迪化直隶州升为府,新疆军政中心由伊犁移到迪化,实行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性行政管理体制到单一郡县制的转换,使新疆行政建置与内地趋于一致。

19世纪中期,包尔汉的曾祖父帕拉提因不堪忍受残酷的压迫和沉重的剥削,毅然参加当地举行的反抗地主的武装暴动。武装暴动遭到失败后,帕拉提和乡亲们为躲避战乱,便携同20余户人家一起逃亡到俄国。帝俄政府将其曾祖父和村民遣送到喀山省特铁什县境内一个偏僻的小村——阿克苏村。

公元1894年10月3日,已经是第三代的沙赫德拉家添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成长为国民党统治时期新疆最后一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新疆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包尔汉。

包尔汉的父亲沙赫德拉和母亲哈里玛

这个男孩的诞生,并没给日夜为生存而辛勤劳作的父亲沙赫德拉和母亲哈里玛带来添丁加口的丝毫喜悦,而祖父郭拜都拉却非常高兴:“这是我的孙子,家里唯一的男孩,将来我们这个家族就靠他延续……”

1905年,在爷爷的精心呵护下,11岁的包尔汉在“穆罕默德耶”学校上学,渐渐地已经从老师、课本和爷爷的讲述里懂得了许多事情。

喀山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表演艺术传统。包尔汉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塔塔尔族妇女,一般场合都称自己的族别为塔塔尔族,然而由于后来政治上的需要,从父辈而言,也称自己的族别为维吾尔族。塔塔尔族也称鞑靼族,是一个酷爱戏剧文化的民族。1906年,在包尔汉12岁时,“俄国‘鞑靼剧院’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在喀山正式创建并公演各种剧目。”其中,“被誉为‘鞑靼戏剧之父’的加利厄斯加尔·卡马尔和其他鞑靼戏剧作家陆续创作并推出一大批民族喜剧、讽刺喜剧、古典戏剧与歌剧。”代表性剧目如《喀山的头巾》、《悲伤的眼泪》、《阿里亚姑娘》等。此时,俄国业已成熟的戏剧经典剧目也在这里频频演出。正值青少年、求知欲最强烈的包尔汉如饥似渴地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喀山

一天,幼小的包尔汉又为居住村的地名苦思冥想:这里临近伏尔加河,可为什么村民却叫它“森林阿克苏”呢?自己百思不解,就去问爷爷。

年迈而饱经苦难的祖父听着包尔汉的疑问,似乎这才发现孙子已经长大懂事。弯着腰背的祖父拉着包尔汉来到土屋的房顶,神情凝重地用手指着遥远的东方,无限深情地说:“孩子,我们的故乡在遥远的东方中国,那里有一条常年奔腾不息的大河叫阿克苏河,那里才是真正的阿克苏,我的爷爷就是从中国把我们带到这里来的!”

祖父告诉包尔汉说:“我的爷爷帕拉提就住在中国的阿克苏河畔,因为反抗巴依的残酷压榨,遭到清朝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便带领全家和20多户村民一同逃亡俄国,由于年老多病的帕提拉无法经受旅途劳顿,在途中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当时,俄国正好缺乏劳力,就把我们这些逃难的人集中送到特铁什县境的荒野开荒种地。这里森林茂盛,人们除了种地,还从事伐木工作。”

星斗移转,岁月匆匆,却始终抹不去远离祖国的人们对自己东方故乡的深情眷念,真可谓是“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为寄托斩不断的乡愁,乡亲们便把这个新开辟的居民点叫做“森林阿克苏”。

爷爷讲完中国故乡的故事,爱怜地抚摸着包尔汉的头,深情地说:“孩子,你应该上学读书,做个有学问的人,将来长大后一定回故乡,去看看故乡的亲人,祭奠祖先的亡灵”。
顿了顿,爷爷又说:“我是再也回不到故乡,见不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故乡的亲人,我已经老了。孩子,你一定行,要记住,将来一定要回祖国的故乡去看看。”

爷爷目不转睛地凝望着东方的天际,一脸肃穆、虔诚。爷爷的这种神情就像一尊雕像,深深地镌刻在包尔汉的脑海里。

由此,在包尔汉幼小的心里又萌生一种新的神奇的憧憬:中国,故乡……

由于终生蒙受没有文化而只好从事辛勤体力劳作的爷爷真诚地希望包尔汉能到学校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祖父郭拜都拉原是伏尔加河的纤夫,当时已经年迈体弱,无法继续劳作,可祖父母、父母、三个姐妹和包尔汉全家8口人全靠父母二人终日劳作奔波养活,实在无钱供给。幸好,姑父阿铁牙都拉在邻近的库克申村教经文课,于是在爷爷的恳求下,阿铁牙都拉答应包尔汉可以到经文学校学习阿拉伯文和《古兰经》,但要在经文学校兼职烧“沙玛瓦尔”,可以免去学费。于是,包尔汉兴奋地进入经文学校学习。是年秋季,爷爷在做礼拜时倒下去,永远离开了包尔汉。爸爸认为上学没有什么用,还不如回家帮家里干活。失去爷爷的鼎立支持,包尔汉只好回家。可包尔汉不甘心,脑海里总浮想起被爷爷唤起的五彩缤纷的梦:要上学,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淳朴善良的妈妈被包尔汉忧心重重的样子吓住了,她一遍遍地追问:“孩子,你这是怎么了,哪儿不舒服吗?”

“没有,妈妈,我想上学,让我上学吧?”

“我们没有钱,怎么上学呢?”

“舅舅不是在喀山做面粉生意吗?就让我到舅舅那里上学吧!”

善良的母亲看到包尔汉满怀期待的眼神,不忍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何况,全家人都因贫困而没有上过学,都是文盲,孩子能学点文化也是好事啊!为避免爸爸的干涉和阻拦,母亲乘爸爸进城卖胡萝卜的间隙,就让包尔汉与村里的邻居大叔一同去了喀山。

到了喀山,慈祥的舅舅、舅妈问明来意后,非常高兴地把包尔汉送进一个名叫“穆罕默德耶”的学校读书。在学校里,包尔汉被好奇心驱使着,如同海绵吸收海水一样地汲取着丰富多彩的知识,视野陡然开阔起来。可惜好景不长,舅舅的生意亏了本,无力再承担包尔汉继续上学的费用。


本节完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如果觉得本文可读,敬请关注公众号并分享到朋友圈,谢谢大家。




《新疆人物与史事(1921-1949)》


给读者的一封信

杨增新

生死天山的杨增新(上)

生死天山的杨增新(中)

生死天山的杨增新(下)

金树仁

萧规曹随不胜才的金树仁(1)

萧规曹随不胜才的金树仁(2)

萧规曹随不胜才的金树仁(3)

萧规曹随不胜才的金树仁(4)

萧规曹随不胜才的金树仁(5)

盛世才

变色龙式的独裁者盛世才(1)

变色龙式的独裁者盛世才(2)

变色龙式的独裁者盛世才(3)

变色龙式的独裁者盛世才(4)

变色龙式的独裁者盛世才(5)




陈伍国,四川达县人,1987年10月入伍,毕业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2002年10月转业从事新疆民族宗教、中共新疆党史人物和口述史研究。主要著作有:《王恩茂传》《王震与新疆》《新疆往事》。目前,正在修改完善的著作有:《包尔汉传》《高焕昌传》《新疆反分裂斗争史鉴(1679——1949)(1949——1989)(1989——2009)》《难忘的历程:司马义·艾买提回忆录》等。


主要参考书目:

(1)《新疆五十年》包尔汉著,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

(2)《回忆包尔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3)《新中国民族工作大事概览》,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4)《包尔汉画传》,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王震传》(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6)《包尔汉选集》,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7)《张治中回忆录》,华文出版社2007年版;

(8)《新疆简史》(第三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新疆和平解放》,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新疆三区革命史鉴》,杜荣坤 纪大椿 任一飞 刘文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1)《包尔汉:新疆首任人民政府主席》,纪大椿,《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2)《中共新疆地方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

(13)《当代新疆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维度

带来全新观点,全新认知升级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冷眼看风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