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双减,【创新】已成为10后【学习模式】的关键词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 2023-10-15





这两周,深圳又进入了新一轮【防疫紧张时期】,不少中小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又重新开始网课,有的孩子被“健康管理”在家,想一想也很感慨,这么来来回回,学上一上停一停的日子,也将近3年了。


大学生青春还没留下什么印记就要毕业,小学生在这特殊的三年里,又受到了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近我在群里跟家长们探讨疫情期间大家的操作方式,除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以外,竟也收获了很多惊喜与启发,这篇就与大家一起分享:10后【创新】学习的缤纷姿态。



网课状态


断断续续的网课确实极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与质量,说大白话,就是孩子们学不到太多东西,我们一个家长总结的特别传神,说:


25分钟的课,老师点名5分钟,读题5分钟,维持秩序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虽然有一点点夸张(不过管纪律可能真不止5分钟),但确实25分钟的课,你能对它有什么期待呢~ 很多孩子,可能还没专心下来就快下课了


从不同的案例,我们总结了一些网课期间的高频问题:


1. “生活规律更差,精神涣散,上课不专心,容易走神和搞七搞八”;

2. “孩子找不到学习的仪式感和动力,觉得上网课很无聊,不想学习”;

3. “眼睛都快瞎了”;

4. “电脑用多了以后,就开始刷B站或者Youtube”;

5. “孩子们疯狂私聊,刷弹幕”。


看到最后一点,不禁想起去年自家孩子的“E时代体验”,几乎无师自通的,二年级每个孩子的“一阳指”都练得炉火纯青,上课键盘piapiapia响,班级聊天板、私信刷疯,这真的才是他们上课的最大乐趣


<看这弹幕刷的快的>


<看看这全年级大型聊天现场>
<点开看啊>


今年我们又一起回忆起之前的网课,她一副老司机的表情自豪地说:“哈哈,你不知道我有时候会听一边听课一边偷看爱奇艺吧”,然后看着我惊讶的表情得意不已……


正常情况下,公立小学生到了四五年级可能逐渐进入【电子产品扰动期】,然而疫情背景下,电子产品的侵入与干扰降低到了二三年级,btw,这种侵入基本是不可逆的,电子产品与视频内容的对儿童生活的侵入越大,图书阅读就会越快被抛弃……


当然,在许多问题的同时,你会发现,【疫情的两面性】效应极大地凸显了出来,有一些家庭,在疫情背景下明显受益了



疫情给予的教育增值


【疫情】叠加【双减】释放了三个空间:


1. 孩子户外活动的空间出来了(院子里疯玩儿)

2. 阅读的时间出来了

3. 家长灵活操作的空间出来了


但这三个空间落到不同的家庭上是完全不均衡的,除了1是“阳光普照”以外,2和3其实都对父母的工作状态、灵活度,以及对教育的意识与执行力,有一定的门槛要求。


  • 我们一位会员家长反馈:“孩子阅读时间增加了50%左右,是因为我和老公都不坐班,可以轮流在旁边顾一下,他(孩子)不会也没法过量使用Ipad,加上自己喜欢看书,安排自己看书(小说)的时间就多了”


  • 另一位N家长说:“上午跟班主任的英语、语文,数学自己看云课堂,不跟学校的,下午纯户外


  • 还有一位高年级的学生家庭,是选择了直接脱产学习:“省去了很多疫情反复的事情,没有上网课,没有做一大堆行政要做的破事儿,孩子回到家就异常开心,每天在机构补课,学习浓度特别高……(还有)一点就是特别费妈……各种课后复习、做笔记、课前准备、时间管理的习惯,都是要培养孩子一起完成的……”


如果说【双减】打开了家庭的【时间】,那么【疫情】就叠加打开了大家的【空间】,不管是地理空间,还是整体操作空间。


疫情期间,不仅让家长知道了【学校都在教啥】,更让家长直接了解到:【我们班这几个老师教的咋样】【哪个课好哪个课不好】【学习效率和效果怎么样】,但凡是操了那么一点儿心、听过那么三四节网课的家长都知道。


在大家发现了“网课真相”以后,不同的家庭就会有不同的取舍和设计了,我们上面三个例子除了一个是切换轨道以外,其他两例都属于:家长对【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再设计。


说实话,家长根据对孩子个性与兴趣的了解,做出针对性的设计,小孩子都是很高兴的,疫情以后,愿不愿意回学校,倒是一个问题了。


不过,操作的空间变大了,并不意味着大家就真的会操作。理论上来说,【疫情】叠加【双减】,(中英文)阅读的空间都应该有很大提升,但实际上,疫情期间,孩子阅读时间提升20-30%以上的比例,能有多少?我相信大家并不会太乐观。


这一节,我们分享是【基础款的创新模式】,即“网课背景下的学习个性化设计”,下面几节,我们来分享更加多元的探索与尝试。



良心民企的混龄托管团


我们一位武汉家长E,遇到了一位天使老板,因为体谅很多员工家庭是双职工,所以允许大家带娃去上班,公司里一个大的会议室、还有许多工位,孩子们可以随便找位子上网课或者“工作”。


<散布在各个工位的娃娃们>


左下角这个孩子,坐在副总正对面坐了一个月,桌面上都是公司要签的单子.......不得不说,真是人间好副总!


这些孩子大一点的6年级,小一点的2-3年级,“他们就是上课各自上课,一下课就聚在一起玩游戏……有时候他们也会跑到楼下的园区空地,都有电话、手表,到点了就叫:上课啦上课啦,就回来,写作业是各自写,然后再在一起玩儿。”


<出去玩、捉鱼、还可以参加公司的知识竞赛>


“中午吃饭还是需要我们父母盯一下,要不然他们能一直聊,根本不吃饭。下午很早下了网课,他们就在会议室里,嘀嘀咕咕、嘀嘀咕咕,孩子们非常自由,根本不需要家长管,基本完全是自己安排自己玩儿


“他们最有意思的是:还会时不时相互指点,我儿子音乐好一点,就会指点另外一个小朋友,然后有一个高年级大哥哥,他会指点这些小的怎么做题,真的只要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孩子们就完全可以自己去充分利用每天的时间”


我孩子本来社交不太行的,结果因为疫情,社交反而变好了,现在他在小区里玩的机会也变多了,我感觉他社交简直是突飞猛进,然后阅读时间也多了很多”


说实话,听她说完,觉得这个公司老板是真的大智慧,孩子抱团托管住了,家长不操心了,同事之间也因为孩子走的更近、更能相互理解了,这员工黏着度杠杠的啊



混龄学习小团体的优势在这里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其实算是【回归式】的一种创新,如果每个小企业都能提供出来一个办公室,感觉世界都会因此变得更美好了。



游学款Homeschool


年初跟我们一起发起湾区论坛的John爸,今年做了一个重大决策:在孩子即将升入某个大家都趋之若鹜的学校小一时,决定低龄GAP一年,拔腿奔赴欧洲,在世界文明的游学里程中,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这一趟出行,并不能理解为常规的旅行或游学,John有着系统的Homeschool学习设计,每天的目标与时间分配为:


1. 纯知识类学习总时长大概2小时

2. 人文历史类的Site Visit平均2-3小时

3. 户外或公园活动:1小时

4. 写游记:0.5-1小时

5. 阅读:30分钟

6. 娱乐活动:30分钟

7. 做家务:10分钟


真不愧是学霸爸爸,一具体就量化~



再看他们的线路:伊斯坦布尔—马耳他—雅典—卡兰巴卡—圣托里尼—罗马—巴塞罗那—塞维利亚—马德里—巴黎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文艺复兴,由东而西,有着人文熏陶的大思路,一路上最逗的,人家还带着各种部编的教材和53天天练呢!


无意广告


除了语文要同步国内,数学、英语、科学都是按照个性化的节奏来,一年级的孩子,每周5-6次英文游记,过程中大量所见所闻,还要与大人一起搜索与阅读相关历史事件或维基百科介绍,这种深度的游学之旅,可谓是非常丰盛。


John爸一路感受着孩子的收获与变化:


1. “每天很开心,新鲜感与输入量十足,户外活动与情绪状态都不错”

2. “知识输入角度,确实更立体了,过程是无痛的”

3. “孩子自己兴趣较浓的历史、人文、科普、数学,都得到了充分满足”

4. “亲子关系进一步加深”


<每天的文字记录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同龄同伴的交往、中文与练琴,在这样的过程中,就需要一定的妥协,不过,他们两口子都共同相信:这样的旅途见闻与视野的拓展,“虽不可预测其影响,但我们相信一定是宝贵的积累”。



把半天留给自己


C妈妈是一位阅读推广人,从小带着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双语启蒙,她的孩子,在班里,明显阅读节奏、内容和别人对不上,也因为语言能力的关系,孩子的数学也学得相当轻松。


疫情期间断断续续的学校课程,让她感觉到孩子宝贵的5年级时间,被大量的消耗在不适合他的教学活动中,孩子在课堂上的很多表现,也更多呈现出“配合集体”的一种感觉。


是要这么“耽搁”下去,还是给孩子拓展更大的空间?她选择了后者


她决定去跟班主任沟通,能否每天只让孩子去上半天课,剩下半天时间,由家庭引导,供孩子自己支配,给他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间。结果出乎意料的,沟通的过程异常顺利,班主任甚至对她的这个想法表示支持。


现在的老师挺开明的,她其实也是在为了孩子好,如果学校不能挖掘孩子更大的潜力的话,交回给家庭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尝试”


“孩子进入新的学习模式很快,而且当然,他感觉挺爽的,每天的时间多了不少,作业很快完成,整个下午可以放飞了读书、看纪录片,孩子爸爸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时不时还能指导一下,孩子的数学也是进度飞快。


他每天的基础Schedule会跟我一同确定,然后自由的时间,他按自己兴趣,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设计,比如最近,我看他好像就在写一本连载小说。孩子的学习状态更好了,其实对学校也是一件好事儿,到最后学校出成绩、考升学,还不是看他们这些学生,学校其实挺明智的。”


<网图模拟>


孩子有天睡觉前,跟我说挺感谢我这样做的,他觉得很高兴。得到了孩子的反馈和肯定,我那一刻觉得自己特别幸福、特别值得”。


【把半天留给自己】,她为孩子在体制内争取到了难得的自主学习空间,虽然以前也想过是不是通过转学、换路径等不同方式解决问题,但【疫情】与【双减】助推她抛弃了纠结,果断跨出了支持孩子个性化学习这一步,这种【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勇气】和【承担】。



结语


【双减】与【疫情】,带给了不同家庭不同的影响。【双减】把学习的引导权交给了家长,【疫情】则可能将整个学习方案的制定权都交给了家长,所以这个时代,不懂【教育规划】和【家庭教育】可能真的是没法混的。


其实并不需要特别Fancy的包装或配置,10后的学习,在乱哄哄的世界背景下,更能回归学习的本源:【因材施教】,或者更贴合趋势来说,是【因材导学】


最终我们会明白,从【教】到【学】,不是一个自然会发生的过程,而怎么促进【这一步的发生】,就是这个时代我们家长,最重要的事。



END


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与信息

请Follow我们的朋友圈



卡拉老师

•清华大学管理学学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领导力认证

•前著名双语国际化学校创始团队

•对创新型公立学校具有深度观察,某顶尖K12双语学校战略咨询顾问

•面试+访谈超5000组湾区高知家庭,跟踪清北校友30年发展

        【卡拉老师工作室】服务项目:

        • 一对一定制化教育咨询 

        • 【湾区新知】家长成长俱乐部

        • 【家庭教育战略规划先导课】


 往期推荐 





记得戳这里、戳这里

点“”与“在看”哦~

感谢大家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