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丹道功法详解,昔日遇师传口诀,又教”凝神入炁穴“!

点击蓝字关注👉 三官庙 2023-04-05


1


如何理解“昔日遇师传口诀,又教凝神入炁穴”的?


现今很多丹功文章提及内丹术的下手功夫时都说,“聚双目神光朗照下丹田”,却与“凝神入”三字有些不符。而且亦有文章写道“炁穴”并非下丹田。您认为“炁穴”的真正位置在哪里?如何才能真正的“凝神入炁穴”呢?


作为下手之法,“只教凝神入炁穴”确为正法真诀。不过它仍显“大概”了一些。具体口诀应当是“调息凝神,凝神调息,心息相依,归根炁穴”。通常丹功术语上所说的“意守丹田”,必须以此作为标准方为得法。否则,不是一知半解,便是以讹传讹,再不就是有意诳人。


在下手之时,我们二目集中,默默下照,观视鼻准,继而微闭双目--做出这种有利凝神的导引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往往有些丹经文章于此下手阶段提出一些“近观内照”、“聚双目神光下照丹田”的口诀,而不加提示和说明,使学者最易在这里出差错。



2


实际上,所谓“返观内照”就是“凝神”。


我们平时睁着眼向外看事物,这是神的外用外耗。如同手电筒电源打开,电光向外照射。我们把两眼闭上,就如同手电筒电源关闭,神则内聚内存。神的内聚内存就是“返观内照”。眼目的根窍在心,其动为神。眼目一闭,神归于心。心不动则神凝。神凝,息定,气和。如此心息相依,自然会归根炁穴。


而如果在下手时我们真要“聚二目之神光朗照下丹田”,即真正来一番“近观内照”,我可以断然决定其有两种后果:


一是心不得静,识神不能退位,难达凝神的真正效果;


二是如此“朗照”、“返观”下去,十个八个会头疼脑胀,弄出毛病是无疑的事。


为什么?因为这不仅没有能够凝神,反而是更集中的耗神。再说,初步练功的人,体内不能虚空,所谓“双目神光朗照下丹田”,根本不可能由体内“下照”,只能是目光由面前体外照。


这样虽然闭着眼,而耗神之情况与睁开眼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下手之时,用“凝神”最为准确,用“朗照”则容易出错。


3


下丹田与用穴在本派的概念中是一致的。不过在意思上,炁穴是个大范围,丹田是这个大范围的内核而已。但这都是名相,反过来理解也可以。


一般而言,心息相依的最后归根处就是炁穴,先天一气萌发处就是丹田。丹田气的旺盛形成的鼓荡“根据地”就是炁穴。


在下手的最初,把“意守丹田”作为凝神的起步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一直保持“意守”“朗照”那就错了。那就是把心与肾、神与精、火与水一直处在对立的两面。所以“凝神入炁穴”无疑是对的,“入”是合二归一。


要做到“凝神”而能“人炁穴”,关键在于心息相依。心总能够相依,就能息息往根上归。开始归根只是归于自然。有此自然,步步就会向纵深发展,“根”的层次不断递进,先是肺,后人肾。一旦归根到极至,外边的口鼻呼吸会骤然断绝,胎息就会出现。这胎息生发之处便是炁穴。胎息能动,说明神已入炁穴。


丹经上标出个“丹田”、“炁穴”的位置,只是让练功者有个大体的依据。若在功态下想用什么观测手段寻找这个准确位置,那就大错。唯有我这里介绍的炁饭穴法最为便当,最为保险。可供学者去验证认定,决非虚言。



修道明指,勿将“凝神入炁穴”等同于“意守丹田”!《黄帝内经》中两味药的方子,治好了长期的失眠!庄子:修得平常心,看淡世间事!揭秘,内丹养生与其它养生方法高妙之处!常按这里,能激发阳气,克制体内阴寒!《道德经》:三种性格,命最好;三种德行,福最大!最好的养生,原来是这个!《太上感应篇》为什么备受“三教”所重?丹道修炼指迷:道家打通小周天的功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