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椅子的诞生 |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平衡表达
身为家具设计师、Banlan 班兰的创始人,韩轶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抽象、简洁、节制、诗意深有所感,也认为现代家具必须回应人们对舒适的需求。一件能阐述中国传统美学的家具也应该能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解决不是设计的出发点,我想是一种表达。” 当我们开门见山地问韩轶,既然已经有了备受欢迎的龙泉椅,为什么还要再做一把龙泉[S]椅,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丹麦设计巨匠汉斯·韦格纳(Hans J. Wegner)在1944年设计了“中国椅”,将Klismos椅和明式圈椅的特点相结合,其毕生三分之一的创作都绕不开对中国明代的深刻阐释。
丹麦设计巨匠汉斯·韦格纳在1944年设计的The China Chair,率先将圈椅的设计理念传播至全世界。来自中国传统设计的永恒美学在韦格纳的现代诠释下,展现出他作为一名木匠的天赋,一名设计师将功能与形制完美结合的极致表达。
龙泉[S]椅有三种木色可选——墨橡木、白橡木和黑胡桃木,分别由优质的北美橡木和北美黑胡桃木制成。再结合木质和皮革两种座板的变化、十种色彩的皮质椅圈选择,对于不同空间的风格需求有着充沛的适配能力。
“不仅是中国设计师,我发现很多西方设计师也对明式圈椅的形态情有独钟。扶手、靠背等功能集于一根线,不仅有形式感,也是一种带有中国艺术精神的提纯、简化和抽象的结果。”这种深层的抽象、提纯的东方艺术一直深深影响着韩轶。圈椅的话题之于他,一直是其特别着迷、想要去表达的一件事,一件还不够,便有了如今的第二件,最近又在准备第三件了。
龙泉[S]椅是由中国圈椅的潜移默化而生发出的一次再设计,在提纯中找到更舒服的形态存在、更准确的使用尺度关系,是班兰对中国现代风格的准确表达。
从圈椅诞生至今的数百年,审美、材料、工艺……生活方式的巨变和人们对家具设计的需求已经历无数次变革。“明代的圈椅非常完美,但那个完美属于明代。每个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对于人的关注、整个环境的变化、包括生活样态的变化,都是今天的设计师需要思考和叠加进去的。”这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想要比肩或超越,而是将功能上的舒适度和空间上的适配度进行优化,正如韩轶所言,“只是想把这种美放之今日今时,放在更恰当的今天的生活中去。”
龙泉[S]椅的实木部件,椅圈的弧线设计、木质座板的单面弧度、椅腿的收口切面,都经过细致设计和反复推敲。
龙泉[S]椅历经长时间的反复打磨——前后七八年的时间,三四十版的调整,远比想象的要长。“有两个驱动力,第一是形制,第二是功能,而功能又包括了外化的实用功能,内化的材料工艺等,一直在这两条线上不断地否定、肯定、再否定。”在一件产品诞生的过程中,想要收获形制和功能上的高度契合实属不易。“圈椅要舒服,宽高比要小,坐深要短,但是这种低和短对个子高的人而言,兼容度是不够的。为此,我放弃了两个特别酷、特别俊朗的形制。”韩轶苦笑道。
诚然,在打磨这件事上,韩轶有足够的优势。身为班兰的创始人和设计师,他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与试错空间。“打磨本身就是最有魅力的一个创作结果,过程的本身就是结果。”和其他职业设计师相比,他的考虑可以更加周详和细腻,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给出更为贴切和精准的表达。
靠背和材质是龙泉[S]椅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木材和皮革的并置与碰撞,将东方意蕴和现代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初看这把椅子,视线总是会先停留在它的皮质椅圈和靠背上,引人一探究竟。黑色的椅身、米色的椅圈,并置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消失感,似曾相识的传统圈椅映入脑海,而雅致的现代风格又令人耳目一新。
龙泉[S]椅的靠背、扶手集于一根弧线,从实木开料到定厚、出榫、排钻等工序,再到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的全自动化精密造型,工序复杂。
在韩轶看来,靠背和材质是龙泉[S]椅最显著的两个特点。下挂靠背的形制脱胎于最早的龙泉椅,采用了更加绝对和现代的处理方式,从一整片木材升级到一种纤薄、细腻的设计语言。“最初里面采用的是铁片,比较硬。我想让它薄得更细腻、更丰满,不断对内部的材质进行研究革新,最终以棒球帽为灵感,有了如今的形制。” 当背宽较大的人入坐,挂片会非常轻微地打开,提供足够的舒适度。
材质的拼接和皮革的运用使龙泉[S]椅在富有东方意蕴的同时,散发出现代气息。下挂靠背内部的薄片设计至少经过一万次的耐折弯强度测试,用以确保班兰提出的十年质保。
而皮革的运用不仅实现了挂片的纤薄和弹性,同时相比木材的硬朗和面料的柔软,在心理语言上也更为恰当。在椅脚和椅圈的结合部,45度相切的做法也体现了班兰一直所追求的中国现代风格。“现代风格非常广博,是非常难以拿捏的一个尺度。这个45度相切就是班兰的尺度,在中庸和温和底下透着隐隐锐气。”
班兰家具95%的主材都依赖进口,从布料、皮料、五金、木材等甚至到内置连接件。小如螺丝这样的细节,也会追求丝口方向的整齐划一。
作为设计师,韩轶表示自己对于材料语言是没有偏好的,但没有偏好不等于不敏感。材质与材质的拼接、形体与形体的转折,温和与冲突,他对东方气韵的捕捉和现代风格的诠释,都隐入龙泉[S]椅的各种细节处。
在班兰,所有作业节点由精细的生产排程控制,每一个过程则是人工和机器精工细作打磨而成。
在广州番禺的车间里,我们目睹龙泉[S]椅从无到有的全过程,班兰定制的“任务车”在不同工作站间有序穿行,按工艺流程逐步打磨部件。班兰采用柔性生产模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丰田汽车公司等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的生产实践。其核心特征包括生产设备的灵活性、生产流程的可调度性、供应链的灵活性以及员工的多样化技能。这里是“作坊式的现代化工厂”, 满足多零件多规格的家具生产链条在手工打磨与自动化智造之间的有序切换和平衡。
丰田生产模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被公认为柔性生产模式的代表,其强调精益生产、质量控制、持续改进和员工参与等原则。班兰定制出来的模式在内部被称做“BPS”,从品牌创立之初,便由制造业专家打造出这套灵活体系,做到了无库存,准时交付。
一件好的家具,不仅是美的载体,也是情绪的载体。视觉上赏心悦目,使用上得心应手,以舒适自然的姿态融入我们的生活。而这一切,离不开设计师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到的理解。关于龙泉[S]椅的设计起始点,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实木喷涂之前,产品会经过多轮的打磨,反复检查结构及木材表面的细节处理。
在现代家具制造中,染色十分常见。“接近黑色的橡木其实是用白橡木做的,因为在真正的大自然中,除了紫光檀等一两种非常少见的木材是黑色之外,其他都是染色的。”染色就会有磨损褪色的问题。韩轶多年前去米兰出差,入住宝格丽酒店时发现经典的意大利家具因为常年的使用,实木扶手已经磨出了白边。“这种磨损是正常的,有些人喜欢,但我觉得需要解决,因为一个美的东西也许可以有更好的方案。”于是,就有了龙泉[S]椅最为独特的皮质椅圈和靠背,以及45度相切的碰撞。
人们常说“为设计买单”,却常常一知半解。当我们真正走近一件作品,细听它的前世今生和打磨趣事,才会理解设计的真正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解决是设计的任务书,表达是设计的出发点,经年累月的打磨才能诞生一件好的作品。
不疾不徐,韩轶以抽象、简洁、节制、诗意的精气神串起“圈椅”的东方经脉,也赋予了这把现代版圈椅更多融入当下生活场景的开放可能。
部分图片来自班兰
摄影 | 贾睿
撰文 | Since
新媒体编辑 | Lydia
视觉设计 | 舒宁
统筹助理|杨蓉锦、徐苏雯
X is Born 视频部分
出品人 | 许绿芸Beryl Hsu
监制 | 陈幸思Since Chen
导演、剪辑 | 陈奕琳Unique Chen
摄影指导 | 沈焕卿 Ezio Shen
摄影助理 | 雷业欢 Lei Yehuan、
李晓嵩 Li Xiaosong
收音 | 李金璐 Li Jinlu
调色 | 毛栗 Molly
混音 | 于子杰 Jack Yu
视觉设计 | 谢国荣 Tse Kwok Wing、
郑舒宁 Shuning Zheng、
翻译 | 彭奕华Eva Peng
独家纪录片|赴VVD之约,
率先揭开Molteni&C意大利总部面貌
探索材料的Yabu Pushelberg与Glas Italia:玻璃的理性与诗性
独家纪录片|从纽约佩谢工作室到米兰B&B Italia总部,
揭秘一把扶手椅的诞生
点击上图
直达订阅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