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抑郁的孩子说这7件事,你应该这样沟通!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0)》的数据,2020年,中国有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2021年8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这其中就包括相当比例的青少年抑郁。
一项包含超过14万针对我国青少年的分析发现(此研究样本数量为144060人,覆盖了中国大陆23个省份的48个城市),我国初高中青少年群体的抑郁症状流行率为24.3%。这一结果略低于美国的29%,高于澳大利亚的16.6%。这意味着每4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青少年在经受抑郁困扰。
如果一个家庭成员或朋友告诉你他们有抑郁症,你可能想知道你能说什么来给予他们支持。或者也许你已经试着说了正确的话,但它似乎没有达到你的预期效果。更糟糕的是,患有抑郁症的人无法解释为什么你说的话没有帮助。
专家建议,以下7件事,你最好不要跟抑郁的孩子或家人提及。如果你想要表达你的关系和支持,应该怎么说呢?
1. “感激你所拥有的一切”
被告知要心存感激,会将责任归咎于抑郁症患者,这可能会带来难以置信的伤害。
抑郁的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他们应该为自己的症状负责,担心只要他们不“软弱”或“自我放纵”,他们就会感觉好一些。暗示他们没有感到足够的感激,暗示他们所经历的不是真正的医学疾病,这可能会让他们犹豫是否寻求治疗。
更重要的是,这可能会适得其反,使抑郁症患者感到不值得或不配拥有他们所拥有的东西。
试着这样说:“你的感觉是合理的。你讲给我听听。”
2. “不吃药也能康复。某某做到了!”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告诉别人他们的抑郁症不需要药物治疗,这是一种“药物羞辱”。羞辱他人使用药物是危险的,因为药物可以改善神经递质紊乱,改善症状,而且可以积极地改变生活。(参考:抑郁症,为什么要吃药?)
对于数百万人来说,精神药物在维持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你应该试着问:“你觉得你从医生和他给你的治疗中得到你需要的帮助吗?”
3.“在你身边,我感觉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这种说法意味着你不愿意理解对方的经历。此外,这可能会让你爱的人觉得他们是一个负担,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难以置信的孤立。
以同理心和理解来回应,可以为对话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治愈而不是伤害。
你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觉得谈论这件事很舒服,那就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想尽我所能去了解。”
4. “但你以前做得很好啊!”
抑郁症患者每天都要尽可能地坚持下去。要明白,他会经历悲伤的时期,以及平缓期,这是抑郁症生活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要了解抑郁症也会像许多其他疾病一样,看起来似乎在缓解,然后突然爆发。发表在《临床心理学评论》杂志上的一篇系统综述发现,有几个因素会导致复发性抑郁症状,例如除了抑郁症之外,还有另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焦虑症。
你可以试着问:“有哪些迹象表明你的抑郁症复发了?如果我注意到这些迹象,你觉得做什么能让你感觉好点?”
5. “事情可能会更糟”
比较是没有用的,因为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逆境。
告诉别人“情况可能更糟”,只会让他们知道他们无法向你敞开心扉。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会让患有抑郁症的人觉得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感受感到内疚或羞耻,但事实并非如此。
此外,像这样的陈述过度简化了与抑郁症相关的感受和经历,最终,抑郁症患者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他们的感受。
试着这样说:“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寻求帮助是可以的。我现在能帮上什么忙吗?”
6. “你应该……或“你不应该……”
“应该”和“不应该”的陈述——例如,“你应该停止听悲伤的歌曲和看悲伤的电影”——可能是善意的,但它们通常没有帮助。
这样的说法把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责任完全放在他们的日常选择和行动上。任何患有抑郁症的人都会告诉你,这通常不像停止播放悲伤的音乐那么简单。
你可以这样说:“我想花更多的时间和你在一起。我们能一起做什么?”
7. “你试过X还是Y?””
像“你试过经常运动吗?”或者“你试过多出去约会吗?”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你认为这个人没有足够努力地控制他们的抑郁。
事实上,你的孩子或家人可能已经听到了这个建议,要么发现它没有帮助,要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尝试不感兴趣。虽然一种应对机制甚至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对一个人有益,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并不总是有用或有意义的。
有时我们对心理健康有这样的假设——假设一个人只要更努力工作,有更多的钱,住在不同的地方,就能变得更好或改善他们的抑郁。对于那些经历过抑郁症的人来说,事情不是这样的……这并没有说明抑郁症的实际机制。
事实上,对于这种复杂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快速的解决方案。抑郁不仅仅是因为感到悲伤或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根据梅奥诊所的说法,抑郁症有许多可能的原因,这些原因通常同时发生。包括:
怀孕、更年期、甲状腺问题或其他健康状况导致的荷尔蒙变化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
有抑郁症家族史
欢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属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面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及辍学等问题,家属群的父母们分享交流,彼此借鉴经验,为了孩子一起在努力。
我们非常欣慰能为病友交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也欢迎更多病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请长按二维码扫码入群。欢迎转发推荐,让更多病友受益
精彩
推荐
大话精神专业分站《大话双相》、《大话抑郁》、《大话焦虑》、《大话少年》上线了,欢迎关注!
青少年抑郁症,怎么治疗更有效?——大话少年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少年