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少挨骂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偶像如何坍塌又竖起
女王驾崩,朋友们要以为全世界清一色深切悼念RIP那就错了,骂女王的也不少,非洲的,加勒比的,印度的,大体上历史上受英国欺负越多,对女王越不敬。
公允地说,这位老人家,人品还算体面端正,而且死者为大,说些好话也应该的;发泄情绪说不中听的话,如果老人家天上有灵,也别往心里去,毕竟责任在于大英帝国,您老人家受累代罪了。
女王到底什么角色?我看,女王年少时是大户小姐,贾府里的元迎探惜,小主们出了门哪个能不谦不让?女王年老了,就成了史太君,更是让人且敬且畏,出个门,手一伸,哪个不哈着腰搀扶一把?
但是,不管是小姐还是祖宗,她们都跟所出的府门院落里的纵横捭阖,或勾当营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那谁才是深宅大户的掌柜呢?还得说是英国首相。
这篇小文,梳理一些女王在几十年世界风云中,所扮演的几个角色,当然,这些活动背后的,以首相为代表的英国内阁与女王之间的有趣互动,以及二十多年前那段时间,女王挨骂最厉害的时候,王室如何度过危机,涣然一新。
女王说的算不算?
首先,女王外访,肯定有想见的人想访问的国家或地区,这不是自己说得算,英国政府很少会考虑王室真正想去哪里。当然,首相如果有一定灵活性,有时会照顾女王的意愿,相互妥协,由内阁相关部门,与王室对接部门协商解决。
比如礼宾司司长,就是白金汉宫和外交部的中间人,也即所谓的对接部门。这个设置,在表面上有些类似于钱穆先生《国史新论》所描述的中国古典政治架构中的御史中丞,这个“中”字,意思即是在代表政府的丞相和御史大夫,与皇室六尚之间的沟通。
前英王室礼宾司司长罗杰爵士(Roger du Boulay)说过,“我们首先要从英国的外交政策出发:我们想去哪里,以什么顺序?”外交部与英联邦办公室将成立自己的内部委员会,确定哪些领导人适合成为女王及其家人的东道主或客人。
在冷战最激烈的时期,据说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的政府考虑让女王出使“铁幕国家”,而女王本人非常反对,据英国外交部档案显示,外交部想要女王先对苏联进行访问,但女王似乎并不热衷于去苏联,但女王不想去苏联那里,而是表达出想去中国出访的意愿。
众所周知,七年后,女王如愿访问了中国,也如愿以偿地成功避开了东欧国家,直到九十年代苏联解体。(有关访问中国的历史细节,可参阅本公号昨天的文章——鲜为人知的女王中国行: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访华秘闻)这其间部分原因就是撒切尔政府与王室之间的妥协。
不仅出访,邀请外宾也应由首相所代表的政府来决定。当然,理性的政府首脑肯定会提前同老太太商量。前首相卡梅伦说过:“我曾经跟女王陛下聊过很多,怎么才能让这些访问最大限度地取得成功。下一个是谁?”最终,卡梅伦发现,对女王的“国事访问一贯是一种工具。随着她日益偶像化,国事访问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甚至到了“ 改变游戏规则的作用。”(game changers)
国事访问的内容也主要由政府决定
诸如日程安排,交通工具,以及演讲文稿,巨细无遗,也是在征求女王意见情况之下,主要由首相以代表的政府决定。
1972年女王访问法国,整个访问的核心部分,即女王当晚国宴上的讲话,也是几经起草和润色。第一版是由英国驻法国大使克里斯托夫·索姆斯爵士(Sir Christopher Soames)精心准备;外交部对于这一稿并不满意,外交官们开始建议修改索姆斯的演讲稿,突出了英国议会的双边议题上的角色,形成了外交部的第二版演讲稿;这一稿到王室的白金汉宫,女王的私人秘书又开始修改,最终又返还给外交部,形成了最终版本。
女王国事活动中,说正事吗?基本上不说正事。
史太君出访,代表大户的气派,也让参与者与有荣焉,但朝廷的事,还得找贾政商量。史太君当然比不过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学识和胸怀,但礼节性上面是有相似性的。
特朗普回忆与女王见面时透露,他有跟女王谈论当年的英国脱欧问题,女王回答道,英国脱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人知道它究竟会有多么复杂”。
从这句无可挑剔的废话中可以看出,伊莉莎白二世基本上是或有意或无意回避所有实质性的国内政治、双边或多边问题的观点表达的。当然,这似乎保证了女王的“永远正确”。
王室如果老眼昏花,全球一同吃瓜
然而,王室真的就不会犯错吗?
当然会,而且可能会让全天下人取笑。
1997年7月,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丈夫被派往香港降下英国国旗,在被英国统治了150年后,香港将回归中国的怀抱。
香港的移交是旧秩序衰落的完美象征,碰巧的是,皇室游艇“不列颠尼亚”号,在与威尔士亲王一起完成了这个政权更迭任务后,也将退役。
女王丈夫在皇家游艇上心情忧郁,毕竟这是帝国统治香港的最后几天,毕竟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几天后,古老的威尔士军营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的总部。
就在6月30日午夜,亲王宣读的演讲稿竟然不翼而飞,王室随从们疯狂地寻找。如果亲王不能宣读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给香民的告别致谢和良好祝愿,或者临时僭越女王身份匆忙草拟一份大白话对付着读读,那么在全世界面前,英国和君主制即将遭遇的难堪是无法想象的,这一切都会被全球电视直播记录下来。
突然,秘书发现一位清洁工正在把簸箕里的东西倒在一边的垃圾桶里,他赶紧在垃圾桶里翻找,女王的演讲稿终于从垃圾堆里回到贵宾席菲利浦亲王手中。
所以,王室当然会犯错,另有一件大错几乎毁了英国王室制度,那就是1997年8月31日凌晨,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丧生。
王室制度的隐忍革新
戴安娜受全英及全世界的广泛同情和爱戴,王妃如日中天的时候,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仿佛就是一个给公主喂毒苹果的恶婆婆形象。而戴安娜王妃在巴黎的一场车祸中的丧生,使王室面临了一场空前的危机,学者称她的死是自爱德华八世退位以来君主制遭遇的最沉重打击。
好在王室领导,老太太有能力,硬是把这危机转化成机遇,经过这么多年,大家渐渐忘了因戴安娜王妃的去世而产生的对王室和她本人的怨气,可以说,于公,她为英国保留的君主制这一法律传统,于私,她为她的家族尽可能地保留了皇室财政特权和优渥福利,保持了地球上少有的特权家族的荣华富贵。
面对公众压力,王室内部加快变革步伐,女王加速对王室的管理和财政事务全面改革,加快了女王跟普通公民一样缴纳所得税的计划。
为挽回公众形象,赢得英国年轻人的心。白金汉宫开始放低姿态,女王笑脸相迎,频频举办各类活动,积极与英国各行业各阶层的人交流,让君主制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之前,皇室养尊处优,只是再等待重要活动的邀请,等首相的提示,而现在女王一家更是主动寻求参与各种适当的纪念活动。如果,某些活动王室认为很重要,但没被邀请,王室官员们就会千方百计弄清楚原因。英国君主制的变革开始了。
不光如此,王室的危机管理能力飞速提升,这也算是从历史中吸取的经验教训。王室和政府相互捧场,消除花边事件不良影响,维护王室,间接地维护英国政府形象,利用英语世界传媒改观或塑造事件,掌握话语主动权越来越熟练。
这在去年哈利与梅根事件中表现得最充分,女王成功地使群集的吃瓜群众扫兴而归,危机处理公关能力可谓炉火纯青。
结语
1995年,威尔士王妃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在采访中,她对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儿子,她的丈夫,威尔士亲王,是否适合当国王表示了怀疑。节目产生了轰动的影响。
女王闻之大怒,要求这对夫妇离婚。
在1997年9月的第一周,当泪流满面的人群在肯辛顿宫的大门前堆起鲜花时,当艾尔顿·约翰深情的Candle in the Wind 唱响全球,其销量突破3300万,成为史上最卖座的单曲时,人们当初只想着,这对我们纳税供养的“恶母子”何时下台。
然而,王妃的去世促成了变革,睿智的女王,力挽狂澜,二十多年下来,人们渐渐忘记了“英格兰玫瑰”,慈祥智慧女王的形象却愈深入人心。
终于,2022年9月的一天,伊莉莎白二世驾崩,女王儿子威尔士亲王继位,史称查尔斯三世。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中美联合培养高水平博士,美国杜兰大学访问学者。文中部分外交档案引据来源于Robert Hardman:QUEEN OF THE WORLD及中文洪萃晖译本)
以文会友,请关注支持——
推荐阅读:
撼山易,控枪难——美国司法和政治如何阻碍美国控枪?为什么美国解决不了枪暴泛滥?
纽约少年杀手180页“屠杀宣言”写了啥?他的“中国观”和“东亚观”?
加拿大遭贼记:窃贼自信从容的气质让人难忘——枫漂日记 2022/5/5
《顿巴斯》:乌克兰血锈地带的灵魂绞杀
犹太人是总统的国家怎会纳粹化?
(邮箱qiaojialan@gmail.com 微信zm_qjl)
请点击右下“在看”支持,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