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丨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助老?“蓝马甲”公益行动这样做……
扫码点餐、手机支付、线上约车……数字化时代,人们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但那些处在数字快车后面的老人们,谁来帮他们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
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占非网民总体比例的41.6%。非网民群体难以接入网络,在出行、消费、就医、办事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
针对该问题,近年来国家多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关注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与此同时,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推进数字适老化技术,纷纷上线个性化定制的“长辈关怀模式”,为数字助老夯实了基础。
数字助老需要深入老龄群体,开展切实行动。那么,如何让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如何联结多方、搭建统一调度的平台?如何建立长效的志愿者服务机制?显然,“数字鸿沟”的弥合面临重重问题,难以一蹴而就。
为了让数字助老下沉到“最后一公里”,两年来,由蚂蚁集团发起、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和社会各界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的“蓝马甲数字助老公益行动”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发挥志愿者优势走进街道、社区,切实深入到老年群体之中。
同时,蓝马甲行动以“技术+服务”的公益模式,普及反诈知识、助老学用智能手机、提供社区服务,其公益助老经验初具雏形。近日,《蓝马甲数字助老公益行动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正式发布,该评估由北京市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实施,重点关注了公益志愿力量在数字化时代助老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方法。
01
从受助者到助他者,
蓝色是不服老的颜色
“现在啊,陌生的链接我从来都不乱点,陌生电话我也不随意接的。”说这话的朱阿姨是蓝马甲行动中的一位银龄志愿者,她正在向过往居民朋友宣传电信防骗知识。
几年前,朱阿姨曾有过一次不愉快的受骗经历,让她用起手机来总有些“发怵”。现在,她成为了一名银龄蓝马甲,不仅自己学习,还积极带动更多的老年朋友学习防骗知识。
从让老人不怕用手机,到提升反诈骗意识,再到帮助老人实现“数字化生活”,蓝马甲行动不仅初步解决了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的困难,还发展出了银龄志愿者,实现同龄伙伴的互助。
其实,像朱阿姨这样的银龄志愿者还有很多。“蓝马甲行动”准确把脉老人的社会参与需求,积极调动老人的参与热情,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他者,让“银龄互助模式”成为项目的亮点之一。
评估报告中也总结了很多“银龄志愿者”的案例,例如安徽60后社工组织负责人纪侠带动三十多名社工共同服务社区老人,济南78岁老人吴国良创作反诈骗漫画集,成都82岁退休民警沈建光创作反诈骗脱口秀等,每位银龄蓝马甲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自助助人,收获了更加丰富和自信的银龄生活。在形式上,蓝马甲组建了5支银龄讲师团,通过“老人带动老人”的方式,将智能手机使用知识传播给更多银发族。
朱阿姨还带头编排了一套寓教于乐的防骗广场舞,将防骗宣传与广场舞锻炼合二为一,掀起了一阵好评。“老人帮忙老人,一举多得。都是同龄人,有相似的经历,让我们去做助老防骗的宣传是再合适不过了!”朱阿姨笑着说。
蓝马甲行动专项基金管委会副主任赵琳表示:“蓝马甲在助老的同时,也重视和肯定老一辈的经验和智慧,鼓励和支持老人在学会了之后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温暖,帮助身边其他老人。从孤独的个体成为互助的群体,老人们变得更快乐了!”
02
多方联动,铸就助老防骗的“蓝色盾牌”
03
“技术+服务”模式让数字技术更友好
04
助老防骗,蓝马甲将继续行动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张晓青对蓝马甲项目寄予厚望,在他看来,项目以公益初心履行社会责任、以科技产品服务老龄社会、以技术升级助力志愿服务、在公益数字化参与社区社会治理、网络公益服务基层群众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蓝马甲行动和众多公益项目一起,连接爱心善意、延伸公益链条、放大公益效应,帮助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深化发展。
推荐阅读
二十大报告,这10点公益行业值得关注……
慈善蓝皮书(2022):中国慈善事业或将迎来第三波浪潮顺势有为:互联网浪潮下公益筹款的实践与反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培育好农村社会组织?如何充实残障人士的生活?做快乐的阅读推广人——汪佳玉和她的“快乐小陶子”如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流动妈妈”做馆长 , 重新定义“她”力量三十年中国雪豹保护回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