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难为女人的可不是女人!

林奥 橙雨伞 2021-09-09

图 / GIPHY



前几日看到一篇题目为《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的“学术论文”,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论文大约是讲女性干部如何“情绪化”“装模作样”“逃避困难”,在用这些刻板印象不遗余力地妖魔化女性干部的形象,贬损她们在组织中的作用之余,又发出一系列“为你好,为组织好”的劝诫,还提出要通过“个人转变、组织教育、制度规则”等多方面的行为矫正女性干部。


我实在看不出它有什么“科研”或者“学术”的痕迹,只觉得爆笑,于是就转给朋友们“奇文共赏”,接着就被问到一个神奇的问题:


文章的作者也是女的,为什么会有女的写这种对女性充满恶意的文章呢?


图 / 《瞒天过海》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都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这个问题很妙。妙在它是真诚的,它反映了提问者能认识到女性在这个社会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是群体性的共同体验,所以才会认为女性之间应该结盟,需要互助,需要“Girls help Girls”。


也妙在它是虚伪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问题问出来,就让大环境对女性的恶意隐身,将厌女的问题转化到了女性内部,仿佛需要被谴责的,只是那个具体的对同性表达了恶意的女人一般。


但女人真的会难为女人吗?表面上看,是的。


我们平时也能看到很多“女人难为女人”的例子,比如重男轻女的奶奶、催女儿结婚的妈妈、给儿媳难堪的婆婆……


怀孕的乔三丽被婆婆安排拖地,险些流产。在电视剧之外,#乔三丽遇极品婆婆#也成为网络热议话题,网友纷纷对剧中“婆婆” 的角色表示愤怒。

图 / 《乔家的儿女》


如此种种,以至于一提到“Girls help Girls”,我总是只能想到《红楼梦》里贾母要总是护着王熙凤这种匪夷所思(而且并不合适)的例子。


跟朋友讨论这个问题时,她指出,不仅同盟难以产生,有成就的女性在职场上甚至还会更倾向于使用蔑视、打击等手段欺压职权比自己低的女性。


比如,有针对学术界的实证研究显示,女性教授不仅会对女研究生更加苛刻,也会更轻易地否定女研究生的能力和成果。这样的现象在学界被称为“女王蜂综合症”


图 / 《请输入搜索词WWW.》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的情况呢?

说到底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都身处在一个以男性为轴心、为“正统”的文化环境中。尽管今天的女性已经可以(相对)正常地学习和就业,但给女性的资源和机会还是太少了。诸如职场中基层女性工作者多,但管理层女性工作者少等现象,给很多女性一种“台上只有一个人,锅里只有一碗饭”的错觉,不自觉地掉入“女性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先比其他女性强”的陷阱。

更何况,女性反复被告诫她们没有能力与男性竞争,要发展就需要依附男性、获得男性的认可。

所以,尽管女性整体缺少机会和资源,但很多女性也依然会把矛头转向和自己有相似处境的同性,通过与同性“划清界限”甚至贬损其他女性的方式,以“战胜同性”,为自己的发展谋求一些可能性。

图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是的,在这个充斥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的大环境中,与任何跟“女性”沾边儿的东西“划清界限”成为了很多人的“生存之道”。

不仅大多数男性不愿意被别人扣上“娘”这个字,一部分女性也会极力否定自己的女性身份,好扮演一个男性角色,从而避免自己因为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而在竞争中丧失机会。


为难女人的真的是女人吗?

演好一个“男性角色”,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厌女,通过表达自己对女性身份和其他女性的厌恶,用内化的性别歧视融入到充满性别歧视的大环境中。

就如同那篇文章的作者一样,“女王蜂”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欺压同性的表演来向父权制社会递交一个投名状,用“情绪化”“不能投入工作”等刻板印象攻击其他女性,宣告“我和那些女的可不一样“,从而“自抬身价”,给自己设立一个与刻板印象不同的形象,获得一个“荣誉男性”的身份,从而稳固自己获得的一些权力和资源。

图 /《意大利制造》


尽管不能苛责个体,但仍需要指出,这种行为在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有些许好处的同时,对女性整体的处境确实百害而无一利。女性自己发出的对女性的负面评价,很容易被看作是“自省”和“反思”,因而在旁人眼中更具可信度。

在“女王蜂”们在与女性“划清界限”的过程中,她们也用自己的女性身份给那些性别歧视的,尤其是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的言论和行为做了背书,这将会进一步加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让性别歧视被固化,甚至被合理化。


毕竟,她们的个人成功和言行中对“女性特质”的否认,都在反复佐证父权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阴谋——“只要你‘不像个女人’,就可以获得成功”,这让女性的处境更难,也让选择成为“女王蜂”变得更理所应当。

而且人们更容易发现“女人为难女人”,也是因为父权文化会有意无意地只让大家看到女性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攻击的景象。

最典型的,就是荧幕上那些“塑料姐妹”“恶婆婆”之类的脸谱化工具人了。

“塑料姐妹”一般都为了“抢男人”决裂,“恶婆婆”嫌弃儿媳往往是因为“生不出男孩”。这些“恶女”所维护的,却并非她们自己的利益,而是一系列以男性为受益人的、厌女的文化和制度。

图 /《天空之城》


这篇文章引起争议后,作者本人也被推了出来。但作为一篇“命题作文”,从选题到审稿到刊发,要经过多少人的手?而这些人及其背后的制度都被隐藏了起来,只留下作者一人承担问题,甚至要讲出“强调自己也是女性,所以没有贴标签、歧视女性的意思”“担心丢了工作”一类的话来开脱。

人们很少会想作者以外被隐身的人和制度,才会问出“文章的作者也是女的,为什么会有女的写这种对女性充满恶意的文章呢?”这样的问题。

而这种问题被问得多了,人们就仿佛认定了,女性就是善妒的、刻薄的、工作能力差的;而女性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只有相互比较和贬损对方。一旦有人相互欣赏的,就会被认为是“虚情假意”。

这种对女性的偏见也内化到了女性群体之中,使得女性之间相互帮助、结为同盟的可能性被大幅降低。

图 /《我是真的爱你》

这样一个圈子其实很难打破,我们或许需要对组织和文化进行重塑,塑造一个对女性没有偏见的环境才能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

但在这样的“好日子”来临之前,我们在面对“女人为难女人”的现象时,至少可以多抓住主要矛盾:

我们看到的女性间的“敌意”,往往不是她们的问题,而是父权文化在作祟。它逼迫女性扮演一个男性的角色,用厌女的方式投诚,甚至只是直接把女性推出来承担厌女的恶名。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 往期内容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