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循环经济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行为
有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世界第一。既要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也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未来的路,中国上下都需为此共同努力,将目标融入生活、生产、资源循环的方方面面。
“碳达峰是我们国家的需要,不是说因为世界需要我们做我们才做,而是我们国家就需要做这个事。”同济大学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十四五”提出:
循环经济是未来重要目标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力争达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
同年12月12日,中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今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外公布。“纲要”表明,循环经济将是我国“十四五”乃至将来,一个重要的目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表明,“十三五”时期,我国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废纸利用量约5490万吨。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从以上公布的相关政策看来,中国今后的阶段性发展中,循环经济或是一个绕不开的概念。“循环经济”将会怎样与社会产生具体关系?专家又是怎样解读循环经济与中国的“双碳目标”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大家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才能保证循环经济有序进行?
诸大建:循环经济更应是一个动词
“中国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成正比,循环经济不是拯救地球,是拯救人类自己。”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表示,循环经济不应该只是一个名词,更应该是一个动词,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行为。
“就好比打麻将时把第一轮摸到的13个麻将牌作为现有资源。如何打赢?在资源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进来一个扔出去一个,提高实际质量,最后达到‘清一色’就赢了。” 诸大建在一个针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上,以“打麻将”举例,来解释循环经济运行的内涵。
他认为,循环经济区别于人类工业革命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模式,要求把经济过程组织成为具有高资源效率和高环境效率的闭环过程。传统的线性经济只关注经济价值,是一个单方向的物质流,而循环经济希望使经济发展的物质流形成闭环,在资源输入和废弃产出不扩大、甚至降低的基础上,改换、提升经济价值和产业效率,实现GDP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消耗脱钩。
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新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和服务—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让所有原料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利用。这个流程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Recycle(回收利用)、Reuse(重复使用)、Reduce(减量使用)。从中可以提炼出三个循环,即基于recycle的废物循环,基于reuse的物品循环、基于reduce的服务循环。从人类发展的意义上看,循环经济不仅只是一种环境经济,而是把经济、社会、环境整合起来的一种体现统筹发展思想的新经济。
诸大建谈道,中国想要在2030年碳达峰,就得针对不同领域进行精准减排,特别是加大工业减排力度。他还指出,当前对于企业“碳时髦”有5个误区,那就是:空谈概念,没有具体目标与时间线;只有总目标,没有明确的碳排放范畴;过度依赖植树造林等碳移除、碳补偿方式;避重就轻,不谈核心领域的减排;以为碳中和是终点,不用进一步负排放。
蒋南青:循环经济没有灵丹妙药
“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55%来自能源,45%来自产品和食物。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45%的温室气体排放,这部分是能源转型无法解决的。”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表示,循环经济是基于再生能源和材料的,多形式、多样化和包容性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废弃物和污染等全球挑战。
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为:第一,从设计之初避免废弃和污染。第二,延长产品和材料的使用周期。循环经济能够节约更多资源、原料和劳动力。这意味着设计应注重耐用性、再利用、再制造以及可回收性,以实现产品、零部件和原料在经济体内的循环。为有效利用生物基材料,循环系统鼓励在营养物回归自然系统之前被多次利用。第三,促进自然系统再生。
放眼未来,蒋南青认为循环经济革命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社会架构的颠覆和人类系统性的深刻改变。对此没有即刻生效的灵丹妙药,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和具体行动,在长期推动社会变革。“从在社区中实施垃圾分类到最终整体实现‘碳中和’目标,绝不是今天说分类,明天就ok,我们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州先后制定了促进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法规;美国7成以上的州规定,新闻纸的40%—50%必须使用废纸制成的再生原料;加利福尼亚州1989年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在2000年以前,对50%废弃物要通过削减和再循环的方式进行处理,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1万元的行政罚款……法治社会,法律体系的监管、督促必不可少。
蒋南青介绍道,当前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一部基本法,即《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个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分别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与《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个层面为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5部具体法律法规。
肖翔:不要只关注价值链的后端
循环经济并不是一个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状态,它涉及工业、农业、林业、交通运输、畜牧业等各个方面,需要动员政府、企业、组织、个人等整个社会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中来。即将赴欧洲林业研究所任亚洲区域专家的肖翔对于循环经济,她的看法是: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一个有效的设计体系,而并不仅仅是关注价值链的后端。
“有人说包装是解决全球挑战的重要领域,但事实上,包装的可回收并不是一个yes or no的问题。它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后端收集系统、分类和加工技术、规模性和经济可行性等。”肖翔觉得,技术不是难点,最难的是如何去收集零散的垃圾,无法收集就无法被回收。
肖翔介绍说,目前许多企业在可回收包装的领域都进行了有趣的创新设计,如可以食用的酱料包、可以吃的咖啡杯等等,从源头践行可循环设计的上游创新思维是未来大势所趋。
推荐阅读
公益实践沦为海外名校入场券,莫让“公益”变了味
实现“碳中和”:全球政府、企业和NGO在扮演什么角色?哪些品牌是海岸线垃圾制造王者?谭婷、唐帅,为近3000万听障人“无声”战斗公益项目官员必须知道的7个术语公益慈善组织筹款,这些坑不要踩!残障人士在外企做白领?完全有可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