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思丨如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余长芳 NGO观察 2022-12-09

作者:余长芳
来源: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 

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近两年,各级民政部门都相继制定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行动方案和计划,突出了社区社会组织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于2012年开始探索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路径,我作为实践的社工,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社区社会组织“雅馨农耕队”的培育过程为线索,关注“社会工作者、社区领袖、社区居民、社区两委”这四个相关主体在此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总结一般性的组织培育步骤和重要技术,为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从而回应基层社区治理的需求。

重新回顾了当时的培育过程,对研究报告的反思也进行了一些补充,分享给大家,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01



前 言


爱有戏是一家致力于城市社区发展的5A级社会组织,以“协力构建更具幸福感的社区”为使命,通过参与式的方法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区治理。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是机构的核心技术,在大多数项目中都会采用这一技术。
2012年3月,爱有戏入驻肖家河辖区。我是第一批到肖家河项目点的员工,经历了肖家河项目发展的全过程。2012年是“开荒”的第一年,挖掘社区需求,开展社区动员;2013年深入院落服务,以组织培育为手段,开展邻里互助文化建设;2014年开展社工专业化服务,将“社区社会组织协力计划”列为专项项目,专门致力于辖区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我任本项目的项目主管,负责该项目的全面开展。

在中国传统农村,宗族关系是一份十分重要的社区治理力量。宗族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成分具有某种先天性;宗族又是家族的延伸,而家族又有些类似于社区内的非正式组织特征,因此社区的治理依靠这些传统的社区自治组织进行治理。而在现在的城市社区,邻里之间关系冷漠,传统的街区文化和邻里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不断打破。它需要建立具有共同属性的共同体(社区社会组织)来使不同兴趣爱好,或者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在社区找到归属感,用这些共同体来代替传统的宗族或者家族,从而来治理社区。因此,我们研发设计项目“社区社会组织协力计划”,旨在通过社区社会组织连接“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社区社会资本,实现社区治理的功能。




02



行动背景


成都肖家河街道位于高新区南部园区,北起一环路,南至三环路,东起永丰路、创业路、紫瑞大道、成昆铁路联络线,西与武侯区浆洗街街道、红牌楼街道和华兴街道交界。辖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实有人口7.92万人,户籍人口4.94万人,辖区内共有154个居民院落和单位宿舍区。辖区居民主要以农转非拆迁安置和城市拆迁人员为主,居民院落呈现绿化面积少、停车位紧张、公共空间小等特点。


雅馨农耕队所在院落是典型的老旧院落。修建于1993年,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全院共两栋楼,56户居民,总人口为248人,其中常住人口约200人,有20%左右的居民为后来买房入户的新住户。居民中以公务员、教师比例较大,其他大多为企业职工,外来人口较少。本院落是社区打造的居民自治院落,成立了院落自治委员会,管理院内的大小事务。院落内有一间约8平方米的办公室,院落门口有宣传栏和数字平台(电视机)。项目开展前,院落绿化面积为两个小型花台,约15平方米,花台内杂草丛生,存放大量干枯树枝。但院落有潜在的绿化空间,后院有一排长10米、高3米的墙体;前院有一个可开发的车棚顶,面积约100平方米。除此之外,院落无其他农耕相关硬件资源。




03



行动过程



(一)组织搭建,埋下一颗种子

2013年8月,我们正在整理其他项目点(水井坊街道)的农耕活动照片,居民陈*强老师来到办公室恰巧看见,了解了城市农耕这个项目后,表示非常感兴趣,希望我们安排去水井坊参观。


2013年8月16日,我们带着肖家河街道兴蓉南一巷的4位居民陈*强、吴*辉、李*莲、李*飞到水井坊参观城市农耕的成果。参观后他们想在自己居住的院落开展,我们便搜集居民意见,主动与社区书记沟通,书记表示老旧院落没有空地,面积太小,建议最好暂时不要动工。之后我们主动与街道主任联系,主任也表示当年没有这方面的经费预算,农耕也不是街道关注的重点,暂不给予支持,因此开展城市农耕项目的设想暂停告一段落。


直到2014年,“社区社会组织协力计划”被列为专项项目,我们改变思维,从做农耕项目转换成培育环保类的社区社会组织,利用该项目的少量活动经费来撬动农耕环保项目的发展,于是我找到之前去参访的居民陈*强:

王老师,你们现在还愿意在院落开展农耕不?我们是一直想支持你们做啊,去年确实基于条件不合适,但我们一直没有把这个事情放下,看到你们的积极性那么高,又非常喜欢,我们今年有很少一部分的经费,可能很多农耕用的物料都得你们自己想办法,但是我们从技术上是无条件的全力支持你们,你们还愿意做不?你可以和其他几位老师好好商量一下,还有就是我们做之前肯定还是得跟社区和街道做申请,在他们的同意和支持下,我们才能放心做,也才做得好。

2014年4月9日,陈*强就带领其他3名居民来到办公室。他们表示只要我们支持,他们就非常愿意和有信心把农耕做好。关于之前我们的顾虑,他们想农耕花不了多少钱,社区和街道方面,他们已经邀请了院委会书记樊*英加入他们的团队,由樊书记去社区居委会进行申请,但是申请的是利用居民阳台进行生态蔬菜种植,避免院落面积小的问题。另外以院委会的名义发出队员招募,愿意参与的家庭都可以加入。我们表示他们的想法很好,愿意协助和支持他们。4月12日,通过两天的招募,共有11户家庭报名。

2014年4月17日晚上7点,在院落的门口开了团队的首次会议。团队成员之间相互认识,共同填写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申请表[1],商量了团队成立的宗旨,推选了团队负责人:梅*太任队长,负责生产及技术;吴*辉任副队长和出纳,负责组织居民会议、所有文字工作以及资金管理;陈*强任运输员,他有车可以外出运输泥土和农耕工具;李*莲任会计,负责记账。团队成员进行了分工,明确了每个人员在团队内的责任,初步制定团队规章制度,团队的框架初步搭建起来,并将队伍取名为“雅馨农耕队”。

(二)团队建设,助力破土发芽

2014年4月24日,团队成立后首次会议,讨论近期工作计划。会议由社工(我)主持,在开场白中,社工(我)讲述了参与式环境治理的概念;爱有戏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雅馨农耕队的功能和作用。今天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制定近期的团队工作计划,并表示以后的会议均由他们团队组织召开,他们的成员要负责会议的召集、记录、摄像以及文档和影像资料的保管等,我们可以是列席人员,不参与问题的讨论。马上有居民就提出:

虽然我们有积极性,但还是你们爱有戏来牵头嘛,你们多拿点资金,多领导我们,把院落打造漂亮点,也有助于宣传你们嘛!

副队长吴*辉非常有情绪地提出:你们安排我们来执行,去年我们那么积极,还跑出去参观学习,制定了详细的方案,那个方案我写了两天,晚上写到半夜,结果还是没有做成,泡都没有鼓一个,这里才刚开始,你们就不想管了,那肯定不得行哦。

这是2013年参访后,社工与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沟通,没有得到同意和支持便搁置了农耕项目的推进,没有给予居民积极的反馈。回想当初:2013年8月,在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不同意之后,项目搁置,社工只是与居民交代没有链接到资源,暂时做不了,却没有很正式的邀请当时的4位居民详细解释项目搁置的原因。

本次会议虽然经历了冲突,但最终还是做出一些决定:我们帮忙采购农耕工具和种植的菜筐,居民负责购买种子。考虑到农耕项目旨在倡导环保生活,因此我们放弃了购买塑料筐,希望用竹筐或者陶瓷盆。陶瓷盆非常重,成本高,易损坏。竹筐容易渗水,不利于放置阳台。我们联系成都推广阳台种植的机构、公司等寻找合适的工具,花了大量的时间。居民也觉得老旧院落,菜筐放置在防护栏上非常危险。

2014年6月7日下午,我们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雅馨农耕队改变了阳台种植的计划,他们决定种植在公共空间,集体种植。因此他们开始了第一次集体劳动,由队长梅*太带队,每个家庭至少出一个代表,大家集体劳动,将院落后院花台内的杂草、干树枝等清理干净。为了扩大种植面积,他们商量可以将家里的塑料桶等拿来重复利用,栽种蔬菜,整齐放置在后院的花台上。

2014年7月—10月,团队开展了5次集体劳动,3次会议。在集体劳动中,团队制作了简易的雨水收集系统、成员投肥设施,共同分享了5次劳动成果,大家吃到了生态的蔬菜。在集体会议中,团队制作了生产记录本、投肥记录、劳动记录、团队劳动制度、每个月第二周的星期天定为劳动日和例会日。

(三)能力培养,协助幼苗成长

2014年7月开始,团队内的吴*辉、樊*英、陈*强3位居民一直参与“肖家河友邻学院”[2]进行每月一次的学习,学习的课程有:我和社区的关系,志愿者精神、如何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参与、NGO基本知识、团队合作、项目方案撰写、财务管理等课程。
   
2014年12月10日,是北京万通基金会(以下简称“万通”)的年会,之后还有3天的培训会。万通给了一个居民代表的名额。我电话告知了队长梅*太,希望她们团队内部商量推选一个人员参加。队长本人文化水平不高,只是农业技术较好,因此推选副队长吴*辉参加,并上报了名单。队员陈*强知道后,很生气地斥责队长和副队长:“你们两个什么都不懂,也说不出个好来,这次培训就我去,免得你们去弄不伸(chen)展,名单上报了还可以改,你们自己做错的事情,自己去找爱有戏把名单换了,我也给小余(作者本人)说一声,没得问题的,就这么定了”。副队长很委屈,找到我求助,要求帮忙,陈*强也请我换名单,或者再申请一个名额。我从其他成员处了解事情的原委,很多成员反映陈*强退休前是领导,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是也比较强势。我委婉拒绝了陈*强的要求,并告知以后还有多次外出学习机会,大家可以轮流学习,最终还是副队长吴*辉去北京参加了学习。

但陈*强的积极性下降很多,并以各种理由不参与团队例会和劳动。副队长吴*辉还在北京专门为他买了礼物,回到成都后将礼物送到陈*强家里。我也主动与陈*强沟通过此事,他还是非常不满。之后院委会书记樊*英主动说:“你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我去跟陈局(退休前是局长)做思想工作,反正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团队好嘛,内部一定要团结”最终矛盾化解。


(四)资源链接,支持茁壮成长

2014年9月28日,北京万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王老师来到成都,我邀请王老师来到院落进行参观,并与“雅馨农耕队”成员进行了座谈,翻阅了团队的纸质档案。王老师表示:“这么详细的生产记录,是我们万通一直想做的事情,但由于太繁琐一直没有做起来,你们这个团队很棒,推荐你们申报我们明年的资助项目”。

2014年10月,我们与雅馨农耕队成员一同对院落进行了资源评估,按照万通基金会的模板和要求提交了院落调查资料,院落审核通过,开始撰写项目书提交万通基金会,经过双方多次沟通,项目申请成功。

引进到外部资源开展社区环境治理,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也在政策上做了一些规划,给予了支持。2015年,社区把院落所在的兴蓉南一巷打造成环保科普小巷,从资源上给予雅馨农耕队大力的支持,从政策上批准雅馨农耕队成为街道备案社区社会组织,这使得组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社区也同意居民在院落内开展全面的环境治理,将车棚的房顶打造成农耕用地,扩大了种植面积,可以吸纳更多家庭的参与。

在这种条件下,雅馨农耕队通过院落公示和招募,新增成员11户家庭,目前团队共22户家庭。在春节前还开展了以分享生态食品为主题的迎新坝坝宴,平常也开展丰富的院落互助服务,关注院内的“一老一小”和特殊困难群体,院落环境得到了改善,邻里之间也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氛围。




04



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轮组织培育过程的行动研究,我们总结出了组织培育经历的四个阶段:组织搭建—团队建设—能力建设—资源整合。从这个培育过程中,我们反思得出结论: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应以居民为主体,他们是推动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主力军;社会工作者扮演协力者的角色,为居民搭建参与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协调社会工作者、社区领袖、社区居民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与社区领袖的能力和政府提供的社会环境呈正相关。
在培育雅馨农耕队的两年中,我们与团队、我们与社区领袖、团队成员之间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矛盾,团队的成长也经历了从困难到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呈现的矛盾和困难有助于我们理解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发展实践,并由此反思我们的实践工作,指导下一步行动。

(一)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的总结与反思

  • 1.以需求为导向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搭建居民为主体的服务平台


扎根在肖家河辖区多年,2012年刚开始到辖区,我们评估居民参与性不高,也正是因为如此,街道出资引进我们来开展工作,然而雅馨农耕队的居民主动组建团队并推动团队的发展,这是他们这个团队的同质性特点,农耕符合他们的需求,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他们更加容易参与进来。然而需求的发现,项目的设计要经历多重困难。我们在肖家河经历了刚入驻的信任建立、社区动员、理念宣传、深入服务、培育在地力量的行动过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从我的行动中我发现,社区居民并不是不愿参与、从不参与社区活动,他们是要参与符合自身需求的活动,并且一定是有事情可参与,这就涉及到搭建就近的参与平台。社区社会组织是以居民为主体的公共平台,让居民来加入符合自身需求的共同体,促进自身参与、实现社区治理。


  • 2.组织培育以居民为主体,内部矛盾产生组织发展动力


由于培育的是农耕团队,我们僵硬化地去购买环保菜筐,工作陷入僵局,难以推动,居民果断自主行动通过向院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申请,他们开辟了院落很小的一块空地,利用周日所有家庭都能参与的时间,组织进行了第一次劳动,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也找到了团队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居民自身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当组织内部出现矛盾时,队长和副队长虽然有情绪,但站在组织负责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避免冲突的升级,最终问题由组织内部成员解决,这是冲突产生的组织动力,也是组织能力提升的表现。因此,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有摩擦和矛盾,说明成员都在考虑团队发展,是很强的组织动力,社工需要运用会议技巧,搭建团队内部的沟通机制,通过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解决矛盾,成员的能力随之增长,组织也不断发展。


  • 3.利益相关方各司其职,政社联动促进组织发展


在组织培育的过程中,政府、社区、社工、关键领袖、社区居民等都是利益相关方。政府和社区发挥重要作用,从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社工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组织者、教育者、协作者、中介者、资源链接者、顾问等不同角色,一般在发展初期,社工的组织和参与较多,随着组织不断成长,社工的位置逐步边缘化,角色也发生变化;关键领袖对于组织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选对领袖和骨干,组织培育工作已经成功一半,而领袖的公心和公益精神是作为一个好领袖的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特质,同时团队成员和社区居民也不容忽视。各方各司其职,推动组织发展。

当雅馨农耕队逐渐成长,所做的工作初见成效时,先前的少数资源撬动了潜在资源。基金会开始介入项目开展,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支持,政府和社区也在此基础上,将南一巷打造成环保科普小巷,从政策和资源上给予支持。雅馨农耕队开始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不断发展,走向成熟。

  • 4.组织具有多样性,其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本文中培育的组织是农耕组织,可以归纳为环境治理类或环保类组织,从组织领域来看,有文化(传播)类、环保类、安全类、志愿服务类、权益倡导类、生活服务类、教育培训类等多类型的组织,在同一个辖区内培育组织时,我们要考虑类别的多样性,避免都是同一类型的组织。同时组织的培育,不能操之过急,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社工过快推动组织发展,会增强组织的依赖性,组织成员能力也难以得到锻炼,因此,组织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工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组织发展,成为推动组织发展的催化剂而非包办者。

  • 5.组织的内生动力是关键,决定组织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中的雅馨农耕队,由于找准他们热爱农耕的切入点,内生动力足,主动性强,但也有一些领域,是大多数居民不感兴趣的,例如:安全类领域,需要社工引导和激发,一是重新定位相关人群,不要局限于有时间和精力的老人,可挖掘退役军人等中青年群体;二是先由社工主导,通过共同性事件,引导居民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进行理念的传播,激发居民的动力,逐步成立组织。在目前的组织培育中,由于有一定的组织基础,很多社工以资源为导向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既可以快速推动组织发展,又可以解决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资源的刺激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社工需要把握度,资源是强有力的推动力,但以资源为目的,容易使组织走偏或资源欠缺时成员失去动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于组织内生动力,只要动力足,能激发组织成员动员和链接资源,或者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推动组织持续发展。


(二)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反思

  • 1.偏重项目指标,缺乏价值观引导


纵观雅馨农耕队的发展过程,我们偏重围绕在项目产出和指标上,最初项目的停滞主要原因在于向社区和街道申请项目资金,资源无果,我们便暂时搁置,没有给予居民积极有效的回应。2014年重新推动项目的发展,也是基于有一定的资源,正因为有资源和项目,我们有时候会因为项目的进度而操之过急推动项目发展,如:第一次会议时,团队成员尚不熟悉便进行选举,导致“伪民主”,通过反思在后期的工作中进行了修正。从这里我们也认识到项目资源的两面性,它既是机遇,也会有劣势。

同时组织成员对环境治理的认识甚少,在组织培育中,应该重点做人的工作和组织建设的工作,我们以组织培育为核心,更多的培育组织领袖,带动组织发展,而缺乏对组织所有成员进行理念的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


  • 2.对组织权力缺乏敏感,普通成员参与深度低


组织刚成立,我们就搭建了组织架构,形成了组织的核心团队,主要工作事项都与队长或者副队长沟通,却未能跟踪组织领袖开展团队建设的过程,逐渐我们就只熟悉组织领袖,对其他成员了解甚少,而在组织内部,决策性的事件大多由担任职务的几位核心人员讨论决定,其他成员很少参与组织的决策,慢慢形成担任职务的人员将权力集中,普通成员只是浅层次参加组织的活动,导致组织的不平衡发展。


  • 3.工作人员重行动实践,缺乏总结梳理方法和能力


爱有戏是一个执行能力很强的机构,社工推动服务的行动力也很强,加上目前的项目90%以上是一年期合同,这也要求社工的工作节奏加快,但工作方法的梳理和总结也非常重要,我们此次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行动过程进行记录和研究,也是为了让社工能沉淀下来做思考和梳理,但在研究过程中,会发现大家梳理能力不足,在集体反思和讨论时,往往就事论事,看到问题却找不到解决方法,不能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反思问题,堆积了大量素材,却不能很好的呈现出来,导致行动过程缓慢前进。

  • 4.社工价值观内化需加强,督导机制不健全


在组织培育过程中,需要与组织领袖和组织成员等深入沟通交流,社工容易对居民产生负面评价,同时居民问题意见多,社工容易陷入情绪中,难以沉着应对,陷入困境,出现情绪问题。而大多数机构督导机制不健全,或者督导也难以第一时间及时介入,不能及时处理社工的情绪,那么机构需要对社工开展内训,如何将社工的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践行好,对服务对象不评价,不批判,不带有个人眼光,这也是社工在行动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余长芳
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副主任,成都市社会工作专家库专家,蓉城最美社工,从事社会工作13年,有非常丰富的实务经验,擅长救助社会工作,个案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服务。

来源:爱有戏作者:余长芳

推荐阅读


读公益慈善专业的我们,后来怎样了?如果你是“千里马”,伯乐就是你自己,枢纽型社会组织用人观一个中国人在菲律宾,关心世界气候选人、用人、留人!协作者如何闯过人才管理这三道关?从不足100万到2亿+,从能打到能用,这个团队经历了什么?“基金会+救援队”救灾现象背后的观察
占比全国碳排放40%,煤电行业如何变革?黑暗中的“普通人”:渴望与美好对话

END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简报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