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悲伤,我们为什么需要细节
昨天一整天,网络上到处都在传播八个字——
起火了
出不去了
妈
这是江西新余火灾中遇难的一名男学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发给妈妈的微信,几分钟之后,妈妈就联系不上他了。
他是火灾遇难者之一。
这也是这起特大灾难发生后流出来的第一个细节。
我昨天的文章《“起火了;出不去了;妈……”》就用这八个字做了标题。我在文章里提到,所有媒体的报道都是一样的内容,只有概况和数字,没有细节。
数字是冰冷的,它只能唤起几声苍白的叹息和空洞的祝愿;只有细节,才能击中灵魂中最柔软的那根神经。
“起火了;出不去了;妈”,八个字,让亿万人的心在颤抖,泪流满面。
心痛到极点,就会愤怒。
他们没有细节,就是为了淡化我们的悲伤。
今天中午,“凤凰周刊”发了一篇文章《消逝在新余大火中的6张面孔》,记叙了31名遇难学生中6个人的故事。
读了他们的故事,这些遇难者才从数字丰满成有血有肉的人,才能让我们这样的事外人知道痛有多痛。
6个人中的第一位,文章称她为“妹妹”,她来自云南。
火灾前两天,她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下面这张照片。
照片里的“妹妹”,伸出纤细的双手接待漫天飞舞的雪花。
火灾当天,她的朋友在照片后面留言说“好久不见”,她回复“马上见了”。
几个小时后,天人永隔。
然后是两个23岁的女孩:叶涛和诗晴。她们的故事,是她们共同的好友珂珂讲述给记者的。
她们因为喂养流浪猫而相识。珂珂也在这个培训班上课,当天因为身体原因请了假。
三人原本约好放假前带上自己养的小猫小狗一起玩。但因为这场大火,她们再也无法相聚。
不足21岁的小欧身高1米8,是新余本地人,每天冒着严寒骑电动车或步行去上课。
不久前,她家刚经历一次车祸,小欧自己骨折,父亲做了开颅手术。舅舅已经给她买好了过年的礼物,但她却没有机会去拆开了。
21岁的张鹏是江西工程学院的在读学生,是宿舍里唯一报了“专升本”培训班的人。因为家里还有几个姐姐,他每年都申请贫困生补助。
文章介绍的最后一位是来自青海的余家磊,爱好是打篮球。他的微信签名是这句话:“天不会一直黑,汗水不会一直骗人。”
但他的天,从此以后永远都是黑色的了……
“凤凰周刊”在文章开始部分说:“很遗憾,39位遇难者中,我们暂时只找到其中6位的家人、好友和同学,短短几行字,不足以完全记录他们的鲜活人生。”
是的,他们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也与“优秀”这个词无缘,高考只考上了大专。
他们普通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但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因为想让自己的明天变得更好一些,他们才来到这个“专升本”培训班。
我们为他们心痛流泪,不是因为他们优秀,而是因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稚气未脱的孩子。
有了这些细节,我们心里的痛才如此真实细腻,才不会机械地说一句“愿天堂里没有火灾”。
然后,我们才会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有没有可能也发生在“我”的身上?
没有细节,就没有这样的思考和发问。
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有了答案:控制了12个人,新余所有的培训机构全部暂停并排查隐患。
这个答案,好象每一次灾难过后都会出现一次,但似乎并没有减少事故的发生。
如果没有效果,那它一定不是正确的答案。
正确的答案在哪里呢?
也许,当我们看到这类事故的消息时,不再停留在概况与数字上,多读一些“凤凰周刊”这样的调查细节的文章,我们就能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说明:本文图片除第一个外均来自“凤凰周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