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丨做快乐的阅读推广人——汪佳玉和她的“快乐小陶子”

张晓曼 NGO观察 2022-12-09


“怀着无比恐惧的心情……吸血鬼用可怕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阿丽莎。但是她念着祷告,采集着那些刺手的荨麻。”这是《安徒生童话》中经典的一段——公主为了救出被变成天鹅的哥哥们,每晚要独自采集荨麻以破解巫术。

汪佳玉的声音慢慢停顿下来,活动现场静悄悄,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在忽闪眨动,孩子们被深深吸引了,连一同来的家长也仿佛坐上了时光机,穿越回那个读故事的童年。

周六的上午,在北京市丰台区紫芳园南里社区“快乐小陶子”阅读室里,矮木书架上有五颜六色的童书,总能看到身穿黄色的长颈鹿图案围裙的汪佳玉在给孩子讲故事。

“我们都是被故事滋养长大的!”,汪佳玉是快乐小陶子社区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她说:“在有快乐小陶子的社区,这样的场景每周都在发生!”






01



做快乐的志愿者


汪佳玉从来没有想过要将“阅读”作为事业,回想起自己是怎么走上阅读推广这条职业道路时,汪佳玉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我自小就喜欢看书,有了孩子后,更把亲子阅读当成一种享受!”

从自己阅读到亲子阅读,再到为更多孩子和家长推广阅读,阅读像无形中架设的桥梁,让汪佳玉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最开始,汪佳玉的想法很简单,她觉得一个孩子也是听,一群孩子听还能互相交流会更有意思!

于是,每次到小区里遛弯时她就带上两本故事书,后来又加了一块地垫,让大家坐在那里听“我自己的孩子也会和大家一起听!”

时间久了以后,小区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汪佳玉的故事时间,到了点就聚集起来,听完故事后,孩子们才一哄而散玩去了!

这些正向反馈成了她的动力——阅读这个事情还能做得更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网络上一则招募信息让她很欣喜,那是“快乐小陶子”在面向公众招募阅读志愿者,“这不就是我平时做的事情吗?”汪佳玉当机立断地报名了。

申请的过程持续了好几个月,这样漫长的时间有点出乎意外,“成为志愿者需要这么复杂吗?”

好在汪佳玉顺利地加入了“快乐小陶子”,从阅读志愿者做起,慢慢地,当她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这里的每一位志愿者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支持“快乐小陶子”开展阅读活动的资金主要是公众捐赠的善款,为了保证善款发挥最大的作用,他们设置了“严苛”的志愿者筛选标准。

“比如我们要考察志愿者是不是能真的做到把捐款买来的书讲给公众听,还要考察志愿者是不是有讲故事的能力,是不是有这个环境等等”,汪佳玉仔细地罗列着,“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基本就梳理清楚了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快乐小陶子”像一个大家庭,来到这里的志愿者找到了归宿。汪佳玉找对了组织,她很快乐,也干劲十足!




02



以阅读为桥梁


“一块带小朋友们玩吧!”——凭借着单纯的愿景,她把小区里好几位孩子家长也拉上一起做志愿者,一起策划和筹备阅读活动,做了充足的准备。

没想到活动一推出,就备受关注。

“当时最大的一次活动有两百多人报名参加,场面很火爆!原来给小朋友讲故事这件事儿这么受欢迎啊!”

火爆的阅读活动和远超预期的参与人数,让汪佳玉和同伴们真切地感到了“甜蜜的负担”。

当时没有合适的场地能一次性容纳那么多孩子,可又不忍心人为地用某个标准来剥夺一部分孩子们的参与权,“保障场地还是保障孩子?”一道进退两难的问题横亘在汪佳玉面前。

几经周折,他们联系上了丰台区儿童图书馆,在馆长的大力支持下,宽敞的活动场地成为“快乐小陶子”的主要根据地,孩子们在这里听故事、做手工、演节目,玩得十分开心!

其实政府准备了很多可以供公众活动的空间,只是我们之前并没有注意。而现在,我们需要把这些资源合理的利用起来!

开展阅读活动,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呢?在汪佳玉看来,物质的东西是次要的,最关键是人。

“快乐小陶子”像一座桥梁,把人与人之间的热情和责任串联和汇聚起来!随着阅读活动越做越好,不断有人来找汪佳玉,“有人想加入到‘快乐小陶子’,问怎么成为志愿者,中学生能不能加入等等,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在汪佳玉的眼里,孩子们和家长对这里不仅仅有热情更重要的是有感情,而这一切离不开高度的参与感。

▲快乐小陶子的阅读活动现场

在“快乐小陶子”做志愿和公益不分年龄。

“这里最小的志愿者可能才三四岁,但他们能做很多很多事情,比如帮老师拿书,分发手工制作材料等等。”

在过程中,家长的善意“帮忙”是被尽量避免的,因为“快乐小陶子”的活动主要是锻炼小朋友们的自主能力,能让小朋友自己做的事情就不需要家长代劳。

“从小培养生发的这种由内而外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家长们对孩子们的期待。”汪佳玉补充说。

在用阅读来耕种的土地上,埋下孩子们独立、友善、分享的种子,慢慢地等待发芽的一天。




03



为了特殊孩子们的阅读


“老师,我要听那本恐龙的故事!”“我要听那本儿鸽子的故事!”“你这次带了什么故事,先拿给我看看吧!”

住在福利院的小辉是个很机灵的小男孩,每次汪佳玉来给孩子们读书的时候,小辉总会热情地先看下她带来的书,用他的话说是“检查”下书好不好看!

小辉是个脑瘫儿,只有上半身能活动,但并不妨碍他做喜欢的事情。汪佳玉很喜欢这个可爱又聪明的孩子,心里也常常挂念着福利院这群孩子们。

她从开始时每两周去一次福利院,到后来固定每周三都会去一次,给那里的孩子们读故事,一去就是三年。

“我们穿着快乐小陶子的长颈鹿黄围裙,在福利院的老师给孩子们喂完加餐收拾桌子的时候,我就拿出书给孩子们讲故事。”汪佳玉回忆说。

刚开始的几次,孩子们对听故事不太感兴趣,往各种方向爬去,慢慢地,随着故事时间和频率固定下来,孩子们都知道吃完加餐后就到一个固定的地垫上去听故事。

“这里的孩子们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一种陪伴!”在汪佳玉看来,阅读正是孩子们需要的那种陪伴,给孩子们带来了“飞翔的翅膀”!

后来,因为疫情的影响,福利院暂时无法进去,这段时间,汪佳玉一直想着能不能继续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呢?

她想起福利院的视障小朋友们听故事的时候,一只只可爱的小手很迫切地摸着绘本,有微弱视力的孩子把脸都贴到书上。

福利院里有太多精美的书籍了,但是让视障孩子们“摸之有物”的书几乎没有。

真希望每个视障孩子都有一本能摸到有“画面”的书啊!

汪佳玉有了一个想法:为孩子们手工制作触摸书,希望是每个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都能人手一本。

行动起来才知道:做一本触摸书,不亚于完成一次施工项目

▲志愿者在制作触摸书

首先,在“绘制图纸”阶段,汪佳玉找到了一位特教老师请教如何制作触摸书。“有些视障专业的特教老师会用手工制作做触摸书做为毕业设计。”汪佳玉也是后来才知道这些。

然后是召集“施工队”,汪佳玉发动了快乐小陶子的志愿者们一起群策群力,从选书到买材料,再到分装材料包,然后是培训家长和孩子们动手制作。

“分产到户,自发自动”,一条独特的生产线就这样悄然开工了。


“第一本触摸书,我们七八个大人,最高的时候有九个志愿者一起动手做,因为每天要给志愿者记录志愿时长,最后算下来一共花了200个小时!”

除了花费的材料和时间,在汪佳玉看来,制作触摸书更多的是需要花费心思。

书中有下雨的场景,从细密的小雨转为豆粒般大雨,大家分头物色各种大小的串珠,然后把串珠一颗颗缝到衬布上,哪里要绵密些,哪里应该稀疏些,穿针引线,以假乱真,着实考验志愿者们的耐心。

在制作过程中,汪佳玉和伙伴们秉持一个原则,就是“能立体的就不平面”,让书上的全部内容都能被孩子们触摸到。同时,每一页书都是双层衬布设计,一层把缝纫的线头都挡住,另外一层贴上盲文和明文,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孩子也可以自己阅读。

制作触摸书是一件持久的事情。汪佳玉说他们每一次制做都会有一点儿改版,从第一本触摸书开始,有了1.1版、1.2版,不断优化的设计是为了让视障孩子们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2022年初的时候两位视障小朋友成为了第一批触摸书的读者,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是北京市盲校一年级的学生,他拿到书后不仅自己能阅读还能给弟弟讲故事,因为他能摸到书里文字所描述的画面,他也能绘声绘色的讲故事了!

▲视障小朋友在读触摸书

感受到视障小朋友们对触摸书的喜爱和珍惜,汪佳玉和伙伴们都觉得“做得晚了,应该做的更多。”

为了能持续制作触摸书,家长和孩子们自发组织跳蚤市场,将捐赠的善款拿来购买触摸书的制作材料,然后再分装材料包,一户家庭承包其中一页,将满满的爱和心意融到了触摸书中。

后来,制作触摸书的活动得到了中国盲文图书馆的特别支持,汪佳玉和志愿者们做的书可以录入到系统里向外借阅。比如,一本绘本有十个副本,每个副本都有借阅的签儿,一扫码就就可以借出去。

汪佳玉说,比起工业化的生产,手工制作的过程确实很慢,很低效,但如果志愿服务能引发触摸书的工业化,这就是他们做志愿服务的价值所在。



▲参与触摸书制作的青少年志愿者照片





04



快乐阅读是原则


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汪佳玉对如何做好阅读推广有着丰富的经验。

“让孩子不讨厌书”是汪佳玉做阅读推广的根本原则,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戒掉家长们的功利心至关重要。

汪佳玉经常在接触过程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容易陷入一种功利性陷阱。“读一本书就希望孩子能背诵几段美文,或者写一篇作文等等,孩子根本没有获得阅读的快乐。”

所以,汪佳玉在推广阅读的时候,会有意识的告诉家长们,把读书和学业区分开,鼓励孩子们多读一些看似对学业没有帮助的“闲书”,还原阅读的本真乐趣。

▲汪佳玉在中国盲文图书馆与专家及视障儿童家长座谈

除了摆正家长的阅读心态,更重要的是赋能家长。汪佳玉把多年的阅读推广经验应用在每一次的阅读活动中,在每一次跟小朋友们的互动中,都会把亲子阅读的方法传递给一同前来的家长。

比如,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先从封面讲起,读出作者的名字,还会带孩子一起感谢下出版社出了一本好书,让孩子用感恩的心对待书籍。

耳濡目染之下,一批有同频共振的家长聚集在快乐小陶子社区活动室里,按照年龄段把适合的书整体打包,按小组形式借阅,由各个小组内部讨论怎么读,什么时候读,什么时候还书,读完后做什么活动等等。

“让孩子成为读书这件事的主人”这是阅读小组里的不成文规定。

“这个环境里,我们是严格要求家长控制自己说话的时间,这一个小时,80%的时间必须让孩子张嘴说话,让孩子们自由表达,小一点儿的孩子可能照着书念,大一点儿的孩子要讨论。”

通过开放小组申请的方式,打造社区内的亲子阅读氛围,带动社区活力,甚至在疫情严重时,阅读小组也在社区里活跃着,阅读和生活变得从未如此紧密。

将阅读融入生活始终是快乐小陶子在践行的理念,除了组织室内的阅读活动,他们还会做自然的相关的阅读,例如在百望山森林公园做“悦”读森林的系列活动。




把大自然当成一本书,汪佳玉和志愿者们引领小朋友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春天看花儿,秋天采集种子,通过石头认识地质……小朋友跟着大朋友学习,大朋友将所学的知识分享出来。


就这样,在自然体验中孩子们对书本知识建立深刻认知,书本被读“活”了。

“你知道吗?安徒生童话里艾丽莎采集的荨麻,它上面有刺,如果刺破皮肤后就会红肿一大片,里面的毒液会造成人皮肤过敏。可想而知,阿丽莎用脚去踩荨麻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汪佳玉说,“这些也只有在做自然教育的时候才会关注到的小细节!”

关于阅读,汪佳玉有说不完的故事。

她说做了阅读推广人后,自己的心情是既遗憾又开心,遗憾的是自己小时候怎么没有那么好的阅读环境,开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在汪佳玉的不断努力下,2021年“快乐小陶子”从一个自发的志愿服队升级成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公益服务机构——北京市快乐小陶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了阅读推广的专业组织。

“‘快乐小陶子’的‘陶’取自陶行知先生的姓氏,‘生活即是教育’是陶行之先生最推崇的事情。”汪佳玉说,“‘快乐小陶子’是一群爱生活的家长和孩子们正在做的一件快乐的事情!


作者:张晓曼
编辑:时瑞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推荐阅读


读公益慈善专业的我们,后来怎样了?如果你是“千里马”,伯乐就是你自己,枢纽型社会组织用人观一个中国人在菲律宾,关心世界气候选人、用人、留人!协作者如何闯过人才管理这三道关?从不足100万到2亿+,从能打到能用,这个团队经历了什么?“基金会+救援队”救灾现象背后的观察
占比全国碳排放40%,煤电行业如何变革?黑暗中的“普通人”:渴望与美好对话

END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