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青年研学筑梦

浙江大学 启真新论 2023-12-16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新作为,不仅要勤奋学习、向书本学习,更要沉下身去、向实践学习。在全党上下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关键时刻,当代青年必须将调查研究作为成长之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调查研究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的深入研学。要以研学促进书本知识的实践转化,以研学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研学把准时代的脉搏和成长的方向。
研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性的学习。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学习,研学的特点就在于依托实践、互动、探索等学习形式,构建有别于单向知识传输的新型导学关系。研学意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提问、主动探究、主动学习,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中国古代,“游学”“云游”“壮游”的学习形式受到广大文人墨客的推崇。游学可拜师访友、可寄情山水、可博闻广见、可修身养性,以达知行合一的学习境界。这样的学习风气,契合中华文明包容开放、以和为贵、海纳百川、天下一家的特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年开展研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研学是不是真的“研”、真的“学”。




以学铸魂,悟之有思、辩之有道。
研学,要去哪里学——要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前线。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和推进方向。只有真正走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前沿阵地,走到田间地头去,走到百姓中间去,才能看到党的创新理论是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才能直面“先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研学,要学什么——在理论问题和实践回答的双向互动中学逻辑、学方法。我们的知识和思考来源于对物质世界的观察,总结其中的共性问题成为普遍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我们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识,以支撑我们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研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学具体的知识、具体的理论,而是要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建构起“时代之问”与“中国之治”的逻辑关系,打通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研学,要怎么学——从有情有味上升到有思有辩。学习,只听只看是无法内化于心的,有思有辩方可通达。合理的逻辑、充分的论据、勇敢的表达,是保持进步的重要技能。就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探讨,有助于青年进行深度地思考,擦出思想的火花。在这种开放式的研学空间中,青年不能只做概念和语录的“搬运工”,而要运用自己的方式让理论和思想的力量影响更多人。




以学增智,以真为师、交以为师。
以专家学者为师,点拨启发激思启智。研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带队教师更多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青年学生则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组队合作制定方案、分组分工、问题梳理、成果汇报,真正体现青年思考、发出青年声音。
以基层干部为师,实践出真知。“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基层干部在直面群众的第一线,服务群众、为民解忧。高手在民间,基层干部在学历上或许并不占优,但他们的涉猎范围非常广,党建、教育、农业、医疗、民政等方面都有涉猎,什么方面的知识都懂一些,什么方面的工作都会一些。基层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青年到基层研学要重视听取基层干部的故事、经历,把这些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结合起来,让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活起来”。
以广大群众为师,尊重人民创造,增强向群众学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青年要树立群众至上的观念意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走进农户、走进工厂、走进田野,虚心求教、认真问学,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从群众创造出的宝贵经验中获得真知。




以学正风,问题导向、“解剖麻雀”。
坚持实事求是,杜绝“走马观花式研学”。调查研究,重在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旨在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前期对研学地的深入了解是研学取得高质量成果的关键因素。“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要结合对研学地的充分了解,在行前确定调研方案,制定对应调研路线,列出调研提纲,并在调研走访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调整。综合灵活地用好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会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典型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同调查研究相结合,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杜绝“蜻蜓点水式调研”。思想是时代的声音,问题也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坚持问题导向是开展一切研学调研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青年开展调研的最大优势就是敢说、敢讲、敢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去看、去听、去问,才能更有成效地培养青年敏锐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认真解决问题的真本领。
坚持系统观念,在“调”上尽心、“研”上用力。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抓住“沉下去”这一点,推动调研走深走实。年轻人去基层调研,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唯书本、唯理论、就事论事、局限思维。青年的能力水平有限、经验有限,未必要做全面铺开、面面俱到的“大调研”“大研学”,可以聚焦一到两个重点领域,找准“穴位”、弄通“病情”、解剖麻雀,由浅到深、由表及里,提升调研成果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



以学促干,学用结合、以见实效。
以学促干,要干切实服务当地需求的事。无论是课堂学习、实践学习还是研学,最终的目的都是推动解决问题,促进成果转化。研学,不仅仅是青年在这个过程中单向地获得,而是青年群体与研学地的“双向奔赴”,青年们要尽己所能,发挥优势,为研学地实实在在作些贡献。比如,在调研的过程中拍一些农产品的推介视频,助力扩大农产品影响力;与当地孩子分享学习方法、大学生活,帮助孩子们树立高远目标,等等。看似小事,却能实实在在地惠及于民,把“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以学促干,要干出常态化机制。研学的时间通常只有几天,要将这几天的成果转化为长期的合作交流,有赖于机制的建设。例如,浙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在金华磐安研学期间,除了到磐安中学举办了一场火爆的“浙大有约”分享会之外,还在磐安中学设立了“青马向上·尚学守望”青年志愿服务驿站和“纸短情长 浙大等你”信箱,为后续的常态化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一次研学,抓住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一次研学,推动常态化联动实践;一次研学,推动校地合作进一步深化。这样的研学才能更接地气、更有思考、更见成效。






作者简介


叶盛珺:浙江大学共青团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团委 陈云超 王磊

今日编辑:刘蕴晗

责任编辑:金云云 李真鸣


往期推文: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从何处着力?
出版深度融合,路在何方?
构造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基础研究,需重视哪些问题?
构建创新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打造浙大创新学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方法论特征
以学促干,争当主题教育学习“模范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