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4000多家中小银行,超九成已开启数字化之路,数字化投入持续增长,能力建设稳步提升,应用领域逐步扩展,但仍普遍面临技术、人才、管理、风控、生态等多方面约束。不少中小银行存在数字化投入缺乏规模效益,无法跟上技术迭代节奏,在大型应用场景中缺乏话语权,在外包中易失去“客户自主、业务自主、技术自主、数据自主、风控自主”等难点。提升中小银行数字化能力,亟需打造成熟的基础设施公共平台,更好地解决其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和堵点。
打造提升中小银行数字化能力的基础设施公共平台,既需要监管部门的推动和指导,也需要国有大行、科技公司、行业协会等共同努力,更需要中小银行自身积极参与,最终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和完整生态体系。
提升中小银行数字化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点击查看原文)
作为推动数字经济、数字金融领域合作为宗旨的新型智库平台,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在近期举办第8期“提升中小银行数字化能力基础设施建设”闭门研讨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各界嘉宾受邀参会,共同探讨提升中小银行数字化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何红滢女士就“加强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 何红滢
尊敬的肖主席、王主席、礼辉行长、霍书记、振华院长、健华行长: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本次闭门研讨会。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其中,纲要将“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也相继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和《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一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行业自律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关注和思考最多的领域之一。我们看到,银行数字化转型已进入快车道,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都在逐步加快。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面对“非接触式”金融服务需求和数字化运营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等地方中小银行在提升数字化能力方面显得尤为紧迫。我们也注意到,大型银行、新型互联网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展较快,但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中小银行由于人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约束而面临更多挑战,可以说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在中小机构,难点也在中小机构,必须予以关注。协会前期也有研究,中小银行在技术布局与应用能力、数据治理与应用能力、生态合作与运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受发展战略、市场定位、业务规模等因素影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面临投入产出比的效益问题。面对这些挑战,中小银行“单打独斗”是比较困难的,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通过合作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统一技术标准与业务合作规范等“抱团取暖”的方式,可有效降低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本,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今天会议以“提升中小银行数字化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我认为是切中要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探讨价值。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夯实数字基础底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设施就是数字化转型的新底座。近年来,协会抓住这些痛点、难点、堵点,应行业共性化迫切需求,规划建设了系列行业基础设施,助力提升中小银行数字化能力,其中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函证平台,下面我想重点以数字函证平台为例,分享我们在促进中小银行函证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情况。数字函证平台是协会针对银行函证业务建设的行业基础设施。银行函证是注册会计师向银行核实、求证被审计企业有关信息的过程,是审计的基础性程序,对于识别被审计企业真实财务状况至关重要,因此银行函证也是当前金融市场投融资活动中实施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夯实市场主体会计信息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多家上市公司曝出严重财务舞弊,均与银行函证失效有关,不仅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也给有关银行带来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目前我国银行函证主要还是以线下纸质函证为主,主要流程一般是注册会计师编制函证纸质底稿,交由被审计企业授权后,邮寄或送达相应银行,银行工作人员核对或填写函证内容,签字盖章后寄回注册会计师或交由持身份证明的审计人员带回。由于参与方多、路径长等缘故,传统线下、手工的作业模式暴露了一系列问题。银行函证要经过打印、邮寄、交换、保存等过程,明显滞后于当前信息化发展水平,我们前期调研了解到,一份询证函从寄出到收回通常需要2~3个星期左右。在银行内部,函证业务往往涉及内部多个业务条线,因为询证的数据涵盖企业客户的存款、贷款、担保、汇票、信用证、外汇买卖合约、理财产品等方方面面,因此回函流程较为烦琐,这也经常导致回函超时的情况。多数银行未实现函证相关数据的集中,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在未建立函证集中处理机制的情况下,回函工作由基层网点线下处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难以规避,一旦网点管理不善、流程控制不到位,很可能出现回函失真,甚至出现银行工作人员与企业串通出具虚假回函的问题,导致审计失败,进而将企业财务造假的问题风险传导至股票、债券、信贷等金融市场。银行内部回函涉及多个部门、多道流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据统计,每份银行函证的人力和邮寄成本高达300-500元。而中小银行相较于大型银行,资金、人力更加紧张,信息化建设及数据治理能力也更加薄弱,因此在开展函证业务时所面临的效率、可靠性、成本等问题要更为突出。对此,协会银行类和会计师事务所类会员机构强烈呼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改善传统纸质函证模式。同时有关监管部门也在着力推进函证集约化、规范化、数字化工作。例如在2020年8月,财政部、银保监会发文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函证回函工作,并于2023年1月1日前实现集中处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逐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争取实现汇总提供企业在本机构的所有相关业务信息。鼓励具备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平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基于安全、可靠、效率的原则推动函证数字化工作”。2020年9月,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函证数字化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20〕13号),明确要求推进函证数字化,提高审计质量,防范控制银行风险,实现多方共赢。在此背景下,协会根据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关于推进函证数字化的有关政策精神,结合会员机构的诉求,在监管部门指导支持下,协调产学研各方于2020年搭建了基于区块链的第三方数字函证平台,为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建立数字函证联系提供基础设施支撑,一是可促进实现银行函证的申请、授权、发送、回函等全流程线上化处理,提升函证处理效率,降低函证过程成本。二是提供标准化的业务模式及解决方案,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大型银行自建了函证业务处理系统去对接各个会计师事务所,但不是所有的银行都有必要或有实力去建设函证业务系统,尤其是针对函证业务规模比较小的中小银行,而我们搭建的第三方数字函证平台可以解决M家银行对接N家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重复性建设问题,有效降低银行系统建设成本、对接成本,并提高函证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三是运用区块链等技术确保函证数据的安全性,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的指示精神,一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确保函证相关信息上链后可追溯、防篡改,从技术上遏制函证造假风险;另一方面基于数字信封、数字证书等技术实现“仅有授权对象可以查看具体数据”,确保业务数据保密、安全。在功能设计和运行管理上,协会也是充分考虑了中小银行函证数字化转型过程的实际需求,数字函证平台建设运营也具有“安全可控、公益属性、标准规范、开放兼容”等特点。一是安全可控,由于平台涉及企业财务信息等敏感数据的流转,对系统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要求极高,对此协会始终将安全可控放在首位考虑,平台严格遵循金融行业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相关管理规定,满足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标准要求,并完成网信办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相关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均为协会自有资产,建设与维护等核心人员均为协会员工,确保自主可控。二是公益属性,协会搭建数字函证平台主要是服务于银行函证业务数字化转型,降低转型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因此协会坚持以公益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平台运营。三是标准规范,平台严格依照财政部等监管部门规定的统一业务标准进行开发设计运行,同时协会深度配合人民银行推进数字函证有关安全和数据行业标准的建设,为银行内部有关系统建设及数据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尤其在银行函证有关数据治理方面,中小银行可对照整合各业务条线信息,破除信息孤岛、打通系统壁垒,建立集中化的函证处理机制,保障数据在安全可信环境下实现跨领域融合应用,这也与上周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强调的“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的有关精神相一致。四是开放兼容,由于不同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规模、信息化程度各不一样,因此,协会在平台建设伊始就考虑到不同接入方的需求。对于大型银行,平台支持与其内部函证系统直接对接;对于中小型银行,支持其以在线填报方式进行发函或回函。为有效支持城商行、民营银行、农村中小银行函证数字化转型,协会与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银清算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资源优势,推动相关银行以“一点接入”的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函证数字化转型,促进夯实“三农”市场主体会计信息质量,推动农村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加涉农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助力缓解企业因财务不透明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服务乡村振兴。在人民银行、财政部等监管部门指导支持下,数字函证平台于2020年12月投产试运行,于2021年1月落地境内第一笔数字函证业务,有力推动了我国函证数字化进程。函证数字化工作越来越得到国家高度重视,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 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30号),要求加快推进函证集约化、规范化、数字化进程,开展银行函证第三方平台试点工作。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推进函证业务数字化和集中化”。在监管部门指导支持下,协会数字函证平台项目纳入了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委组织的“函证数字化试点”,中央网信办牵头组织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以及人民银行牵头组织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2021年10月,在人民银行的支持下,平台成功完成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测试,成为全国首批“出盒”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截至2022年6月末,已有315家银行接入平台生产环境,其中大部分为中小银行。可以说,数字函证平台作为行业基础设施,在帮助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除数字函证平台外,协会还根据机构诉求建设了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平台、金融科技服务能力共享系统等行业基础设施,帮助中小银行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比如说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平台,我们致力通过数据、信息、产品、服务共享,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当然,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都是长期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协会也将继续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加大力度持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努力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力量,我相信,在政产学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金融机构数字化水平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声明:本公众号独家文章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对文章内容、标题等进行二次编辑,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未经允许使用文章,一经发现,将追究相关责任,谢谢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