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开孩子厌学、辍学的终极原因,家长应该怎么做?

大话精神 大话少年 2023-01-18

目前,全球大约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正在遭受心理健康困扰,中国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总人群大约有3000万,其中50%的青少年厌学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关,79%的孩子都有厌学情绪,厌学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据统计,厌学、辍学发生在初一、初三,高二学期末情况较多,青春期也是孩子厌学、辍学频发的高峰期。每个孩子辍学、厌学、退学、自残、自杀,他们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比如说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跟大人吵嘴;
有孩子可能是要求玩游戏;
有的孩子是因为跟同学的人际关系;

有的孩子是因为早恋。

对于大部分厌学孩子来说,他们不仅仅是闹情绪,除了对学习“缺乏兴趣”或“没有意愿”外,往往会有实实在在的困扰。这些困扰有些相对简单,比如偶尔闹情绪,不在状态,有些则比较顽固,比如认知、能力或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有研究显示,争吵不休的家庭、打击嘲讽式教育的家庭、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的家庭、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忽略,都会增加孩子厌学辍学的风险。
  • 不论孩子有什么新奇的想法,在分享给爸爸妈妈以后,得到的只有打击和冷落。
  • 在很多父母眼里,成绩至上,当孩子处于一种高压状态下,内心的焦虑没有办法得到排解。比如有的家长盼着孩子能够拿到100分,孩子能拿到95分本来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但在父母看来却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孩子内心紧绷的弦断了,就会产生厌学叛逆辍学情绪。
  • 很多中国式的父母会觉得少你吃不少你钱花就可以,他们很难走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孩子的情感,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有的会觉得是孩子无理取闹,在孩子需要情感倾诉的时候,对孩子冷漠对待觉得孩子是在装腔作势,或者是对孩子严厉的批评大声斥责他应该做一个乖孩子少让父母操心,这样都会让孩子变得不停地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时的学习压力较大,他们往往在学习中找不到自我,厌学的同时还会伴有亲子对抗、沉迷于娱乐或游戏等问题。这个时候父母就要调整日常的教育和陪伴方式。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辅导功课,更重要的是对于学习态度、价值观、人生规划,逐渐形成初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只靠分数来衡量孩子,更要从良好的品行、孩子的特长、亲子关系等方面认可和欣赏给孩子,给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尊重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

另一方面,前额叶皮质未发育完全也可能与孩子的问题有关。

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座两层小楼,下层大脑,也就是楼下,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负责呼吸、眨眼、愤怒、恐惧等基本情绪功能,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具备,并且发达。上层大脑相当于楼上,由大脑皮层及其各部分组成,尤其额头后面部分,包括中部前额叶皮层。这里控制着一些重要的高级分析思维,比如决策、对身体和情绪的控制、自我认知、共情等功能。上层大脑要到二十几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因此,上层大脑没有长好,导致孩子很容易暴躁、易怒、做出荒谬的决定。在厌学问题上,孩子的大脑功能天然不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父母也需要加以理解。

总之,面对孩子厌学辍学,我们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第一,首先接受。孩子厌学、辍学一定是有原因的,是长久积累的结果,一般来说是多方面原因,这是之前种下的因,我们只能先买单。家里有辍学的孩子,第一考验的是父母的情绪,这个时候父母更多的是生气,愤怒,此时我们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第二,给予孩子一些积极的关注和理解,关注孩子的内心和外在世界。我们要找机会多与孩子积极地沟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了解孩子厌学的具体原因。

第三,不要过分强调学习的分数,而要去注重学习的过程。关心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学校生活的状态。有些孩子可能想学习,但是成绩较落后,每天写作业很困难,学习进步比较慢,当孩子感觉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就容易厌学。

第四,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代表着家庭环境,如果家庭环境比较糟糕,孩子一般就容易辍学。青少年犯罪基本上都是由于家庭关系比较差,建议父母要陪着孩子面对厌学的阶段。

第五,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父母可以分享自己当年学习时的感受,解决负面情况的办法,帮助孩子提升抗挫能力,引导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情绪调整自己,达到平和的状态。

第六,对于中重度厌学的孩子,应尽早带去看心理医生。小孩子轻度厌学,可以通过适当引导教育,来扭转孩子的厌学心理。但是,当孩子出现中重度厌学表现时,代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已经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了,此时家长就很有必要带孩子就医问诊。

欢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属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面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及辍学等问题,家属群的父母们分享交流,彼此借鉴经验,为了孩子一起在努力。

我们非常欣慰能为病友交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也欢迎更多病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请长按二维码扫码入群。
推荐阅读

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抑郁的?家里有孩子的建议看看——大话少年

惊恐发作的临床特征及应对策略「临床必备」——大话精神
双相I与双相II:在症状和治疗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大话双相
焦虑症中的谷氨酸系统——新的治疗方案——大话焦虑

新婚夫妇婚后抑郁症的10个原因——大话抑郁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