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7-1)



一生必读的巨著: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温馨提示:阅读前,让我们一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普度王子行布施(1)


         普度王子行布施之公案与上文所述义成王子布施公案内容大致相同。


        很久以前,在一个名叫西步瓦的地方有一位普胜国王,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他太子,名叫普度。


        普度向来乐善好施,广行布施时甚至将本国最珍贵的如雪山一般洁白的大象送与利红国王派来的一位婆罗门。当时,所有西步瓦民众均感不满,便纷纷将之告于普胜国王处。国王尽管内心不情愿,但迫于民众压力,无奈之中只得将太子驱逐出境。


       王子之妻名为玛直,一子名查瓦江,一女名智娜增,此时便与普度王子一同启程离开家乡。


       一路之上,多亏有四匹健马拉车前行,但不久就被一婆罗门全部讨要而去。普度欢喜布施后,便自己亲自拉车带路。后有四名夜叉望见王子疲累不堪,便化作红色野兽形象帮助拉车,这让妻子玛直顿生欢喜心。


       走不多久,又逢一婆罗门前来索要大车,普度王子就将车子完全布施与他。剩下路途中,普度背负查瓦江,玛直背负智娜增,一家四口艰难步行迈向目的地。


      诸夜叉看见普度王子劳累难支后,就再次显示神变缩短了原先遥远路途,将他们快速、安稳送抵一处能望见所流放之山的地方。这样,四人很快就抵达了最终栖息地。


       来到山上后,他们发现了一处悦意舒心之茅棚,便决定定居于此。


        一晃又是半年飞逝,其间,王子一直苦行不辍,而玛直也辛勤承侍。恰在此时,从遥远地方又来了一位婆罗门,受其妻命令前来讨要两小孩以做仆人,王子未加犹豫就答应下来。听到二人对话后,两小孩异常恐惧,便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父亲,眼里充满祈求与哀怨。普度看到后心生悲悯,但还是不忘向他们晓之以理:“我并非狠心将你们送与他人,与你们分别亦令我痛心难过。不过为获无上菩提,父亲才将你二人布施与他,希望你们兄妹不要难过、怨恨。”


       普度说完又转向婆罗门:“我将两个小孩均已布施给你,只是孩子母亲尚在山上采摘野果,希望你能等她归来,明日再带小孩上路也不为迟。乘此机会,也可为他们略作装饰。”婆罗门则心下思量:此女人恐为狡诈之徒,如这样等下去,她若回来必定障碍王子将儿女布施与我,我岂能坐此等她、自丧良机?!此时普度王子为安抚婆罗门又说道:“我妻子实为我修行之最好道友,她绝不会障碍我行布施。不过如你定要此时出发,我也只能悉听尊便。”言毕,普度又补充道:“我这两个孩子不大会当仆人,我尽管将他们布施与你,只恐你日后未必满意。何况我父王若发现他俩,也必会将孙儿赎买回去。”婆罗门放肆说道:“诸国王就如毒蛇一般野蛮、暴虐,我又怎敢亲近?万一不幸被国王发现,他定会从我手中抢走两个小孩,要么就会严加惩罚我。故我只能将他俩交与妻子,不让任何人发现。”


        普度王子将两小孩叫至身边,慈悲说道:“到婆罗门那里去后定要好好当仆人。”婆罗门则不耐烦地对孩子们恶狠狠说道:“快点出发!”接着又用粗暴言词将他们驱赶上路。


       两小孩离开父母自然痛苦万分,两人纷纷流下滚滚热泪,他们一起请求父亲道:“可否等母亲归来再让我们离去?”婆罗门则又一次以歹毒心态想到:如若孩子母亲回来,她肯定会因疼爱子女而不肯再将这两小儿送我,这岂不坏我大事?想及此,婆罗门便捆住小孩双手,又将他俩拴在一起,边抽打边强行拽着兄妹俩上路。


       小兄妹一边回顾父亲,一边不情愿地跟着婆罗门。女儿智娜增边哭边说道:“父亲啊!如此无情鞭打我之人,哪里会是真正婆罗门,分明是食肉鬼。跟他前去,他定会将我杀死。父亲怎会把我们交与眼前这魔鬼?”儿子查瓦江忍悲含痛说:“他痛打我俩倒非大痛苦,最让人痛心者乃是母亲采集野果归来后见不到我们,母亲那时之揪心痛苦又该向谁诉说?真希望父亲能好好安慰母亲,并代我们给母亲顶礼,劝解她万勿伤心。我们与父母将来怕是再难相逢了。”查瓦江又告诉智娜增道:“父亲已送别我俩,我们就跟着这位婆罗门走吧。”儿子又对婆罗门说道:“我俩年岁尚小,又不懂得事理,如果对你及家人有所触犯,请你一定原谅、宽恕我们。”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行愿品》

 


 目录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译序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释迦佛修法仪轨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一、功德品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5)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6-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6-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6-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7)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8)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9)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10)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1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1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1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1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1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16)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二、发愿品(17)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