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Life︱徐晓雷/丁永和团队发现新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致病基因

丁永和,徐晓雷 岚翰生命科学 2023-03-10

撰文︱丁永和,徐晓雷

责编︱王思珍,方以一

编辑︱杨彬薇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ick Sinus SyndromeSSS),又称窦房结功能障碍,是指心脏的天然起搏器(窦房结)不能够正常产生有节律的心律,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一类衰老相关的疾病。SSS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窦性停搏、心动过缓或过速、以及房颤等。据估算,每 6006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就有1例患SSS[1];持续有症状性的SSS可导致心脏或身体的供血不足,严重可引起心衰和心脏骤停,危及生命。据统计,SSS也是导致患者需要植入人工起搏器的最常见适应症[2]SSS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可由致病基因突变所导致。有效分离发现在窦房结组织中高效表达的SSS致病基因对易感人群的风险分级、疾病诊断并发展药物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基于SSS是一类与衰老相关、发展缓慢的疾病,加之其外显率通常较低的特点,目前已知的SSS致病基因数量非常有限,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更有待进一步的阐明。


20221018日,美国梅奥医院徐晓雷/丁永和等团队合作在eLif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phenotype-based forward genetic screen identifies Dnajb6 as a sick sinus syndrome gene”的研究进展。该研究通过结合斑马鱼遗传筛选和小鼠动物模型发现并初步阐明Dnajb6是一个新的病态窦房结综合症致病基因。



在前期研究中,美国梅奥医院Stephen Ekker徐晓雷等团队合作,在斑马鱼模式动物中建立了携带有Cre-loxP重组酶系统的、在转座子插入导致靶基因突变的同时,又可通过荧光蛋白标签来实时报告靶基因编码蛋白的时空表达模式和细胞器精确定位的、可有条件逆转的新型转座子插入诱变体系[3]。利用这一体系,该团队收集了约1200个相关的斑马鱼突变体品系,为下一步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基因的功能注释,以及研究人类相关疾病的分子基础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和资源基础。本研究则进一步发展该斑马鱼转座子插入诱变体系,将其应用于心脏节律疾病相关的遗传学研究。研究人员首先从609个斑马鱼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品系中富集了35个靶基因在心脏高效表达的突变体,然后应用心电图技术进行正向遗传学筛选,成功的分离并确认了3个突变体品系在1.5-2年龄时具有显著增加的窦性停搏的表型,类似人类衰老相关的SSS。通过对其中一个同时具有显著心动过缓表型,并在心脏特异性表达荧光报告标签的突变体品系进行详细表达谱分析发现,编码分子伴侣蛋白的Dnajb6突变靶基因在斑马鱼和小鼠模型的起搏器(窦房结)组织中具有非常独特的表达和定位模式。在斑马鱼模型中,Dnajb6可定位于窦房结和房室通道(Atrio-ventricular canal(图1);在小鼠模型中,Dnajb6蛋白则主要富集于窦房结,并与窦房结组织中心脏起搏细胞特异性表达的HCN4蛋白部分共定位(图2)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斑马鱼正向遗传学筛选可有效分离发现在窦房结组织中具有独特表达模式的新型SSS致病基因。


图1 斑马鱼GBT411/Dnajb6b突变体显示窦性停博表型,其突变靶基因编码蛋白定位于心脏传导系统

(图源:Ding Y, et al., Elife, 2022)


图2 小鼠Dnajb6蛋白定位于窦房结组织,并与起搏器细胞特异性表达的NCH4蛋白共定位,其基因敲除小鼠显示窦性停博以及房室传导阻滞表型

(图源:Ding Y, et al., Elife, 2022)


为了进一步阐明Dnajb6基因突变导致SSS的病理生理特征,研究人员应用高分辨率荧光光学映射(Optical Mapping)动作电位技术对该Dnajb6基因敲除的小鼠杂合子突变体的窦房结心脏起搏器功能进行了详细的电生理学研究。结果发现,与野生型对照相比,Dnajb6基因敲除小鼠具有明显心动过缓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的表型;并且,其心率表现为更为明显的高度不规则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与野生型对照小鼠中其起搏器大多位于解剖学和功能上定义的窦房结组织区域内不同,Dnajb6基因敲除小鼠中的起搏器大多数分布于窦房结组织之外的附属心房和房间隔等区域(图3)这些电生理学的实验分析结果提示Dnajb6基因功能缺失突变可能导致位于窦房结组织中主导起搏器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所导致的。


图3. Dnajb6基因敲除小鼠的起搏器较为分散,多分布于窦房结组织之外的附属心房和房间等区域

(图源:Ding Y, et al., Elife, 2022)


图4. 计算机模拟发现Dnajb6基因敲除小鼠表现Ca2+电流异常表型

(图源:Ding Y, et al., Elife, 2022)


研究人员进一步结合应用转录组测序、计算机模拟以及窦房结组织抗体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手段对Dnajb6基因突变导致SSS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首先,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107个在Dnajb6基因敲除小鼠右心房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钙调蛋白、离子通道编码相关基因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编码基因具有明显的富集。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的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发现Dnajb6基因敲除小鼠窦房结中最大电导率的LCa2+电流(ICa,L)、Na+/Ca2+交换器的最大传输速率以及TCa2+电流的电导均发现显著异常(图4)。研究人员继续通过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发现在野生型小鼠的窦房结组织中,Dnajb6 Tbx3 蛋白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图5)。对应的是,在Dnajb6基因敲除小鼠中Tbx3蛋白的总体表达水平呈显著降低趋势。这些结果提示Dnajb6蛋白对Tbx3蛋白的表达可能具有抑制作用。考虑到Tbx3是一个已知的决定起搏器细胞特异性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同时,Tbx3又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一个重要转录元件;结合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Dnajb6基因敲除小鼠中钙调蛋白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差异表达等证据支持,研究人员设想:Dnajb6基因突变可能通过激活转录因子Tbx3的表达,进而干扰了钙离子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窦房结自主调节机制异常的SSS致病机理。


图5. 在野生型小鼠窦房结组织中,Dnajb6与Tbx3蛋白表达水平成负相关;在Dnajb6基因敲除小组窦房结组织中,Tbx3蛋白的总体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图源:Ding Y, et al., Elife, 2022)


最后,为了寻求DANJB6基因突变与人SSS的临床相关性证据,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个收集了6469SSS病例和1000187例对照组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4]。结果发现,有4DNAJB6的变异位点与SSS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P<0.05(表1)。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变异位点:rs754941044P=0.0193)位于潜在的剪切受体区域。因此,该剪切受体位点变异很可能对DNAJB6基因的正常功能具有显著影响。这些人类遗传学的分析结果初步提示DNAJB6基因突变与人SSS的发生具有潜在的相关性。


表1. 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相关(P<0.05)的DNAJB6基因变异位点鉴定

(表源:Ding Y, et al., Elife, 2022)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结合斑马鱼和小鼠动物模型发现并验证了Dnajb6基因是一个新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致病基因;该研究初步阐明了Dnajb6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转录因子Tbx3的表达来调控钙离子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自主调节窦房结起搏器正常功能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下一步,通过应用膜片钳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对分离的窦房结单细胞进行电生理实验将有望继续深入详细的探究Dnajb6基因突变导致SSS的致病机理;此外,为了明确DANJB6基因突变与SSS的致病关系,尚需进行更多的人类遗传学研究,以提供包括从不同SSS患者人群中发现更多的、在功能上能得到明确证实的DANJB6基因变异等证据支持;最后,本研究为应用斑马鱼正向遗传筛选从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性的分离发现更多的心脏节律疾病相关的新基因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


原文链接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77327


通讯作者:徐晓雷(左),丁永和(右)

(照片提供自:徐晓雷/丁永和团队)


通讯作者简介(上下滑动阅读) 

徐晓雷,美国梅奥医院教授,斑马鱼遗传实验室主任。主要利用模式动物的遗传优势研究心脏相关疾病的致病基因及治疗方法。自实验室成立18年间,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R01s)的稳定支持。


丁永和,青岛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脏疾病的遗传机制和药物干预研究。在Nature Methods、Science Advances、Circulation Research、Autophagy、JCI Insight以及 eLife等杂志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


往期文章精选

【1】Cell Discov︱纽约大学张泽延等开发谱系追踪捕获技术揭示黑色素瘤维莫非尼耐药的克隆进化机制及脆弱性

【2】Protein Sci︱王舒禹团队报道贝叶斯与图神经网络结合预测突变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

【3】iScience︱任春娥/于振海/路超团队发现OTUB1去泛素化HSF1靶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机制

【4】Adv Sci︱吴再生团队开发出一种内置适体储备池具有核酸酶抗性可用于癌症精准治疗的3D级联组装DNA纳米团簇

【5】Theranostics︱梁高林/张野团队合作通过MMP-9介导自组装纳米纤维,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提供可静脉注射药物载体

【6】Nat Commun︱苏文如/郑颖丰/柳夏林团队提出PIM1激酶可能是葡萄膜炎的发病关键因子及潜在的治疗新靶点

【7】Mol Ther︱刘芝华团队揭示肿瘤细胞c-MYC转录激活及凋亡抵抗的新机制

【8】Redox Biol︱于文会/姜晓文团队发现番茄红素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系统减缓马兜铃酸肾病

【9】Nat Commun︱Philipp Kapranov团队揭示哺乳动物AP位点基因组分布模式

【10】NAR︱徐书华/张国庆/樊少华团队合作发布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库和计算分析平台PGG.SV

讲座/会议/研讨会等【1】Immune Zoom Seminar︱B细胞在免疫和神经系统中的筛选(徐和平教授)【2】Immune Zoom Seminar︱抗病原和抗肿瘤免疫中的转录调控(UCSD,Ananda Goldrath教授)优质科研培训课程推荐【1】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研讨会(10月29-30日 腾讯在线会议)【2】宏基因组与代谢组/脂质组学R软件数据可视化研讨会(10月29日 腾讯在线会议)【3】基因编辑技术全览、解析及其在临床与动物模型等研究中的应用研讨会(10月22-23日 腾讯在线会议)欢迎加入“岚翰生命科学” ”岚翰生命科学“ 诚聘副主编/编辑/运营岗位 (在线办公)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读)

[1] Dobrzynski H, Boyett MR and Anderson RH. New insights into pacemaker activity: promoting understanding of sick sinus syndrome. Circulation. 2007;115:1921-32.

[2] Mond HG and Proclemer A. The 11th world survey of cardiac pacing an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calendar year 2009--a World Society of Arrhythmia's project.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11;34:1013-27.

[3] Ichino N, Serres MR, Urban RM, Urban MD, Treichel AJ, Schaefbauer KJ, Greif LE, Varshney GK, Skuster KJ, McNulty MS, Daby CL, Wang Y, Liao HK, El-Rass S, Ding Y, Liu W, Anderson JL, Wishman MD, Sabharwal A, Schimmenti LA, Sivasubbu S, Balciunas D, Hammerschmidt M, Farber SA, Wen XY, Xu X, McGrail M, Essner JJ, Burgess SM, Clark KJ and Ekker SC. Building the vertebrate codex using the gene breaking protein trap library. Elife. 2020;9.

[4] Thorolfsdottir RB, Sveinbjornsson G, Aegisdottir HM, Benonisdottir S, Stefansdottir L, Ivarsdottir EV, Halldorsson GH, Sigurdsson JK, Torp-Pedersen C, Weeke PE, Brunak S, Westergaard D, Pedersen OB, Sorensen E, Nielsen KR, Burgdorf KS, Banasik K, Brumpton B, Zhou W, Oddsson A, Tragante V, Hjorleifsson KE, Davidsson OB, Rajamani S, Jonsson S, Torfason B, Valgardsson AS, Thorgeirsson G, Frigge ML, Thorleifsson G, Norddahl GL, Helgadottir A, Gretarsdottir S, Sulem P, Jonsdottir I, Willer CJ, Hveem K, Bundgaard H, Ullum H, Arnar DO, Thorsteinsdottir U, Gudbjartsson DF, Holm H, Stefansson K and Consortium DG. Genetic insight into sick sinus syndrome. Eur Heart J. 2021;42:1959-1971.



本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