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生 | 读刘树鹏先生《为何招牌统一的城市不宜居》之联想
刘又生 | 文
一
5月23日,刘树鹏先生在《为何招牌统一的城市不宜居》中写到,招牌统一代表某个关键领导的偏执审美。
二
当一个城市追求整齐划一,标准化的审美时,不仅是城市不宜居,而且会给社会乃至人类造成严重后果!
三
1933年,希特勒登上德国权力颠峰后,开始实践他美学理想:将“丑陋的”,“低贱的”犹太人从德国“清洗”出去,只留下统一的,“高贵的”雅利安人血统。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种族屠杀中,有600多万犹太人惨死。
而执行屠杀任务的纳粹士兵们,不仅毫无负罪感,甚至以此为乐,将他们变得如此狂热的,竟然仅仅是一套审美体系——法西斯美。希特勒极其重视美学,他亲自设计了纳粹的军装,这些精致的勋章,皮革,近乎完美的剪裁,成为证明日耳曼种族优秀的道具。
他又用壮美的画面,宏大的场景,纪律严明的队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藐视敌人的无畏态度,来表现国家主义的价值观,让每一个人身处其中的士兵,都感受到作为庞大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的幸福感和崇高感。
身处这样队伍中,人已不再是人,而是一群灰色的蚂蚁,他们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自由,只需要狂热的拥护和热爱。当士兵们穿着挺拔的军装,踢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接受希特勒的检阅时,他们无不感到自己投入了一个伟大的事业,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可见,当一个社会的审美趋于标准化,统一化时,身处其中的人便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愿沦为乌合之众的一份子。在这样集体中,无论做出多少恶行,个体都能以群体的力量作为自身“正义”的背书。
五
英国著名记者,作家乔治·奥威尔说:“齐步走是世界最为恐怖的景象之一,是一个赤裸裸的权力宣言,它正在宣称的是,对,我很丑,但是你不敢嘲笑我。士兵借助融入群体的步伐,获得一种使用暴力的赦免权,而审美的齐步走,却是愚昧在整体社会的蔓延。”
拿破轮执政时,非常不喜欢哥特艺术,下令拆除了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正门的拱顶装饰,哥特艺术的一件杰作就此毁灭。历朝历代的拿破仑们都认为,我不喜欢的,就不允许存在,我手握利剑,就可以制定美的标准。
六
对沿街牌匾进行标准改造,千篇一律的旅游街,这种标准产品的大量流行,不仅是对大众审美的毒害,更是对“审美少数群体”的暴政。正如康德所说:“美是道德的象征。”每当“美”被遮蔽,被篡改,被扼杀,留下来的,就是破坏,失败,灾难和恐怖。越是在一个审美严重同质化的时代,越是要坚持自身的独特性。
七
“美国国父(Founding. farthers)”是坚持自身的独特性最好的典范。1787年“Founding. farthers”是指参加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美国联邦宪法的那55位来自当时美国各州的代表。他们共同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联邦宪法》。他们也就是当年远渡重洋而来,梦想建立一个自由国度的清教徒们,他们不仅把欧洲文明的火种带到了仍是荒野之地的北美,更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继承,而是把他们的梦想与残酷的生存现实相结合,带着对欧洲文明的批判进行创新,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行为和思想模式,结成了美国文明的基因,从而塑造了美国的未来。那些原本只会服从人的人,学会了通过投票,抗议,申诉的方式维护和扩展自己的权利。
两百年后的今天,美国这部《联邦宪法》依然居于美国法律体系的金字塔,依然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美国人依然对这部宪法有着“宗教性”的崇拜。但凡涉及宪法解释的问题,美国人都要回到制宪时代,去揣摩国父们的当初意图。
八
最后以华盛顿这段话,作此文结束语。
剑是保护自由的最后手段,自由一旦确立,首先要放下的东西,没有人否认能够照亮世界的,是光——信仰之光,思想之光,也没有人否认使世界纷争不休,灾难不止的,是剑,准确的说,是对暴力的依仗与崇拜。
我手写我心。
江棋生:简评关于俄乌战事的三种观点
艾晓明:“因为我的心中还有个林昭”(1)
韦清明:美丽至死
红珍:向死而生是共同的命运,向阳而生是个人的态度(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