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你是“千里马”,伯乐就是你自己,枢纽型社会组织用人观丨人才管理系列(三)

秋水 NGO观察 2022-12-09



编 者 按 

在生产力要素中,相比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劳动者是最核心的要素。也就是说,人在任何组织都是至关重要的,公益组织自然也不例外。


一个团队管理者最大的贡献就是为组织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他的责任是制定目标、选人、用人,留人、然后完成目标。选人用人就是培养人才,一个管理者的能力不是完成了多少业绩,也不是搞了多少发明创新,而是他如何选人用人的管理水平。


一个社会组织强大与否,优秀与否,要看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增长能力,而这种持续生存发展的能力,需要组织管理者和所有团队成员的努力。因此,选对人,用好人、留住人是社会组织永久的工程,也是公益组织人才管理中必须闯过的三道关


为此,发展简报(简称CDB)推出【公益组织人才管理】系列访谈,集纳来自基金会、社团、民非等行业内各类组织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和解决方案。邀请植根公益多年,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机构创始人,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达组织在选人、用人、留人三个方面的策略和机制,以及行业面临的共性需求和挑战困惑。希望能给“困在人才中”的公益组织带来启迪和思考

  //  

本期访谈嘉宾:吕全斌

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

*以下为CDB与嘉宾对话内容,经本人确认后对外发布,基金会发展论坛运营总监廖捷对本次访谈亦有贡献。



1


选对人比培养人重要

行业视野和大局观是必须的

协作沟通能力必备




CDB

作为枢纽型平台,基金会论坛(简称CFF)需要什么样的人?在能力、学历等各项综合素质方面,有没有优先级顺序?


吕全斌:成立于2008年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在促进中国基金会与公益行业的沟通合作方面,逐渐成长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枢纽型平台。2017年,秘书处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了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近几年一直围绕基金会生态建设发力,全职团队也从去年的7人发展到今年的15人。


在基金会论坛,有能力提升、生态建设、政社协同等不同议题和业务,这些工作对于从业者的具体能力都有一定要求,而这些能力恰恰在行业存量人才中不容易找到。业内常见的从业人员,多半是具备执行整个项目周期管理经验的人。


而对于枢纽型平台组织,不仅需要从业者深耕公益行业多年,更重要的是,能从国家制度和行业宏观视角出发,以更高的站位瞭望整个行业全局与动态。所以,基金会论坛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要求从业者能够系统性思考和看待全局问题,不仅局限在一个具体议题领域的分析,尤其需要行业视野和大局观。


Tips:


我们需要一个CEO

行业视野

思维方式

统筹能力

整合资源能力

协作沟通能力



而在行业里具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并不多,也是我们在找人时面临的一个挑战。


如果说机构需要什么样的人,不同层级要求不同。基层员工首先要强调执行能力,其次是学习和沟通能力;对于中层管理层来说,行业意识、行业情怀甚至行业洞察力是必须的,短期内不熟悉行业可以,但必须有学习能力和好奇心。倘若连好奇心都没有,只是打一份工,只想做一个职业,可能在CFF会觉得很难受。


当然,有一些通用素质能力是所有员工必备的。首先,是沟通协作能力。因为CFF是一个平台性组织,大量工作是在不同的基金会和整个行业建立连接。所以,沟通、交流、协作是组织大部分员工通用的素质能力。


其次,是使命感和行业认同。我们在招聘过程中,一方面看能力,一方面看使命感。是否有强烈的愿望投身公益领域和这个组织,是否把解决社会问题当作自己个人选择的重要考量,是我们特别看重的。


另外,找敬业的人。我认为,工作状态分三种,第一是职业,第二是敬业,第三是专业。我们一定要选敬业的人。不仅仅是把手头的工作当作一份职业,要在使命感的驱动下,从敬业走向专业。年龄、学历背景不会考虑太多,专业背景主要看过往工作经历,但如果对行业不了解的完全跨界人士,我们也会比较谨慎。


最后,选对人比培养人重要。我认为找对人很重要,如果进口关把严,后期培养和日常管理就会顺利很多。



2


选人如“赛马”

用人用长处

确认过眼神是对的人




CDB

用什么样的人才筛选机制,让CFF实现科学管理人尽其才?


吕全斌:在CFF,最需要自我成长,能动性强的人,因为没有人监督别人工作,告诉你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机构会有周报、月报和一些非正式沟通,但如果你是需要别人时时指挥安排的话,肯定不适合CFF。


对于刚入职的新人,有时需要经历不同工种,经过一段时间历练后,然后和机构沟通,“你想做什么?什么是你擅长的”,逐渐找到机构需求和个人意愿的匹配。因为机构不会强迫大家做不喜欢的事情,希望员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Tips:


自我成长

自我驱动

向上生长

一起走



那么,怎样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对于我们机构来说,如同“赛马”一样,没人拿鞭子在后边追赶你,需要自己找到喜欢的事,主动做出成果。最后是不是“千里马”,以成果说了算。


事实上,无论是创业者还是理事会,无论是中层还是基层,我们要找的是要“一起走”的人,并不是找“完美的人”。我认为,用人需要扬长避短,然后通过团队组合,互相协作。这个结构就像拼一个圆。不同特点的人,互为补充,互相支撑,相互成就才是我们追求的“完美”。


机构在支持全职成长上做了很多的尝试,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机制。首先,能力建设方面包括入职培训、项目管理培训,各种正式非正式的共学读书会、大咖分享会、线上课程等,夯实员工基础素质能力,了解行业资讯,拓展行业视野。同时,机构每年都为员工提供学习基金及学习假期的支持,满足同事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其次,我们强调“输出”强调“创新”,每个人在机构都是分享者,每个人也都有机会探索自己发展的空间。再次,机构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全职参与机构治理,如共同制定战略,列席理事会等,为机构发展建言献策。


在人才结构方面,除了全职员工,我们还有《非全职人员管理办法》,专门针对志愿者、实习生、兼职人员的管理。因为平台组织不能只关起门来自己做事,还要整合调动各种资源一起来做。


CFF正是通过这种大量人员的内外交互,不断筛选出有创业精神和敬业品质的优秀人选,有的实习生逐渐转正成长为机构骨干力量。


除此之外,机构内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也很重要。比如同事下班后会一起聚餐,工作场域内也有很多非正式沟通等。


▲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员工合影




CDB

目前机构在人才管理方面,面临哪些挑战和困惑?



吕全斌:整体NGO行业都处于创业阶段,如果组织内部没有合适人选,创业者就必须让自己成为合格的CEO。


我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喜欢干从0到1的事情,喜欢开疆拓土,不喜欢不擅长干从1到10的工作。然而,现实没有选择,最终不得不学习日常运营和管理,然后有些创造力和精气神在日常琐碎中可能被磨灭。对我来说,这首先是个挑战。


另一个挑战是用人方面,由于用人机制建设相对薄弱,现行的“赛马”式选人,也会有些弊端。比如,有的人或许不是能力问题,也很有才,但ta属于被动型的人,只因为不适应这种制度最终流失了。所以,即便这两年CFF一直加强招人端的管理,依然会出现用人端的流失。


但是,留下来的人,只要确认过眼神是那个对的人,后面的发展空间、待遇都不是大问题。当然,还有一些上升空间的不足。因为机构的人才梯队尚未形成,如果未来每个人都是某个业务领域的行业专家,需要预留出足够的人才成长空间。虽然目前可供我们选择的合适人选不多,但我相信今后行业内会不断培养出优秀的行业建设人才。


未来,我们要做组织架构和人才梯队建设,包括合伙人机制的建立等。总之,CFF不仅要有强烈使命感和创业精神的核心团队成员,同样也需要一批不喊口号,踏踏实实做好工作的基础团队。


作为一个组织的掌舵者,就是让合适的人匹配到合适的岗位,逐渐找到人才发展的平衡点。既不能像疯子一样天天喊口号,也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带着使命和方向,和确认过眼神的人一起前行。


我认为,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用人态度。



作者:秋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推荐阅读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透视公益数字化:“困局”还是“新局”?北京协作者:以“阅读”撬动困境儿童救助纵观世界的“参差”,中国0岁的孩子也需要阅读
不懂媒体的传播官,做不好选题从工伤再就业的 “痛点” 中,公益组织能否找到自己的 “起点” ?孩子玩具有“毒”怎么办?这家公益组织“啃”了4年硬骨头预防儿童烧烫伤教育这么重要,社会组织怎样介入?黑暗中的“普通人”:渴望与美好对话

END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