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子: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23-05-12 21:07 发
默子 I 文
戴名世,1653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生,幼年家境贫寒,生活窘困多艰。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磨炼,不仅铸就了戴名世独特的性格特征,也为他日后的思想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戴名世自幼即刻苦上进,力学不辍。他“一日不读书,辄忽忽如有亡失;但得一书,往复观玩,可以忘寝食”(《与朱生书》)。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戴名世未及成年即善为古文辞,二十岁起开始授徒以养亲,二十八岁以秀才入县学,不久以拔贡生入京师,补为正蓝旗教习。
戴名世三十四岁时进入国子监,作为一名正直的文士,他不愿“曳侯门之裙”,因此只能过着冷落、孤寂的生活。此后,他在京师常与徐贻孙、王源、方苞等人相聚,往往“极饮大醉,嘲谑骂讥”,使达官贵人们侧目。
戴名世与方苞等人相交游,针砭时弊,振兴古文。他们每每“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嘻,旁若无人”(戴名世《北行日记序》)。这不免招来了公卿大夫们的仇视和攻击。而他们在古文创作方面的长期切磋研讨及创作实践,又为桐城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戴名世平生颇以史才自负,他很想仿《史记》形式,写出一部有价值的明史著作。因此他广游燕赵、齐鲁、河洛并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访问故老,考证野史,搜求明代逸事,不遗余力。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戴名世的弟子尤云鹗把戴氏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由于戴氏居南山冈,遂命名为《南山集偶抄》,即著名的《南山集》。此书一经问世,其发行量之大,流传之广,在当时同类的私家著作中是极其罕见的。正是这本书,使戴名世文名大震,但也不幸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戴名世中会试第一名,殿试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供职,参与明史馆的编纂工作。时过两年,即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录有南明桂王时史事,并多用南明三五年号,被人告发,以“大逆”罪下狱,又两年后1713年二月初十(3月31日)被处死,死年六十岁。
此案株连数百人,当时政界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如桐城派开山鼻祖方苞、侍郎赵士麟、淮阴道王英谟、庶吉士汪汾等三十二人都被牵连其中。这就是著名的“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
在清朝文字狱大案中,除了戴名世“《南山集》案”,徐骏的所谓“反诗案”也影响巨大。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首诗出自清朝雍正时期翰林学士徐骏之手,意思是别看萤火虫散发出来的光亮暗淡,但它依旧可以照亮暗夜。本来是一首清新朴素、耐人寻味的小诗,不料后来却被最高统治者定性为反诗。
徐骏,江苏昆山人,康熙朝刑部侍郎徐乾学之子,顾炎武的甥孙,雍正朝曾任庶吉士(即翰林院学士)。
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皇帝马上把徐骏革职。不久又有同僚告发,在徐骏的诗集里有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说是用“明月”怀恋明朝,用“清风”影射大清,蓄意诽谤朝廷。雍正龙颜大怒,口谕判徐骏斩立决,其文稿尽行焚毁。
本来是一首很不错的小诗,为什么到了雍正及其帮凶那里,就成了反诗呢?满清统治者源自东北游牧民族,文化教育落后,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相较,“防民甚于防盗”的集权统治理念更甚,再加上在文化教育方面还具有相当深厚而又隐蔽的自卑心理,这恐怕是整个清朝不断大兴文字狱的深层原因吧。
上述两起文字狱大案,仅是整个清朝诸多文字狱大案的其中之二。由于满清统治者屡兴文字狱,严酷迫害知识分子,致使晚清时期整个社会充斥着浑浑噩噩、愚昧落后、不思进取的沉闷气氛,而缺乏能够真正匡时救弊的特殊人才。
龚自珍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谭嗣同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往期精选 :
苍须:我何幸,有此良朋
瓅月:母亲节快乐
知君:母亲节,愿每一位母亲不再为孩子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