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走进安妮·莫里斯的思绪里

爱艺术的 安邸AD
2024-10-05

英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安妮·莫里斯(Annie Morris)的艺术真挚、纯粹,既让孩子为之雀跃,又深受藏家欢迎。展览对她来说就像一个家,她将摇摇欲坠的“石头”推叠成塔,用色彩连接彼此。我们来到她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中国首次个展“一线之望”, 与她谈论创作的历程,感受希望的厚度。

安妮·莫里斯(Annie Morris)1978年生于伦敦,目前生活与工作于伦敦。她曾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师从朱塞佩·佩诺内(Giuseppe Penone ,1997-2001),2003年毕业于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莫里斯的作品被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爱茉莉太平洋艺术博物馆(首尔)和克利翁酒店(巴黎)等收藏。2021年,莫里斯为伦敦克拉里奇酒店(Claridge's Hotel)推出的“The Painter's Room 画室”创作了一幅场域特定的彩色玻璃作品。

2012年在一次不幸的流产经历后,Annie当时被告知可能以后都无法再怀孕,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她开始不断拼贴这些卵形图案,它们既指代卵子,也像怀孕时膨胀的肚子。

初见艺术家安妮·莫里斯(Annie Morris)的作品,是童话般的梦幻感,然而她许多标志性作品其实都来自生命中的极度的悲伤、绝望和焦虑的时刻,例如球体雕塑“堆叠”系列(Stacks)就源自她曾因流产“失去的形状”。此次展览包含一件高达5.3米的“堆叠”雕塑,是艺术家迄今为止最高的创作。不规则的球体仿佛被透明的细线牵制,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Annie喜欢诗歌,喜欢将抽象与具象的表达模糊在一起,展览标题“一线之望”(Hope from a Thin Line)便出自一首她喜欢的诗。线,可以是抽象的,如下坠时想抓住的支撑。它也可以是具象的,如Annie在灵感的伴随下无意识画出的线条。

三楼展厅Annie为复星艺术中心制作的场域特定壁画所在的空间。

走廊上的壁画作品一角与展厅内的雕塑和壁画形成呼应风景。其中,“花女”(Flower Woman)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这是一个面部被描绘为花朵的女人,也是艺术家的复合肖像。

走廊一角的刺绣扶手椅作品。

“我所有创作都是以绘画开始的。正因为源自于悲伤,所以才朝向希望。”


在Annie最迷茫困难的时期,画画对她来说是极其疗愈的。Annie的画中常出现一些来自童年记忆的重复元素,尤其是那些令她不安、难以深入谈论的部分,例如幼年好友的离世,父母的离异。


“在我还小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去世了。那天,一只鸟儿飞进了我的房间,就像朋友灵魂的化身。从那以后我的画里就经常出现鸟的形象。”三楼展厅内,有她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涂鸦式壁画,其它作品则像是从墙壁中走出,展厅成为向观众打开的立体速写本。

“花女”的形象还将体现在莫里斯创作于2018年与2023年的两件群青蓝、镉红人形等比例钢制雕塑,由素描中的激昂线条所构成。

绿松石色的《人物》钢制雕塑作品,创作于2023年。

“花女”的形象最初来自悲伤的母亲,她的身边总伴随着一只狐狸,长长的嘴像剪刀,似乎随时都能威胁到脆弱的花朵。Annie说这个形象来源于她的父亲。后来她更多地在“花女”中看到自己,“脆弱易逝的花瓣让人想到短暂的美丽。就像关于女性的讨论常与时间、年龄有关,但同时女性也是坚定的、丰满多面的。”


“我想让观众走进我的思绪。我希望在中国第一次个人展出中呈现创作的不同方面。”


这些回忆也有欢乐幸福的时刻,它们交织一起,从一根圆珠笔画出的线,到被丝线缝制,再以铁艺雕塑的形式重现,Annie赋予线条不同厚度与质感,既是失去的纪念,也是希望的象征。而我们顺着自己观看的 “线”,穿过间隙,起起伏伏中将艺术家的创作和经历串联,回望希望的起点。

Annie Morris站在“堆叠”雕塑作品前仰望。

球体表面的颗粒犹如宝石,展示出宛若初生的新鲜色彩,“就像它们还待在颜料罐里一样”。它们来自莫里斯发明的一种能够使色泽保鲜的独特技术,雕塑表面每一层颗粒的堆积都是一次颜料的层叠。

图中右侧为此次展览最高的“堆叠”雕塑,高达5.3米,在艺术家眼中代表了母亲的形象。

展览有两层,三楼展厅注重绘画与私密的经历,二楼展厅则更注重雕塑和色彩的探索。“堆叠”的雕塑森林最令人印象深刻。Annie对材质的探索欲和喜悦,很单纯也很直接,所以人们能轻松从中找到共鸣。


这些雕塑在孩子眼中可能充满活力,就像彩色的松露巧克力、冰淇凌球塔。有人则会注重雕塑表面细节,粉状肌理看起来十分脆弱,原始易碎,与其不稳定的结构相合,激发深层联想。还有人在观看的过程中重拾创作欲,与小时候玩泥巴、创意手工的记忆重叠。

图中左侧为艺术家之前在中国旅行参观了紫禁城后,被那里的红色的丰富所感动,从而制作的小小红色作品。这件作品在最大的雕塑旁形成有趣的视觉反差对比。

艺术家喜欢将不同尺寸的作品并置,互相对话的微小的雕塑像展厅中的“婴儿”。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找到雕塑和绘画之间的空间。”


Annie称“堆叠”系列为“雕塑性绘画”。当她还是学生时,就对颜料的色彩搭配和质地非常着迷,“我会将颜料抛在画布上,在表面划痕,我喜欢颜料没有干透时的样子,并试图找到一种能保存这种质感的方法。”在制作“堆叠”雕塑时,Annie尝试用三到四层不同颜色的沙粒,涂上颜料,再反复刮去、再增加。过程中可能会把工作室弄得一团糟,也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每一次尝试都让她感受到希望。


进入展览前,在建筑外还可以看到一件大型青铜“堆叠”雕塑作品。当问及材质转变,Annie的回答也同样简单明了:“因为我希望继续在室外看到这种色彩。”在制作时,她用不同的彩色蜡覆盖在颜料上,通过火烧进青铜,形成一种粘土质感的表面,让坚固的材料具备脆弱感,让复杂的工艺看起来原始。

艺术家一直在探索介于绘画和雕塑的中间地带。“堆叠”系列不仅是疗愈手段,更是主动探索创造力的无限种可能。



在图腾式的构图中,不规则的球体呈现出鲜艳变幻的色彩——薰衣草色、牛血红色、赭石色、紫罗兰色。看似坚固的彩色雕塑由轻盈的泡沫雕刻而成,传达着毋庸置疑的能量。

如同拥有“绝对音感”的音乐家,Annie好似拥有绝对“色感”与“质感”。当初她开始强迫症式地用丝线缝制自己的绘画,是出于缓解伤痛,但对空间的厚度,对颜色和材料的执着才是正真驱动她的内因。同样,挂毯系列作品是另一种游走在绘画与雕塑之间的尝试。丝线最终能呈现出粉彩、蜡笔或炭笔的质地。本无生命的元素,随着时间推移,即使在相同的过程中,也能诞生各式各样的变化,仿佛活了过来。


Annie一直都很喜欢这种模糊平面与立体,模糊不同材质界限的过程。无论是通过让作品变“厚”,还是变得更“彩”,或是变得复杂,拥有难以单一复制的质感,她都在本能地追求一种能承载更多能量的方式,追求一种力量与强度。

作品《红色之路》,从创伤中衍生出来的“线画”作品,充满重复的执念,有着非常脆弱的结构,却又紧紧联系在一起。

“展览完成后就像一个家。我为高挑的空间创作了一件巨大的作品,对我来说,它像母亲一样俯瞰着空间内其它作品。每一种存在都有自己的声音,彼此相连。”开幕当天,Annie的家人也来到现场,她的母亲,丈夫,和两个孩子,快乐地围聚在一起见证这个特殊日子。温馨的画面对比曾经经历的种种,令人动容。长久以来伴随Annie的,其实还有一位隐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家人”——色彩。


“我总将颜色视为充满希望的元素,它们让我回想起生活中有所改变的时刻。”

展览开始时的作品《月亮与女人》,是Annie在伦敦制作的的挂毯作品。通过在一幅水彩玻璃风格的速写画上缝制,让其变为一件具有轻微雕塑性的作品。

水彩只需要很短的时间绘画,缝制使工作变得极其耗时,但赋予平面绘画一种三维感,带来新的能量。

“堆叠”雕塑局部细节。艺术家通过思考材料、空间、颜色之间的有趣联系,让作品变得充满乐观和喜悦。

当许多人遭遇焦虑或抑郁,会与明亮的色彩产生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反而倾向靠近黑白或暗色,但即使在Annie最痛苦的时期,颜色也从未灰暗过。它们不会离开,永远振奋人心。她尤其喜欢靛蓝、绿松石、锰紫色、红色、黄色,越焦虑悲伤,越会将自己沉浸在色彩中,找到安慰与快乐。


Annie曾说过她特别喜欢逛画材店。拉开一排排抽屉,看到不同颜料整齐排列,是很治愈的事,让她瞬间想到无数种颜色的可能性。在创作中,她也喜欢将多种颜色与材质混合排列,当颜色以这样强烈的方式浓缩后,会堆积一种突破束缚的新力量,让她感到身体变轻,与色彩自由地融为一体。

艺术家制作了还原自己工作室置物架的装置作品,前面是她创作于2012年的作品《工作室人物》,由她工作室的墙砖构成,现在无论到哪里,这件作品都会跟随,见证每一次变化。

对艺术家来说,线可以推动绘画线条的能量,保持作品的力量。线的概念也逐渐变得抽象,成为希望的象征。

“我的世界,始终被色彩所环绕。”


她想要毫无保留把这种状态,以及她工作室的氛围带来此次展览。在她的工作室里,每种颜色、完成的或未完成的作品都有意义,它们互相交谈,见证创造者生活中的改变,始终陪伴。


色彩也因此成为展览另一条观看的线索,作品间对应的颜色,让眼睛获得飞翔的速度,让观众得以理解作品之间的联系。这些由不同颜色延伸出去的动线,曾经帮助Annie从糟糕的状态中解脱,也曾顺着材质不断突破单一维度,向更广的空间蔓延。就像她越堆越高的雕塑,色彩在数不清的重复中缓慢积累厚度与高度,再连接到需要它们的人。


“安妮·莫里斯:一线之望”

展期:2024年3月23日至6月2日

地点: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二&三楼


特别鸣谢

艺术家工作室、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摄影 | 贾睿

撰文 | Minwen

新媒体编辑 | Minwen、Luner

视觉设计 | Mok

2024香港艺术周必看10大展览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很少对AI生成的照片感到惊奇

他设计香港艺术地标,工作室比展览还好逛



点击上图

直达订阅小程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邸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