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修行的意义,在于能够找得到自己!

点击蓝字关注👉 三官庙 2023-04-05


一谈论起修道,人们联想到的总是逍遥、自然、无为等词汇。


在大众的印象中,修道人应该是衣袂飘飘的世外隐者,他们餐风饮露并且不染红尘,他们超脱人间并且与世无争。


诚然,这些标签都是一位修道者本应该具有的特质,但若仅仅以此为标准去定义某个道人的修为,这不免就会犯下主观主义的错误。



1


每个人所禀赋的先天道性不同,任何强行统一的、乃至于自以为是的标准其实都是在违背大道本自然的理念。
   
真正的修行,在于使每个人都能够发觉内心中的自我,并且乐于去完善心性和行为上的不足,以某种适合自己的方式证得自足圆满。

归根于底,修行的要义终须落在修者本人身上,与他人的观点和评判都没有直接关联。

也即是说,修行的第一步,在于先能够找到自己的本然。

这个本然在哪里?毫无疑问,答案是从外向内去追求。

当去观瞻一个人的修为,不要只立足于他外表的表现,而应该试图去理解他最初的发心。

对修行人来说,这一“心”字,远比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果更为重要。

《玄门早晚课经》中有一句话叫“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深。”

所谓的“爱河”与“苦海”,并非指我们所处的茫茫尘世。

而是指人们不能守住自己内心中的安定,却一味地向外去追求、去索取,一旦求不得,难免就会生出无限的悲苦忧愁。

爱河与苦海,明明是自己给自己做下的业障。

当不能明白自我的人生处境,也就无法明澈自己的本然之心是什么。

因此,与其去评判他人的对错,不如多多思考自己的得失。

修行中的第一要事,即应当是内省,这是自我精进的关键所在。

唯当自身正,才能成为诸多人等借以遮阴的大树。

道教常讲“自度度人”,这里存有一个基本的递进关系:只有能够自度之人,才可能具备度化他人的能力。

也就是说,修行先要求自度,度人只不过是自度的外在衍伸。


2


道教中有身心意三业障之说,是指人们的起心动念、所言所行如若不恰当,在造成他人损失的同时,也会给自身种下日后的业障。

道教作为一个具备社会组织意义的宗教,其必然要肩负起对普罗大众的教化意义,因而就会涉及到科教、术法、理义等方面的展示。

但这些只是一教之门的表象与外在,真正的实质还是人,是每一个切切实实身在修行之中的道人。

道教度人,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是道人在度人。

倘若修道人自身还处于爱河、欲海中,自己仍然是一个没有活得明白、无法参悟玄理的凡夫,即是尚没有实现自度,那又怎么能够为前来求解的信众指点迷津呢?

强调自度,这既是每个向道之人的修行动力,同时也是最终的修行归指。

逍遥之道果,并不是伟大理想的空谈,它需要每一位修证者用尽一生的时间去反反复复验证对自我的认识是否正确。

这也是为什么永远无法用某种固定的标签去评判他人修行的原因所在。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岁、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得到的修道感知必然是不同的。

既然谈自然与本然,就需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不同,他或是出世、入世,或是行科范、懂术法、或是严于立身、勤于度人,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行道方式上的不同,但修道人所保持的奉道而行的本心理应是一致的。

天地一瞬间,唯有大道亘古不变,修行就是要在万千变化之中去找到始终不变的一点灵光。这一点,必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若心中岿然不动,红尘变幻只不过是世道间的阴阳轮转,留不得、恋不住,假若使心用心,结果只能是一场空空。

其实,一切消长都是自然的神功,而你我又都在自然之中,所有的差别与不同都不过是欲眼相看而生成的对错是非。

倘若无法超越这层人世,再为修行事诩以多么美妙的词汇,恐怕也终究无法从中体会到自足与圆满的妙处。


3


够看得清自己,才能够看得明白人间。

当能够沉静下心思内观身中的自己,与心灵深处的灵魂对话,才有可能明白这一场修行的过程究竟是该求得什么样的结果。

道家的逍遥姿态,是建立在自然与无为前提之后的。无形大道并不在遥远的天边,它不是使人毕生追求的对象。

唯有放下一切的外在欲求,回到心中的朴与真,感知内心深处最简单的快乐和满足,由此便能明白“少私寡欲”才是通真的捷径。

人们之所以要修,是因为早已经忘记了本真。

但还请记住一点,且莫把修道的意义只放在“修”上。“修”是外功,中心仍然在“道”。

空持了万千戒,却容易迷失通往自性逍遥的路。找不到自己,一世修为只能沦为妄谈。


道家智慧:弱者合群,强者交际,智者独行!
老子:道用其虚,人用其心;为而不争,人生安泰!
庄子:境界越高,人越简单!
《道德经》:不论人非,不记人过,不忘人恩!
《易经》: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修行要发随缘心,淡看世间平常事!
道家古训:难而不怨,苦而不诉,喜而不扬!
道家智慧:德,可聚财;和,能旺家!
《菜根谭》:藏巧于拙,以屈为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