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亚裔音乐研究导读 (上)

RILM中国 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RILM 2021-09-23

2021316日,州亚特兰大市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连环枪击案,8人丧生,其中6人为亚裔。同时,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美国各地发生的针对亚裔的攻击都有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全美多个城市的亚裔人士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种族仇恨,“停止仇恨亚裔 (Stop Asian Hate) ”也成为公众场合与网络社群中的焦点话题。


321日,美籍华裔饶舌歌手欧阳靖 (MC Jin) 在纽约反对仇视亚裔的集会上发表演讲并演唱了他的作品《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将集会的气氛推向高潮。作为一名香港移民的后代,欧阳靖近年来多次为亚裔发声。202141日,欧阳靖为华裔企业家杨安泽 (Andrew Yang) 竞选纽约市长而创作的嘻哈作品《纽约杨》(Yang for NY) 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发布,反响热烈。欧阳靖和杨安泽的出现,代表着美国亚裔正在走出“隐形人”的生存状态,而更多地在美国主流社会发声。


欧阳靖在纽约“停止仇恨亚裔”集会上表演《中国新年》


聚焦于音乐与美国本土的政治运动,从歌剧、音乐剧到基督教音乐,再到活跃在当下的流行音乐,它们与美国的种族政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纵观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以及其他文化学者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对于亚裔族群的音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在展现亚裔错综复杂的离散文化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对新移民以及美国性 (Americanness) 的身份认同进行探索。RILM (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 的数据库收录了许多关注美国亚裔音乐的研究成果,我们将精选一些加以介绍。

 

1. 音符之间:在流行音乐中找寻亚裔美利坚 (Between the notes: Finding Asian America in popular music)

 

作者:Wang, Oliver

类别:期刊文章

语言:英语

出版地:美国

来源:American music, 19(4), 439-465.

时间:2001

 

美国亚裔流行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50-1970,1970-1990,以及90年之后。第一阶段中涌现的作品大多含蓄谨慎,在反映早期移民艰辛历程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向往。第二阶段紧随60年代的民权运动,亚裔音乐家开始借用美国流行音乐较为直白、大胆甚至激进的表达方式,也开始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从90年代初期开始,华裔和韩裔移民数量的激增,使美国亚裔的生存状况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随着亚裔歌手和音乐人在流行乐坛声名鹊起,亚洲性 (Asian-ness) 似乎又成为了一种时尚。对亚裔流行音乐的接纳与争议并存,它们连结了亚裔族群的过去与未来,并启发了新的生活方式。


2. “我要麦克风”:美国亚裔流行音乐中的大众传播与能动性 (“I want the microphone”: Mass mediation and agency in Asian-American popular music)

 

作者:Wong, Deborah

类别:期刊文章

语言:英语

出版地:美国

来源:TDR: The drama review, 38(3),  152-167.

时间:1994

 

20世纪90年代初期,菲律宾裔嘻哈音乐家La Quian活跃于洛杉矶等地,在众多亚裔音乐节上收获了大批观众。事实上,诸如La Quian 这样的东南亚裔音乐家在流行音乐的大众传播中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他们不仅积极参与了西方流行音乐在公众之中的普及,而且他们自身对于音乐的改编、诠释和再创作,使得流行音乐成为百家争鸣之地。在看似同化的大众音乐文化中,亚裔音乐家的借鉴与改编巧妙地强调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由此及彼,起源于日本神户的卡拉OK 逐步由本土文化发展为跨国文化,最终又成为洛杉矶当地越南裔族群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身处多元大众文化中的美国亚裔,通过音乐实现了自主意识的重塑。


3. “她现在真的成了日本人了!”:太鼓与美国亚裔身份认同 (“She’s really become Japanese now!”: Taiko drumming and Asian American identifications)

 

作者:Yoon, Paul Jong-Chul

类别:期刊文章

语言:英语

出版地:美国

来源:American music, 19(4), 417-438.

时间:2001

 

纽约僧太鼓(Soh Daiko)乐团


对许多美国亚裔人来说,太鼓表演是对于负面的亚裔刻板印象所作出的艺术性回应。长驻于纽约的“僧太鼓” (Soh Daiko) 乐团就是一支发展较为成熟的亚洲传统音乐团体。这种日本传统音乐在美洲大陆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一种代表美国亚裔文化认同的艺术表达。然而,在这一看似团结的表面之下却暗流涌动,亚裔内部关于民族、种族、身份认同的争议从未停止。同时,在新大陆上延续的日本传统音乐文化又趋于陷入另一种“再东方化” (re-Orientalization)的陷阱,成为一种西方对于亚洲的异域想象。

 

4. 世代亚裔学中文:美国亚裔新生代与新社会阶层的形成 (GenerAsians learn Chinese: The Asian American youth generation and new class formations)

 

作者:Wong, Deborah

类别:文集论文

语言:英语

出版地:美国

来源:Art in the lives of immigrant comm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eries: The public life of the arts. Published b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New Brunswick, NJ, 2010. 125-154.

时间:2010

 

介于18岁到25岁之间的第二代美国亚裔移民不仅是新生代文化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其创作者。那么,他们如何将美国六七十年代形成的政治化的“亚裔美利坚”文化发展至当下?与之前的亚裔移民相比,活跃在当下的第二代美国亚裔在族裔划分上的复杂程度并未增加,然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将第二代的文化认同与移民经历、社会阶级以及阶级定义的民主制度相结合至关重要。创刊于20世纪末、专注于美国亚裔文化的《蛋黄》(Yolk) 和《超大机器人》(Giant robot) 杂志,与新生代华人饶舌歌手欧阳靖 (MC Jin) 的音乐作品,展现了两种迥异的青年亚裔文化。

 

5. 华语流行乐坛中的美国华人:王力宏与全球华人巨星的市场营销 (The ABCs of Chinese pop: Wang Leehom and the marketing of a global Chinese celebrity)

 

作者:Wang, Grace

类别:期刊文章

语言:英语

出版地:美国

来源: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 4(1).

时间:2012

 

王力宏——华人世界耳熟能详的歌手,怎样从一名在纽约郊区长大的美国亚裔,最终成为华语歌坛的重量级明星?他的音乐与公众形象巧妙结合了华人群体的差异性和共性,因而受到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以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的欢迎。王力宏的音乐历程显示了亚裔音乐家的种族、市场、文化归属感在全球化语境中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

 

6. 韩流与美国亚裔:跨国韩国流行乐文化在美国的族群意义 (The Korean Wave and Asian Americans: The ethnic meanings of transnational Korean pop culture in the USA)

 

作者:Ju, Hyejung; Lee, Soobum

类别:期刊文章

语言:英语

出版地:美国

来源:Continuum: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29(3), 323–338.

时间:2015

 

韩国组合Girls' Generation2011年纽约歌迷见面会海报


近年来,作为跨国产业的韩国传媒在美国的播放平台上变得愈发流行,逐步晋升为辨识度较高的新生代族群媒体。整个“韩流” (Korean Wave) 始于韩国流行乐团和音乐作品在网络平台上的流行,而后引发了韩剧在年轻一代美国亚裔群体中的风靡。对他们来说,比起美国本土流行文化,韩国流行文化更容易引起共鸣。韩国流行音乐与韩剧伴随亚裔个体的成长并辅助形成了生活在美国的东亚群体 (而不仅仅是韩裔群体) 的泛族群 (pan-ethnic)文化认同。

 

7. 创造“第二故乡”:韩国妇女在韩国美军俱乐部中关于想象中的美国家园的表演,1955-64 (Creating a “home away from home”: Korean women’s performances of the imaginary American home at US military clubs in South Korea, 1955-64)

 

作者:Lee, Yu Jung

类别:期刊文章

语言:英语

出版地:美国

来源:Journal of Korean studies, 25(1), 203-236.

时间:2020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长期驻扎于韩国的美军俱乐部里,由韩国女性演出的本土歌舞秀得以繁荣发展。这些韩国女性扮演了“美国甜心” (American sweethearts)的角色,她们的表演意在鼓舞驻韩美军的士气。通过模仿美国本土歌手和演唱美国当时的流行歌曲,她们慰藉了美军的思乡之情,营造出宾至如归的氛围。美军基地里的歌舞演出为冷战初期的美韩关系做出了贡献。她们所演绎的不仅是美军印象中的故乡,更是她们自己对于所谓“美国家园”的想象。这种混杂风格的表演揭示出“美国家园”是一个包含矛盾情绪且被构建出的概念,并且代表了女性在此政治语境下跨越固有的种族与性别界限,在平息矛盾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意识。


待续

 

撰文:刘心童 (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学博士候选人,RILM实习生)

编辑:穆谦


延伸阅读

中国流行音乐:外文研究文献选(一)

中国流行音乐:外文研究文献选(二)

2020海外中国音乐研究选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2021对话:迈向音乐舞蹈研究的去殖民化

疫情时期的音乐:国际学术界的研究

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RILM)招收实习生

海外古琴文献选(四)




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简称 RILM)位于纽约,是一家为音乐研究者提供数字文献和检索工具的非营利机构。更多信息请见rilm.org。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