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SaaS生意如何绕开定制化
1. 学习全球顶尖SaaS企业,例如Salesforce,以PaaS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2. 要兼顾定制化和SaaS产品标准化。也就是说必须兼顾好SaaS持续进化迭代和客户的甚至是较大规模的定制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可以迭代进化,一方面可以持续地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两边都要做好。
由此,业务的性质决定了明源云要全方位坚定不移转SaaS,只能沿着全球顶尖SaaS公司Salesforce的成功路径,为客户提供PaaS的解决方案,兼顾标准化和定制化的平衡。
从去年FY20明源云的财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源云的确平衡得挺好:
FY20明源云收入分成两个部分,大概各占半壁江山。SaaS产品营业收入8.71亿元,占比51.09%,ERP解决方案营业收入8.34亿元,占比48.91%。
同时,明源云SaaS收入占比也在逐年提升。FY21中报显示,明源云的SaaS收入占比从去年的51.09%提升至56.67%。
01
对于企业客户来说,都需要使用这个系统把一份文件或者材料,发送给另外一个企业。而与其他一些业务系统,如ERP、eHR、CRM等不同,这些可以归成“内部系统”。对于邮件系统,你会发现市面上其实没有多少邮件系统,而且每个厂商提供的邮件产品,都是类似的,可以说不存在“定制化”。
02
而在微观层面,具体某些功能的定制化,在这方面,其实只要是SaaS企业,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随着客户的增长,需求的增多,一定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将从产品、项目交付和服务三个维度来看如何绕开定制化,专注标准化。
产品的标准化
在产品层面,解决的办法无外乎是尽量考虑全面,做到通用化,或者用升维的办法彻底解决产生需求的原始场景问题。
何为通用化?
指的是,面对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的产品会首先评估,是不是可以成为其他所有客户通用化需要的功能。如果是,这个需求我们便承接。这个承接其实并非在做纯粹项目制的定制化开发,而是在为标准化产品增加新的功能,因为新增的功能是可以复用在其他客户身上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特别考验产品经理的能力,需要想办法提取和识别标准化需求。
那站在产品层面,我们先理解下什么是标准化(其实是提炼于普遍需求):
确定一个行业领域的目标群体,当该群体想要达到一定的业务目标时,则会产生一些诉求。当这些诉求体现在一个产品层面的时候,就是我们产品所要关注的标准了。
这个背后体现了两点:
众所周知,标准化具备优势的最大原因是: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先前投入的产研和交付成本将被无限摊薄,是典型的边际成本递减的生意。产研和交付的成本越低,产品利润率就越高,这也是相较于传统的B端定制交付和外包厂商,SaaS企业所具备“成本领先战略”的典型优势。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关于定制化也有一些体会。
其实很多定制化不是需求本身的原因导致的,而是一开始提供的产品方案考虑不全面、不彻底。给客户提供了第一阶段的功能,发现无法满足客户全部需求,只好不断地打补丁。这些补丁功能才是大量定制化的功能本身。所以当我们发现某一阶段功能做得不对的时候,应该重新全面考虑这个问题。
同时,之前做过的成功的功能,会导致下一个阶段的定制化。因为之前已有某些既定的功能,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引用这些功能来描述新遇到的需求场景,不自觉地会产生路径依赖,认为要从既有的功能出发,去解决客户的新需求场景,就会导致解决不到位,就又产生定制化的问题。
我们应该始终保证,能够从客户出发,理解场景,分析透彻,不可以去讲概念或者功能。
项目交付的标准化
交付层面的定制化的意义包含两种:
第一类:是除了以上产品层面能承接的需求外,必然还会存在被产品明确拒绝了或产品层无法解决的需求我们做不做?要不要扩大客户的定制化需求来增加人天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第二类:与当前电子签约SaaS公司定位有较大偏离的总集或本地化项目做不做,到嘴的肉要不要拒绝?
首先,面对第一类情况,我们会去评估这类需求对项目交付是否非常关键。
举个例子:客户系统和我们的产品都是SaaS,需要通过一个中间件来实现数据的流转,面对此类的需求,我们是按如下条件去评估承接:
a. 是否为战略客户,并对客户核心签约业务使用造成决定性影响;
b. 项目交付边界是否与签约业务有关;
c. 定制化开发的功能具备未来可产品通用化的可能或具备一定的战略探索性。
这里举个客户案例:
某零售行业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客户在招标文件中提出明确的要求:需要做个中间件,并为此支付12万的定制开发人天。待我们PM入场对实地业务和系统进行详尽地调研后,建议客户可以用其他简便的替代方法达到该中间件可实现的业务目标,客户认可了这种高效又“省钱”的方式(即文章中产品标准化段落里提到的升维的解决方案)。同时后期客户也变更了商务合同,欣然把这一次性的12万人工开发费转化成了合同份数的订阅式收入。
面对第二类总集项目和OP项目,从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是明确拒绝的。
记得公司早期,我们南区销售团队曾经打下过两家知名头部客户,分别来自地产行业和制造业,客单价均超过了300万。这样的客单价,对于电子签约SaaS公司而言,实属惊人的高价,诱人的大肥肉。
因为两个项目都是典型的OP项目,需要大量定制化,可以说就是外包项目,所以才会有如此高的客单价。项目最后申报到我这里特批,任由销售如何解释,我坚持不批这两个项目。辛苦打下项目的销售团队分外委屈。当时我的合伙人(现已离职4年)也因此和我大吵一架。他指责我的理由是: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们没有资格选客户。到手的钱不赚而拱手相让给同行,这是CEO一言堂、固执不听一线的声音,是CEO的失职,也是战略失误。
我当时和大家表达的观点和现在的认知依然一致:这样没有战略意义的传统软件项目,接得越多,亏得越多,离我们的战略目标越遥远,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分散兵力接这样无战略价值并且仅仅是看上去有高收入实际低毛利的传统项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战略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组织能力和执行力才会卓有成效。
当时的合伙人因此想不通,找到我的mentor表达不理解与愤懑。
我的mentor对我们非常尽心,来了一趟杭州和我们开会。mentor支持我的选择,也给到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建议。记得他对我当时的合伙人讲,如果将军下令攻打一个山头,不管你是否认同,军人的天职都无条件要往前冲,而不是打仗的时候在主帅明确下命令之后,还在质疑,而不去攻打山头,这样只会贻误战机。
从成立至今,我们一直定位清晰,知道什么是我们要去做的,什么是我们不触碰的。
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化不仅仅指产品层面,是产品从设计到交付层层需要去坚持的。同时,建立在产品的标准化基础上,才能带来标准化的交付。
以上的坚持的确很难,也曾在早期伴随着很多质疑与压力,但是如今坚持下来后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的产品标准化、交付轻,在市面上是SaaS产品中交付周期最短的一类,可以帮助客户实现快速地上线和业务目标的达成。例如:我们1个技术支持平均可在一年内完成30-40个客户的交付,总共才10人的PMO团队可以支持一年100多个头部大客户的上线。
所以,在清晰和正确的SaaS战略下做选择,我们严苛控制定制化的边界。因为是否能实现定制化需求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企业战略选择和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真正做出选择的问题。
服务的标准化
服务的标准化,毫无疑问建立在产品标准化和交付标准化的基础之上。如果产品定制化,项目定制化,服务则无法标准化。
SaaS企业如果前期没有打好标准化的基底,后期随着客户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势必技术人员人数会随着客户数呈现正相关的增长。如果人数增长无法保证,则会大大降低客户的服务标准。
我们在行业内的服务口碑是获得客户认可与称赞的,这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化。因为是标准化产品,所以我们公司内部人员和客户的使用者所看到的是同一套产品,类似于两人同时在Zoom会议上文件共享,看到的是同一份文件。因此当客户咨询使用问题的时候,即便是我们轻量化配置的客服和客户成功都能快速定位并解答。所以我们常常因为高效而受到客户好评。
而本地化、定制化带来的客户体验与相关服务都远不如标准化,则是因为本地化、定制化如果要保证服务质量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服务成本。本地化的产品,厂商无法看到客户的生产环境,所以出现问题时无法定位问题,更是难以迅速解决,会较长时间影响客户正常经营,引起客户不满;定制化则是卖人天、堆人头的低毛利项目,需要厂商投入大量人力成本。
我们确实因为坚持SaaS以及严苛控制定制化,所以拒掉过一些客户的需求,这就倒逼我们产品团队必须识别出高ROI的客户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力,这样就形成一种正向的循环反馈机制:
坚持SaaS/严控定制化/定义电子签约产品的边界→识别高ROI功能→产品满足大部分客户的核心和普适性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上上签的SaaS产品可以不通过大量定制化依旧可以满足当前大部分的大客户核心业务需求。同时,面对大型企业的个性化,可以在我们的标准上提供更多的开放性和能力,让第三方更好地面向客户形成生态效应。
SaaS的标准化,其实对客户而言价值是更大的。对于个性化,你的需求只是你的,但更多企业的需求被标准化在产品里后,你应用的产品就是集众家之所长,是更有生命力的。
SaaS的标准化并不难,不是水中花、镜中月与空中楼阁。倘若要驶向SaaS的标准化,需要结合企业具体所在的赛道特质以及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去做选择。
最终我们选择的路是由得失的经纬所构成。前瞻性地思考清楚可能的所失所得,企业日常经营的抉择就会变得清晰且简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