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流动妈妈”做馆长 , 重新定义“她”力量 丨人才管理系列(四)
编 者 按
一个团队管理者最大的贡献就是为组织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他的责任是制定目标、选人、用人,留人、然后完成目标。选人用人就是培养人才,一个管理者的能力不是完成了多少业绩,也不是搞了多少发明创新,而是他如何选人用人的管理水平。
一个社会组织强大与否,优秀与否,要看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增长能力,而这种持续生存发展的能力,需要组织管理者和所有团队成员的努力。因此,选对人,用好人、留住人是社会组织永久的工程,也是公益组织人才管理中必须闯过的三道关。
为此,发展简报(简称CDB)推出【公益组织人才管理】系列访谈,集纳来自基金会、社团、民非等行业内各类组织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和解决方案。邀请植根公益多年,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机构创始人,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达组织在选人、用人、留人三个方面的策略和机制,以及行业面临的共性需求和挑战困惑。希望能给“困在人才中”的公益组织带来启迪和思考。
▲小木屋常青藤自然教育品牌
谁来陪伴“自然缺失症”儿童
就地取材“流动妈妈”做馆长
谁来陪伴“自然缺失症”儿童
如果不做常青藤,林岳不会接触到流动人口这个群体,这些家庭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孩子去商业化培训机构,教育理念大多简单粗暴,家庭暴力时有发生。“不是家长不爱孩子,而是生活压力及教育观念导致的。而且妈妈实施暴力更多,因为流动妈妈群体承受的压力更大,孩子往往成为她们的出气筒”。
林岳常常想,普通女性到底该如何平衡家庭、工作、养育儿女之间的矛盾?怎样在陪伴孩子成长中自我成长?社会是否认同女性在家庭中的贡献?常青藤的理念就是守正开智, 陪伴成长,或许流动妈妈更需要支持。
读三年级的女孩苗苗老家在安徽芜湖,哥哥比她大两岁,一家人住在北京二环内的小胡同里。爸爸送快递,妈妈经营日用品小卖店,小卖店就一间屋子,前面卖货,后面一家人起居生活。
苗苗喜欢去生活馆,经常待到生活馆关门才回家,生活馆的工作人员送她回家时顺便家访,苗苗妈妈以为生活馆是培训机构,不相信北京会有免费提供辅导的公益机构,不客气地对工作人员说,“你们愿意辅导就辅导,她愿意去就去,和我没关系,要交钱了可别找我”。
由于家庭存在重男轻女的问题,父母对苗苗总是语言暴力,甚至拳打脚踢,孩子心理长期自卑。生活馆的工作人员先从学习和生活习惯上对她进行帮扶,苗苗从不及格考到八九十分,在学校有了存在感,自卑感渐渐消失。
用常青藤官园馆沈老师的话说:孩子在儿童馆可以做一个真实的孩子。孩子托管在儿童馆,就是游戏和生活,不需要一直“被上课和教育”;儿童馆老师是倾听的人、接纳的人、愿意参与他们的游戏,也愿意听他们编故事和吵架;儿童馆是舞台,孩子是主角,老师是观众,老师要去鼓励、点赞、鼓掌。
常青藤十年探索的社区儿童馆,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很多启发意义,最关键的一点是:儿童托管不是为了甩包袱,而是要从孩子视角去思考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托管服务?以及陪伴孩子的“流动妈妈”需要怎样的自我成长?
林岳说,公益人就像第一个走出洞穴的猿人,他的智慧来源于勇气,而他鼓足勇气的行动将带给人类更广阔的天地。而慈善是人本善的怜悯心,当考古学家发现“接骨遗骸”时,就此鉴定人类的起源。动物摔断了腿,只能等死,而人类会帮助同伴接骨,让弱者再次站起来。
不容忽视的“女性基层社会领导力”
关注社区中的女性创业,打破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激励她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论年龄,不惧挑战。除了流动儿童,林岳和常青藤要做的,就是发掘社区女性群体的基层社会领导力?
李乐,20多岁结婚后陆续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从此做了全职妈妈一心扑在了家庭里。孩子慢慢越来越大,她开始想跳出柴米油盐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因为之前有做老师的工作经验,一次机缘巧合,社区找李乐来帮忙运营在城长生活馆。开始运营生活馆,她希望能把这里变成儿童友好的开放空间,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交到要好的朋友,可以一起学习、一同成长,家长们也可以交流自己的日常生活、育儿经验等等。
放弃KPI管理,多元背景带来“灵气”
机构转型,未来人才需求
推荐阅读
读公益慈善专业的我们,后来怎样了?如果你是“千里马”,伯乐就是你自己,枢纽型社会组织用人观一个中国人在菲律宾,关心世界气候选人、用人、留人!协作者如何闯过人才管理这三道关?从不足100万到2亿+,从能打到能用,这个团队经历了什么?“基金会+救援队”救灾现象背后的观察
占比全国碳排放40%,煤电行业如何变革?黑暗中的“普通人”:渴望与美好对话
END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