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观察

其他

政策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支持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推进政府依法履职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基层治理,优化社区服务。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这对公益行业及行业从业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肯定,将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报告还简述了2023年工作重点,其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内容,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扶贫,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强化政策倾斜支持,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对脱贫难度大的县和村挂牌督战。深入实施产业、就业、生态、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帮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有了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报告强调,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有力应对疫情、灾情等不利影响,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定并集中支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支持力度,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机制,选派用好医疗、教育“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为代表的社会力量近年来积极参与,深入乡村发展一线,通过产业帮扶、人才培养、数字化技术等多种方式,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为推动广大乡村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如,上海市将社会组织参与对口帮扶工作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大局,建机制、搭平台、塑品牌,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引导,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因势利导、联合联动,形成政府支援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注重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上升4个百分点。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推进重要河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大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力度,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其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24%、50%以上,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少10.6万、3.8万、3.3万平方公里。人民群众越来越多享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上述领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行先试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典型案例,如以“蚂蚁森林”等为代表的公益项目和平台,通过公众教育、公益科普、引导公众参与、线上线下体验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形成绿色出行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变贡献了重要力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首先,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持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推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学生。保障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工资待遇。高校招生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大幅提高经济困难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其次,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水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610元。设置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组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再次,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连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优待抚恤、失业和工伤保障等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在税费、用房、水电气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进医养结合。完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最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智库建设。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体育健儿勇创佳绩,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妇女儿童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等是社会捐赠的主要流向,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可以说,在服务民生方面,未来广大社会组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公益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报告简述了2023年的工作重点,其中提及三项内容,值得公益慈善行业重点关注:首先是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其次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最后是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汇总往年政府工作报告表述“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第14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社会工作”,第7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3月7日
其他

专栏丨慈善法修订:要打击“假慈善”,鼓励“真公益”

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价值日渐凸显。2016年9月实施的慈善法,在规范慈善活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慈善监管机制有待完善,慈善创新不足等新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对加强慈善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挂羊头卖狗肉,假慈善真诈骗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假借公益慈善之名,行谋利之事,从而引发舆情。其中不乏像“善心汇”这样涉及900多亿元,近600万人的传销大案。更有甚者,在这起案件侦办期间,传销骨干分子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和残障人士近千人聚集,向政府施压,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善心汇”主要成员在法庭受审(图片源于网络)某些犯罪分子会谎称这是遵循自愿,平等,公益原则的民间组织。通过一些活动,到处拉条幅拍照。这些活动中,骗子还会联系当地政府,某些基层工作人员缺乏慈善法律常识,看到“爱心人士”要捐款捐物自然乐意提供帮助。没想到这只是诈骗团伙的烟幕弹,他们在现场拍照录像后,宣称“已经与政府合作,带着大家投资致富”。然后再大张旗鼓地拉人头造声势,承诺在她们的平台上投资,每天收益高达1%,平均月收益率高达30%。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公益项目,要么是捏造杜撰,要么是做表面文章。而受害者投资的钱财,却进了骗子的腰包。当罪行败露,骗子们很快转移资产逃之夭夭。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对本就脆弱的公益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剩下的一地鸡毛,则由当地政府收拾残局。加强法制建设,让良币驱除劣币随着我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慈善在参与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作用日渐凸显。公益慈善行业也从规模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虽然国人并不乏朴素爱心善意,但对于公益慈善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高。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构建慈善法普法大格局,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法治意识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慈善从业者、法律专业人士的访谈,整理出三点主要建议:建立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牵头,相关委办局共同推进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慈善法普及,提升依法行善的社会法制意识。制定执法司法部门“谁执法谁普法”考核办法,落实普法责任制,选择适合的区(县),在执法司法部门开展落实慈善法普法责任等级评定试点。引入律师团队、枢纽平台型社会组织参与普法,壮大普法力量,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对象按需普法、以案释法,增强普法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这些慈善从业者和专业人士的观点,反映了来自一线的期待。相信随着慈善法修订,公益慈善行业将迎来一个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新局面。法律之光也会让假借慈善之名,进行违法犯罪的劣迹无处遁形。鼓励公益创新与加强监管需要平衡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性安排,鼓励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不仅为慈善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也为公益慈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看待慈善创新中的问题与不足”,“强化监管会不会影响创新”都是公益慈善从业者关心的问题。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LLM王延斌认为“慈善法具有开放性。所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主体,在对外宣传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时关键看其是否遵循非营利原则。”公益也可以收费,最终收益和资产是否真正用于慈善活动,没有被私分。蜜得创益北京负责人张卫华对监管与创新表达了自己见解,“法律很难做到前瞻和预判,需要注意司法能动与司法谦抑之间的关系。监管过度就会压缩创新的空间。现在要警惕的是逼捐,摊派,以及现有法律怎么普及。”对于是否有必要对善因营销进行前置性监管,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研究员李建峰表示,“这很难让有关部门落实操作。学界和实务界就慈善与公益的界定还有待共识。从实质上看,公益慈善与民事法规联系比较多,天然存在执法力量不足。从政府角度来看,其主要职能是行政治理。配套行政措施出台,才能查遗补漏。”他认为,慈善法管理的是第三次分配中的责任主体。一个企业倡导慈善,不仅仅是捐款捐物,也可以采取善因营销,社会创新等多种方式。激发责任主体的担当,降低交易成本才是正解。针对慈善执法过程中的问题,各位专家学者也各抒己见。有法律专业人士谈到,慈善法要与民法典衔接。慈善法中有些概念的边界性有待厘清,与其他法律的法条之间完全打通比较困难,但是有正确的判例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开端。“如果涉及慈善或市场主体违法,接到举报后市场监管部门和民政谁接到谁处理,不应出现真空。”对此,王延斌律师也表示认同,“涉及市场主体时,民政部门可以汇同工商及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执法。工商及市场监管也可以根据慈善法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警告、处罚。”慈善法修订的重点突破,是促进法律与行政管理之间的配套协同。没有配套措施出台,法律缺乏抓手。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法律的局限性,任何法律法规都无法面面俱到,需要有组织体系和组织保障。慈善法修订是中国公益慈善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整个社会和每个慈善从业者都影响深远。作者简介岩松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理事公益筹款人训练营运营主任美国培训师协会认证行动学习教练ICF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推荐阅读二十大报告,这10点公益行业值得关注……慈善蓝皮书(2022):中国慈善事业或将迎来第三波浪潮顺势有为:互联网浪潮下公益筹款的实践与反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培育好农村社会组织?如何充实残障人士的生活?做快乐的阅读推广人——汪佳玉和她的“快乐小陶子”如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流动妈妈”做馆长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盘点丨2023年,公益慈善这10个问题值得思考

公益,不是单一向度的“热心肠”,而是探索先行的“燃灯者”——直面复杂问题、寻找深层原因、做出切实判断、开展持续行动……做公益常常需要闯入“火场”,尽全力调度远近的“水源”,同时还要研判“火势”,防患于未然。拒绝旁观,躬身入局,公益人从痛点中反思,在行动中联合,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变量。在一次次的主动迎击与自我反思中,公益的维度与内涵不断延展,不断走向更加透明、有效的人人向善。2023年,公益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发展简报梳理了10个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供更多读者交流探讨。一、《慈善法》新修订下,公益组织面临哪些发展机遇?立法修法能够充分加强公益慈善顶层设计。我国现行慈善法自2016年施行以来,在保护慈善参与者权益、规范慈善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慈善被赋予新的功能定位。但随着慈善事业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监管制度机制不完善、一些慈善创新形式缺乏有效规范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慈善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22年12月27日,慈善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首次审议,并针对修订草案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此次慈善法修订草案新增1章21条,修改了47条,回应了不少关键问题:民政部门难以对慈善事业统一调度,因此明确建立慈善工作协调机制;过去不少组织无法被登记认定为慈善组织,这次删除了时间限制;新增“国家鼓励开展慈善国际交流”一条;新增应急慈善专章……目前,慈善法修订草案进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吸引了公益慈善事业相关人士的热忱参与。慈善法修订的重点突破,是促进法律与行政管理之间的配套协同。没有配套措施出台,法律缺乏抓手。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法律的局限性,任何法律法规都无法面面俱到,需要有组织体系和组织保障。慈善法修订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里程碑事件,对社会都影响深远,如何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值得公益人认真思考。推荐阅读《慈善法》修订草案17个方面的修改慈善法修订在即,这个问题不容小觑二、互联网筹款平台力求“破圈”,草根公益组织能否跟上发展步伐?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互联网的飞速普及与发展,让公益筹款模式发生变革。《中国公益慈善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每年通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筹集到的善款已经从25.9亿元上升到了100亿元。腾讯“99公益日”已持续8年,今年有5816万人次参与,总捐款额超过33亿元。但根据方德瑞信今年发布的报告,99公益日今年筹款数据“软着陆”,相比去年有所下降,其中总捐款额下降7%,捐赠人次下降了15%。值得关注的是,腾讯“一花一梦想”主题活动征集和筛选的16个公益梦想,吸引了5954万人次参与,公众参与度再创新高。此外,阿里公益、字节跳动公益、新浪微博等多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纷纷推出相关主题活动。阿里巴巴“95公益周”累计动员2.6亿人次用户、220万商家、40多家国内公益机构参与到公益周的100多个公益活动中;在字节跳动公益发起的“DOU爱公益日”主题活动中,直接参与公益捐赠的用户达186万人次,累计捐赠2945万元;新浪微博开办“人人公益节”,联合百家媒体共同发出“在微博做好事”的倡议。互联网慈善影响力持续升温,各大平台慈善参与方式的开发也影响着整个慈善行业的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慈善事业加快向平民化、大众化发展。互联网筹款平台的多样化、规则复杂化之下,公募基金会开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爱德基金会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爱德荟”团队,专攻互联网筹款的痛点;联劝与近300个公益组织合作,提供更多培训赋能的机会和更多发展的空间。作为互联网公益生态建设的佼佼者,腾讯公益开始转换方向,越来越希望调用“远水”,解决公益组织筹资难的“近火”,淡化“配捐主导一切”的思维方式。那么,草根机构还有机会破圈吗?一方面,草根机构自身要在传播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是“金手指”,需要向草根机构倾斜。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理事岩松认为,互联网筹款是慈善的手段不是目的,不能把目的和手段弄反了,不然很容易走向自己的反动。互联网筹款中存在制度、监管等方面缺失,慈善组织也有必要加强自律与公信力建设,防微杜渐。相关链接99公益日转“风向”,草根机构何去何从?顺势有为:互联网浪潮下公益筹款的实践与反思互联网筹款热潮下,公益更容易了吗?三、公益传播的品牌建设,如何做得更好?公益慈善是一项社会事业,建构正确的认知,对于推动议题改善,达成组织使命至关重要。公益传播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同时,社会组织也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资源不足,资金短缺等诸多挑战。2023年初,幻方量化公司员工“一只平凡的小猪”个人捐赠1.38亿元,用于乡村教育、职业教育、医疗救助等项目,其捐助项目多是传播影响力大、项目运行稳定的品牌项目。善达网发文认为,此事的启示为:一个是如何打造机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如何打造品牌公益项目。“不传播,无公益”,公益的本质是倡导,是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推动某社会问题的解决,“酒好也怕巷子深”,如何做好传播,应该成为公益组织需要考虑的问题了。摆脱“自嗨”,力图“破圈”,这是很多公益人在传播上努力的目标。黎宇琳发现,当下的公益传播在很多时候就像一种科普,需要利用传媒以各种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理解、接受某种理念,但这里存在着一个“不可能三角”,即真实、深刻、有趣,这三者常常是不能同时满足的,你要即真实又深刻,往往就会比较枯燥无味,你想兼顾真实与有趣,又往往会流于肤浅。他建议,借助互联网平台,拉近公众与公益的距离,努力突破传播上的“不可能三角”;不仅要推介公益项目,还得分析背后的社会问题。;公益传播者跨界联合,把不同相关方的影响力集合起来,形成合力。岩松认为,一个合格的公益传播官,要知媒体、懂传播,能够站在媒体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借助公共媒体的优势,提升组织的影响力。“公益传播官是一个需要深耕的岗位,当你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关注行业的变化,组织的战略与业务,不仅要做好手头的工作,更需要终身学习提升,如此也会有更广阔的职业空间。”相关链接公益传播,不应回避深层次问题不懂媒体的传播官,做不好选题字节跳动要破“公益传播”的局四、扎根基层,公益组织的独特优势在哪里?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慈善事业下沉社区,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在2022年12月《慈善法(修订草案)》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社区慈善,培育社区慈善组织,支持设立社区基金会、慈善信托,鼓励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2022年,全国多地积极推进社区慈善发展,以社区为轴心,以社区基金会、社区基金等为枢纽,积极开发社区慈善资源,以社区力量解决社区需求,推动基层治理。其中,社区基金会是基层慈善的重要组织形式。截至2022年底,我国社区基金会共有275家,主要分布在浙江省(106家)、上海市(87家)、广东省(37家)等地。因此,2023年,社区慈善将得到持续深入发展,慈善资源将持续向城乡社区聚集,推动建设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整个政社分离与合作的模式的实施空间有限,很多城市的改革仅限于某一个社区或街道范围的尝试,这个空间是很有限的;其次,社会组织的权力获取、资源配置和参与范围有限;再次,“问题解决式”的治理改革模式导致改革动力受行政主导,改革的推动落实十分受限。社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主体,起着激活乡村活力、提供服务供给、培育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社会组织振兴,有效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民政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和《“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都对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做出了具体部署。有调研发现,分布在农村地区乡镇、村两级社会组织问题多。正式组织数量少,资金、人才、沟通、宣传不足,活动不经常、服务能力有限,满足不了村民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其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如何反思农村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目前,对农村社会组织现状把握不足、对项目开展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冒进情绪严重成为发展难题。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欧阳林舟认为,第一,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需要充分发挥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军人、老模范等“五老”作用,尤其是老干部和返乡青年;第二,以购买服务形式化解社会组织发展资金问题;第三,建设乡镇社会组织管理中心与服务平台,形成畅通的沟通机制;第四,举办社会组织业务培训,传递新的社会组织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第五,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忌行政化管理。相关链接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如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培育好农村社会组织?五、破解管理难题,建立专业壁垒,“公益人才”这关怎么闯?公益,是一份看似”门槛低”,但实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做得好的工作。徐本亮认为,“现在影响中国公益组织发展最大的瓶颈还是人才问题,特别是项目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实际上,一个社会组织强大与否,要看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增长能力,而这种持续生存发展的能力,需要组织管理者和所有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选对人,用好人、留住人是社会组织永久的工程,也是社会组织人才管理中必须闯过的三道关。在人才主要来源方面,社会组织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方向之一。2022年7月,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通知,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9月,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介绍,民政部推出一系列“组合拳”,指导各地补齐社区治理和服务短板,筑牢疫情防控社区防线,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就业创业。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陈涛认为,以乡镇(街道)社工站为依托的社区社会工作和其他领域的专项社会工作服务发展很快,有大量需求,不仅面临数量的缺口,还面临结构性不匹配的问题,比如高校教育与行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薪酬待遇方面的滞后等。在公益人才发展方面,社会组织管理者要善于用人留人,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打造“个人品牌”,提高专业竞争。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李涛说:“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来说,拥有长期的战略规划、使命愿景和管理机制,只是做好了组织规范化保障这一环。真正推动组织前进的动力,永远是稳定、专业、强有力的人才梯队。所以,比选对人、用好人更重要的,可能是留住人。”相关链接选人、用人、留人!协作者如何闯过人才管理这三道关?公益人写简历遇到困难怎么办,请打开这份锦囊!公益组织需要怎样的项目管理人才?六、数字化赋能公益慈善,这是振臂高呼的口号,还是行业发展的机遇?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21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中将公益数字化定义为,“公益组织和相关方,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新公益服务模式,提升公益组织的运营效率,重塑公益事业价值链和协作网络,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指出,“公益数字化”成为年度热点,公益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紧密,数字化技术得到提升,极大扩展了慈善项目的范围和慈善文化传播的广度。2022年6月,深圳市图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NGO2.0)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联合发布了《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报告》。调研样本汇总了1001家机构数据,其中的60%年收入低于50万元,数据显示超过45%的公益组织有数字化规划;近40%的公益组织基本没有预算,36%的公益组织对数字化的投入低于总体预算的3%,这说明了多数基层公益组织推进数字化的痛点——“有心数字化,无钱做预算”。此外,公益数字化的另一面并不意味着放弃弥补“代际鸿沟”。由蚂蚁集团发起的“蓝马甲数字助老公益行动”就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发挥志愿者优势走进街道、社区,切实深入到老年群体之中。实际上,公益数字化需要全局观,甚至要再造全流程,属于“全员工程”。公益组织的项目具有“独特性”,普适的数字化建设模型并不存在,每家机构都要探索适合于自己的数字化路径。相关链接透视公益数字化:“困局”还是“新局”?改变公益机构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盘点丨2022年,公益慈善10大关键词

2022年,公益行业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破土;公益人也在困局中从“艰难守望”迈向“期待明天”。这一年,“公益”成为了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疫情阻击战中,志愿者、医护社工、基层公益人合力战疫,守望关照脆弱群体,汇集了更大的同心圆。这一年,“公益”成为了美好生活的必需视角。在丰县女子事件、农村二舅等热点事件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保护妇女权益、推动残障融合的必要意义。这一年,“公益”的新命题不断被提出、讨论:重新思考公益慈善的边界,关注慈善信托新趋势,共建公益区域新生态,摸索公益数字化新路径,促进社会企业新发展……回望2022年,公益行业有哪些焦点热词?发展简报从多维角度盘点了十大关键词,分别是二十大报告、ESG、韧性、妇女权益、残障融合、志愿、下沉、筹、专业、走出去。01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10月25日,新华社发布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报告先后提及4次“公益”,分别为:“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近年来,慈善事业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十八大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十九大明确把慈善事业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论述,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指引,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慈善事业正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积极、理性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关链接二十大报告,这10点公益行业值得关注……党和政府语境中的“公益”与“慈善”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关系022022年,“ESG”成为国际社会、政府机关、商业企业、公益慈善共同关注的热词。ESG,即是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和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编译丨用“水”发电再生产“氢”,这不是“绿色”能源

地表排放:当存在于水库中,或流入水库的有机物质在水中分解时,会产生甲烷。地表排放是大坝/水库系统中最大的温室气体来源。3.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观察丨最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这些亮点值得关注……

摘要:2022年10月30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2023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这是该法实施30年来的又一次“大修”。经过修订,新法由过去的9章61条增至10章86条,针对当前结婚生育、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作出了积极回应。那么,此次修订有哪些亮点?与过去相比,又有哪些区别和改变呢?01妇女法有了“牙齿”湖南省律协婚家委主任、云天律师事务所律师:万薇我认为本次《妇女权益保障法》还是很多亮点的。首先,从总体体例来讲,新增了“救济措施”这一章节,以前《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内容更多的是倡导性立法,这次增加了救济措施这一章意味着从法律应用的角度来说,很多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有了相应的救济渠道,有了惩戒的标准,这样的改变意味就像让法律“长了牙齿”。第二个亮点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本次《妇女权益保障法》把我当初提出的“家庭妇女离婚时应享有对夫妻共同财产调查取证的权利“意见被吸收采纳,成为了新法中的第六十七条:“离婚诉讼期间,夫妻一方申请查询登记在对方名下财产状况且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查取证,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协助。”第三个亮点是检察院可以针对妇女提起公益诉讼的内容。在我办理的诸多离婚诉讼案件中,女方往往为弱势的一方,更有甚者,有些妇女的权益受到侵害后,“不能甚至不敢起诉”。而遵照过往的“不告不理”的原则,这些妇女的权益一直不能得到保障。而在当检察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在受侵害妇女的离婚诉讼法庭上“支持起诉”时,会遇见被男方律师质疑的情况。但根据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七十七条和第七十八条,检察院可以针对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提出公益诉讼,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面对侵害妇女的行为,可以支持受到侵害的妇女向人民法院起诉,“国家公权力机关帮助弱势妇女全体发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出台了相关规定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又进一步避免了‘法不入家门’的情况。”那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以及支持起诉是属于什么性质呢?有什么意义呢?检察院的公益诉讼性质并没有定性到底是行政诉讼、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只是说当妇女提出诉讼时,检察院是可以根据情况提起诉讼的。我认为《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检察院支持起诉以及公益诉讼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以前一直认为妇女的事情是妇联的事情,与其他机构无关。但是呢经过这次的修改,我们妇女权益受到损害之后是可以向检查机关求助的,妇女的事情不仅仅是妇女自己以及妇联的事情。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侵犯妇女的权益不仅仅是损害妇女个人的权利,也侵害了文明友好的社会秩序,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02“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刘明辉
2023年1月6日
其他

解读丨《慈善法》修订草案17个方面的修改

慈善法(修订草案)十七个方面修改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对《慈善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并现将《慈善法(修订草案》予以公布,并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慈善法》实施6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慈善事业也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为了更好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的定位,解决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老问题。这次《慈善法》修改,新增1章21条,修改了47条,超出了笔者对这次修改幅度期待。那么为了更好地理解《慈善法》修订草案的认识,更好地提出修改意见,笔者结合工作和对法条的理解,梳理出十七个修改的方面,供大家参考。第一,明确慈善在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推动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均强调,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2021年3月,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提出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进一步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第三次分配的提出,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作用。更好地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需要良好的法治保障,本次慈善法修订中,第一条就明确了“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推动共同富裕”的定位,立法目的的明确为更好地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出台更多优惠措施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即是全面的,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来说将会有更多鼓励支持的政策、部门和领域,慈善事业未来可期。第二,明确建立慈善工作协调机制在以往慈善事业发展中一直存在一个问题,一谈到慈善工作就是民政部门的责任,但是民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无法全面对慈善工作的进行支持、管理和规范,导致很多政策无法出台和落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已经有成熟的做法,就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在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的做法,比如《长江保护法》中明确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职业教育法》中明确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等等。建立起慈善工作协调机制,是贯彻慈善定位的集中体现,能更好地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做好慈善事业扶持发展和规范管理的工作,对慈善事业发展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三,优化慈善组织认定,明确慈善组织法律属性2016年的慈善法中,一直有一个立法中的BUG,就是慈善组织认定问题,以前慈善法规定本法公布前的社会组织才能去认定为慈善组织,就导致2016年3月15日后登记的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团体没有登记为慈善组织的,就没有可能认定为慈善组织,这也是慈善法实施6年来,慈善组织数量较低的一个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次修订中直接删除了“本法公布前”,那么所有的社会组织,不管什么时候登记的,都可以去认定为慈善组织,解决现实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此外,为贯彻《民法典》的规定,明确慈善组织必须是非营利法人,对于以前是非法人类型的社会服务机构,比如个人&合伙民非,则不能认定为慈善组织,需要转换非营利法人以后,才能去认定为慈善组织。当然慈善法中规定慈善组织是的组织形式也不限于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比如事业单位法人和其他形式的非营利法人也开放了空间。第四,明确慈善组织退出清算的规定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一直存在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退出机制,《民法典》规定清算、注销是法人终止的唯一途径,慈善组织撤销或吊销后的社会组织,其法人资格一直存在,原来的理事会已经无法联系,无法组建清算组进行清算,导致慈善组织一直无法退出,这就是僵尸型社会组织数量较多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次修订中,贯彻《民法典》的规定,明确了如果慈善组织不成立清算组的,那么慈善组织发起人,主要捐赠人等利害关系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清算。清算后有剩余财产的,先由决策机构决议用于慈善目的,无法按照章程或决策机构决议处理的,再由民政部门主持转给宗旨相同或相近的慈善组织。第五,慈善国际交流入法,明确慈善组织参与国际交流责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慈善组织如何更好的在境外开展活动,跟境外组织合作,发挥慈善在民心相通的功能,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慈善法本次修订中,也是回应了现实呼吁,在促进措施的章节中加入一条“第一百零八条
2023年1月5日
其他

报告丨2023中国公益消费报告发布:84%的消费者参与过“公益消费”

近日,《2023年中国公益消费报告》发布,2121位消费者参与了调研,整理了他们对品牌做公益营销的态度。报告数据显示:Z世代(1995-2009年)的女性消费者对“公益消费”议题更为感兴趣;80.20%的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含有“环境保护效益”“慈善捐赠信息”“社会包容互助”相关宣传的产品或服务;84.63%的消费者在过去一年中至少参与过一次公益消费活动这次调研的重要意义除了获得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让个体感受到消费可以带来改变的力量感。这一点对当下每个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80.20%的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含有「环境保护效益」、「慈善捐赠信息」、「社会包容互助」的相关宣传的产品或服务。我们不轻易定义公益营销,因为它的范围很大,但是方向是一致的:即,利TA。消费者希望能够购买到含有社会包容性、低碳节能信息、和捐赠信息的产品或服务,是因为在利TA的过程中,TA们感受到价值感、满足感、和愉悦感。消费者参与公益消费的频次是受供需情况影响的。总体而言,消费者是有意愿且有行动参与公益消费的,84.63%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参与过1次及以上公益消费活动,其中的绝大多数(61.43%)参与公益消费的频次在1-5次。相对于公众参与公益的整体状况,这个频次并不算低。消费者在选择品牌的公益活动时,往往将「兴趣+便捷」作为TA们的首要标准。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下的众多议题中,消费者期待企业以自己的兴趣作为优先参考来定制活动。其次,TA们期待企业为TA们提供便捷的营销渠道,让TA们的公益参与更加高效。关于「兴趣」,消费者期待品牌优先投入「突发灾难事件的救援和重建」相关的社会议题,其次是「参与解决社会发展不均衡」,接着是「缓解气候变化与环境生态危机」,最后才是ESG三大板块中最难解决的一环
2023年1月3日
其他

案例丨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助老?“蓝马甲”公益行动这样做……

扫码点餐、手机支付、线上约车……数字化时代,人们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但那些处在数字快车后面的老人们,谁来帮他们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占非网民总体比例的41.6%。非网民群体难以接入网络,在出行、消费、就医、办事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针对该问题,近年来国家多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关注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与此同时,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推进数字适老化技术,纷纷上线个性化定制的“长辈关怀模式”,为数字助老夯实了基础。数字助老需要深入老龄群体,开展切实行动。那么,如何让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如何联结多方、搭建统一调度的平台?如何建立长效的志愿者服务机制?显然,“数字鸿沟”的弥合面临重重问题,难以一蹴而就。为了让数字助老下沉到“最后一公里”,两年来,由蚂蚁集团发起、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和社会各界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的“蓝马甲数字助老公益行动”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发挥志愿者优势走进街道、社区,切实深入到老年群体之中。同时,蓝马甲行动以“技术+服务”的公益模式,普及反诈知识、助老学用智能手机、提供社区服务,其公益助老经验初具雏形。近日,《蓝马甲数字助老公益行动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正式发布,该评估由北京市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实施,重点关注了公益志愿力量在数字化时代助老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方法。01从受助者到助他者,蓝色是不服老的颜色“现在啊,陌生的链接我从来都不乱点,陌生电话我也不随意接的。”说这话的朱阿姨是蓝马甲行动中的一位银龄志愿者,她正在向过往居民朋友宣传电信防骗知识。几年前,朱阿姨曾有过一次不愉快的受骗经历,让她用起手机来总有些“发怵”。现在,她成为了一名银龄蓝马甲,不仅自己学习,还积极带动更多的老年朋友学习防骗知识。从让老人不怕用手机,到提升反诈骗意识,再到帮助老人实现“数字化生活”,蓝马甲行动不仅初步解决了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的困难,还发展出了银龄志愿者,实现同龄伙伴的互助。▲评估报告指出,蓝马甲行动在五大方面对老人有帮助(图片来源于《蓝马甲数字助老公益行动评估报告》)其实,像朱阿姨这样的银龄志愿者还有很多。“蓝马甲行动”准确把脉老人的社会参与需求,积极调动老人的参与热情,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他者,让“银龄互助模式”成为项目的亮点之一。评估报告中也总结了很多“银龄志愿者”的案例,例如安徽60后社工组织负责人纪侠带动三十多名社工共同服务社区老人,济南78岁老人吴国良创作反诈骗漫画集,成都82岁退休民警沈建光创作反诈骗脱口秀等,每位银龄蓝马甲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自助助人,收获了更加丰富和自信的银龄生活。在形式上,蓝马甲组建了5支银龄讲师团,通过“老人带动老人”的方式,将智能手机使用知识传播给更多银发族。朱阿姨还带头编排了一套寓教于乐的防骗广场舞,将防骗宣传与广场舞锻炼合二为一,掀起了一阵好评。“老人帮忙老人,一举多得。都是同龄人,有相似的经历,让我们去做助老防骗的宣传是再合适不过了!”朱阿姨笑着说。蓝马甲行动专项基金管委会副主任赵琳表示:“蓝马甲在助老的同时,也重视和肯定老一辈的经验和智慧,鼓励和支持老人在学会了之后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温暖,帮助身边其他老人。从孤独的个体成为互助的群体,老人们变得更快乐了!”02多方联动,铸就助老防骗的“蓝色盾牌”“每个人都会老,如今帮助老年人了解防骗知识、融入数字化生活,也是在帮助未来的自己。”江波说。他是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00后志愿者,在报名加入蓝马甲行动时,选择了相对艰苦的“防骗大篷车”方式。大篷车进入乡镇村落,以微型展览、反诈集市、板凳课堂的形式,在乡村田野中提醒老人提高防骗意识,耐心地教老人如何正确使用智能手机。江波和伙伴们经常要克服山地泥路等困难,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但他们从未心生退意。评估报告肯定了像江波这样的青年蓝马甲们的付出和收获。在蓝马甲数字助老志愿服务平台上注册登记的有九成左右是青年志愿者,评估结果显示,参与蓝马甲行动让他们更加理解老人,懂得如何尊重老人,获得了个人价值和成长。青年蓝马甲们也遇到了“甜蜜的挑战”,四成以上的青年蓝马甲们感到“动员社区老人积极参与活动”是困难的,近三成青年志愿者表示“与老人建立信任感”并非易事。▲评估报告对青年志愿者的成长进行调研,超八成青年志愿者表示更加理解尊敬老人(图片来源于《蓝马甲数字助老公益行动评估报告》)蓝马甲行动采用传统的“人服务人”的模式实现项目落地,同时也用标准化与深层次模式持续推进。在短短的两年时间,“蓝马甲”服务覆盖超过100个城市、举办超过3万场活动、影响超39万人次、志愿者参与超2.6万人。▲蓝马甲在规模化志愿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图片来源于《蓝马甲数字助老公益行动评估报告》)蓝马甲行动以标准化的“社区讲座”“社区驻点”等方式,将蓝马甲融入社区社会治理体系。同时,为了更深层次地回应老人们对不同的数字应用场景的认知需求,蓝马甲行动还于医院、银行、营业厅等多个社会场所,设置数字生活体验点,现场体验扫码乘车、自助收银等数字生活方式,模拟各类诈骗场景的方式,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谨防网络电信诈骗。部分城市也推出独具特色的助老防骗宣传,例如北京宋家庄地铁站的助老防骗微站点,是全国首个建在地铁站里的助老防骗微站点。在郑州、上海举办的蓝马甲“答案展”,将老人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骗局设计成一本“书”,引导老人自己寻找答案。在北京、重庆等7地举办沉浸式防骗展,让参观的群众通过沉浸式体验识别骗子们的套路,提高防骗反诈意识。2022年,蓝马甲行动在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指导下,在浙江、江西、贵州、甘肃、西藏5省,开展“五社联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助力计划”,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走进社区帮助老人获得便捷的数字助老教学和防骗知识普及服务,整合引导社会慈善资源参与,探索构建持续、良性发展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新模式。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认为,蓝马甲行动在激发老年人的活力同时,注重实效,强调当下学习、当下就会、当下可使用。更重要的是,项目连接多方主体,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公安、检察、银行等部门或机构、社会爱心人士、媒体等各界资源,让助老防骗形成一种全社会共识。03“技术+服务”模式让数字技术更友好除面对面服务外,蓝马甲行动还将技术融入服务,带给老人们更丰富的助老防骗体验。蓝马甲行动推出《智能手机操作指南》,联合麦龄制作互动模拟操作课《蓝马甲小课堂》,用适老化的数字技术为老人提供随时随地、简洁适配的内容载体,使数字技术真正做到“对老人友好”。此外,蓝马甲行动联合支付宝为老年人推出专属“长辈模式”和“暖洋洋专线”服务。截至2022年7月底,已有312万老年用户切换并使用支付宝“长辈模式”,超110万老年人通过“暖洋洋专线”一键直连人工客服。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i志院培训总督导叶颖点赞了蓝马甲行动:“充分运用了互联网及新技术,在项目管理及志愿者管理方面积累了经验并形成手册,让成果可以转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04助老防骗,蓝马甲将继续行动“对蓝马甲行动进行项目评估是非常好的自我检视方式。”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强表示,“从目前看蓝马甲行动在发展空间上大有可为。要穿透“反诈防骗”“数字助老”本身,感知志愿服务行为背后老人真正的需求,蓝马甲行动在数字化助老方面具有一定创新优势,需要与全社会共同努力,多方参与搭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助力全社会助老防骗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执行主任张菊芳认为,“蓝马甲行动富有时代特征,探索出了具有一定典型的项目模式,联合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到助老、社区治理和社会创新中,取得多方机构、公益组织、社会力量等共同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上有较大空间。”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张晓青对蓝马甲项目寄予厚望,在他看来,项目以公益初心履行社会责任、以科技产品服务老龄社会、以技术升级助力志愿服务、在公益数字化参与社区社会治理、网络公益服务基层群众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蓝马甲行动和众多公益项目一起,连接爱心善意、延伸公益链条、放大公益效应,帮助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深化发展。▲扫码查看《蓝马甲数字助老公益行动评估报告》(简版)作者:张晓曼文章资料来源于“蓝马甲”微信公众号以及《蓝马甲数字助老公益行动评估报告》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专栏丨“善因营销”,是下一个公益慈善促进利器吗?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企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品牌需要独特的价值主张(Unique
2022年12月13日
其他

对话丨公益组织需要怎样的项目管理人才?

公益,是一份看似”门槛低”,但实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做得好的工作。因其工作环境复杂,公益项目会面临不计其数的挑战,包括资金短缺、资源有限、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关注目标人群福祉等。因此,管理好公益项目并非易事。汉达PMD发展「每月We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编译丨扎根社区的公益组织优势是什么?这10条资助原因能讲清……

Foundation)执行理事,同时也是“全球赠与”的密切合作伙伴的舒巴·查科(Shubba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2022. 国际残疾人日​丨“解困”残障青年融合就业

这是一个隔离的时代!也是一个融合的时代!因为疫情,隔离成为日常;因为隔离,让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距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融合!当所有人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之时,融合成为大家的共同呼声。对于残障人士而言,“融合”最好的方式,就是与所有人一样拥有平等价值和就业机会。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从制度层面,将残障者就业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对企业共同分担“促进残障群体平等就业”的社会责任,也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每年的12月3日,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国际残疾人日”。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北京益行公益信息交流服务中心(中国发展简报/简称CDB)于11月30日,联合安徽李恩三慈善基金会、融易咨询、残障融合实验室共同发起以【“解困”残障青年融合就业】为主题的直播活动,由微公益、凤凰公益提供媒体支持。旨在共同倡导:在充分考虑残障人士的能力、兴趣并保持其选择权利的前提下,在开放融合的状态下,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大环境,让他们持续就业、稳定就业,并且获得公平的劳动报酬。希望藉此在社会各个领域,促进和维护残障人士的权益和福祉。本次活动邀请了来自企业基金会、高校、残障服务组织、资助方以及残障青年等代表,围绕残障青年在融合就业中的思考;特教学院岗位技能、职业规矩、团队沟通等一系列就业技能的习得和内化;社会组织弥合企业与残障者需求之间的职场赋能等主题,从不同的发展视角,分享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在直播活动中,发展简报汇集残障融合议题的50篇原创文章,正式发布了【残障融合发展】专辑。NGO观察视频号、中国发展简报微博两个平台同时直播,在线观看人员达3.2万人次。主题分享扫描:▼一个视障青年融合就业的经历和思考嘉宾:张炜军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干货丨公益人写简历遇到困难怎么办,请打开这份锦囊!

重新定义“她”力量三十年中国雪豹保护回顾END▼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编译丨COP27会议:“损失和损害”基金形成难得的全球共识

“执行缔约方大会”的承诺。这是年度气候峰会历史上第三漫长的会议,比预定结束时间延长了三十六小时。11月20日,作为COP27主席埃及外交部长萨迈赫·舒克里(Sameh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人物丨从翻译硕士到公益人,他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

重新定义“她”力量三十年中国雪豹保护回顾END▼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发布丨《风险治理蓝皮书》:社会力量越来越重要,应加强社会组织参与风险治理的能力

2022年11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社区安全专业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召开“减少灾害风险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发布丨《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2)》:总量保持增长,但增速为2008年以来最低

2022年11月12日,第三届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发展高端论坛暨《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2)》发布会在线上召开。本次高端论坛暨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支持,中国电信星播客、NGO观察提供战略媒体支持。来自30多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基金会、社会组织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在论坛各个环节分享了精彩的观点。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直播形式,社会反响热烈,观众达到12.37万人次。论坛以“中国特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对2021年社会组织整体发展情况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围绕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展开讨论,对未来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法治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社会组织蓝皮书主编黄晓勇,发布了《2021年中国特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报告》,总结了2021年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专家徐明、郭磊、吴丽丽分别发布了《2021年中国社会团体发展报告》和《2021年中国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报告》《2021年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21年慈善组织发展报告》等主报告及代表性分报告。与此同时,本次论坛还进行了《2021年社会团体及基金会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群团组织的使命驱动及其治理参与》《减负增效:社区社会组织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报告》《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系列专题报告的发布。圆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则围绕“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组织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议题展开讨论。纵观《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2)》及系列报告,呈现如下特点:社会组织总量达到90.19万,增速0.86%《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2)》指出,根据2022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901870个,与2020年的894162个相比,增长了7708个,增速仅为0.86%,相比2020年的增速下降了2.35个百分点,为2008年以来的最低增速。2008~2017年,社会组织的增速呈现“下降-增长-再下降-再增长”的波动式变化,2018年后,社会组织总量增速进入新一轮的下降通道,与2020年增速下降2.78个百分点相比,2021年社会组织总量增速的下降幅度稍缓。2021年社会组织总量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第一,中央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促使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2021年3月,民政部会同2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铲除非法社会组织滋生土壤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互联网筹款热潮下,公益更容易了吗?丨互联网公益观察

重新定义“她”力量三十年中国雪豹保护回顾END▼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报告丨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引言:日前,《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发布。报告回顾了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发现自2017年以来,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总量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其中,基金会半数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县及以下注册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9成多参与乡村振兴。报告通过对首次进行的乡村公益慈善行动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提出乡村公益慈善行动是政府公益和社会公益的多样式组合。其中政府是所有公益慈善行动的主要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村集体是落实行动的主要组织者和人力及服务资源的提供者。虽然正式社会组织在乡村公益慈善行动总量中的比例不高,但好评度和信任度较高。*本文节选自《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中《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略有删减,作者:葛宁、周王瑜、杨团、续志琦。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慈善破圈升级,从支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目标走向推动弱势乡村整体性发展这一总体性目标的标志。乡村振兴就是在民族复兴的大视野、家国一体大视角下,让助力乡村振兴成为人人皆愿为、皆可为、皆能为。这也推动社会公益力量融入和助力乡村发展,成为新时期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新格局的有机构成。01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发展的现状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农村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现状:1.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数量年增长率远高于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党的十九大在2017年10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7~2021年,我国社会组织从76.13万个增长到90.1万个,年平均增幅为4.2%。其中,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总量年均增幅为9.5%。2019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达到21%。四年间参与“三农”领域的社会组织呈逐年增长趋势,可见将工作范畴介入乡村领域已成为更多的存量社会组织的选择。2.基金会半数参与乡村振兴,在全国三类社会组织中比例最高,且进入产业振兴领域。2020年,全国基金会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中的资金支出为262.81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86.4%。尤其是大型企业基金会投入乡村振兴的力度明显加大,政府政策对于基金会助力乡村振兴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多年来开展产业扶贫,连接发达地区资源投入定点扶贫的区县,在种植、养殖、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并重点在贵州雷山开展了种养产业帮扶、协调东部产业转移等就创业增收项目以及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见,支持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正在成为基金会为主的社会组织行动。3.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县及以下注册的几乎都参与乡村振兴。由于基金会占社会组织总量的比例极小,2020年仅为0.9%,因此,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数量看,主要的类别是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他们在支持乡村发展的人力、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发现,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注册地在县级及以下的,占到全国参与乡村振兴同类机构的96%左右。这两类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数量占全国社组织总量的24%。▲2020年全国县级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机构数量(资料来源:易善数据,截止时间:2021年12月31日)县级注册的基金会尽管占基金会总量的比例很小,却较之县以上注册的基金会更多参与乡村振兴工作。2020年,县级注册的基金会672个,参与乡村振兴的366个,占比为54.5%。参与乡村振兴的县级及以下的社会组织,2021年在总量上排名前五的省区为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甘肃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参与乡村振兴的县级注册社会组织的注册地基本上都在乡村。4.科技类社团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举足轻重。科技类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以社团为主,据中国科协相关统计数据,2019年度全国各级科协所属学会共有29675个,其中,中国科协所属学会210个,省级科协所属协会3848个,全国和省级学会从业人员达到50764人,全国与省级学会的年收人达91.8亿元。这类科技类协会具备良好的专业、组织、平台和人才基础,和较强的科技支持能力,可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型专业化的服务。其次,在乡村基层覆盖范围最广的是中国农村专业技术科研型专业化的服务。并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1)县级及以下的社会组织较之县级以上的社会组织更有助力本地乡村振兴的意愿和行为。(2)从投入乡村振兴的资金供给的视角,基金会是公益慈善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数量和提供服务的视角。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作用不可忽视。(3)地方政府以政策鼓励乡村基层设立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4)社会组织尤其是基金会,已将产业帮扶视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02村庄内生的公益慈善行动及其分析关于乡村内部主体,特别是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如何发挥主体性,推动乡村公益事业。农禾之家课题组设计了农村公益慈善调查问卷,利用2022年寒假,招募大学生回乡针对问卷内容做访谈,进行社会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有以下主要发现。(1)乡村公益慈善行动覆盖了村庄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各个领域。内容包含:教育类、经济发展干预类、社区及文化建设类、生态环境类、帮扶、保障类及文化建设或睦邻活动等。(2)政府是乡村公益慈善行动的主要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村集体是行动的主要组织者和人力及服务资源的提供者。▲资料来源:2022年中国农村公益慈善发展状况调查,截止时间:2022年2月20日▲资料来源:2022年中国农村公益慈善发展状况调查,截止时间:2022年2月20日(3)大部分乡村公益慈善行动通过村内和村外多主体合作方式进行,但是村内各主体合作多,外部力量与村内的合作尚少。▲资料来源:2022年中国农村公益慈善发展状况调查,截止时间:2022年2月20日(4)乡村公益行动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这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足有关,也与村庄与外部资源链接的通道不畅有关。(5)镇及镇以上企、事业单位在组织乡村公益行动、提供资源支持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6)慈善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公益行动不多,但获得好评和信任程度较高。从问卷所得数据看,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以提供直接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为主。(7)乡村公益慈善行动在各领域的表现不平衡。政府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的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和文体设施方面的比例最高,尽管具体行动主要县村集体组织实施的。说明政府的政策导向在乡村公益慈善中起关键作用。此外,乡村公益慈善行动以第二产业公益助力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最低,仅占17%,第三产业占28%,老年人帮扶照料占38%,而这几项在当地农户重要程度评价上占比都很高,说明当前的乡村公益慈善行动供给还不能满足乡村自身的迫切需要。综上,乡村公益慈善行动主要的来源和实施主体都不是外来的公益组织或企事业单位。村集体作为乡村内生的社会力量起到最主要的作用。乡村的公益慈善行动,本质上是政府公益和乡村内外的社会公益在乡村的多样式组合。对中国公益慈善界而言,乡村的公益慈善是个新课题。以往的认知仅将城市的公益慈善组织下乡做救助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视为乡村公益慈善,极少甚至没有将乡村内生的公益慈善行动纳人视野。03乡村振兴中公益慈善面临的重大挑战乡村振兴中公益慈善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观念的挑战、组织的挑战、结构的挑战、能力的挑战。观念上来说,无论公益慈善组织还是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大业的公共性长远性均认识不足,甚至多视其为经济事业。公益慈善界需要认清政府公益与社会公益多样式组合的“大公益”是中国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下,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合作的乡村振兴其本方式,从而放开视野,思想破圈,更新观念,将社会力量助力包括产业振兴在内的乡村五大振兴纳入与政府公益相配合的公益慈善领域,才能自觉地将自己融入乡村振兴大潮,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组织上来说,地处乡村外部的公益组织能否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有组织上的困难。放大视野看,乡村外部社会力量涉及组织与非组织也包含个体,而且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类别,组织起来的复杂性较之公益慈善组织更大。将这些社会多类别多主体的力量组织起来投人乡村振兴,是浩繁的系统工程。包括公益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要组织起来进人乡村,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原则和政策很难落地。结构上来讲,一是中西部社会组织总量不足,二是县及县以下的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服务机构总量不足,三是村庄内的社区社会组织总量不足,四是公益行动领域未能针对乡村的迫切需要。能力上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自身资源和自有能力与乡村某一方面需求并做出能达至目标的行动。其中,找准与自己相匹配、能够做出有效回应的乡村的公益行动领域是关键。04应对挑战的策略思考和建议首先要坚持以村庄为主体,发挥其自主性和整体性功能。村庄在资源配置上能起到关键和长效作用的,是内部的社区自组织机制。外部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以什么方式与内部的社区机制相结合,往往决定着村庄资源配置的走向和效果。而要让村庄内部的社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起关键作用,就需要将尊重村庄主体性地位与尊重农民个体土体性地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改变目前视村委会为政府行政部门最底层派出机构的认识和做法,发挥村庄主体的活力。具体体现为修改村委会法以及改革和调整相关制度,扩大村庄主体的自治权利;财税政策需加强对村、乡集体自办乡村公益行动的支持力度;赋予村、乡两级备案乡村社区社会组织的权利;创新乡村公共服务,发展社区企业现状的生产和服务机构以上四点。其次要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组织。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振兴,组织是保障。乡村社会组织是根植于乡土的社会组织,对于本地乡村需求和问题的了解最为清晰。而且这类组织中的大多数都是为了解决某类专项问题应运而生。他们的作用是城市社会组织无法取代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要以规划、备案、免税等配套政策推动乡村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二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组织特别是县及县级以下组织的孵化和培育;三要大力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县域基金会。最后要整合乡村内部与外部力量,聚合优势互补的合力。村和乡是乡村振兴的本体,村民集合体的村集体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乡村振兴中,处于乡村外部的公益组织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配角地位。只有与村集体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只有与村集体为主的多主体结成链接与合作的关系,才能在助力乡村的同时也获得自身的成效发展。对此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要大力加强区域化的村乡集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涉农企业等多方资源整合;这两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上善”的社会公益力量。做好了,能形成真正支持乡村的拳头,就能迎来壮大全中国公益力量的重大契机。第二,是要专项孵化和培育村级带头人和村级领导核心集体;这是乡村振兴目前阶段迫切且大规模的需要。第三,推动科协、农技协、供销社等国家涉农系统形成乡村振兴联合体;重点聚焦于解决各类技术推广和应用间的脱节问题,并以在市场上实现村集体和农户的产业经济效益为共同目的,那么就有可能走出一条以优势技术促综合发展的新路,同时摆脱自己在国家体系中的边缘地位。第四,要加强研究倡导工作,培育两用人才及团队;方向与研究、倡导与传播、人才与团队培育是适应乡村振兴探路整体需要的3种基本方式。人才只有形成团队,提升内部的协作能力、与其他跨领域跨专业的组织机构对话和合作的能力、对乡村振兴中快速推进哪些要慎重对待的鉴别能力等,才能对于实现更广阔也更深刻的乡村治理和治理能力的升级有所助力。来源:《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专栏丨在世界名画上泼番茄汤土豆泥有用吗?——回顾激进环保组织发展史

Watson)被解除理事资格。缘由在于保罗所主张的直接行动策略和绿色和平组织所认同的“非暴力”存在分歧。离开绿色和平组织的保罗成立了“地球军组织”(Earth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观察丨慈善蓝皮书(2022):中国慈善事业或将迎来第三波浪潮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报告强调,中国慈善事业或将迎来第三波浪潮。2021年,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初具雏形,乡村振兴的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拓展,中国慈善事业被赋予了新的战略意义。受各项政策及国内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多重影响,总体来讲,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基本面保持稳定,社会组织总量保持低速增长,慈善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慈善资产管理继续稳健推进,志愿服务逐步迈向纵深发展。《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90.09万个,较2020年同期增长0.73%。631家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依法登记,较2020年增长13.90%。2021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预测为4466亿元,较2020年增长8.57%。2021年,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为2.22亿人,较2020年增长15.63%。▲《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新时代志愿服务:蓬勃而起2021年,注册志愿者总数和累计志愿服务时数增长迅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迈向纵深发展。《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指出,2021年全国志愿者总量约为2.70亿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19.10%,较2020年增长3852万人,增幅为16.67%。其中,注册志愿者总数为2.22亿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15.72%,较2020年增加了3000万人,增幅为15.63%。全国志愿服务组织(队伍)总数为123万家,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7.71%,超过1亿名活跃志愿者贡献服务时间42.07亿小时,折合人工成本价值约1954亿元,中国志愿服务指数总体相对于2020年增长26.41%。在2021年7月河南省防汛救灾期间,全国各地共计150余万名志愿者奔赴灾区开展水上救援、心理疏导、卫生防疫等志愿服务。在2021年12月西安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期间,4.5万名志愿者在抗疫一线常态化开展核酸检测指引、社区重点人群排查、困难人群关爱服务、生活及防疫物资运输等各类志愿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整合社会力量建设一支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与此同时,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正式成立,聚焦贯彻落实中宣部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战略部署。公益慈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指出,2021年,我国公益慈善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成为助推慈善事业第三波浪潮的重要支撑。这一方面表现为国内高校的公益慈善学科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5月8日,浙江工商大学获得来自企业的3.5亿元大额慈善捐赠,用于建设全国首家慈善学院和慈善大楼,培养本硕博国民教育系列公益人才。8月,浙江工商大学申报的慈善管理本科专业和山东工商学院申报的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进入教育部公示阶段。11月6日,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和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首届“清华—敦和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论坛”,深入探讨中国大学公益教育的使命、中国高校公益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人才需求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与行业支持、公益慈善通识教育的未来以及课程教学组织与方法等议题,并发布《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报告2021》。与会的40所高校联合发起《关于共同推动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倡议》,截至2021年12月底,共有53所院校或研究机构响应并加入,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共同体呼之欲出。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出现于2011年的我国高校公益慈善学历教育仍然面临着项目数量屈指可数、教育模式尚处于原型塑造阶段,以及创新主体中市场驱动乏力、政府推动缺位等问题,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非稳定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社会创新和商业向善越发受到管理类非学历教育的重视。2021年3月,中欧商学院将引领责任教育、全力赋能校友等确立为未来5年的重要战略举措,并在11月举办“2021首届中欧校友公益年会”,旨在推动校友群体与企业参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8月,长江商学院首次开设“长江EMBA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必修课程,要求企业家学员将公益和社会责任相融合纳入企业未来实现差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11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GSE项目首期班开学,旨在培养卓越的复合型社会企业家。慈善服务必经的改革方向之一:聚焦精准对象慈善事业实际上也是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补充,其行动路径应当以基本公共服务和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为参照,从协同角度出发设计有价值的行动。《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指出,从脱贫攻坚的建档立卡,到低收入群体的主动识别、政策找人,政府的公共服务已经利用信息技术和政策设计实现了相对精准化,困境人群服务也设计出了“资金+物质+服务”的人性化、温情化路径,而部分慈善服务依然停留在混沌状态,动辄打出为数百万人服务的口号进行募捐,这种虚假的集体性服务对象设计固然带来一时的宏大效应,却无助于慈善绩效的实现,最终伤害的还是慈善事业本身的形象,给社会留下的印象是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作为社会服务的先锋组织,慈善组织应然的状态是积极探索精细化服务,引领服务规则和服务制度的设计,而不是停留在传统的中介服务角色中怡然自得。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完成,意味着绝对贫困不复存在。如果说脱贫攻坚是向下看,用底线视角抬平共存的贫困人群,那么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就是向上看,以充满希望的目标托起平等和公平的准则,不单单以经济维度来衡量贫富,更是从美好生活的追求、机会获取、目标实现、温暖自信等维度提升整体人群的生存质量。慈善服务嵌入其中,在实现目标的长期进程中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发挥自身的特殊作用。聚焦精准对象是慈善服务必须进行的改革方向之一。慈善行业需要借用信息化技术,需要与政府协同定位自身应当服务的对象,无论是新的发现还是服务错位叠加,都能体现出专业价值。提升慈善服务质量,需要从改善个体的内源性力量出发,从增强社会群体的关系调和出发,使服务对象从不得不进行的解除困境的被动配合转变成主动寻求美好未来的努力。志愿者贡献价值达到1954亿元,贡献GDP万分之17.09《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指出,我国志愿者贡献价值达到1954亿元,贡献GDP万分之17.09。1.志愿者贡献价值达到1954亿元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替代成本计算法”测算,扣除工资增长率10.7%,2020年度社会组织人均工资实际46.44元/小时[18],可以推算出2021年度志愿者贡献服务总价值为1954亿元,比2020年度增加了334亿元。(见下图)2.志愿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万分之17.09志愿服务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从2013年的3.6‱
2022年10月29日
其他

人物丨卡尔曼氏青年潘龙飞:打出一张“K”的王牌

“卡尔曼氏综合征不仅仅是罕见病,它也可以是性别K,Kallmann的K。”多年前,潘龙飞面向大众这样强调。他提到的“K”,就是被收录于国家罕见病名录里的罕见病——卡尔曼氏综合征(Kallmann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关注丨二十大报告全文4次提及“公益”,专家这样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10月25日,新华社发布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报告先后提及4次“公益”,分别为:“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来自于“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三)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一节);“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来自于“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三)严格公正司法”一节);“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来自于“九、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完善分配制度”一节);“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来自于“九、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一节)。点击查看:新华社: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从概念辨析视角出发,党和政府语境中的“公益”与“慈善”是什么?——基金会论坛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杨团曾在2009年第一本慈善蓝皮书的导论文章“中国慈善事业的伟大复兴”里详细阐释过“慈善的涵义”,观点非常鲜明:第一,“公益与慈善的来源不同。无论东西方……慈善的源泉来自个人,来自私领域。而公益即公共利益的来源是公领域”;公益“指向非特定多数人的利益,也意味着公民在共同的、共识的领域和场景中关注公共事务,为增进共同的利益,推进社会公正、公平地发展而采取集体性协调行动。”在中国,“慈善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向着社会公益扩展”;“现代慈善与民间公益的含义并无区别。”党政部门的话语里有很多使用“公益”一词的场景。对此,杨团认为:公益性和公益的用词有本质的区别。公益性的涵义较公益要宽泛得多,尤其全球盛行新公共管理理论,用治理理念来替代管理理念以来。在中国,最近这些年,公益性被大量和普遍运用。公益性项目、公益性岗位、公益性服务,甚至还有公益性事业、公益性组织等等。这其实是社会公共意识增长,多元公共治理的思路和做法深入人心的结果。公益和公益性之间有所区别。一方面,它与商业和商业性、经营与经营性之间的区别有点类似,就是说,公益性指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质,但还不等同于完全的公益。另一方面,公益性对应着商业性、经营性。例如,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和非经营性即公益性用地不同,公益性用地用于建学校、医院不以商业营利为目的。但有些公益性用地并非完全不可以做经营,这需要村集体做统一规划。将废弃的公益性用地转为经营性用地,重点在于可以获得经济价值。从保障和改善民生视角出发,如何促进公益慈善事业更加健康发展——人民政协报采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此,郑功成认为:基于国家现代化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要求,发展慈善事业无疑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但基于其发展滞后的现状,需要多管齐下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应当创造更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这是发展慈善事业的根本条件。在这方面,一是要尽快完善慈善法治,为慈善事业特别是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和清晰的预期,特别是要充分激发慈善组织和慈善参与者的活力;二是要加大对慈善事业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进一步完善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增加政府购买慈善公益服务的公共投入,以此增强慈善事业的吸引力;三是要强化法定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的有效对接,如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机构、医疗保险机构主动与慈善组织对接,不仅会为慈善事业拓展空间,也必然使这些保障制度得到更好落实;四是改善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视慈善组织为联系群众的新桥梁和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做到服务优先,监管适度;五是加大慈善表彰与褒奖力度,形成行善光荣、善者受尊敬的优良社会氛围等。另一方面,慈善业界亦须尽快凝聚服从全局、服务大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坚定走中国特色慈善之路的信念,将融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益服务体系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善款筹集与服务社会并重且最终以提供社会服务为主体构成,同时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的治理机制。如果能够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要求做好上述工作,则我国慈善事业必定能够步入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境界。从基层治理视角下,看社区公益慈善事业未来发展——法治日报记者提问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善达网整理相关论述中共中央10月24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精神,并回答了记者提问。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回答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提问时,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进行了解读。陈一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是“中国之治”的根基。我们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大程度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陈一新指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注重在“打击”、在“化解”上、“管理”上、在“服务”上、在“疏导”上、在“群防”上等六个方面下工夫。“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近年来备受重视,自2011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容被写入党章。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曾于2021年1月22日的《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文,数次提及社会组织。文章共分“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优化社会治理层级功能”三大部分。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部分,陈一新指出,要“构建社会组织协同体制”。他认为,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确保社会组织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改革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当前,要重点扶持发展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处类、治保维稳类等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陈一新还在“构建人民群众参与体制”中提出,要“拓宽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加强流动人口、网民以及自由职业者等新兴群体的群众工作,构建基层‘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其次,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部分,陈一新提出,要“发挥自治强基作用”。他认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体系。最后,在“优化社会治理层级功能”部分,陈一新提出,发挥基层桥头堡功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枫桥经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牢牢抓住基层基础这一本源,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社区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战场。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一方面,社会治理重心继续向基层下移,这需要社会组织、慈善力量更多进入或者支持基层社区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在社区工作的重点,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以提供社会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社会服务机构将有机会发挥更大作用。从“社会工作”视角,理解二十大报告中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关系——《中国社会工作》专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理论专委会副主任郭伟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与治理的战略部署和巨大成就,提出了未来两步走的中心任务、战略安排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人印象深刻。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中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国社会工作从2006年至今已有16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19部门作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社会工作更是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整体来言,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对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变的推动力与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背后的原因涉及全社会如何理解社会工作与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民生保障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也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所以始终在中国政策话语中延续其生命力。在传统社会,民生问题就是一个执政基础问题,只不过传统社会的民生问题主要是通过小农经济来解决,它既满足农民自己的生活需求,也提供国家的税赋基础,从而确保民众幸福和家国安全。但是,现代社会带来了产业升级和社会分工,民生保障也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复杂问题。首先是高质量经济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其次是多层次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再次是均等化公共服务促进七个“有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社会工作是公共服务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对于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精细化服务,更要靠社会工作专业来完成。社会治理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既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对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意味着现代国家治理是依据国家体制推行的社会协同治理,既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和政府责任主体,也强调居民参与、社会协同和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的对象,社会治理意味着现代国家治理主要是对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治理,是要在激发社会活力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之间取得协调和平衡。社会工作既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发挥协同作用,也可以作为一种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获得国家授权,以实现某些领域的高度自治。从ESG视角看二十大,如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商道纵横总经理郭沛源ESG可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ESG的E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四个要点:(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其次,ESG的S可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此外,二十大报告里面提及的“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也和ESG的G有一些关系。中国与欧美的ESG议题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所以认清国情对我们理解中国ESG的“实质性”至关重要。即既要倡导国际合作、与国际ESG发展接轨,但也要保持独立自主,发展适合中国的ESG。点击查看可本文参考文章:CFF2008:党和政府语境中的“公益”与“慈善”是什么?人民政协报:郑功成解读慈善事业未来发展,这些要点值得关注善达网: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解读基层治理问题,社区慈善大有可为!中国社会工作: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商道纵横:ESG视角看二十大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专栏丨顺势有为:互联网浪潮下公益筹款的实践与反思

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022年9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互联网对公益慈善带来了哪些改变,组织的管理者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我们希望从公益筹款的角度与内外有识之士一起探讨争鸣。珠玉在前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盘点丨二十大报告,这10点公益行业值得关注……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本文整理了与公益慈善行业相关的关键词,并综合了专家学者的解读,附上的相关文章链接辅助阅读,欢迎关注!0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社会组织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国家对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且这样的重视程度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少见的。2022年3月,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下发《关于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5月23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民政部共同印发了《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表示,建设乡村不仅仅是打造一个赏心悦目的美丽乡村,通过现代化改造,再对接城市动能,乡村同样能成为活跃经济的强大动能之一。同时,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董强也认为,乡村不仅是国家着力要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正在成为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公益力量回馈乡村的重要舞台。相关链接社会组织进入乡村服务乡村迎来时代机遇李小云:什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董强:县域社会组织能否成为乡村振兴的公益主力军?案例: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培育好农村社会组织?02促教育公平,聚天下英才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同时,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部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99.85%提高到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认为,强调人才的自主培养是一个新的提法。从十八大到二十大,关于教育与科技、人才的整体性思考愈发显著。此外,2022年2月,山东工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开设“慈善管理”本科专业,标志着中国慈善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开启了新纪元。7月,由清华大学和山东工商学院等高校发起的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共同体成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慈善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加快慈善管理人才培养在全国高校的推广,促进慈善管理学科建设。相关链接儿童美育,这些公益项目有启发……扎根公益29年,JA中国坚信:财商教育越早越好桂馨基金会樊英:解决乡村教育真问题,做有根的乡村公益高校为何开设慈善管理专业?读公益慈善专业的我们,后来怎样了?03共同富裕背景下,收入分配新动向二十大报告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此,专家称,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首次提出。当前财富积累速度很快,但财富差距在扩大,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就需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增强财富分配公平性,缩小财富分配差距,以防止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此外,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多项决策部署,为发展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十九大强调“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明确把慈善事业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明确把慈善事业作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爱文认为,发挥好三次分配促进公平的作用,把握好社会福利政策的时度效防止落入“福利主义”陷阱,引导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是需要认识把握好的重要问题。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慈善法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扶持慈善力量,积极引导慈善力量服务“国之大者”,加强慈善活动规范管理,大力宣传普及慈善文化,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在思想理念、法治建设和实践效果迈上了新的台阶,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相关链接王爱文:正确认识把握推进共同富裕中的分配、社会福利与慈善问题贾晓九:充分发挥慈善事业服务“国之大者”、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桂馨基金会樊英:解决乡村教育真问题,做有根的乡村公益汤敏:公益慈善正在跨越式创新发展,助推共同富裕信托界责无旁贷后疫情时代,企业会压缩公益投入吗?04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此外,报告指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促就业就是保民生,稳经济就是助发展,社会组织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个。2022年7月,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旨在引导社会组织发挥动员社会力量、链接各方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优势,助力开发就业岗位、拓展就业空间、提供就业服务。社区脆弱群体帮扶、流动人口就业、残障人士就业……社会组织在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相关链接大学生就业,社会组织是一片广阔天地职场需求怎样的“慈善专业”毕业生?工伤职工再就业和社会康复现状、困境与政策应对从工伤再就业的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案例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培育好农村社会组织?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21世纪是社会组织的世纪。社会组织呼应于社会系统,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共生共存。从社会工作“人在场境”视角审视,社会组织于个人而言,可以疏解问题和满足需求,从而协助民众更有质量和更具尊严地生活;于情境而言,社会组织具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正向功能。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社会组织振兴,有效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编译丨如何充实残障人士的生活?

编者按:有一份广泛采用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人口中有10%以上是残障人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报告,其中大多数是最贫困的阶层和边缘化人群,他们无法被纳入旨在吸引资助、促进变革的主要国际发展目标。残障融合发展问题,值得广泛关注。《残障融合发展》一书是为所有致力于国际发展领域以及直接参与残障事业工作人员而撰写。发展的总目标是为了实现残障问题全面地融合到社会发展中,每一位从业人士都需要深思,并将残障问题全面一体地融合到自己的工作中。《残障融合发展》于2006年在英国出版,本文是该书第二章社会服务第一节生命绽放光彩的编译文章,供读者参考学习。来源:《残障融合发展》(第二章社会服务第一节生命绽放光彩)作者:谭妮亚·佩论、彭妮·阿姆妮娜翻译:汪庭馀残障往往表现为悲伤和绝望、无助和无望。确实,许多对慈善捐赠的呼吁都是基于这样的描述。然而,对于很多残障人士、家庭和个人来说,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同样能够体会到人生的喜悦、充实和满足,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缺失是一出悲剧,他们是坦然接受残障这一既定事实,对于他们而言,生命同样需要绽放光彩。不认为残障是悲剧的看法……是关于残障作为一种积极的个人和集体身份,以及残障人士同样过着充实和幸福的生活。———约翰史旺和法兰奇(Swain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人物丨做快乐的阅读推广人——汪佳玉和她的“快乐小陶子”

“怀着无比恐惧的心情……吸血鬼用可怕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阿丽莎。但是她念着祷告,采集着那些刺手的荨麻。”这是《安徒生童话》中经典的一段——公主为了救出被变成天鹅的哥哥们,每晚要独自采集荨麻以破解巫术。汪佳玉的声音慢慢停顿下来,活动现场静悄悄,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在忽闪眨动,孩子们被深深吸引了,连一同来的家长也仿佛坐上了时光机,穿越回那个读故事的童年。周六的上午,在北京市丰台区紫芳园南里社区“快乐小陶子”阅读室里,矮木书架上有五颜六色的童书,总能看到身穿黄色的长颈鹿图案围裙的汪佳玉在给孩子讲故事。“我们都是被故事滋养长大的!”,汪佳玉是快乐小陶子社区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她说:“在有快乐小陶子的社区,这样的场景每周都在发生!”01做快乐的志愿者汪佳玉从来没有想过要将“阅读”作为事业,回想起自己是怎么走上阅读推广这条职业道路时,汪佳玉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我自小就喜欢看书,有了孩子后,更把亲子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从自己阅读到亲子阅读,再到为更多孩子和家长推广阅读,阅读像无形中架设的桥梁,让汪佳玉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最开始,汪佳玉的想法很简单,她觉得一个孩子也是听,一群孩子听还能互相交流会更有意思!于是,每次到小区里遛弯时她就带上两本故事书,后来又加了一块地垫,让大家坐在那里听“我自己的孩子也会和大家一起听!”时间久了以后,小区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汪佳玉的故事时间,到了点就聚集起来,听完故事后,孩子们才一哄而散玩去了!这些正向反馈成了她的动力——阅读这个事情还能做得更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网络上一则招募信息让她很欣喜,那是“快乐小陶子”在面向公众招募阅读志愿者,“这不就是我平时做的事情吗?”汪佳玉当机立断地报名了。申请的过程持续了好几个月,这样漫长的时间有点出乎意外,“成为志愿者需要这么复杂吗?”好在汪佳玉顺利地加入了“快乐小陶子”,从阅读志愿者做起,慢慢地,当她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这里的每一位志愿者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支持“快乐小陶子”开展阅读活动的资金主要是公众捐赠的善款,为了保证善款发挥最大的作用,他们设置了“严苛”的志愿者筛选标准。“比如我们要考察志愿者是不是能真的做到把捐款买来的书讲给公众听,还要考察志愿者是不是有讲故事的能力,是不是有这个环境等等”,汪佳玉仔细地罗列着,“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基本就梳理清楚了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快乐小陶子”像一个大家庭,来到这里的志愿者找到了归宿。汪佳玉找对了组织,她很快乐,也干劲十足!02以阅读为桥梁“一块带小朋友们玩吧!”——凭借着单纯的愿景,她把小区里好几位孩子家长也拉上一起做志愿者,一起策划和筹备阅读活动,做了充足的准备。没想到活动一推出,就备受关注。“当时最大的一次活动有两百多人报名参加,场面很火爆!原来给小朋友讲故事这件事儿这么受欢迎啊!”火爆的阅读活动和远超预期的参与人数,让汪佳玉和同伴们真切地感到了“甜蜜的负担”。当时没有合适的场地能一次性容纳那么多孩子,可又不忍心人为地用某个标准来剥夺一部分孩子们的参与权,“保障场地还是保障孩子?”一道进退两难的问题横亘在汪佳玉面前。几经周折,他们联系上了丰台区儿童图书馆,在馆长的大力支持下,宽敞的活动场地成为“快乐小陶子”的主要根据地,孩子们在这里听故事、做手工、演节目,玩得十分开心!“其实政府准备了很多可以供公众活动的空间,只是我们之前并没有注意。而现在,我们需要把这些资源合理的利用起来!”开展阅读活动,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呢?在汪佳玉看来,物质的东西是次要的,最关键是人。“快乐小陶子”像一座桥梁,把人与人之间的热情和责任串联和汇聚起来!随着阅读活动越做越好,不断有人来找汪佳玉,“有人想加入到‘快乐小陶子’,问怎么成为志愿者,中学生能不能加入等等,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在汪佳玉的眼里,孩子们和家长对这里不仅仅有热情更重要的是有感情,而这一切离不开高度的参与感。▲快乐小陶子的阅读活动现场在“快乐小陶子”做志愿和公益不分年龄。“这里最小的志愿者可能才三四岁,但他们能做很多很多事情,比如帮老师拿书,分发手工制作材料等等。”在过程中,家长的善意“帮忙”是被尽量避免的,因为“快乐小陶子”的活动主要是锻炼小朋友们的自主能力,能让小朋友自己做的事情就不需要家长代劳。“从小培养生发的这种由内而外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家长们对孩子们的期待。”汪佳玉补充说。在用阅读来耕种的土地上,埋下孩子们独立、友善、分享的种子,慢慢地等待发芽的一天。03为了特殊孩子们的阅读“老师,我要听那本恐龙的故事!”“我要听那本儿鸽子的故事!”“你这次带了什么故事,先拿给我看看吧!”住在福利院的小辉是个很机灵的小男孩,每次汪佳玉来给孩子们读书的时候,小辉总会热情地先看下她带来的书,用他的话说是“检查”下书好不好看!小辉是个脑瘫儿,只有上半身能活动,但并不妨碍他做喜欢的事情。汪佳玉很喜欢这个可爱又聪明的孩子,心里也常常挂念着福利院这群孩子们。她从开始时每两周去一次福利院,到后来固定每周三都会去一次,给那里的孩子们读故事,一去就是三年。“我们穿着快乐小陶子的长颈鹿黄围裙,在福利院的老师给孩子们喂完加餐收拾桌子的时候,我就拿出书给孩子们讲故事。”汪佳玉回忆说。刚开始的几次,孩子们对听故事不太感兴趣,往各种方向爬去,慢慢地,随着故事时间和频率固定下来,孩子们都知道吃完加餐后就到一个固定的地垫上去听故事。“这里的孩子们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一种陪伴!”在汪佳玉看来,阅读正是孩子们需要的那种陪伴,给孩子们带来了“飞翔的翅膀”!后来,因为疫情的影响,福利院暂时无法进去,这段时间,汪佳玉一直想着能不能继续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呢?她想起福利院的视障小朋友们听故事的时候,一只只可爱的小手很迫切地摸着绘本,有微弱视力的孩子把脸都贴到书上。福利院里有太多精美的书籍了,但是让视障孩子们“摸之有物”的书几乎没有。真希望每个视障孩子都有一本能摸到有“画面”的书啊!汪佳玉有了一个想法:为孩子们手工制作触摸书,希望是每个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都能人手一本。行动起来才知道:做一本触摸书,不亚于完成一次施工项目。▲志愿者在制作触摸书首先,在“绘制图纸”阶段,汪佳玉找到了一位特教老师请教如何制作触摸书。“有些视障专业的特教老师会用手工制作做触摸书做为毕业设计。”汪佳玉也是后来才知道这些。然后是召集“施工队”,汪佳玉发动了快乐小陶子的志愿者们一起群策群力,从选书到买材料,再到分装材料包,然后是培训家长和孩子们动手制作。“分产到户,自发自动”,一条独特的生产线就这样悄然开工了。“第一本触摸书,我们七八个大人,最高的时候有九个志愿者一起动手做,因为每天要给志愿者记录志愿时长,最后算下来一共花了200个小时!”除了花费的材料和时间,在汪佳玉看来,制作触摸书更多的是需要花费心思。书中有下雨的场景,从细密的小雨转为豆粒般大雨,大家分头物色各种大小的串珠,然后把串珠一颗颗缝到衬布上,哪里要绵密些,哪里应该稀疏些,穿针引线,以假乱真,着实考验志愿者们的耐心。在制作过程中,汪佳玉和伙伴们秉持一个原则,就是“能立体的就不平面”,让书上的全部内容都能被孩子们触摸到。同时,每一页书都是双层衬布设计,一层把缝纫的线头都挡住,另外一层贴上盲文和明文,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孩子也可以自己阅读。制作触摸书是一件持久的事情。汪佳玉说他们每一次制做都会有一点儿改版,从第一本触摸书开始,有了1.1版、1.2版,不断优化的设计是为了让视障孩子们有更好的阅读体验。2022年初的时候两位视障小朋友成为了第一批触摸书的读者,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是北京市盲校一年级的学生,他拿到书后不仅自己能阅读还能给弟弟讲故事,因为他能摸到书里文字所描述的画面,他也能绘声绘色的讲故事了!▲视障小朋友在读触摸书感受到视障小朋友们对触摸书的喜爱和珍惜,汪佳玉和伙伴们都觉得“做得晚了,应该做的更多。”为了能持续制作触摸书,家长和孩子们自发组织跳蚤市场,将捐赠的善款拿来购买触摸书的制作材料,然后再分装材料包,一户家庭承包其中一页,将满满的爱和心意融到了触摸书中。后来,制作触摸书的活动得到了中国盲文图书馆的特别支持,汪佳玉和志愿者们做的书可以录入到系统里向外借阅。比如,一本绘本有十个副本,每个副本都有借阅的签儿,一扫码就就可以借出去。汪佳玉说,比起工业化的生产,手工制作的过程确实很慢,很低效,但如果志愿服务能引发触摸书的工业化,这就是他们做志愿服务的价值所在。▲参与触摸书制作的青少年志愿者照片04快乐阅读是原则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汪佳玉对如何做好阅读推广有着丰富的经验。“让孩子不讨厌书”是汪佳玉做阅读推广的根本原则,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戒掉家长们的功利心至关重要。汪佳玉经常在接触过程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容易陷入一种功利性陷阱。“读一本书就希望孩子能背诵几段美文,或者写一篇作文等等,孩子根本没有获得阅读的快乐。”所以,汪佳玉在推广阅读的时候,会有意识的告诉家长们,把读书和学业区分开,鼓励孩子们多读一些看似对学业没有帮助的“闲书”,还原阅读的本真乐趣。▲汪佳玉在中国盲文图书馆与专家及视障儿童家长座谈除了摆正家长的阅读心态,更重要的是赋能家长。汪佳玉把多年的阅读推广经验应用在每一次的阅读活动中,在每一次跟小朋友们的互动中,都会把亲子阅读的方法传递给一同前来的家长。比如,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先从封面讲起,读出作者的名字,还会带孩子一起感谢下出版社出了一本好书,让孩子用感恩的心对待书籍。耳濡目染之下,一批有同频共振的家长聚集在快乐小陶子社区活动室里,按照年龄段把适合的书整体打包,按小组形式借阅,由各个小组内部讨论怎么读,什么时候读,什么时候还书,读完后做什么活动等等。“让孩子成为读书这件事的主人”这是阅读小组里的不成文规定。“这个环境里,我们是严格要求家长控制自己说话的时间,这一个小时,80%的时间必须让孩子张嘴说话,让孩子们自由表达,小一点儿的孩子可能照着书念,大一点儿的孩子要讨论。”通过开放小组申请的方式,打造社区内的亲子阅读氛围,带动社区活力,甚至在疫情严重时,阅读小组也在社区里活跃着,阅读和生活变得从未如此紧密。将阅读融入生活始终是快乐小陶子在践行的理念,除了组织室内的阅读活动,他们还会做自然的相关的阅读,例如在百望山森林公园做“悦”读森林的系列活动。把大自然当成一本书,汪佳玉和志愿者们引领小朋友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春天看花儿,秋天采集种子,通过石头认识地质……小朋友跟着大朋友学习,大朋友将所学的知识分享出来。就这样,在自然体验中孩子们对书本知识建立深刻认知,书本被读“活”了。“你知道吗?安徒生童话里艾丽莎采集的荨麻,它上面有刺,如果刺破皮肤后就会红肿一大片,里面的毒液会造成人皮肤过敏。可想而知,阿丽莎用脚去踩荨麻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汪佳玉说,“这些也只有在做自然教育的时候才会关注到的小细节!”关于阅读,汪佳玉有说不完的故事。她说做了阅读推广人后,自己的心情是既遗憾又开心,遗憾的是自己小时候怎么没有那么好的阅读环境,开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汪佳玉的不断努力下,2021年“快乐小陶子”从一个自发的志愿服队升级成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公益服务机构——北京市快乐小陶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了阅读推广的专业组织。“‘快乐小陶子’的‘陶’取自陶行知先生的姓氏,‘生活即是教育’是陶行之先生最推崇的事情。”汪佳玉说,“‘快乐小陶子’是一群爱生活的家长和孩子们正在做的一件快乐的事情!”作者:张晓曼编辑:时瑞泽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推荐阅读读公益慈善专业的我们,后来怎样了?如果你是“千里马”,伯乐就是你自己,枢纽型社会组织用人观一个中国人在菲律宾,关心世界气候选人、用人、留人!协作者如何闯过人才管理这三道关?从不足100万到2亿+,从能打到能用,这个团队经历了什么?“基金会+救援队”救灾现象背后的观察占比全国碳排放40%,煤电行业如何变革?黑暗中的“普通人”:渴望与美好对话END▼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反思丨如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作者:余长芳来源: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观察丨改变公益机构 数字技术大有可为

如果没有好的数据,我们就如同被蒙上了眼睛。毕竟如果你看不到问题,你就无法解决它。”▲GBD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视点丨公益人,不只是金钱的搬运工

来源:南都观察家作者:骏瑜(公益从业者)又是一年99结束。今年虽然声势不及往年,朋友圈仍有人晒出自己“成功参与了一个超33亿的融资项目”。每年这个时候,公益筹款这个议题会在短期内溢出——虽然仍是相当封闭,往往仅限于公益圈个人的社交范围——但很快归于沉寂,似乎就是一个套配捐的行为艺术,小圈子的“自嗨”。为什么要有公益?公益为什么需要捐款?捐款时应该关注些什么?这些思考仍然局限在圈内。遇到过不少人,一听说我从事公益,立刻脸色肃然:“你太崇高了!”我赶紧澄清,不不不,这只是一份工作,我有拿工资。然后补一句,“帮人花钱,还能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种好工作上哪儿找去。”虽是调侃,也是实话。公益组织做的正是从广泛的捐款者手中将资源(钱、时间、劳动)募集起来,再花到有需要的地方去,用来解决难以通过私人产品收费的社会问题。这种“帮别人花钱”的工作,职业中似乎只有基金经理与之相似。基金经理募集投资人的资金,将之用于有价值的、收益大于成本的项目,有效率地使用资金,公益组织做的也是一样的事。只不过前者可以帮投资人获得直接的资金回报,后者则更多地是做“社会投资”,帮助有需要的群体(扶贫、教育、儿童、残障和病患救助……),通过改善他们的境遇来改善这个社会。但这些直接受益群体并没有支付相应公共产品的能力,只能通过募捐这样的方式,让社会中另一部分群体来购买,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转移支付”。但与基金投资人不同,公益项目的投资人(捐款者)没有直接的现金回报,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然而,同样是做投资,基金经理被公认为是高技能专业人士,公益从业者却常被简单认为是资源的“搬运工”,甚至不少人认为从业者不应该拿酬劳:你们不就是把我们的钱给到别人么,有什么技术含量?还常常不透明——以至在互联网大数据出现后,有人认为,可以通过即时大数据追踪,让捐款者知道自己的钱给到了谁,这不就解决了问题?捐款使用透明的问题,的确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加以改善,但大部分公益项目并不是简单的“搬运”,它更像一个咨询项目,重要的意义在于“高效”和“问题解决”,或者说,我帮你花钱,比你花钱更有效率。任何一个公益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了专业技能。▌深入细致的调研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之所以陷入困境,需要扶助,自然有其原因,有的一眼能看出来:地处偏远不能加入市场交换困于贫穷、遭遇到突发的意外事故或大病急需用钱……但有些问题的因果关系就没那么明显了。有一个半调侃的社会学段子,有人调查糖尿病群体后得出结论,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家境较好相关,因为得糖尿病的,家里都有冰箱。乍一听还挺有道理,很多人的直觉认为糖尿病是“富贵病”。而实际情况是,因为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需要放冰箱保存,病人不得不买。所以很多情况下,身处其中的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背景及逻辑相关,深入细致地调研。有时,当事人说出来的原因,也并非真正原因。一次我去走访因大病受资助的农户。中原大地的一月,寒风凛冽,他家堂屋却是一片瓦砾,厢房也只挂了一个布门帘。然而他们并不缺修房资金(项目有支持),我们催促修房时,对方回应,快过年了,没有工人。项目同事当时就急了,这离过年还有大半个月,找不到工人就找亲戚帮把手,也可以修起来啊,这么冷怎么过年?后来辗转才得知,似乎是风水先生认为他的家人患大病,和屋子格局有关,需要保持那个状态——我们很无奈,当然,相信风水并不是受助者被嘲笑的理由,他们的认知很难超越自己生活的环境,只是如果我们早一点知道这个原因,可能可以采取更有策略性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很多社会问题,还常常不止一个原因。多年前的一个例子,某地的妇科病患者比例较为突出,很多是性传染病。人们第一直觉的答案是,那里缺少安全套,解决方案是多发放安全套。但问题解决了吗?进一步研究发现,她们的妇科病很多是由丈夫传染的,她们的丈夫有性传染病,她们却无法让丈夫用安全套——这是家庭地位的原因。再进一步,丈夫的性病,是在城市打工时染上的——这是流动人口的性需求问题。为什么这些丈夫会有性需求难题?因为当下的城市公共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在城市安家的需求。一系列因果链条,都需要对社会现实和相关领域的充分了解、实地走访和多年的工作经验,这常常是分散的个人捐款者难以做到的,即使勉力为之,成本也极高,一个人去偏远地区访问(且不说能不能问到真相),需要多少资金?
2022年9月16日
其他

观察丨三十年中国雪豹保护回顾

支持雪豹保护的慈善家1997年初,我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下,前往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环境教育中心进行三个月的学习。其间,国际雪豹基金会副会长邦尼・罗宾斯(Bonnie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99公益日转“风向”,草根机构何去何从?丨互联网公益观察系列

?孩子玩具有“毒”怎么办?这家公益组织“啃”了4年硬骨头预防儿童烧烫伤教育这么重要,社会组织怎样介入?黑暗中的“普通人”:渴望与美好对话END▼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2022年9月10日
其他

观察丨读公益慈善专业的我们,后来怎样了?

?孩子玩具有“毒”怎么办?这家公益组织“啃”了4年硬骨头预防儿童烧烫伤教育这么重要,社会组织怎样介入?黑暗中的“普通人”:渴望与美好对话END▼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2022年8月31日
其他

如果你是“千里马”,伯乐就是你自己,枢纽型社会组织用人观丨人才管理系列(三)

?孩子玩具有“毒”怎么办?这家公益组织“啃”了4年硬骨头预防儿童烧烫伤教育这么重要,社会组织怎样介入?黑暗中的“普通人”:渴望与美好对话END▼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2022年8月30日
其他

观察丨水滴筹回应“中介抽成70%”,互联网公益的痛点如何破解?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水滴筹筹款中介抽成最高达70%的消息,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并在公益慈善界引起热议。水滴筹回应称,高至70%的佣金并非水滴筹平台收取,而是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目前已有公安进行立案调查。近几年,互联网公益平台迅速发展,但以公益慈善名义行骗敛财的现象,也在网上出现,甚至行业内出现“职业筹款推广人”,并存在高额抽成的灰色产业链。互联网众筹平台是公益慈善组织吗?据了解,水滴筹此次引起关注源于一则媒体报道。今年6月,有媒体报道称,在一些购物平台和社交平台上,都有大病众筹“职业推广人”的存在,他们抽成比例低则50%,最高达到70%,有些“筹款推广人”甚至要求,在筹款链接中填写其提供的收款账户。22日下午,水滴筹创始人兼CEO沈鹏公开表示,媒体报道的是“筹款中介抽成70%”这一社会现象,结果被一些人歪曲为“水滴筹中介抽成70%”进行了传播,让网友误以为水滴筹收取了不合理费用。沈鹏透露,水滴筹成立6年多,直到今年4月才开始试运行3%的服务费,收费到5000元封顶,用于分担一些运营成本带来的压力,而不是为了盈利。但他也表示,大病筹款领域从去年底开始,确实冒出来一些“灰产”从业者,打着为筹款者推广的名义,利用筹款患者家属的焦虑感去收取非常不合理的高额费用。但相关回应还是遭到部分网友的质疑,认为平台打击黑中介不力。甚至有网友留言称:救命钱变成了血馒头,这不是抽成,是抽血,以后再也不会捐啦!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筹款中介抽成70%的现象之所以存在并形成灰产,其实与求助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有关。公益人士朱光明认为,求助到救助的链条中,相关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灰产的现象出现。“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是中间有人就干这活,我帮你们两家联系起来,但我是有成本的,要收费,肯定按照商业利润来收费。如果我不干这件事,肯定这个人(受助者)就得不到救助。问题是(救助)有缺口需求。”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水滴筹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也暴露出目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近年来,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迅速。但随着平台求助用户规模扩大,加之平台审核甄别人力有限、求助人家庭财产状况缺乏有效的核实手段等制约因素,一段时间内,曾出现不同平台之间争夺发起筹款人等恶性竞争现象,透支了公众爱心和信任。此外,利用大病筹款进行诈骗的案件也引发关注。今年5月,广西警方在侦破诈骗救助款系列案件中,抓获诈骗团伙成员22人,涉及9个非法众筹平台、爱心捐赠者50多万人,被骗困难患者3000多人,骗取400多万元。公益人士韩青告诉记者:“社会上有些人不太了解,一看是打公益旗号的,但是打公益旗号的不一定都是公益组织。”实际上,就连此次卷入高额抽成风波的水滴筹也并不是一家公益组织,而是一家商业公司。对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也很难辨别朋友圈热传的网络捐款,哪些是真实可信的?水滴筹也对外表示,其不是公益组织,而是一家商业公司推出的为大病患者提供个人求助信息发布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公益组织的模式是先向社会大众进行筹款,再根据项目情况来分配募集资金;水滴筹则是给大病患者提供筹款平台,筹款由个人发起,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和求助,捐赠属于民间赠与行为。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对记者表示:“水滴筹是个人求助的平台。它的商业模式是,人们在捐款给求助的大病患者时,更容易体会到大病的风险,就更容易购买医疗类保险,所以通过大病筹款能够为它的商业板块带来一些客户。在2016年公布的慈善法里,个人求助平台不被界定为慈善活动,但老百姓并不这样理解,老百姓认为这就是做慈善。”当公益慈善与商业运作“共舞”,网络平台筹款遭遇信任危机。“互联网+慈善”,该如何破解行业发展痛点?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些众筹平台靠转发流量满足个人救助的商业模式,或许正面临流量萎缩的趋势。当求助者通过社交网络已无法再筹到捐款,那么可能就会明知恶意推广收取高额佣金,也只能无奈接受。在此形势下,“职业筹款推广人”出现了,而高额抽成现象的出现显然是对公共慈善事业的一种伤害。据了解,对慈善组织的募捐,民政部门有严格的监管。而当下流行的互联网筹款平台并不属于慈善组织,其募捐行为不需要相关部门的资质管理。彭艳妮对记者表示,由于互联网众筹平台并不属于公益组织,也给行业监管带来一定难度。她说:“目前它不属于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所以政府部门也很难去监管。因为慈善募捐是说慈善组织的募捐,是在民政部遴选指定的募捐平台进行,善款只能进入慈善组织账户。这些平台做的是个人求助,完全不是慈善募捐,这是两回事情。”彭艳妮认为,尽管水滴筹平台在运营和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仍然有很大的存在必要,因为有很多的社会需要还没有被满足。“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水滴筹)出现了管理问题,就说这个模式是不对的,就把它一棒子打死。其实这样的个人求助平台有非常大的需求,因为公益慈善组织太少了,慈善捐赠的总额也有限,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数据显示,2021年通过民政部指定的二十多个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共筹款近100亿元,而水滴筹一个平台2021年帮助困难大病患者筹款就超过100亿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对中国之声也表示,目前我国公益慈善的规模尚显不足,这让一些打着慈善捐助名义谋利的网络众筹平台或者项目钻了空子。“现在的慈善对老百姓的大病、救灾、疫情应对等来说,确实存在着一些手段不足、技术不足、灵活度不高的问题,项目有些不能够满足公众的需要。包括一些备案的平台、在政府上注册的平台,是需要提高我们整个项目质量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不管是互联网众筹平台,还是公益慈善组织,最核心的功能和目标应是有效组织更多爱心奉献。而当下,除了供给不足,现有的公益慈善项目在广度和深度的延展还不够。公益人士韩青还表示,即使一些在合规平台上线的公益慈善项目,也存在透明度不高的问题,爱心捐助的钱是否花到了刀刃上也值得追问。韩青说:“一个县的公益组织,一个项目筹款360万元,前两天看的时候,它今年已经募集了290万元了,其中有180万元是用来买读写笔的,360元一支读写笔。我就很好奇,读写笔买的是哪个牌子的?360元一支的读写笔,农村孩子是不是真正需要?”韩青表示,公益慈善项目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下,应让更多人参与监督和评价,消除更多的信息不对称,高额的筹款抽成空间就一定会小很多。“首先能做评价,不是说所有数据都掌握在平台手里,捐赠者捐完之后就没有后续进展,不能是这样的。其次不能只比较筹款金额,片面追求数额的时候,对项目就把关不严格了。”多位受访专家还表示,高额的筹款抽成绝不可取,但公益慈善组织必要的管理费应得到公众理解和法律保障,否则慈善事业难以健康持续发展。如何破解当前公益慈善规模不足的难题?彭艳妮认为,公益慈善组织和互联网众筹平台等相关机构组织,应更好地协调发展,形成合力。“大家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之间更好地协同和配合。公益慈善组织不是简单的资金搬运工,不是简单地把老百姓捐给我的一块钱转手给到另外的人,而是要把这个钱转化成非常有价值的服务。”王振耀则认为,也要在社区慈善方面持续发力。“绝大部分慈善应该在社区进行,就能避免很多弊端。因为社区慈善大家都认识,大量的钱应该消化在社区里。在社区里能及时地观察到老百姓的这些问题,发起项目,再到组织者报备,行业也能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慈善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来源:央广网记者:管昕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推荐阅读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城市社区治理透视公益数字化:“困局”还是“新局”?北京协作者:以“阅读”撬动困境儿童救助纵观世界的“参差”,中国0岁的孩子也需要阅读不懂媒体的传播官,做不好选题从工伤再就业的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关注丨大学生就业,社会组织是一片广阔天地

“大学生走进公益慈善行业不能只靠情怀”“学生找工作难,机构招对人难,解决这个复杂问题更需要合力”“求职黄金季即将来临,社会组织要多与高校沟通交流”……8月16日,在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的指导下,“校社合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论坛”在线上正式召开。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从不足100万到2亿+,从能打到能用,这个团队经历了什么?丨人才管理系列(二)

?孩子玩具有“毒”怎么办?这家公益组织“啃”了4年硬骨头预防儿童烧烫伤教育这么重要,社会组织怎样介入?黑暗中的“普通人”:渴望与美好对话END▼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人物丨一个中国人在菲律宾,关心世界气候

“冰川融化”“北极穿短袖”“全球最热”……每到夏季,关于气候变化危害的新闻就会频繁登顶热搜。实际上,全球气候已进入紧急状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指出,2010年至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年平均排放量处于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宏大议题之下,人们似乎觉得自己只能“蚍蜉撼树”。然而,在气候变化的背后,极端暴雨、粮食短缺、淡水匮乏等各类灾害频发,切实地影响到了每个人。“我从来不觉得气候变化离人们正常生活很远”,十余年来,王晓军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倡导、行动,“化石能源资源枯竭,让曾经靠山吃饭的百姓失业;大气污染严重,让城市居民难行……我们都体会过环境破坏的痛”。在山西教书6年,去美国游历后回到北京成为一名媒体人,再到绿色和平工作了10余年,在菲律宾创办了NGO,王晓军一直在做出改变,书写他自己的“气候故事”。▲王晓军在马尼拉和当地NGO倡导低碳绿色出行01近在眼前的贫困20世纪末的山西吕梁,“煤炭黄金十年”还没来,有几个县城穷得叮当响。那时的王晓军大学毕业没几年,一直在城里教书。趁着暑假的空闲,他跟着世界银行的扶贫项目调研组,走进了吕梁地区沿黄河边的贫困县里。路很难走,先是在又窄又旧、坑坑洼洼公路上绕,而后要在河沟里拐进山路,再爬六七里的坡路,才走到高高的村里挨家挨户调研,有的山村仅有20多户人家。正午的夏日,照在裸露的黄土坡上,野酸枣树丛生。调研组一行人正往山上走,突然乌泱泱一群人往山下冲——一个孩子在土崖边摘酸枣的时候坠落了下去,村民正抱着孩子准备去镇上医院。归途上,王晓军看到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在拖拉机上恸哭。这一幕刺痛了他,其实村里距离镇上诊所不算太远,但山路崎岖,耽误了救治的时间。车上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感知到了贫穷也是“致命”的。后来,一位西班牙的朋友对王晓军说,“吕梁有这么多又高又穷的地方,自然环境恶劣,还很缺水,这不适合人类居住,应该都移民出来”。“移民”——这是王晓军很反感的词汇,规劝人们离开世代生存的故土,抛却熟悉的生活方式,搬迁到所谓更好的地方,这或许基于友好的建议,但其中暗含着傲慢与冲突。他说,“背井离乡绝非解决问题的良方,设身处地帮助村民改善生活条件,才是更有人情味的方式。”王晓军一方面珍视“乡土情怀”,另一面向往“诗与远方”。他在课堂上为那些迷茫的学生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未来是由自己去书写的。无论如何,这两个月翻山越岭式的调研,让“公益”走进了王晓军的视野,也影响了他的职业轨迹。02未讲完的“煤炭”故事21世纪初的山西吕梁,“黑金时代”已至。吕梁煤炭储量惊人,有超过420亿吨的探明储量,脚下一半的土地都有煤,城市在快速发展。彼时,王晓军从山里走了出来,花100美元买辆自行车,沿着加州铁路,在美国的山川、沙漠里漫无目的地穿行。“我很难接受一眼望到尽头的生活,青年时代的最大思考就是不断体验这件事本身。”在美国游历了四个月后,回到了北京,此后他做过农业项目的翻译、财经媒体的记者……直到2005年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一份中国风能展望报告,勾起了王晓军的兴趣。“作为山西人,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是煤炭资源,风能在当时很新鲜,仍处在发展的观望期”,成长于煤炭之都王晓军,开始向往风与阳光。他很快就加入了绿色和平,成为媒体部门的负责人。十余年间,王晓军接触了各类环境保护议题,包括气候类、能源类、森林类、农业类等等,其中有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也有关注电子垃圾的项目,“可以说,我的环境意识是在绿色和平工作期间培养起来的。”▲2006年在绿色和平,王晓军所坐的沙发是由纸板做的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让世人看到了遏制“气候变化”的艰难局面,也看到了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危机。绿色和平开始重点发展气候组,王晓军也更重视气候变化议题。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举世瞩目,被寄予厚望,有人说这就是人类应对变暖“最后一次机会”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特约撰稿丨“基金会+救援队”救灾现象背后的观察

▲救援队开展水上救援现场(图片来自壹基金)现象一:基金会与救援队“软硬”兼施,通力合作2021年河南720水灾救援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多家基金会为应急救援队伍提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超1000支民间救援队伍进入河南,在郑州、新乡、鹤壁等地开展救援工作。在这些队伍的背后,约有20家基金会为数百支救援队伍提供了支持。这些基金会有的原本就开展救灾业务,例如壹基金、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等,他们与多支救援队伍保持着长期联系;有的是首次为救灾队伍提供援助,例如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等,尽管稍缺经验,但其资助的有效性有目共睹。这种新型合作模式的出现,无疑是救灾领域的巨大进步。以往,基金会和救援队各自为战,或者少数机构形成小圈子,外面队伍难以进入,这种合作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如今,两者正式携手,或将为今后的救灾工作增添重要力量。此次水灾救援中,基金会为救援队提供的支持,其实分为软硬件两个方面。从硬件方面来看,不少基金会介入救灾后,为救援队输送了大量装备,包括冲锋舟、舷外机、发电机、重型救生衣套装、水域救援头盔、水下潜水套装、抛绳包、水下破拆工具等。同时,这些资助者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一锤子买卖”——除了提供救援设备,还在“软件”方面发力,为救援队技术能力、决策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更有甚者,还将支持延伸至日常的减防灾工作及公众减灾教育上。可以说,资助方既雪中送炭,又关注可持续发展,具备相当长远的眼光。如此规模的民间联合救灾行动,为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所罕见,这也使“基金会+救援队”的合作模式上升至现象级,为救灾公益领域带来不少新的话题。笔者从去年至今,参加了两次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主办的基金会与救援队合作研讨会,了解到基金会、救援队及相关研究者的各方意见和诉求,收获颇大。在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显著影响,极端气候现象或将屡有发生,救灾公益相关议题将引起更多重视,而“基金会+救援队”也将成为一种常态化救灾模式。▲壹基金紧急救援项目-深圳公益救援队在河南新乡救援(图片来自壹基金微信公众号)现象二:基金会与救援队都需提升专业性“基金会+救援队”的合作模式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专业化发展。从救援队层面来看,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大量民间志愿团队组建队伍,其中良莠不齐,救灾中往往出现队员体力不济、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状况。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去年对参与河南水灾救援且能搜集到队伍资料的1000余支救援队伍进行初步评估,邀请专家合议后发现,在硬件方面的重要指标上符合专业救援队相关标准的仅有近300支队伍;而软件方面更不容乐观,专业救援细分为多个领域,如水域救援、山野救援、地震救援等,这就需要细分的技术标准和专业能力。卓明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郝南甚至感叹:“能达到专业救援队门槛、知道专业救援队是什么样子、有明确目标的队伍,全国不到100支。”笔者认为,在不损伤民间救援热情与积极性的前提下,政府、公益机构、研究机构等应多方聚力,建立并完善各类救援的技术标准、准入与退出机制等,并为救援队伍提供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此次救灾行动中基金会的软性支持,无疑为此开了个好头,值得赞许。从基金会层面来看,既然应急救援细分为不同领域,资助也应细分。基金会至少应了解自己所资助的救援队伍需要具备哪些装备和专项能力。同时,也应加强与救援队的日常性合作,例如,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在今年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与救援队伙伴开展合作,为孤寡老人、罕见病人等脆弱群体提供送药、送食品等服务,这无疑将加强双方之间合作的深度,用该基金会负责人的话来说,与救援队的合作是“相互陪伴、相互赋能的过程。”与此同时,基金会的资助应有一套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评估机制,为优秀的队伍提供资助,可以有效地评估资助的效果,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基金会与救援队之间并不尽是和谐,双方的互相不适应及管理张力曾引起不少讨论。例如,不少救援队是首次与基金会合作,首次拿到公益捐赠,对公益捐赠的流程并不清楚,在签订捐赠合同、开具公益捐赠收据时面临很大的挑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观察到,救援队自成结构和体系,内部有不同的角色、分工,有自身的专业性,不一定被慈善组织的专家所熟知。救援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与一般的社会组织的生命周期不一样,应急救援只是冰山一角,看不见的大部分往往是防灾备灾等大量工作。她认为,这种“落差”之下,如同社会要理解慈善组织的逻辑一样,慈善组织要理解救援的逻辑和减防灾的逻辑。而郝南也呼吁,救援队有自己的发展和运作规律,当这些还没有被总结为流程和标准时,需要各方更具耐心,投入时间和精力。专业性的提升离不开宽容、耐心和学习,但更离不开持续的资源投入,假如大部分救援队仅能勉强维持“温饱”,谈何能力提升?无论是基金会还是救援队,需要长期的资金、智力、经验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尽管基金会与救援队合作合作的案例不少,但就整个救灾领域来看,这仍是一种小众模式,以中国基金会的总体数量来看,为救援队提供援助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民间救援队虽然队伍众多,远未覆盖所有县域。▲中国扶贫基金会人道救援伙伴在救援现场(图片来自中国扶贫基金会微信公众号)现象三:大众注意力不平衡,亟需联合倡导这种新型合作模式只是救灾公益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按照过往经验,某个专项事物要得到发展,就需要全社会对该领域支持达到一个总量,才有可能改善局部的“症状”——当全社会对救灾工作日渐重视,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就会助力这一合作模式迈向更加专业的路径。笔者仅从社会意识提升的角度论述这一问题。基金会与救援队的“亲密接触”看起来是专门领域话题,实际上背后蕴含着“中国民间应急救援力量发展”的公共议题。社会支持总量提升的前提是全社会更加重视救灾和应急救援,毕竟,基金会投入的资金以及救援队的人员、物资等均来源于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支持。因此,若要加速意识提升的过程,就需要更大力度的传播倡导。如果对近年来系列救灾舆情进行分析,会发现一个相当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河南水灾吸引了海量关注,社会捐赠热情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其他地区发生的灾害,例如2020年的南方水灾、部分偏远乡村地区发生的旱灾等,由于关注度不够,筹款和救灾极为困难。这种“注意力不平衡”现象的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关注度不够。换句话说,社会动员与媒体关注度息息相关。救灾舆情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对河南720水灾的舆情进行观察不难看出,灾情及救援信息的初期传播主要通过微博、公众号文章、短视频等自媒体进行传播和扩散,信息以几何倍数级扩散,随着专业媒体介入,后者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在整个舆论场,自媒体与专业媒体之间呈现出融合而非分裂的整体态势。笔者去年担任河南水灾期间解困式报道评选活动初选评委,发现了一批好作品,例如,南都直播将镜头对准河南省新乡市,还原了市民从各方赶来自觉参与紧急筑坝保卫市区的全过程;南都记者拍摄的郑州地铁站献花照片在互联网上形成了现象级传播效应;财经杂志的《暴雨倒灌致12人死亡,郑州地铁两道防线为何皆失守?》,采访地铁相关从业者、研究文献,从技术的硬核角度,分析为何地铁会进水致死,在纷繁的舆论场中给出专业意见,等等。当前,气候变化及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等话题已是国际主流话题。未来,随着极端天气现象及疫情防控的变化,救灾议题的重要性将日趋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救灾领域要开展联合传播,加速社会意识的提升过程。救灾领域的机构与个人(包括捐赠方、执行方和媒体)等有生力量应联合行动,形成合作网络,共建资金、信息、专业资源共享平台,在加强传播倡导方面,为专业媒体及新媒体中的优质内容生产者提供支持,这些支持包括: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和研究成果,政策倡导成果,行业或领域性的公共活动,采访资源、资金和物资,等等。多方携手,久久为功,才能持续传播有价值的内容,做好公众倡导。未来,当大量资源被源源不断地投入救灾领域,“基金会+救援队”这一新型合作机制或许会产生更多美好的变化。作者:顾右左(资深媒体人)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推荐阅读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城市社区治理透视公益数字化:“困局”还是“新局”?北京协作者:以“阅读”撬动困境儿童救助纵观世界的“参差”,中国0岁的孩子也需要阅读不懂媒体的传播官,做不好选题从工伤再就业的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观察丨占比全国碳排放40%,煤电行业如何变革?

?孩子玩具有“毒”怎么办?这家公益组织“啃”了4年硬骨头预防儿童烧烫伤教育这么重要,社会组织怎样介入?黑暗中的“普通人”:渴望与美好对话END▼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专栏丨董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助推中国社会组织“扬帆出海”

社会组织首获政府对外援助资金近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加德满都撒提尼克学校举行的尼泊尔微笑儿童(粮食发放)项目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尼泊尔开展的这一项目得到了中国政府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的支持,是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中国社会组织在全球实施的首批项目之一。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官宣首批社会组织获得了政府对外援助资金。中国社会组织从2004年印度洋海啸救援开始有规模地参与到海外工作中,一直在寻求得到对外援助体系的制度性认可并获得对外援助资金。从世界惯例来看,特别是OECD国家都对本国甚至国际性的民间组织开放获得国际援助资金的政策渠道。今年的6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把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社会组织在海外开展项目,是落实去年10月1日国家施行的《对外援助管理办法》中规定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支持社会组织实施的项目的条款,同时也迈出了社会组织参与中国对外援助的坚实一步。仅隔两天,在7月13日,作为中国社会组织申报与实施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的项目管理机构—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启动了中国社会组织申报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2023年度项目工作的通知。对于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可以申请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在该通知中给出了相关的条件:首先,遵守国家对外援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并认同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宗旨;其次,要有在拟实施项目的国家开展过同类项目;再次,在拟实施项目的国家要有外方合作伙伴;最后,社会组织具有良好的内部管理体系,没有不良记录以及相关的处罚。从以上设定的前置条件来看,社会组织需要在海外开展过项目活动,同时也有稳定的海外合作伙伴,此外在国内没有受过相应的不良或处罚记录。在满足这些条件之下,才有可能获得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小而美”的项目在项目领域方面,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社会组织重点要从减贫、抗疫、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粮食安全、数字经济、数字互联互通、绿色发展等领域设计并申报“小而美”项目。以上规定的项目领域来看,社会组织最擅长的应该是在减贫、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绿色发展等议题,当然也可以在全球发展倡议和可持续发展议程中考虑相关议题。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小而美的项目。刘建超部长在尼泊尔微笑儿童(粮食发放)项目启动仪式上讲到中国社会组织应该开展更多的应民需、惠民生、通民心的项目,这也许就是“美”的含义。“小”的项目更加强调项目规模的小型化,注重实施成本节约型的公益项目。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组织在申请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项目时,要设计出基于实施国别民众需求的中小型项目,切实改善当地民众的民生,促进彼此之间的民心相通。▲刘建超部长在尼泊尔微笑儿童(粮食发放)项目启动仪式上发言中国社会组织出海20年:新渠道、新期望、新视野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是中国社会组织获得对外援助资金开展海外工作的重要制度性渠道。中国的社会组织群体在海外工作的历程大体也有将近20年了。在过去的阶段,中国社会组织依靠国际组织以及境外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国内基金会、企业、国内民众等多方面的资金渠道支持了其海外的工作。尽管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等为数不多地大型社会组织都在海外多个国家开展了实地项目,但是事实上,中小型社会组织能够持续开展海外实地工作的数量非常有限。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作为国内社会组织海外工作新的资金渠道,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内社会组织赴海外开展实地工作,并促进上述各个资助主体释放出更多的支持资金。根据韩国和日本东亚国家的经验,中小型的社会组织将会成为海外工作的主体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参与海外工作的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做好海外项目的实施工作并将工作成效更好地在国内呈现,以倡导国内各个资助主体能够更为持续地提供资金资源。总体而言,中国社会组织在海外实地工作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国家寄予了期望,同时也承载着促进中国民众更具全球视野的公益责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董强作者:董强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推荐阅读中国社会组织:由重数量发展转向重质量发展人道主义援助:如何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拯救生命?从布尔迪厄到无国界医生,看商业模式如何助力社会组织发展援助预算大幅消减,英国NGO“走出去”面临窘境斯坦福医学院数字医疗团队:社会组织在社区疫情防控中的角色如何在抖音做公益公益组织数字化,务必了解这4个问题岩松:借势第三次分配,善因营销正当时李莹律师:女性拥有的“现在”,来之不易END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直面丨黑暗中的“普通人”:渴望与美好对话

编者按:初听到“黑暗中对话”的时候,你一定很好奇它是什么?“黑暗中对话”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的社会企业所做的对话系列产品之一,是以体验黑暗为核心,在经过特殊布置的黑暗场景中,体验者的视觉功能暂停使用,只能在导赏员的引导下,通过对话完成场馆内的短暂旅行。特别的是,“黑暗中对话”中的员工主要是视障者,在这里,他们不仅能与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与互动,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份平等的工作机会。自1988年首创以来,“黑暗中的对话”已在40个国家落户,体验学习者超过1千万人,为世界500强中超过200家企业举办了“黑暗中对话”企业工作坊,为视障者提供了超过9000个工作机会。黑暗中对话自2010年引入中国后,在上海成立了总部,而后在成都和深圳均设立了分馆。本文采访了“黑暗中对话”深圳馆(以下简称对话馆)的负责人刘天华和他的团队伙伴,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剧本杀、密室、剧场都无法比拟,很有意义的体验”,在社交点评类软件上,你能看到这样的留言。好评如潮,还有点“神秘”,这倒是勾起了王磊对这个名叫“黑暗中对话”体验馆的兴趣。他们正愁在深圳没地方去逛,决定在周末去这个新奇体验专区排名第一的对话馆一探究竟。预约到馆后,王磊和朋友们跟随指示,缓缓走进一间暗室。随着最后一丝光亮的消失,眼前的一切都被黑暗笼罩。“啊!一片漆黑!”同行的几位伙伴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王磊也有点不知所措,此时,他听到一声,“请大家走进我的声音!”就像漂浮海上的船员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帆。说话的人是玲玲,大家循着声音摸索着聚过来,她耐心介绍道:“我是本次黑暗之旅的导赏员,请不用担心,场馆里面没有任何恐怖环节。大家试着慢慢放松下来!”什么都看不见,王磊和朋友们就手拿盲杖,在地上悉悉索索地敲击着,这是他们第一次使用盲杖,拥簇中几个人不免发生相互碰撞,“你是谁?”“让我闻闻!”“我来摸一下!”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干货丨公益组织常用筹资工具

筹资是实现公益目的的手段,也是组织发展的战略要素,与机构治理、运营管理密切相关。“十四五”期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将贯穿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在新的发展阶段,构建高效的筹资体系,有助于推动组织达成使命,规避潜在风险,也将加速公益慈善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为推动社会组织构筑高效稳健的筹资体系,提升筹资效果,北京益行公益信息交流服务中心(中国发展简报)与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合作编写了《公益组织常用筹资工具》手册。本手册包括:公益筹资目标与计划、捐赠方定位、筹资产品研发、传播推广、捐赠方管理维护
2022年7月7日
其他

编译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引起原住民的异议

Deranger说:“这只是富人为继续污染另辟蹊而已。就是一个污染者付费的机制,只要你有钱,购买或用别处来抵消,那你就可实现污染自由了。”印度环境组织Kalpavriksh的创始人Ashish
2022年7月6日
其他

专栏丨经济下行,企业会压缩公益投入吗?

近期,伴随着国内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阶段性、结构性问题愈发突出。这将对企业与基金会的合作产生哪些影响,企业是否会压缩公益相关投入,基金会如何调整策略,有效应对?▲图片源于网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和一些企业社会责任(CSR)部门负责人,以及秘书长们一起进行了深入沟通,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在征得对方同意后,和公益界同仁一起分享、探讨。01企业与基金会合作没有谁高谁低企业的庞大规模和巨额的资金,使得它们有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的作用与价值正日益凸显。企业如何看待与基金会的合作?某上市公司CSR经理A先生:企业与NGO之间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有时候,企业在与基金会合作中是“弱势”一方,即使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企业想要获得的东西,基金会也难以提供。基金会和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管理模式、财税机制迥然不同,也必然存在信息不对称。但是,双方一旦确定了共同的战略目标,所有的策略都围绕达成目标展开,也就为求同存异创造了空间。“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企业奉献爱心的平台。无论是乡村振兴或共同富裕,对于基金会和企业都是一个新课题。”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兼常务副秘书长王伏虎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基金会和企业的定位要有新突破。企业不仅仅只是捐赠方,更可以运用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力和资源优势参与到项目中。基金会也不只是项目的执行方,而是帮助企业寻求恰当的受助方,使企业资源充分、高效的使用。”可以看出,企业与基金会都没有把合作当成“你给钱我办事”的简单交易,而是基于章程、契约和共同愿景,创新性地利用手中资源,推动议题改善,参与社会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02有影响力、专业有效的基金会更受企业青睐随着政策推动和国内公益慈善领域的发展,很多企业从临时性的捐款捐物,转变为以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为导向,追求影响力的有效公益。企业如何选择合作的基金会?某上市公司CSR经理A先生:如果项目从企业角度出发,一起共创,可能更能引起企业的兴趣。当谈及合作中的分工时,他表示“企业希望项目执行和传播都由基金会负责,所有费用可以打包给基金会。但许多基金会的传播工作并不专业。”某国际咨询公司CSR负责人L女士:每个企业的公益诉求不一样,政府关系、员工参与,品牌效应、市场营销都是企业关注的方向。相信不同的公益组织都能找到与自己目标和愿景相一致的合作方。公益组织在运作过程中的合规性很重要。同时,也希望公益组织能够坚守对愿景的期待,不能为了获得资助背离使命。▲图片源于网络从基金会的角度来看,更注重双方在价值观层面的认同和对底线的坚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兼常务副秘书长王伏虎认为,“基金会首先是寻求与基金会宗旨使命类似的企业合作,双方有共同的明确的目标。基金会在理解企业实现社会责任与追求商业利润对应关系,也希望企业可以了解公益与商业的界限,二者有统一性,但边界是明确的。”“我们希望与更多认可基金会价值观及服务宗旨,关注妇女儿童发展,热爱公益事业的企业进行合作。”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理事兼秘书长冯志刚表示,为达成共同的战略目标,基金会将积极创新企业参与公益的模式与路径,充分尊重企业的意愿,合法、合规地使用企业捐赠的资金、物资,惠及更多妇女儿童。而企业需要认可公益价值观,承担起社会责任,而非利用公益完成商业目标。”▲图片源于网络瑞森德首席咨询师刘盛认为,“NGO与企业合作不能只谈情怀,更要了解自己与企业合作的筹码是什么?”而伊利集团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合作,堪称企业与基金会共赢的典型案例。伊利集团是乳品行业唯一荣膺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企业。据了解,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曾协调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获奖团队,以十分优惠的条件为双方合作的扶贫项目拍摄纪录片,用视觉化的方式展现项目成果。有数据显示,该片全网播放量超过5000万人次。伊利作为冬奥赞助商,也将纪录片带进了冬奥村。一些奥运冠军看到纪录片后,将观后感发到网上,微博阅读量达到8.5亿人次,形成了二次传播的出圈效应,提升了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不难发现,具有知名度、专业能力、传播能力的基金会更受企业青睐。这不仅是双方彼此的选择,也是消费观念和市场变化使然。一方面企业对品牌的塑造与管理,要求遵循对等原则。另外,基金会的专业性也是双方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毕竟筹资是实现公募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数据源于安永《未来消费者指数》报告在竞争加剧,增长放缓的环境中,企业更需要通过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占领用户心智,获得市场上的成功。2022安永《未来消费者指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越来越多消费者意识到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将其纳入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32%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在消费决策中会优先考虑可持续性和地球环境。68%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品牌应当为社会带来实际的正面影响,高于全球平均数据30%。通过中立客观的第三方视角,传递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也能够提升其行业影响力,在产业链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一个富有成效的公益项目,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成效也是政绩的体现。更多的曝光率,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可以撬动更多行政资源,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03CSR不是成本中心,是战略价值中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7亿元,同比下降6.7%,环比增长0.05%。虽然PMI/PSI依旧在荣枯线之下,但是降幅比上月收窄。经历了近2个月的疫情反复,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下,呈现恢复向好势头。经济下行,企业会压缩公益相关投入吗?某国际咨询公司CSR负责人L女士:影响企业公益投入因素有很多,未必只取决于现在的经济形势和业绩。如果CSR项目缺乏战略性,可能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甚至换一个Leader可能都会不一样。我们目前没有接到削减后续预算的通知。某上市公司CSR经理A先生:CSR不是成本中心,而是战略价值中心,战略支出不会缩减。如果对公益慈善的投入可以提升企业的绩效,甚至还有增加预算的可能。话虽如此,但是公益界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从2022年开始,我们明显感受到企业的捐赠在减少。疫情导致预期的活动无法展开,对捐赠企业而言,暂缓捐款也是一个优先选项,部分企业有捐赠意愿,但也表示要到项目可以正常实施的时候再捐。”▲图片源于网络“受疫情影响,目前与我们合作的企业,对公益项目的支持的确相对有所减少,包括部分企业在支持的力度上有所减少,支持形式上也由以往的资金支持转变为物资支持等等。”当下,企业对公益慈善采取何种策略,不仅仅取决于现金流和利润回报,更多的是对价值和未来的研判。正如《蛋糕经济学》的作者亚历克斯·爱德蒙斯所言,企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做大蛋糕来“主动行善”,但不是每一项决策都能增加利润。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在署名文章《正确认识把握推进共同富裕中的分配、社会福利与慈善问题》中强调,尊重慈善的自愿性,引导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不是“杀富济贫”。在消费观念变革和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迫切感,将公益慈善视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素。以基金会为代表的公益慈善机构,也通过发挥影响力和专业性,推动企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虽然捐赠减少让公益慈善领域在这个盛夏感受到了阵阵“凉意”,但无数事实验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动荡与变革面前,悲观者一贯正确,乐观者有机会成功。古往今来往往而然。作者简介岩松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理事公益筹款人训练营运营主任美国培训师协会认证行动学习教练ICF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推荐阅读中国社会组织:由重数量发展转向重质量发展人道主义援助:如何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拯救生命?从布尔迪厄到无国界医生,看商业模式如何助力社会组织发展援助预算大幅消减,英国NGO“走出去”面临窘境斯坦福医学院数字医疗团队:社会组织在社区疫情防控中的角色如何在抖音做公益公益组织数字化,务必了解这4个问题岩松:借势第三次分配,善因营销正当时李莹律师:女性拥有的“现在”,来之不易END
2022年7月5日
其他

关注丨职场需求怎样的“慈善专业”毕业生?

在很多人看来,公益慈善就等同于“献爱心、学雷锋”,是一个不计报酬的志愿活动,但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公益项目也越来专业,社会对职业公益人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公益慈善行业已经发展成一个可容纳上千万人就业的职场。根据学者黄浩明的研究,中国社会组织(包括民非、社团、基金会)就业人数在2019年就已经突破了1000万,且在2016年(《慈善法》出台)之后有较快的增长。当然,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组织不完全一致,但重合度还是蛮高的。
202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