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皮影戏: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在时代发展历程中
人类在光和影的运用上
寄托了无数的巧思和创造
无数伟大文明在光影中诞生
•皮影艺术•
也随之出现
固东皮影戏《大战木花姑》剧照
“三尺白布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灯光穿过单薄的皮影
挥舞鼓乐之声
演绎着世间百态
陈述了千古往事
起 源
皮影戏
皮影艺人在灯光映照下的白色幕布后,用兽皮、纸板、塑料板等雕刻成的人物或动物表演,并配以音乐、唱腔来呈现,精彩异常。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29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源 知乎@海峡畅想
皮影戏起源的时代尚无确考
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它盛行于宋代
宋代京城里的“瓦肆”很多
其中就有专门演皮影戏的场地
“大小勾栏”五十多座“可容数千人”
演出的“百戏”剧目不可胜数
图源:光明日报
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
有一幅《影戏图》
生动形象地绘出了
当时山西皮影演出的实况
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发展
皮影戏在清代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腾 冲 皮 影 戏
一场历史坚守中的艺术轮回
云南皮影主要存在于云南腾冲一带,流传久矣,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当地人称皮影戏为“灯影子”。皮影戏在明初由来自江南一带的移民带到腾冲,是云南乃至整个西南至今唯一保持不间断演出活动的民间皮影戏。
在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期
腾冲皮影表演极为兴盛
名噪一时的皮影戏班子最多时曾达80多个
并衍生出东西腔体两大类
即“东腔”和“西腔”
图源:云南网
东腔皮影图像高大、庄重、明晰
音乐缓和优雅
西腔的皮影图像则小巧精美,操作灵活
音乐紧凑轻快
表演极具浓厚的乡土情趣
腾 冲 皮 影 • 剧 目
腾冲皮影剧目丰富,善于表演古代战争神话故事,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等,刀枪云雾,人喊马嘶,十分热闹。尤以三国戏、封神戏、水浒戏、西游戏、杨家将等连台本戏居多。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扬门女将》等。
图源:澎湃新闻
以白纸作幕
是皮影戏台的影窗,俗称“亮子”
皮影戏演出组织叫做“堂”
戏堂用来摆放道具的影箱称为“影壳篓子”
而皮影戏艺人制作的影人
是一种艺术性非常高的创作
刻画入微 工艺精湛
腾 冲 皮 影 • 工 艺
图源:云南网 中国网
“一张牛皮道尽喜怒哀乐
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
皮影制作追求惟妙惟肖
如雕刻人物角色时“眼眉平,多忠诚”
圆眼睛,性情凶;线眼睛,性情柔”
皮影戏极其复杂精细的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历代帛画、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图源:云南网
皮影戏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搭配上砌末道具、景物造型即可操作演出。
一场历史坚守中的艺术轮回
腾冲皮影戏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皮影戏场子虽小,天地却大
一个皮影艺人
加上皮影道具
就可以调动千军万马
穿越上下五千载.....
图源:云南网
腾冲皮影汲取了东南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集壁画、戏剧、画像砖、剪纸等传统文化融合统一是腾冲皮影戏的文化气质与文化风格。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今天像皮影戏这般五彩斑斓,色彩多样的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
图源:云南网
从最初任蜡烛熏燎的黑白皮影
到如今五彩斑斓的新式皮影
腾冲皮影始终保持着质朴的艺术风格
成为了中原文化
与滇西文化碰撞交流的缩影
而在这个缩影的背后
是皮影戏传人的坚守与热血
让腾冲皮影戏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得以留存
END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