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家守拙三境界:不争对错,不乱分寸,不露锋芒!

点击蓝字关注👉 三官庙 2023-04-05


《箴言集》里有句话说:“深藏不露是一种卓越的才能。”


深以为然,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一个人若是过于显露锋芒,便偏离了自然道法,违背了人性常识。


真正的高手,不显山不露水,懂得守拙藏慧,从而乐于天地之间,远离是非灾祸。



不争对错,避无端是非


《道德经·第八章》中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智慧的人,不争论对错,不解释自己,不评价他人。


看起来平淡无奇,不显得突出。故而,能避开是非之事,守得清净之心。


有一天,道长带着道童,布施回来。路经一条河流时,遇到了一位扭伤脚的妇女,急着过河。


于是,道长就背着妇人过了河,正巧被一名樵夫看到。樵夫对道长说:“师傅,你今天犯了大忌,修行之人,怎可接触女子?”


道长听后,微微一笑说:“是贫道错了,思虑不周。”听罢,樵夫满意的走了。


道童很是疑惑,问道:”师傅,刚才情况特殊,您是为了帮助那位妇人,为何要说自己错了呢?“


道长说:”你看那河里的水,不和岸边的泥沙争高下,所以能够清澈明静。为人不也一样吗?”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圣人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做人应该像水一样,不和万物相争,默默无闻,才能透彻清明,生生不息。


人生在世,角度不同,难分对错;层次不同,不用争辩。


与其强争高下,不如及时放低自己。如此,便会远离无谓的琐事,活得清明自在。



不乱分寸,忌无故之祸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度干涉,就会浪费精力;过分关注,就会走向灭亡。


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最重要的就是分寸。


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一味显露自己,从而忘了身份,越了边界,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灾祸。


在历史上,长孙无忌官至宰相,又是唐高宗李治的舅舅。尽心治理朝政,立下了很多功劳,深受群臣的敬重。


但他不懂得安分守己,总是过于干涉职责外的事。


选官上,介入选拔流程,提拔政见相同的官员。政策上,替皇帝做决定,颁布各种政令。


总是以长辈自居,失去了君臣该有的界限。后来,唐高宗忍无可忍,把他贬谪到了黔州。


最终,郁郁而终。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职;不在其位,不谋其职。”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都有各自的使命,各负其责,自然才可有序运行,社会才会稳步前行。


若是不懂得分寸,就会打破这种平衡,让自己跌入深渊。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恪守本分,做好自己的事。守好底线,不乱分寸,才是为人的大智慧。



不露锋芒,远无由之灾


《道德经》也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有本事不显露,有作为不自持,成功了不得意忘形。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才能长久存在,不至于招惹祸端。


相传,秦朝时,有一名术士,跟随师父修行了几十年。修得了御剑之术。


临别时,师父嘱咐他,不要将自己的本领展示给别人。


他回到了家乡,乡亲们摆酒为他接风。酒足饭饱之后,大家纷纷好奇,他学到了什么。


他一时兴起,就忘记了师父的嘱咐,表演了御剑的术法。这件事,很快就传了出去,众人都来跟随他练习。


秦王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此人威胁自己的统治,就秘密派人把他抓起来,处以死刑。


《菜根谭》中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自然万物,高低相随,难易想成。灵巧往往隐藏在笨拙之下,光明常常躲藏在黑暗之后。清明需要混浊的沉淀,伸展需要弯曲的准备。


真正聪明的人,明白隐藏锋芒,收敛自身。低调做人,如此,才能行稳致远。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正直的人,都在屈服;智慧的人,懂得守拙;明智的人,显得木讷。


人生这场修行,不在于外在的评价,修的是内在的境界。


在人生路上:层次不同,不争对错;身份不同,不乱分寸;处境不同,不露锋芒。


如此,便能守住本心,无愧于心,行所当行。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 。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










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


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 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体质。




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少儿至青少年时,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




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




3

别男女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男子为阳,以气为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男子之养生重在养气,而女子养生重在和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论述了男女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肾,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阳明。除了说明人的生理状态随年龄而变以外,还与性别密切相关。




《灵枢·五音五味》对女性的体质特点概括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即认为女子受经产的影响而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




综上所述,女子的养生应当以血为根本,要重视阳明的调护;男子养生应以精为根本,要重视肾气的保护。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余生,愿你我拥有大智若愚的境界。远离是非灾祸,平安顺遂一生。


本文作者:木木



诸葛亮生前留下三句话,句句经典,读懂的人受用终身!

读《庄子》的七个成语,悟人生的七种智慧!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卑,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太上感应篇》:福气多的人,身上往往都有这个特征!

道教信士居家如何修行,修行应该诵读哪些经典?

《道德经》:不论人非,不记人过,不忘人恩!

《易经》: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见最好的别人

道教智慧:用智商做事,用情商做人,做个有雅量、气量和心量的人!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的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