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报2021丨公益让世界更美好,我们始终在记录

CDB NGO观察 2022-04-26


2021年发展简报以“坚守前行”为姿态以“全新网站”为纽带以“NGO观察”为视窗连接公益,共享价值。
这一年,我们始终紧跟公益行业需求倾听公益人的声音记录行动者的改变倡导公益残障融合
25年来,我们坚信连接,让公益迸发更磅礴的能量交流,让公益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回望2021年,NGO观察(发展简报中文官方微信公众号)对全年的文章进行了梳理和摘选,以“公益建设”“观点发声”“公益行动”“残障融合”四个维度,全面盘点“发展简报”的原创文章。


本文是2021年终盘点的第三篇主要是关于“公益行动”方面的文章,重点关注了救灾公益环境保护两大议题

 

抗击新冠疫情,到应对河南、山西等地的突发洪灾,公益组织更加重视救灾方面的行业基础建设、应急救援队的资助与协调等问题;公益人不断总结经验、付诸行动。“信息救灾”的全民意识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站了出来,他们选择彼此守望。

 

从“垃圾分类”“有机食物”,到“碳中和”“循环经济”,环境保护议题受到了广泛的讨论。公益组织倡导公众、躬行践履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发展简报用图像和文字记录着公益组织、公益人行动的身影,他们让世界更加美好

 



社会组织参与抗疫行动并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发现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防止肺炎扩散,1月23日凌晨,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进入“封城”状态。


全国各地纷纷启动应急响应,拉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帷幕。民间力量,企业、基金会、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出钱、出力,积极参与到抗击疫情战疫中。


本文作者曾参与“抗疫行动研究”项目,梳理了相关经验和教训。本文选取了其中四家组织,它们都没有相关救灾和抗疫相关的业务,是以组织而非个人身份参与行动并取得成效,且机构内部对其参与抗疫行动的过程经验做了比较完整梳理。分别是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广东省麦田教育基金会、福建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




河南洪灾:捐赠热潮中的冷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2021年7月19日以来,河南省多地出现暴雨,引发内涝、山洪等灾害。洪灾牵动着国人的心,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本文作者岩松认为,企业和明星渴望通过善行义举提升自身的影响力、知名度,甚至获得市场利益也无可厚非。与其不断追踪企业捐了多少钱,不如关注企业对灾区的支援解决了多少急需的社会问题。


从救援效率上来看,围绕企业核心业务的援助比现金更有效;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融入战略的持续资助更能让企业获益。


同时,洪灾捐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逼捐、诈捐等现象也值得警惕。公益捐赠是依法、自愿的善举,捐赠金额不应成为衡量善意的标尺。本文作者岩松认为,慈善价值更依赖群体共识,而非捐赠的金额的多与少。换句话说,慈善可以被感知,但难以被诱导或强制。




山西洪灾:中国NGO在行动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2021年10月初,山西出现了严重洪涝灾害,波及全省11个市76个县(市、区),百万人受灾,十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针对山西、山西两省水灾的严重情况,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于10月9日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的最高级别——Ⅳ级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


在当地政府力量方面,山西省财政厅会同多部门下达了省级雨涝灾害救灾资金5000万元;应急管理部门已紧急调拨救灾物资用于受灾群众安置。


在社会组织力量方面,中国NGO积极配合政府响应,充分重视人民需求,协助当地政府及应急管理部门,开展灾区紧急救援、群众转移安置、核实受灾情况等工作,全力解决当前救灾工作面临的困难。




社会力量支持山西抗洪协调平台:灾后重建要联结更广泛的资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在山西洪水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社会组织迅速响应,救援队、基金会、本土社会组织等都开展了相关行动。


为了支持山西抗洪救灾,加强外部资源、专业力量与本土社会组织的有效合作,多家社会组织,以及山西省内外热心公益人士迅速搭建了“社会力量支持山西抗洪协调平台”。截至2021年10月17日,“协调平台”已对接协调 74项捐赠资源,累积金额 1600余万元。


本文来自于“协调平台”总协调王忠平的介绍与讲述。王忠平表示,这次联合体是一次较好的“政社”合作、“社社”联合的探索,未来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做出一系列更高效的工作机制。




郝南:互联网协作救援,是“键盘侠”的胜利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如果有了“超能力”,你会如何救助灾民?

力大无穷、瞬间移动、预知未来……其实,这些“超能力”并非幻想,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救灾现场中:消防员、军人和民间救援队凝聚的力量不容小觑;直升机和大货车让千里之外的物资快速抵达;“预知未来”其实是与时间赛跑,拉响警报,让所有人“防患于未然”。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媒介也赋予了每个人以“千里眼”和“顺风耳”:远在天边的网友们能看到灾区中被冲垮的房屋和滔滔洪水,听到被困于孤岛求助者的呼救。网友们就持续关注多方动态、转发求助信息,线上协同合作,全力配合现实世界的抢险救灾。

发展简报采访了“卓明志愿者团队”创始人郝南,讲述并分享“信息救灾”的经验。



毛达:我国垃圾分类实践存在4个典型症结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对《无悔前行:垃圾分类的实践教训和基本对策》进行调研时,梳理出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中常见的认知误区和无效做法。


本文列举了“垃圾分类”的4个症结,以及其具体的表现,旨在表明“垃圾分类”需要多元共治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毛达表示,其中所列的现象,并非绝对是“错”的,但至少是有争议的,或在特定情境下就是有问题的。




在泰国有机农场,我看到了这些……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本文作者讲述了在桑普兰(Sampran)农场参观的经历,道出了“桑普兰模式”背后的理念——“Only fair trade”(只做公平贸易)。公平贸易理念就是想要在兼顾有机产品质量的同时,尽量让消费者以较经济的价格买到有机产品。


作者表示,所谓有机生态的“人文系统“,就是指从有机产品生产链到供应链上中下游都建立起生态、环保的理念。这种农业生态不仅让当地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也对当地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改善,形成了良性循环。




实现碳中和,与我们吃的食物息息相关?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法国王子”舍弃了外人眼中“多金”的金融行业,果断去经营农场,他的农场后来经营得如何?


牛羊放屁要交税,猪怎么看?


知名全球连锁企业为减少包装污染问题,找了什么新法子?


实现碳中和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吃的蔬菜、牛肉,以及各种食物的包装,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本文讲述了3个与食物有关的小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




循环经济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行为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有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世界第一。既要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也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未来的路,中国上下都需为此共同努力,将目标融入生活、生产、资源循环的方方面面。


本文以“循环经济”为线索,分享了同济大学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以及欧洲林业研究所任亚洲区域专家肖翔3位专家的观点与思考。


碳达峰是我们国家的需要,不是说因为世界需要我们做我们才做,而是我们国家就需要做这个事。”诸大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实现“碳中和”:全球政府、企业和NGO在扮演什么角色?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中国向全球承诺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本文从国际视角对“碳中和”进行了观察与解读,探讨全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经之路,共同推动实现“碳中和”。



▼简报2021文章盘点


整理:CDB

本文图片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中国社会组织:由重数量发展转向重质量发展彩虹天使咖啡屋:寂静世界里的温柔陪伴看得见的流动儿童 看不见的微澜引路人如何在抖音做公益郝南:互联网协作救援,是“键盘侠”的胜利李治中:在公益领域与儿童肿瘤作战公益组织数字化,务必了解这4个问题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